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成人体育教育的启示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成人体育教育的启示作者:覃少菊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2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
互动理论在成人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本文对符号互动论理论作简要论述,并针对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成人体育教育20世纪初,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由个体行为和互动所构成与保持的社会结构,并由此推动着社会学理论从对社会宏观现象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微观层次的分析。
符号互动论作为研究微观社会互动过程的主要流派之一,着力探讨了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心灵、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实现的机制及其特征。
通过对符号互动理论中的个体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研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成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符号互动理论概述(一)符号互动论的发展简况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潮至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的意识流之中,亚当·斯密、休谟等人为其代表人物。
作为符号互动萌芽意念,他们提出:若欲建立人类的科学,则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
哲学家们的灵醒观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
它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综合了杜威、詹姆士对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区分、库利的“镜中我”等对符号互动论的创建影响都比较大。
那本由米德学生集资出版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原著1934年)一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心血的结晶,是米德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使他成为符号互动论之父。
米德认为,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能够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
米德相信,社会和制度表征着不同个体间组织化和模式化了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组织化则依赖心智。
对符号互动论的教育学反思
对符号互动论的教育学反思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教育理论,由菲尔兹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
此理论认为,
教育是一个通过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等)双向交流互动进行的过程。
菲尔兹教授认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使用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的符号来实现的。
因此,他提出,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符号,以促进学习者的理解。
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学习者对教师和同学的了解会影响他们参与讨论的程度。
它认为,学习者越了解和参加讨论,越容易理解教师和同学使用的符号,实现一个相互支
持的学习环境。
菲尔兹教授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甚
至可以带来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符号互动论又被称为数字互动论。
由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应用正在加速,电子教育也在取得很好的进展。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概念,应用
科技来支持课堂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学习者和教师可以建
立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交流更多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和考核。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
学习方式和视角,促进了教育进步和发展。
它的出现引领着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有助于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它也为教师和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具有创新性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当前,不断紧密结合科技支持,运用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必须
特别重视和抓住的重要时刻。
《2024年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范文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传播学的研究中,符号互动论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理论对于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该理论在解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尤其关注了符号的传播和解释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深层次机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源于其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
该理论主张人类是通过使用各种符号进行社会交流和互动的,而这些符号不仅仅是物质实体的表征,更是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知的工具。
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都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和理解,而这个过程则离不开我们使用的各种符号。
三、布鲁默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一)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有助于理解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和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
我们日常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交流,通过这些符号的传递和解读,我们得以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彼此间的理解与认同。
(二)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布鲁默的理论为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社会中,各种符号如语言、图像等通过复杂的交织,构成了一种强大的信息传递机制,不仅维系着社会关系的稳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演变。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而言,布鲁默的理论则更为重要。
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如文字、图像、音频等传递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又取决于接收者的个体经验和认知。
因此,理解受众如何解读和解读这些符号是媒体传播效果的关键。
四、总结与展望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符号在人类交流和互动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深层次机制。
在未来的传播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如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交流、网络时代的符号传播等。
同时,我们还应关注这一理论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推动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
社会工作——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又称象征互动论,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G. H. Mead) 创立, 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包括个体的动作和姿势等。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其主要观点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世界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符号互动论案例
符号互动论案例
符号互动是一种极具活力的语文表达方式,它能够让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形成对对方的信任,发现对方的内心世界,更有效的传达情感。
符号互动不仅可以让人们分享他们的情感,而且为其他语言之间的沟通搭建了友好的桥梁。
符号互动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案例。
比如,在沃尔玛公司的一次活动中,一群同学在商场里进行符号互动,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活动最终形成一个小群体,他们通过符号互动达成了共识,表达出了他们的想法。
另一个案例是非常有名的“舞蹈之旅”,由一群中国青少年组成的舞蹈团,在一次社区活动中,他们使用了自创的符号互动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自己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
他们用肢体语言、表情和手势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大家一起将数字和文字转化成动态图像,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语言,表达着他们的共同理念和观点。
此外,中国的大学也开始采用符号互动。
针对他们的特定班级,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手势、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使用符号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效地把知识记住和理解,取得更高的成绩。
符号互动让人们把信息传达得更快、更有效,正因为如此,它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学校采纳。
符号互动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无论用于商业活动,还是在教育领域,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
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传达信息,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构建友谊、促进沟通。
总的来说,符号互动是一种特殊的语文表达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效果,加快信息传达,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互动乐趣。
因此,培养符号互动技能,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建立社会关系,促进沟通交流,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幼儿园师幼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中介——符号 符号本身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意指传达信息的 基本单元,是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符号指代特定 的意义,“有意义的指代”就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内 容。符号指代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符号互动是指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在互动的内容方面,既
束缚的“相似的我”。因此,在师幼互动中,首先应该
尊重并保护幼儿的主体性,唤起幼儿参与师幼互动 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师幼互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转变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师幼交互共同体 米德首先把“角色”概念纳入社会心理学体系
内,并将互动与角色结合起来。∞1此后“教师角色” 经常被用来解释教师行为、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教
及行为或事物本身对于人们的意义。旧1人与人之间
的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个体要与他人发生互动, 进行合作,就必须要理解他所接受到的或者要发出 去的符号的意义。3—6岁的幼儿主要采用具体形
以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
73
万方数据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月
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认可而 产生的。”(1’由于年龄、体力、智力和传统的师道尊 严导致师幼双方在自然和精神上的双重不平等,幼 儿常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失去主体性。符号互动论的 理念告诉我们,理想的人际互动是个体积极成为互 动的参与者。师幼互动是一个教幼儿不断发现自 我、塑造自我、了解他人的过程,学前教育需要通过
号的价值就在于其所代表的意义,即见到某一种符 号,人们就会联想到其所代表的那些行为和事物,以
符号互动理论
教育应用
2.网络教育
网络中的语言文字与现实中的语言文字一样,都是实现互动 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只是符号交流情境由现实的世界转变到 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络传递信息的快速化、自由化必然要求 人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创新,否则便会在固定的符号交际中产 生“审美疲劳”。 比如在网络中:“沙 发”、“板凳”这些词 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固 有意义,这里用在看帖回 帖时表示位置比较靠前。 QQ聊天流行的“数字” 符号 (520,1314,88,9494)及 表情符号,如⊙﹏⊙b汗、 O(∩_∩)O哈!等是典型 的网络语言文字的代表。
六、结论及启示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 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 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 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 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 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 力。
六、结论及启示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
五、案例佐证
幼儿集体舞的“队形图谱”
例如,舞蹈队形的变化教师用圆圈、人字形、菱形、花 朵形等图案发出指令,幼儿的位置变化教师则用与幼儿预先 约定的符号发出指令,如面对面的符号是箭头对箭头,背对 背的符号是箭尾对箭尾,拉手转圈的符号是风车„„ 同时,教学时配合以在幼儿同方向的手、脚戴上标记如 花环、绸带等以示区别。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图案 和符号是教师与幼儿事先约定设计的,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加之图案和符号直观形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因此,幼儿领会和掌握的速度较快、效果较好 。
教育应用
1.课堂教学
(生生互动)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大于 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的积极互 动,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建有利于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空 间。 课堂教学空间有不同的形式,如秧田型、马蹄型、分组型等 等,在不同格局的空间构成中,课堂位置的“社会属性”也不 完全一样。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Revelation of Symbol Interaction Theory on
Education
作者: 宋丽范[1]
作者机构: [1]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符号互动论;教育互动;教学互动
摘要:符号互动论是21世纪初期在西方社会学界出现的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互动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学校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互动、学校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店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号互动论时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谈及符号互动论,不得不言及米德。
米德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过对心灵与自我的社会生成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探索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心灵(自我的内在精神活动)、行为(个体的外在实践活动)、社会(群体意义上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逐级展开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考。
简单来说,米德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式,研究社会过程中的个体的活动或行为,根据个体作为其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来理解个体背后的特定社会情境。
那么,也必然会采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
其中也论述了行为主义的纲领,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对个体的经验用特定的情境表达,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与陈述。
这些通过心灵的作用,对各种事物产生一组特定的特征,并使用符号来指涉事物内在的意义。
这其中自我与交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都是共相,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态度和互动过程都是自成体系的。
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表达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情境中,每个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动存在的。
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我。
这个概念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发展为一整套“印象管理”艺术的社会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获得对方的信息,这背后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着预先知道对方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已经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
戈夫曼区分了每个人的表达有着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一种是给予的表达,一种是流露的表达。
第一种表达一般是以言语为方式,传递某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是较为传统意义上和狭义的表达。
第二种符号表达一般是以非语词的形式,象征更为广泛的行动。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 米德的自我理论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时的社会学思潮的影响。
但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创立构成直接影响的是詹姆斯、鲍德温和库利等人的自我理论。
威廉·詹姆斯(1842-1910)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自我,即主我,是作为知者的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一是经验自我,即客我,是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体活动及身心活动。
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物质自我是涉及个体的身体、衣服、家庭、朋友和财产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涉及个人的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
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来源于个人对个体的承认,而这一承认又是以个体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自我。
关于纯粹自我。
则仅可以从个体能认识事物这一事实推知,而不能下实体性的定义。
事实上,詹姆斯把“意识自我”当作纯粹自我。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和查尔斯·H·库利(1864-1929)是美国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会自我这一概念,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产物,是儿童通过对交往伙伴的模仿而获得的。
库利对自我社会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
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
库利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比作“镜子”,个体是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镜中我”。
在批判地继承了以上这些研究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米德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
代表人物: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
早年就学德国时,受德国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关于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论战的影响,米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建构了他社会心理学学说。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教育学中的符号互动主义研究
教育学中的符号互动主义研究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不断探索着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在教育学的领域中,符号互动主义研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符号互动主义研究,以及其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符号互动主义的基本概念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体通过与他人之间的符号互动构建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倡导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符号互动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符号互动主义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强调了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符号互动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其次,符号互动主义提倡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符号和语言交流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符号互动主义还强调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符号互动氛围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符号互动主义在教育理论中的影响符号互动主义在教育理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冲击和改革。
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而符号互动主义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
同时,符号互动主义倡导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提醒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社会背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除此之外,符号互动主义在教育学领域也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如认知社会学、建构主义等。
符号互动主义研究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符号互动主义研究在教育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符号互动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和评估缺乏明确的指南,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来完善。
其次,符号互动主义研究应更好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更为全面且有深度的理论框架。
最后,符号互动主义在实践中容易受到教育资源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以更公平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
三、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思想 二、思想背景
195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并于1962年升为教授
198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1922~1982) 1981-1982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主要著作 二、戈夫曼主要著作
1900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1922年,在密苏里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2~1925年,在密苏里大学讲授社会学, 任讲师。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31年~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任社会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 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62~1966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
同一手势的不同解读2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5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符号互动论议题人类群体或社会必须根据行动来加以看待从行动的日常经验上去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结构概念都是从人们针对他人而采取行动方式中衍生出来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权威声望社会互动的性质刺激他人行动自身解读自己的行为成为他人下一步行动的刺激非符号互动
(5)直接观察的方法论策略
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尊重经验现实的特性
米德符号互动论之教育蕴义
主 柱啃 丝 应
THE M OD ER N ED U CA TI N J UR NA L O O
N o. 201 8, 0 G e r lN o. ne a , I 70
米德符 号互动论 之教 育蕴义
焦 方 瑞
【 摘
德 从语 言学 的视 角剖 析 了 自我 概念在 作 为主观 的 我 和作 为客 观 的我 的矛盾 关系 中生 成 的状 态 。他 认为, “ 西方语 言 中我 的主格 一 同宾格 ‘ ’ I Me
的预演 只是 心智 成熟 的人 们 的思考 方式 ,儿 童最 初 的行 为并 不具 有想象 性 预演 的能 力 ,想象 性 预 演 得 以 存 在 的 基 础 是 常 规 姿 态 ( ovni a cn et n l o
要 】米 德 的 符 号 互 动 论 精 辟 地 提 出 了心 智 、 自我 及 社 会 通 过 符 号 互 动 而发 展 的 观
点。这 一理论 对教育不无启发 意义。米德 符号互动论之教 育蕴义主要体现在 :教 育作 为主 体 间互动的过 程 ;教 育作为促进 学生 自我 形成和发展的力 量 ;教 育作为推动 学生个体社会 化的事业 。当然 ,在将 符号互动论应 用于教 育时必须考虑其局 限性 :符 号互动论的 自我单
作 中,米 德深 入考察 和剖析 了人类 心智 发展 的独
特性 、符 号的 意义 、沟通交 流 的价 值 以及 自我形
成 的 阶 段 等 。在 此 基 础 上 ,他 又 精 辟 地 提 出 了心
论 的 中心 基本在 欧洲 。但 自2世 纪3 年代 以后 , 0 0 美 国社会学理 论开 始崛起并 获得 了长足 的发展 ,
《2024年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范文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思想,对于理解社会交往与传播有着深刻的意义。
这一理论以人们通过符号进行的互动作为基础,关注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和其他象征性事物来传达和理解意义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主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互动,这些互动是通过符号来完成的。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言、文字、行为、表情等,它们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达意义。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经验、文化背景等对符号进行解读,从而形成特定的意义。
这种意义的形成与传递,正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思想。
三、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在传播学领域,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发送者通过选择适当的符号来传达信息,而接收者则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理解信息。
这一过程正是“符号互动论”所强调的互动过程。
其次,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交流。
人们通过语言、行为等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特定的意义。
这种意义的形成与传递,正是“符号互动论”所关注的重点。
四、应用案例分析以广告传播为例,广告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形成特定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广告设计者需要选择适当的符号来表达广告信息。
例如,通过颜色、形状、文字等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特定的视觉效果来传达产品或品牌的特性。
而受众则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理解广告信息并形成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和态度。
这一过程正是“符号互动论”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
五、结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特定的意义。
这种意义的形成与传递是社会交往的核心过程之一。
符号互动理论
库利 ---镜中我
• 内容:指的是个人的自我观念 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 他的态度的反应。他人对于个 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人 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 镜中我的三个组成部分: 1.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2.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 判断 3.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例子:
老师上课 • 内容: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做充分的准 备,幻灯片、资料等等,在课上与同学进 行互动,为同学们讲解,然后看同学们是 否理解,下课后觉得教会了同学们知识。
• •
最值得注意的是: 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在具体运用的 时候,应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阶段, 特殊情况,分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社 会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服务于广大 儿童青少年。
•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 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 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 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 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着重要意义。
例子:
对笑的理解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乘客 笑,我们会理解为赞许,如果我们在车上 说错了话,这是旁边乘客的笑我们会理解 为讽刺。
米德 ---符号互动论
• 核心概念: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行动的有机体, 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的 容器”。并且,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 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扮演 阶段(3)游戏阶段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 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 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 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 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 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 而控制自己的活动。
符号互动理论文化对教育的启示与局限
符号互动理论文化对教育的启示与局限作者:杨琳陈亮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11期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人类可以通过符号的制造和使用的沟通,教育中的互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符号互动论时应该不要盲目的追求符号的作用,一定要注意符号互动单一性等问题带来的反作用。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教育;启示;局限一、符号互动理论概述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符号互动理论是美国非常流行的一门理论,其又被称为象征互动论,主要是研究人们生活的一门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由布鲁默在1973提出并命名的,但是最初研究“符号互动论”的并不是布鲁默,而是他的老师——米德,也就是说“符号互动论”并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指多个社会学家结合起来的观点。
最先研究“符号互动论”的不仅有米德,还有托马斯和库利。
“符号互动论”在刚被提出来的时候被没有被广泛的关注,认识这个理论的人并不多,而且当时还没有正式地给“符号互动论”命名。
“符号互动论”开始被广泛地关注,开始被人们认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符号互动论”开始强大起来,成为了与同功能主义有相同重要地位的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对于人们研究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符号互动理论在研究方法层面上为研究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符号互动论在对人的行为上有新的认识,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人的意识而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也说明了人类的行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故此,这一新观点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层面。
在符号互动论里面分析了人的能力,人类具有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凭着这种能力,人们将所见到的生活中的事物、主观意识和对所经历过的事情客观印象进行符号化的处理,转化为特殊的符号来用作交流。
人类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够在社会活动中保持稳固的交往模式。
符号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符号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简介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符号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以提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研究和发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来实现的。
其中,符号是指语言、表情、手势等多种交流方式,互动则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
1. 创造互动环境: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组织研究小组等方式,创造积极的互动环境。
例如,教育者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符号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合作能力。
2. 强调合作研究: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研究是一个社会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互动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教育者可以组织
合作研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符号互动和知识共享。
3. 提供反馈和评价:教育者在符号互动中起到重要的反馈和评价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改进研究策略。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符号表达和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结论
符号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创造积极的互动环境、强调合作学习和提供反馈和评价,教育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符号互动和知识构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符号互动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体验和发展机会。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
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学生 个 体 社 会 化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一 项 基 本 功 能 。由 于 学 生 年 龄特点的限制, 其自我概念的形成还不够完善, 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 言 行 举 止 、价 值 观 、信 念 、态 度 都 会 对 学 生 产 生 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学 生 自 我 形 象 的 形 成 就 是 在 他 人 的 评 价 中 形成的,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占有权威地位 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评价 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可能 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发挥评价的正向指导作 用, 使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尽 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评价学生, 多给学生激励性评价, 少一些打击讽刺, 多一些赞赏鼓励, 增强学生自信, 使 学 生 获 得 库 利 的“ 镜 中 我 ”的 良 好 感 觉 , 利 于 其 健 康 地成长, 也会促进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
理解他人角色”, 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 已故的罗斯认为, 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 心 深 处 想 象 接 收 者 是 如 何 理 解 交 往 的 。斯 特 赖 克 强 调 指出 , 角色领会是“ 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 的 反 应 进 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强调, 角 色 领 会 是“ 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 1] 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 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 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 有互动, 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
其实, 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形象也是在表演。例如, 在一节自习课上, 因为老师不在, 教室里一阵喧闹, 无 论班干部怎么制止都闹声依旧。只听见有人说“ 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成教学任务。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过程 中自 我概念不断成熟, 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不 断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学生正是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 能够不断获得多重自 我形 象, 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为此, 学校要创设 良 好的校风班风, 为学生的交往创设良 好的环境, 鼓励他 们参加各学生团体的活动, 并给予适时的指导, 让他们能 够在和同伴的交往中, 接触到不同的观点、 思想, 了解到不 同的性格特征, 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能够在不断的交往中 获得体会他人角色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自 我发展。 综上所述, 教育的进行离不开互动, 教学活动的实施 少不了 互动, 互动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师 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教学进行的必要条件, 只有这样, 受教 育者才能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学校内部各 机构之间的互动、 学校与社会、 家庭的互动对学校的发展 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而在当今学校中, 各个因素之间却 缺少了必要的互动, 因此增强学校中人际间的互动是教育 教学改革的方向。
生的互动, 是师生的合作, 是师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 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 师角色,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 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实现教学目 标。为 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要充分发挥师生交往的作
2l
用。交往是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职业工具, 对于它在组织 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昂节夫说过: “ 它具 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且引导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 如果它 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和最佳的) , 它还建立教学活动和师生 间关系以及学生集体内部关系的另一种心理最优化。 ” 卡 恩 卡列克也说过: “ 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教育作用赖以组 织的社会心理传导。 ” 当今, 对话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精 神、 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要求。对话和合作 的进行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尤其是课堂上的生生互 动、 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的对话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 主观能动性, 平等参与问题的讨论, 参与问题的探究, 同时 学会倾听, 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学会理解别人, 达到 同他人视域的融合, 最终形成共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存在信息量拥有的差距 , 因此要 常采用小组讨论、 相互教学等形式, 使学生比较和发现从 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 促进思维。只有这样, 学 生才会在师生的不断互动中得到进步。 第三,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亦即拟剧 理论中所谓焦点互动的场所, 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不容忽 视。为了能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互动, 教师为了能够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与学生交流时, 应尽可能 调动多种感官, 使用多种交流符号, 做到形神兼备, 声情并 茂, 既要有丰富的教学语言, 又要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 丰 富的面部表情,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感觉 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 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 性, 让他们的思维和老师的思维互动起来, 引导他们将感 觉和视觉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讲课中, 更好地在互动中
帕森斯在其《 家庭: 社会化与互动过程》 和《 班级作为 一种社会体系》 的著作中, 将家庭和班级都看作是一种社
会体系。 j 班 3 [ 级是一 个由 几十 人组成的 社会组织, 而相对
来说学校就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在整个学校组 织中, 存在着径渭分明的两大群体, 即教师群体和学生群 体。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 社会代表者, 学生是文化的学 习者、 社会的未成熟者, 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 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目 标— 学校所制定的学习目 标, 他们都为完成这样的 目 标而努力。整个学校的发展需要 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学生个体 社会化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如果将学生称之 为自 身个体社会化的承受者的话, 那么, 教师便可以称之 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 其自 我概念的形成还不够完善,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
收稿日期 :2( X巧一 肠一 5 2
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 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 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在齐美尔看来, 功能理论和一 些冲突理论所研究的宏观结构和宏观过程— 阶级、 国 家、 家族、 宗教与进化— 最终只不过是人们之间具体的
作者简介: 宋丽范( 1977 一 ), 女, 河南许昌 人,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
二、 符号互动论对教育的启示
关于对社会组织的本质认识,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
动过程创造、 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
互动过程, 不了 解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 即使费 九牛二虎之力, 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
动论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它对研 究教育、 理解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眼去找到与学生共处的情境 , 能够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 之所急。只有处于同一情境中, 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表现 出行为的动机何在 , 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 法, 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又不乏教育意义。作为学生, 了解到教师能为他们考虑, 他们当然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 望, 师生互动就会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 仅要创设情境, 而且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 利用教材 中 所涉及到的类似情况, 引导学生共 同去体验他人的想 法, 理解他人的观点、 价值观等。
2( ) 7年2 月 X
第 1 卷第 1 期
」 面 盯 囚J 丫 叨 叻阅 Un i ve加 it y (托 乡 祀 r 别u以 ‘ n s 耐y 跳 石 O 田)
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Feb . 2(X】 7 Vol . 1 No . 1
符 号 互 动 理 论 及 其 对 教 育 的 启 示
时刻注意 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形象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的价值观、 信
色领会“ 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 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
何理解交往的” 。另一位当代互动论者斯特赖克强调指 出:角色领会是“ 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 度” 。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则十分强调角色领会是
念、 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 我形象 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形成的, 在其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占
形象展现给学生。
第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演变, 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 更 突出了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 这必然要求把课程作为 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课程由此变 为一种动态的、 生长的“ 生态系统” 和完整文化。课程实施 中的教学转换为 : 教学是师生的交往, 是师生的对话, 是师
有权威地位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
“ 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 。 l 仍如果人 [
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 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去理 解他人, 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互动, 社会组织也就
不会存在。
当代互动论者也倾向于强调米德所强调的人类能力 ( 心智与自 我) 的发生。借助于心智的能力。 行动者能够在 各种情境中 进行界定、 分类, 并让自 身与周围的事物( 包括 他们自 身) 相调适。运用这种方法, 他们就能够评估、 权 衡, 并采取最合适的行为路线。互动论者认为, 社会之所 以 存在不仅是因为人类具有思考和界定的能力, 而且也因 为其具有 自 我反思和自 我估价的能力。 总之, 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 进行交往 ; 通过角色领 会, 对所显露的符号进行解读和互动 ; 心智和自 我的 反 过来这些能力的产生, 也使得互动能够建构社会的基础。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 当教师在
另外, 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 是受社会的委托而承担 教育工作的。为此, 教师本身扮演的就是学生榜样的角 色, 他们必须向学生标明那些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符 号( 信念、 价值观、 态度及行为方式等) 。诚然, 教师也是活 生生的人, 有其自 身的各种需要, 当这些需要同社会要求 相抵触时, 教师自然很难认同并且乐意占有与社会要求相 符合的文化,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教师必须完成社 会交给的教育工作, 在学生面前教师就要掩饰自己与社会 不符合的一面, 而显示与社会相符合的文化。因此从这个 意义上说, 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就像戈夫曼所说,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就是在舞台上的表演, 要掩饰不利 于教育学生的言行举止, 将一个具有标准规范行为的教师
宋 丽
范
(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 刀 叨 1)
摘 要 : 符号互动论是 2 1 世纪初期在西方社会学界出现的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人类能够 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互动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学校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互动、学 校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 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 得到发展。 关键词 : 符号互动论 ; 教育互动; 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 : G 4 0 一 52 0 ; G4 5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 7一 X 8创 万 (2( X刀 )0 1 一 以 犯 0一 3 0 通过“ 体味而理解他人的角色” 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行动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他们对他人的行动可能产 生的后果, 并进而增加与他人合作性互动的可能。米德相 信, 社会和制度表征着不同个体间组织化和模式化了的互 互动的 反映。 川 n社 会互动的 结 果 导致了 社 会现象的出 现, 动, 这种互动的组织化则依赖心智。心智的调试能力和自 而对社会现象的大量见解, 可以通过理解其得以产生和延 我的中介性影响能延续社会组织, 也能改变社会组织。 续的基本互动过程来达到。 符号互动论是布鲁默提出的名词。他在米德去世后 的5 0 年中坚持对米德思想的独特解释, 形成了芝加哥学 一、 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派。符号互动论中还有一个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 1.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简况 到后期又出现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早期的符号互动 0 世纪初, 2 社会理论学家开始关注微观层次的现象, 论者一样, 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 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哈佛心理学家詹姆斯 人类行为的影响, 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 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他认识 的 符 号 互 动 。 ] z [ 到, 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 2.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态度的能力。库利提出了“ 镜中我” , 他认为, 自我是以群 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体为背景, 在互动中产生的。而米德对人类社会互动基本 凭着这种能力, 人们能一个一个符号象征化客观事物、 思 特征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贡献。米德综合了新达 想以及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任何阶段, 并进行交流。如果 尔文主义、 行为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将相关概念组成 人类不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们之间的社会组织模式也不 了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 将人类心智、 社会自我、 社会结构 会被创造、 维持和改变。人类凭借在发音和身体姿态上获 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 得一致意义的能力使用符号彼此沟通。人们在符号性交 米德认为, 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 能够用符号来 往中, 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 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和 表示环境中的客体, 并且能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 相同理解的面部表情、 语音语调、 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 的行动方案, 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 选择一种公开行动 姿态。 的合适路线。他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他强调, 人们 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 , 预期对方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