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类食品致病菌检查汇总表
食品检测大肠杆菌标准表
食品检测大肠杆菌标准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因此,对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和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大肠杆菌标准表,以便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监测和评估。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
食品中如果含有大肠杆菌,就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各国针对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标准都进行了严格规定。
在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培养法。
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大肠杆菌的特定生长条件,使其在培养基中生长,然后通过计数的方法来确定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型和国家标准,对大肠杆菌的允许数量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标准表:1. 肉类制品。
生猪肉,每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熟猪肉制品,每克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
鸡肉制品,每克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
2. 水产品。
淡水养殖水产品,每100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
海水养殖水产品,每100毫升不得超过230个大肠杆菌。
3. 饮料。
瓶装饮用水,每毫升不得超过1个大肠杆菌。
果汁饮料,每毫升不得超过10个大肠杆菌。
4. 奶制品。
生鲜牛奶,每毫升不得超过10个大肠杆菌。
乳制品,每克不得超过10个大肠杆菌。
除了以上列举的食品类型外,其他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标准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而在实际检测中,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以确保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的来说,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标准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各国对于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和监控,才能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们的健康。
希望各个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都能够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对食品中大肠杆菌的监测和控制,共同维护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中的致病菌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各国都制定了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标准,并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将就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致病菌如果存在于食品中且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各国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都制定了相应的致病菌限量标准,以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不同类型的食品对致病菌的限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肉类产品为例,通常对大肠杆菌的限量标准为每克不超过100个。
而对于奶制品来说,沙门氏菌的限量标准则更为严格,通常为每毫升不超过10个。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和人体对致病菌的耐受能力而来,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
此外,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严格控制致病菌的数量。
他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对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包装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致病菌不会超出限量标准。
同时,企业还要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检查,保持生产场所的清洁和卫生,防止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最后,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者质量不合格的食品。
同时,在食品加工和食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致病菌带入食品中,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政府、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让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编制说明一、基本情况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切实做好食品中致病菌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卫生部组织起草了《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并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牵头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卫生、农业、质检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代表组成标准起草专家组.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根据我国的国情,参考国际通行标准,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起草过程2010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召开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研讨会,确定了标准起草原则和工作内容。
2010年5月,完成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欧盟、澳新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相关标准研究、与我国标准的比较,并起草标准初稿。
2010年6月,专家组对食品分类、指标和限量的设定、格式及标准起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2010年8月,专家组研究并形成标准草案。
2010年9月,专家组再次根据相关方面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三、标准制定与起草原则(一)优先解决的主要矛盾。
本次工作重点是优先解决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间重复交叉问题.(二)标准的清理完善既要和国际通用原则接轨,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完善。
(三)标准中涉及的食品分类尽可能与食品添加剂、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分类协调一致。
四、主要内容和依据(一)参考国际和相关国家标准,包括ICMSF、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和一致性。
五、食品抽检检测、种类、项目及检测费报价表
蛋黄酱沙拉酱坚果与籽类的泥(酱)
铅
GB 5009.12
总砷
GB 5009.11
黄曲霉毒素B1
GB/T 18979
苯甲酸
GB/T 23495
山梨酸
GB/T 23495
脱氢乙酸
GB/T 23377
GB 5009.121
糖精钠
GB/T 23495
GB/T 5009.28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碱性橙Ⅱ,21,22
GB/T 23496
鸡粉鸡精调味料
谷氨酸钠
SB/T 10371
呈味核苷酸二钠
SB/T 10371
总砷
GB 5009.11
铅
GB 5009.12
苯甲酸
GB/T 23495
山梨酸
GB/T 23495
糖精钠
GB/T 23495
GB/T 5009.28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GB 5009.34
滑石粉
GB/T 21912
二氧化钛
GB/T 21913
2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食用植物油
酸值/酸价(KOH)
GB/T5009.37
GB/T 5530
GB 5009.229
过氧化值
GB/T 5009.37
GB/T 5538
GB 5009.227
总砷
GB 5009.11
铅
GB 5009.12
GB/T 23495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GB/T5009.97-2003
GB 5009.97-2016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常见的致病菌种类、致病菌检测方法以及如何预防致病菌污染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分析报告中的致病菌检测。
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如果存在于食品中且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引发食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避免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同时,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进行致病菌检测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致病菌种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在食品中常常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某些毒性大肠杆菌株可引起严重的食源性感染。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
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摄入沙门氏菌后,易引起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皮肤粘膜上,其产生的毒素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耐高温、耐干旱的芽孢形成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够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菌检测方法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利用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的差异来鉴定和计数致病菌。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快速、敏感且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食品样品中微量的致病菌DNA。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特定抗原与抗体结合来实现对致病菌的检测。
食品中致病菌及其限量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及其限量标准1食品致病菌的概念食物污染后可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可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细菌称为食品致病菌。
食品致病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污染食品及水源,人经口摄入可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品中主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和致病性大肠杆等。
2常见致病菌及其主要污染食品1.沙门氏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亦称沙门菌,是肠杆菌科的一个重要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大多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7℃~45℃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沙门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
多数沙门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也可以感染人,故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沙门菌血清型很多,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是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
沙门菌可污染各种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
其污染食品后一般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故对贮存较久的食品,即使没有明显的腐败变质,也应注意彻底加热灭菌,以防引起食物中毒。
2.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 hemolyticus)系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态杆菌或微弯曲弧菌,无芽孢。
该菌嗜盐畏酸,在温度30℃~37℃,含盐3%~4%,pH值为7.4~8.2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
副溶血弧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故海产品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另外,在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也可检出副溶血弧菌。
3.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亦称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通常不致病。
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5
1
100 CFU/g
1000 CFU/g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
5
0
0
5
1
100 CFU/g
5
0
0
5
0
0
5
1 100 CFU/g(mL)
5
0
0
—
1000 CFU/g — —
1000 CFU/g(mL) —
GB 29921—2013
检验方法
GB 4789.4 GB 4789.4 GB 4789.10 第二法
GB/T 4789.36
—
— 仅适用于生食果蔬 制品
2
GB 29921—2013
表1 (续)
食品类别
致病菌指标
采样方案及限量(若非指定,均以/25 g 或/25 mL 表示)
n
c
m
M
检验方法
饮料(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除外)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见表 1。
1
食品类别
肉制品 熟肉制品 即食生肉制品
水产制品 熟制水产品 即食生制水产品 即食藻类制品
即食蛋制品 粮食制品
熟制粮食制品(含焙烤类) 熟制带馅(料)面米制品 方便面米制品 即食豆类制品 发酵豆制品 非发酵豆制品 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
即食果蔬制品(含酱腌菜类)
致病菌指标
沙门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GB 2992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致病菌指标、限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罐头类食品。
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汇总(二)
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汇总(二)引言概述:食品卫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卫生指示菌是评价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总结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以供读者参考。
正文:一、肠道致病菌1. 大肠杆菌:可导致食物中毒和肠炎,高温烹饪可杀灭,主要来自动物粪便。
2. 沙门氏菌:常引起肠胃炎、腹泻等食物中毒,生长适温较广。
3. 腸道毒素產生弧菌:主要存在于鱼、贝类等水产品中,高温加热可杀灭,引发食物中毒。
4. 耶尔森氏菌:从动物性原料或者粪便中寄生,主要通过生食或不洁加工导致食物中毒。
5.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奶制品及其制品,毒素难以被高温杀灭,需注意食品卫生。
二、霉菌与酵母菌1. 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粮食、豆类和坚果中,加热能杀灭霉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清除毒素。
2. 青霉菌:产生青霉素的菌种,主要存在于奶制品、肉类和果蔬中,需要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处理。
3. 粉状黑曲霉菌:常见于果蔬、谷物和饲料中,可产生多种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4. 酵母菌:存在于发酵食品中,是一种有益菌,但过度生长可能导致食品变质。
三、耐热菌与芽孢菌1. 热休克耐受菌:耐受高温的菌群,它们的生长条件会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需把握食品的加热温度和时间。
2. 大孢芽胞杆菌:常见于土壤、灰尘和粪便中,若食品储存条件不当,芽胞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再次繁殖,导致食品变质。
3. 亚硫酸盐还原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酿酒、果汁和腌制食品中,繁殖会导致食物腐败和质量下降。
四、嗜热菌1. 泡菜嗜热菌:存在于泡菜、酱菜等发酵食品中,它们能耐受高温,需注意储存和食用。
2. 肉品中的嗜热菌:常见于肉制品中,可能导致食物变质、异味产生等问题。
五、其他卫生指示菌1. 青枯霉:主要存在于坚果、谷物和食用油中,产生的黄酮根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
2. 产锡微生物:在海鲜中常见,特别是在有暴露于含锡涂层的罐头食品中,食用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
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分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公众的健康。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于食品中的致病菌。
本文将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相关风险与危害的认识,并探讨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致病菌。
一、肠道致病菌肠道是许多细菌栖息和滋生的环境,其中有些种类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或感染性胃肠炎。
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动物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通过受污染的饮食而感染人类。
其主要来源为家禽、牛奶、蛋制品以及其他动物产品。
患者会呈现发热、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大部分对人体无害。
然而,某些毒性变种如大肠杆菌O157:H7等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这些变种通常来源于被污染的牛奶、牛羊肉以及果蔬等。
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有时也伴随发热。
严重者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并发症。
二、食源性许多其他致病菌除了上述肠道致病菌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种类的致病菌,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动物和人身上皮肤及黏膜组织表面。
致病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通过食物污染引起中毒。
储存不当的食品、受到感染者接触的食品以及不洁卫生条件下加工制作的食品都可能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其感染会引起急性呕吐、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但多数病情较轻并自行恢复。
2. 嗜肺军团菌嗜肺军团菌是一种能够在淡水环境或设备上栖息并增殖的细菌,通常与人类活动相关。
最为严重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吸入由带有细菌的水雾所产生的气溶胶。
嗜肺军团菌感染导致军团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咳嗽等,并可能引发肺部和全身器官损伤。
该细菌常出现于供应水源、空调系统以及其他水处理系统中。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致病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XLD平板
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
沙门氏菌的检验
初筛微生物
菌落颜色
沙门氏菌 柠檬酸杆菌属
变形杆菌
紫色(直径约 1mm)
蓝色(直径约 1mm)
无色或被抑制
沙门氏菌的检验
赖氨酸脱羧酶 尿素分解
甘露醇 山梨醇 卫茅醇 丙二酸盐
关键特征
+
靛基质
-
-
氰化钾(KCN) -
+
硫化氢产生
+
+
ONPG
-
+
水扬苷
-
-
沙门氏菌A-F“O” +
多价血清凝集
三糖铁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 产生硫化氢
沙门氏菌的检验
斜面红色,底面黄 色
培养基全黄色
制好的 培养基
斜面、底 部黄色, 并产生 H2S
对照管
斜面红色,底部黄 色,产生H2S
TSI试验
底面黄色,并产生CO2
沙门氏菌的检验
靛基质(吲哚)试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病菌的检验
食品药品检验所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病菌的检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微生物常规检验技术
致病菌的检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 4789.1-2010 GB 4789.2-2010 GB 4789.3-2010 GB 4789.4-2010 GB 4789.5-2012 GB/T 4789.7-2008 GB 4789.10-2010 GB/T 4789.11-2003 GB 4789.15-2010 GB 4789.18-2010 GB 4789.30-2010 GB 4789.35-2010 GB/T 4789.36-2008 GB 4789.40-2010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致病菌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致病菌的存在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等严重后果,因此,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对致病菌的检测非常重视。
一、致病菌的常见类型食品中的致病菌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这些菌种在食品中的存在和繁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二、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1. 保障人体健康致病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防止其进入人体,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体健康。
2.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通过致病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淘汰存在问题的食品,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高食品质量。
3. 维护食品生产经营者声誉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负有法律和道德责任。
通过致病菌检测,可以更好地控制食品的质量,降低面临的法律风险,并保持良好的声誉。
三、常见的致病菌检测方法1. 快速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技术、免疫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可以迅速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2.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方法、生化方法等。
这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培养和分析,但其结果准确可靠,被广泛运用于食品行业。
3. 进口食品的检测对于进口食品,通常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致病菌检测。
相关部门会对进口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并进行详细的化验,以确保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
四、致病菌检测的挑战与前景1. 检测方法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致病菌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近年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检测逐渐成为趋势,其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致病菌的种类和特性。
2. 食品链追溯的完善食品链追溯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快速找出食品中的致病菌来源,减少食品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3. 国家层面监管力度的加强近年来,国家层面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提高对致病菌检测的要求,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的食品生产和供应体系。
分类食品对应检测项目与国标汇总
注:
1、表中的磺胺类包括: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四环素族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硝基呋喃类包括: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着色剂包括: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亮蓝等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时应根据产品的颜色确定;甜味剂包括:糖精钠、甜蜜素;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山梨酸,糕点、面包类还包括丙酸钙、丙酸钠。
2、产地检测中:杂粮、豆类中应删除检测项目着色剂;油料食品中应删除检测项目“黄曲霉素B1”
3、各种食品类别对应的检测项目,应视产品的不同情况具体,判断确定应该检测什么项目。
餐饮食品致病菌要求地方标准
餐饮食品致病菌要求地方标准一、术语和定义1.餐饮食品:本标准所称餐饮食品,是指餐饮服务单位(含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在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经口摄入食道的即食和可食用食品,包括主食、菜肴、肉类、乳制品、水果、饮品等。
2.致病菌:本标准所称致病菌,是指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等。
二、食品分类1.根据食品种类和特性,分为以下四类:2.a) 热菜类:包括中式菜肴、西式菜肴等;3.b) 凉菜类:包括凉拌菜、刺身等;4.c) 糕点类:包括面包、蛋糕、饼干等;5.d) 饮品类:包括果汁、茶饮、咖啡等。
6.根据食品加工方式,分为以下两类:7.a) 即食食品:指在餐饮服务现场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食品;8.b) 非即食食品:指在餐饮服务现场供消费者加工食用的食品。
三、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1.致病菌检测方法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和规定执行。
2.判定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3.a) 不得检出致病菌;4.b) 若检出致病菌,应判定为不合格。
四、食品中致病菌限量1.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应符合以下要求:2.a) 沙门氏菌:不得检出;3.b) 副溶血性弧菌:不得检出;4.c)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5.d) 大肠埃希氏菌:每100g不得检出。
6.非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应符合以下要求:7.a) 沙门氏菌:每100g不得检出;8.b) 副溶血性弧菌:每100g不得检出;9.c) 金黄色葡萄球菌:每100g不得检出;10.d) 大肠埃希氏菌:每100g不得检出。
五、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的预防措施1.食品生产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食品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3.食品贮存应采取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措施,确保食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
4.食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食品污染和变质。
六、监管与处罚1.监管部门应对餐饮服务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应依法进行处理。
食物中常见的致病菌与食品安全
食物中常见的致病菌与食品安全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不正确的处理、保存和烹饪方法,以及污染等因素,食物中常常存在着各种致病菌。
这些致病菌可能导致食品中毒和其他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常见的致病菌以及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变得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致病菌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最为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细菌之一。
它可以通过被感染动物(如家禽等)的肉类、蛋类、奶制品以及未经充分加热的水产品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腹部绞痛等胃肠道相关疾病。
2. 食源性链球菌食源性链球菌属于革兰阳性细菌,容易通过凉拌食品、含有食性链球菌的牛奶或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传播给人体。
食源性链球菌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脱水和休克。
3.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通过没煮透的牛肉、生或半生的海鲜以及被该细菌污染的水果和蔬菜感染人体。
感染后,人们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发热和血尿等症状。
4.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皮肤上的细菌。
它可以通过跨过程欺骗到奶制品、草坡类制品以及经过不正确处理的高蛋白质食品中,并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此类感染通常表现为呕吐、恶心以及肠胃不适等胃部不适。
二、食品安全措施1. 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处理正确的食物存储和处理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
一些简单的措施包括:- 进购食材时注意其新鲜程度,避免购买过期或有异味的食物;- 在低温(通常是4℃以下)下储存易腐烂的食物,如肉类、乳制品等;- 把熟食和生食分开储存,并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加工以防止交叉污染。
2. 确保彻底加热生肉、禽肉和海产品必须经过彻底加热。
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彻底加热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
建议将肉类和鱼类在内部达到70℃以上才能确保其安全。
3. 规范个人卫生行为个人卫生是防止致病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DBS44 006-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非预包装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
可接受
不合格
< 104 < 105 < 106 不适用
104 - < 105 105 - < 106 106 - < 107
不适用
≥105 ≥106 ≥107 不适用
< 20
20 - 100
> 100
未检出/25g 未检出/25g 未检出/25g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检出/25g 检
GB 4789.38 第二法 GB/T 4789.36 第一法 GB 4789.4 GB 4789.30
1
DBS 44/006—2016
副溶血性弧菌 MPN/g (mL)
< 100
100 - < 103
≥103
GB 4789.7
金黄色葡萄球菌 CFU/g (mL)
< 20
2 术语和定义
2.1 非预包装即食食品 无预先定量包装或未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以售出的形态存在,无需进一步杀菌处理即可食
用的食品。 2.2 满意
检测结果显示食品的微生物状况良好。 2.3 可接受
检测结果显示食品的微生物状况未达到满意水平,不过仍可以接受。 2.4 不合格
食品的菌落总数和指示微生物状况不合格,表明食品的卫生状况欠佳;致病菌不合格,表明食品 含有的致病菌超出可接受水平,可能危害健康。
规范性附录 B
常见非预包装即食食品致病菌项目指引
序号
常见食品类别
米饭、米粉、肠粉、面条、 1 粥、饺子等
致病菌项目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
2 熟肉制品
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 菌O157
3 熟制水产品
2023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品种和检验项目明细表
脂肪
酸度
霉菌
商业无菌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6
饮料
饮料
瓶(桶)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矿泉水
界限指标
镍
锑
溴酸盐
硝酸盐(以NO3-计)
亚硝酸盐(以NO2-计)
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
饮用纯净水
电导率
耗氧量(以O2计)
亚硝酸盐(以NO2-计)
余氯(游离氯)
三氯甲烷
溴酸盐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
其他饮用水
铬(以Cr计)
赭曲霉毒素A
谷物粉类制成品
生湿面制品
铅(以Pb计)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其他粮食加工品
谷物粉类制成品
发酵面制品
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糖精钠(以糖精计)
菌落总数
糖精钠(以糖精计)
合成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亮蓝)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霉菌
饮料
其他饮料
其他饮料
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
糖精钠(以糖精计)
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
合成着色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
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
食品检验标准汇总表
样品 标准 砷 铅 馒头 GB/T2118-2007《小麦粉馒头》 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致病菌 水分及挥发物 榨油 GB10464-2003《葵花籽油》 酸值 色泽 过氧化值 砷 铅 镉 亚硝酸盐 肉制品 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 菌落总数 》 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致病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测项目 子项目 子项目检测标准 GB/T5009.11-2003 GB/T5009.12-2010 GB/T4789.3-2010 GB/T4789.4-2010 GB/T4789.5-2012 GB/T4789.10-2010 GB/T5528-2008 GB/T5530-2005 GB/T5525-2008 GB/T5538-2005 GB/T5009.11-2003 GB/T5009.12-2010 GB/T5009.15-2003 GB5009.33-2010 GB/T4789.1-2010 GB/T4789.17-2003 GB/T4789.2-2010 GB/T4789.3-2010 GB/T4789.4-2010 GB/T4789.5-2012 GB/T4789.10-2010 备注
砷 铅 拉皮 菌落总数 CFZJS03X02-2003《凉皮粉皮检验 大肠菌群 技术规范》 沙门氏菌 致病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砷 铅 蛋制品 GB2749-2003《蛋制品卫生标准》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致病菌 总酸 砷 铅 酱腌菜 企业标准 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致病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亚硝酸盐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GB/T5009.11-2003 GB/T5009.12-2010 GB4789.2-2010 GB4789.3-2010 GB4789.4-2010 GB4789.5-2012 GB 4789.10-2010 GB/T5009.11-2003 GB/T5009.12-2010 GB4789.2-2010 GB4789.3-2010 GB4789.4-2010 GB4789.5-2012 GB/T5009.39-2003 GB/T5009.11-2003 GB/T5009.12-2010 GB4789.3-2010 GB4789.4-2010 GB4789.5-2012 GB 4789.10-2010 GB5009.33-2010 套用一般使用标准 参考大酱检测标准中 致病菌子项目检测项 目数量 无法查询该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贺氏菌 16% 副溶血性弧菌 10%Βιβλιοθήκη 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
16 9 3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肠埃希氏菌O15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溶血性链球菌
沙门氏菌 30%
志贺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大肠埃希氏菌O157
10
9
金黄色葡萄球菌 2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单增生李斯特氏菌 6% 大肠埃希氏菌O157 2%
阴性 阴性
农业行业标准
水产品食品 上海市地方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
阴性 4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SN/T 0973-2010】
阴性
阴性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中国四大类食品致病菌检查汇总表
食品种类 标准类型 国标 北京市地方标准 河北省地方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 标准号 名称 GB 2749-2003 蛋制品卫生标准 GB/T 4789.1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DB11/ 616-2009 热凝固蛋制品卫生要求 DB13T 549-2004 柴鸡蛋 NY 5144-2002 无公害食品 咸鸭蛋 NY5143-2002无公害食品皮蛋 NY 5039-2005 无公害食品 鲜禽蛋 NYT 754-2011 绿色食品 蛋与蛋制品 GB 16321-2003 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 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GB1964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 GB 193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 GB 251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制乳 GB 131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炼乳 GB 1964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 NYT 657-2012 绿色食品 乳制品 NYT 1887-2010 绿色食品 乳清制品 NYT 898-2004 绿色食品 含乳饮料 NY 5140-2005 无公害食品 液体乳 RHB 602-2005 牛初乳粉 GB 2726-2005 熟肉制品卫生标准 GB/T 9959.2-2008 分割鲜冻猪瘦肉 GB 14891.7-1997 辐照冷冻包装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GB 14891.7-1997 辐照熟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GB 18406.3-2001 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 GB/T 9961-2008 鲜冻胴体羊肉 GB/T 17239-2008 鲜冻兔肉 NYT 843-2009 绿色食品 肉及肉制品 DB11 520-2008 生食肉类产品卫生要求 DB 31 2016-2013 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 DB 31 2020-2013 食用干制肉皮 DB 31 2004-2012 发酵肉制品 DB52 494-2005 酱卤肉制品 DBS15 002-2013 含乳固态成型制品 GB 10136-2005 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 10144-2005 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 GB 18406.4-2001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NYT 1327-2007 绿色食品 鱼糜制品 NYT 1329-2007 绿色食品 海水贝 NYT 1515-2007 绿色食品 海蜇及制品 NYT 1514-2007 绿色食品 海参及制品 NYT 1709-2009 绿色食品 藻类及制品 NYT 1710-2009 绿色食品 水产调味品 NYT 1712-2009 绿色食品 干制水产品 DB 312013-2013 生食动物性海水产品 DB31 161-1995 醉制小水产卫生要求 DBS50 013-2013 风味水产品 DB11 519-2008 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 DB11 617-2009 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 福建省地方标准 广州市地方标准 DB35T 925-2009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要求 DBJ440100T 31-2009 生食海水产品卫生要求 沙门氏菌 GB 4789.4-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GB 4789.10-2010 志贺氏菌 GB 4789.5-2012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副溶血性弧菌 GB/T 4789.7-200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GB/T 4789.6-2003 大肠埃希氏菌O157 GB/T 4789.36-2008 溶血性链球菌 GB/T 4789.11-200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GB 4789.30-2010 其他
蛋与蛋制品
阴性 阴性 10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国标
乳与乳制品
阴性 阪崎肠杆菌阴性 【GB 4789.40-2010】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农业行业标准
乳制品行业标准
国标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00CFU/g 1000CFU/g 1000CFU/g 阴性 10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0cfu/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SN/T 0973-2010】 阴性 阴性 霍乱弧菌阴性 【SN/T 1022-2010】
肉与肉制品
农业行业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 上海市地方标准 贵州省地方标准 内蒙古地方标准 国标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100MPN/g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有检测要求标准数量(标准总数:50个) 50
48 38
测试条可检项目比例分配图(可检项目:
溶血性链球菌 6%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6%
)
48 26 志贺氏菌 26 副溶血性弧菌 16 30 3 大肠埃希氏菌O157 20 9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38 10 10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9 溶血性 0 链球菌 159 合计 沙门氏菌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