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中的代码检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捷开发中的代码检视
整理人:李名俊
创建日期:2011-03-05
iSoftStone IT Co., Ltd.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 敏捷开发中Code Review的目的及内容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清晰为什么要做,才能有目标和动力把事情做得更好,Code Review 也是如此。只有清晰明确了敏捷团队进行CodeReview 的动机,才能以此为方向开展后续工作。下面我们推荐的敏捷开发中常见的Code Review的目的:
1.1 设计合理性Review
敏捷开发中崇尚Code is design,对开发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重构出合理的设计。所以敏捷开发中的Code Review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结对设计”和“设计把关”的职责。
这部分的Code Review 包括:设计的合理性(如实现方法,数据结构,设计模式,扩展性考虑等),是否存在大量重复代码和其他组件是否有重复的代码,包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等。
笔者了解的一些项目中,进行敏捷开发后,提高了开发效率,但是设计的质量却下降了。如Repeat Yourself 的现象(特别是跨组件之间的Repeat Yourself 现象);更有甚者,在笔者看到一个某银行的应用中(不是国内的),数据库连接和操作是直接在JSP
中写SQL语句。
像这些Bad Design 的例子还是很多的。这些在重构的时候应该由开发人员解决。但考虑到不同开发人员之间技术功底不一,很有必要在Code Review阶段进行Review和讨论。
1.2 互为Backup
这是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又很重要的一个Code Review的目的。
我们知道,敏捷开发中强调高质量的代码胜过详细的文档,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Code is Document。敏捷开发中的代码承担了一部分Document的职责,即传递技术的作用。
Code Review 中,Review 的开发人员了解代码的设计和实现,传递了技术,开发人员互为Backup,方便后期的维护,也减少了项目风险。
1.3 分享知识、设计、技术
这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敏捷开发是一个中央集中控制到个体发挥积极性的过程,中央集中控制的优点就是有统一的视图和控制,经常开大会,开长会,这样知识和经验也较容易集中。敏捷开发中,分散在两个Scrum Team的开发人员之间,如果没有好的机制,相互沟通也会相对较少,造成知识和好的经验无法在整个团队传播。
笔者参加的项目中就碰到了类似情况,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分成三个Scrum Team,其中一个Scrum Team负责一个Eclipse 工具的开发,其中用到的一些功能和知识在其他ScrumTeam上以前都有涉及过。当时负责开发的同事非常优秀而且能力突出,但由于不知道
其他Scrum Team同事有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很好地分享以往好的经验和知识,以至于最后导致浪费了一些学习的成本。
Code Review是一个学习和享受的过程,一个开发人员的能力有限,而Code Review正是这样的一种机制,让好的知识、设计在团队中分享,实现整体团队的成长和整体的效益最大化。
1.4 代码可读性
如上所说,敏捷开发中强调高质量的代码胜过冗余的文档,所以Code某种程度上是Document。敏捷开发中,代码的要求不止是能运行功能正确的代码,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即Codefor maintenance。
可维护的代码,需要清晰,可读性强,这里可读性代码检查不是指代码格式(代码格式可以通过工具检查出),而是指代码语义。在笔者的文章《软件可消费性设计》中有一些这方面的讨论和建议。
1.5 Code中的“地雷区”Review
代码中的逻辑,除了业务逻辑,还应该包括技术逻辑。技术逻辑就是实现逻辑,比如数据库连接打开是否忘记关闭,是否正确使用线程,Exception 处理,密码是否加密存储等。
我把这些最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而且是测试不容易发现的地方,称为Code中的“地雷区”。这些“地雷区”在Code Review 中是值得花费一些时间进行维护和检查的。
建议,在整个团队中维护并共享“地雷区”注意事项列表,以及统一的处理方式和机制。并在编码和Code Review过程中都按照团队的最佳实践进行。
1.6 发现代码中的业务逻辑错误
业务逻辑指的是代码开发的功能是否符合业务需求,如一个加法函数,检查其是否真的实现了加法的功能。
笔者了解的一些敏捷团队中,把发现代码的业务逻辑错误当做目标和内容,但往往效果都不是很好,基本都是从形式上泛泛检查一番。原因有两个:
1.业务逻辑的检查是从需求到代码的全方位检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投入产出比失衡。
2.业务逻辑的检查和业务需求紧密关联,已经超出了检查人员的能力范围(一般Code Review是开发人员,不是业务人员)。
笔者认为,发现逻辑错误,不应该是Code Review 的目的和内容。应该是Unit Test,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的目的。从投入产出比考虑,不应该花费太多时间在Code Review 阶段去进行逻辑错误检查。
2 敏捷开发中不推荐的Code Review的目的及内容
下面还有一些常见的Code Review目的和内容被很多团队广泛使用,但作者认为这些并不是敏捷开发中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团队应该把时间花费在重要的目的和内容上,而不应该投入精力在下面的这些Code Review目的和内容上。
2.1 发现性能问题
有些团队把性能问题,也作为Code Review的目的和内容之一,然后提出一些如String 应该使用StringBuilder,而不能使用+,类似这样的看似有用其实无用建议。
笔者认为,性能问题是需要量化的衡量和精确定位,很难通过Code Review检查出来。而一些粗浅的性能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方便地扫描出来,而无须花费时间去进行Code Review。
所以笔者认为,开发人员提交的代码,需要是经过工具检查后的代码。而代码审核人员则无须花费时间在性能相关的Code Review 上。具体的性能问题交给性能测试。
2.2 发现开源的授权法律问题
开源软件也可以借助一些检查工具,统一通过工具扫描,无需在Code Review 阶段花费时间。
2.3 其他问题,如国际化,J2EE Best Practice等
这些问题开发人员可以在提交代码之前通过工具发现和解决,不是Code Review 阶段的职责和目的,也无须花费时间去处理。
1.设计原则(5):用于面向对象编程的设计原则的规则。
2.全球化(47):基于全球化编码最佳实践的规则,有助于确保代码在局部环境中正确地运行。
3.J2EE 最佳实践(32):基于最佳的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J2EE)开发实践的规则,以及支持瞄准IBM® WebSphere® 服务的Web 项目的规则;
4.J2EE 安全性(17):验证代码符合 J2EE 技术安全性需要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