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6dd5e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9.png)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2023最新-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4b51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8.png)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简介作品篇一《楚辞。
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
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
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
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cb601cfc789eb172dc852.png)
《湘夫人》教学设计(李秀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作品《九歌》。
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扫除阅读障碍。
2.过程与方法:熟读全诗,整体感知;掌握“比兴”手法的运用,了解情感变化,赏析语言美。
(重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品主旨。
(难点)二、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就提到了屈原对诗歌语言的创造力。
屈原的确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诗歌语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湘夫人》的美。
(二)知人论世:文学上的屈原: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2.开创了新诗体——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3.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九歌》《湘夫人》:1、《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2、《九歌》11首诗。
首尾《东皇太一》《礼魂》分别是迎、送神曲。
中间9首:《云中君》祭云神,《湘君》《湘夫人》祭水神,《大司命》《少司命》分别祭寿命、子嗣神,《东君》祭太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3、《湘夫人》为第4首,抒情主人公为湘君。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配偶神。
他们彼此深深眷恋,却总是爱而无果,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三)【知识梳理】1、熟读课文。
教师播放范读课文录音,强调字音。
个别学生配乐朗读。
全班齐读。
2、疏通文字。
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教师提问PPT上红色字的解释,紫色句的翻译。
问题设计:1.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幽怨、哀婉)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
《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0559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5.png)
《湘夫人》赏析教案导学活动:1.学生观看电视剧《湘夫人》的片段,感受情节和人物形象。
2.在教室里,放置一些关于电视剧《湘夫人》的海报和宣传材料。
3.导师分发一些有关《湘夫人》的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课堂导学环节一:了解背景1.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湘夫人》这个剧的背景和主题是什么?”2.学生分组,互相分享并讨论各自的见解。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导师帮助整理和总结。
课堂导学环节二:探索人物形象1.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湘夫人这个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2.学生围绕湘夫人的性格、外貌、行为等方面,进行讨论。
3.学生形成小组,分享各自的观点,并整理出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课堂导学环节三:解读主题1.导师引导学生探讨《湘夫人》中表达的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出他们认为的《湘夫人》的主题。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导师帮助整理和总结。
课堂导学环节四:文本赏析1.导师向学生解读《湘夫人》中的经典片段或重要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和人物心理。
2.学生分组讨论并解读自己所选的另外一段经典片段或重要对话。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读和观点。
课堂导学环节五:尝试创作1.导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湘夫人》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2.学生可以以湘夫人的视角,或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创作。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导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课堂导学环节六:总结归纳1.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湘夫人》给他们带来的思考和感悟。
2.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3.导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扩展:1.学生阅读《湘夫人》的原著小说或其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
2.学生根据自己对《湘夫人》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3.学生制作一份关于《湘夫人》的文学报告或文化展板,展示给全班同学。
通过上述的课堂导学环节,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赏析《湘夫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785f65ddccda38376baf64.png)
《湘夫人》屈原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一、作家作品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同时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https://img.taocdn.com/s3/m/0c6c13d2fab069dc5022012f.png)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人教版选修之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选修之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湘夫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ce14b0caaedd3382c4d31e.png)
《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二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四,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五,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师:好。
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师:好。
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生:齐读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生:……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
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生一:.....生二:.....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师:写的什么意思呢?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湘夫人教案分析
![湘夫人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48c9ccf90f76c661371ad9.png)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 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 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 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 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 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 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 奇异的世界里。
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
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 富于变化;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第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一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段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着布设罗帐。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为“千古言秋之祖”。 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秋水的绝唱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等等。
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
大 ......对了
——以不可能存在的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怀念湘君啊无法讲。
第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二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段
第二段
《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deb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a.png)
《湘夫人》赏析教案一、作品赏析《湘夫人》是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对于展现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非常有意义。
小说通过湘夫人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的女性,同时也呈现了个体的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整个故事通过对湘夫人的经历的描述,揭示了传统封建文化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故事中,湘夫人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她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安于家庭,无权无势。
然而,湘夫人并不满意这种生活,她渴望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逃婚,嫁给了一个渔夫,并与他一起投身于慈善事业。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一位崇高的慈善家。
她为贫困大众尽力奔走,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湘夫人》通过湘夫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女性在传统封建社会中经常被当作财产对待,丧失了自主权和独立性。
然而,湘夫人却不甘于被动地接受这种命运,她选择了逃婚并追求独立。
她的坚持和奋斗精神,展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力量。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2)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女性困境和坚强奋斗的精神。
3)探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2.教学准备2)学生准备:预习《湘夫人》的内容。
3.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有关封建社会女性困境的作品,例如《红楼梦》等。
2)阅读指导:学生分组阅读小说《湘夫人》,并记录下自己对于湘夫人的印象和想法。
3)展开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讨湘夫人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她的坚强与奋斗。
4)回顾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对比。
5)分析《湘夫人》中的女性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湘夫人、她的母亲、姐姐、丈夫等。
分析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6)总结讨论:学生对《湘夫人》的赏析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8)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湘夫人》的想法和感受。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f9201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8.png)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诗的情感和主题。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楚辞的体制和特点。
4、诗歌的诵读和讲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题讲解:通过讲解《湘夫人》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楚辞介绍:通过讲解楚辞的体制和特点,使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诵读和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和讲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策略:总结本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问题与不足:反思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4、经验与教训: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湘夫人》鉴赏教案
![《湘夫人》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01115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2.png)
《湘夫人》鉴赏教案《湘夫人》鉴赏教案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
《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
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
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
《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
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
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
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
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135d1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e.png)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图片)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
(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be57e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a.png)
《湘夫人》教案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2、情景交融的意境;3、情味悠深的语言德育目标: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1、作者: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4996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1.png)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教学难点篇一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方法篇二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九歌湘夫人屈原篇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baebd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3.png)
《湘夫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3)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湘君和湘夫人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分析成果。
4.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 谈谈你对《湘夫人》中的神话元素的理解;3. 请举例说明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收获。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53504bad51f01dc281f1cd.png)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一、导入二、常识介绍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
生答:寄予理想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340f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7.png)
《湘夫人》教学设计《湘夫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把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写作背景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由于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根底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
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当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湘夫人》通篇掩盖在凄美的气氛中。
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缘由,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相互梦想着对方,无望地查找、无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无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地是特别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围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奇特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
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秀丽来。
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呈现一个奇特秀丽的世界。
二、文章构造《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0acd28de80d4d8d15a4f81.png)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
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
“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
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
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
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
接着与湘夫人一样。
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
《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
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
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
《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
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
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
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
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
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
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
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
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
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
《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
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
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
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
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
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
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
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
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
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
《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
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
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
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b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b水、沅江、澧江。
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
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
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
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
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
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
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
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
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
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
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
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
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
”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
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
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
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
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
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
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
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
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
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
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
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
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薄T诠攀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
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
“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
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
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