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大黄二两
桂枝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杏仁五十枚 厚朴二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炙两草新二桂加两枝汤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四芍两药四两 人参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炙救草逆二桂汤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蜀漆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瓜两蒌根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麻黄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炙草一桂两枝二两
麻黄三两
白术四杏两仁七十个
炙草一薏两米半两
麻黄半两
杏仁七十个
炙草半防两己一黄两芪一两一分
麻黄七钱半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一两 大枣六生两姜一两半
猪肤汤
猪肤十大六米两白白粉蜜五一合升
猪胆汁方
大猪胆法一醋枚少许
文蛤散
文蛤五两
烧褌散
妇人中褌尽隐处取烧作灰
蜜煎导方
石蜜七合
抵挡汤
桃仁二十个水蛭三十个牤虫三十个 大黄三两
抵挡丸
桃仁二十五水个蛭二十个牤虫二十个 大黄三两
禹余粮丸(方佚)
土瓜根方(方佚)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张机书友会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解表发汗,生津舒筋麻黄加术汤 --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桂枝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物瓜蒂汤--清热解暑,行水散湿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百合鹦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降逆百合地黄汤--润肺滋肾,清热凉血百合洗方--清热养阴,润燥止渴栝蒌牡蛎散--益阴潜阳,润燥止渴百合滑石散--滋养心肺,清热利尿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苦参汤---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熏方--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鳖甲丸煎--扶正祛邪,消症化积。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和营蜀漆散 --祛痰截疟,扶正助阳牡蛎汤--散结通阳,截疟软坚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和解少阳,驱疟生津柴胡桂姜汤--和解散结,化饮截疟侯氏黑散--除湿蠲痹,散风活络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头风摩散--散风寒,止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乌头汤--温阳散寒`逐湿通痹`止痛矾石汤--脚气,腿脚肿痛《古今录验》续命汤--扶正祛邪,清热疏风《千金》三黄汤--益气解表,除湿疏风《近效》术附汤--助阳温肌`益精气`补脾肾崔氏八味丸--补益肾气,温阳化湿《千金》越婢加术汤---风湿外侵·化热伤津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天雄散 --补阳摄阴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肾气丸--温补肾阳薯蓣丸 --健脾益气`疏风散邪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补肝敛气`清热除烦大黄廑虫丸-通络活血`导滞消瘀《千金翼》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肘后》獭肝散--驱阴邪而镇肝魂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厚朴麻黄汤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泽漆汤 --通阳利水`止咳平喘麦门冬汤 --养阴润肺`益胃祛痰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清痰桔梗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平喘·祛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外台》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千金》甘草汤--养阴清肺·利咽解毒《千金》生姜甘草汤 --补脾益肺·散寒化饮《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通调营卫·平喘涤痰《外台》桔梗白散--功逐水饮·温下寒实《千金》苇茎汤 --清热化痰·逐瘀排脓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冲下气·通阳制水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行痹·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降逆泄满人参汤--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下气乌头赤石脂丸--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九痛丸--祛寒散结·杀虫温通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泻热去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厚朴三物汤 --行气除满大柴胡汤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乌头煎--温阳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 --养血散寒乌头桂枝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乌头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外台》走马汤--开肺利气·温通泻下旋覆花汤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十枣汤 --攻逐水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木防己汤--补虚通阳·清热利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泽泻汤--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清痰小半夏汤--蠲散水饮·降逆止呕己椒苈黄丸--攻坚逐饮·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化饮降逆·清泄胃热《外台》茯苓饮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文蛤散--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水·生津止渴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滑石白鱼散 --祛瘀止血·清热利尿茯苓青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白虎加人参汤--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越婢汤 --发越水气·兼清里热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越婢加术汤--里水病甘草麻黄汤--和中补脾·宣肺利水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蒲灰散--治热淋·血淋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枝加黄芪汤 --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枳术汤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硝石矾石散--清热化湿·消瘀利水栀子大黄汤--泄热祛湿·开郁除烦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茵陈五苓散--利水祛湿·清热退黄大黄硝石汤--泻热通腑,兼以利尿《千金》麻黄醇酒汤--发汗解表小半夏汤--治黄疸病小柴胡汤-治黄疸·腹痛而呕者小建中汤--治男子黄·小便自利,瓜蒂散--治诸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半夏麻黄丸---心下悸,头晕目眩黄土汤---温脾摄血柏叶汤--温中止血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泻心汤--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猪苓散--健脾利水四逆汤--]回阳救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大半夏汤--补虚和胃·降逆润燥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茯苓泽泻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文蛤汤--清热止渴·宣散风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止呕化饮生姜半夏汤--散结通阳化饮橘皮汤--降逆散寒·理气和胃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紫参汤----清热止痛诃梨勒散-升举中气·固脱止利黄芩汤--益气温中·降逆清热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通阳散结大黄牡丹皮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排脓散----排脓化毒排脓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黄连粉---清泻心火,燥湿化毒藜芦甘草汤---涌吐导痰鸡屎白散---清热祛风,通利二便蜘蛛散-治疝气甘草粉蜜汤-安胃和中·诱蛔杀之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引起之各种病症附子汤--治阳虚寒湿凝滞胶艾汤 --补血缓痛·止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脾胃,蠲饮降逆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解郁葵子茯苓散---治妊娠身重·小便不利当归散--养血清热,调肝益脾白术散--健脾除湿,温中安胎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下瘀血汤---活血逐瘀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治竹皮大丸---安中益气,除烦止呕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补血益气,清热止利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千金》内补当归建中---养血补虚,和营止痛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土瓜根散---破瘀通经胶姜汤---调补冲任,温阳散寒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抵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矾石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红蓝花酒---活血止痛蛇床子散----暖宫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小儿疳虫蚀齿方--行气活血,消肿杀虫伤寒论药方详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凭借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治疗疾病的药物组方。

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下面将对经典经方医学进行概述,介绍其中的一些经典经方。

1.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针对伤寒及各种杂病的治疗,包括了多种具有祛邪、解表、清热、解毒等功效的药方。

2. 《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内科学经典。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肺病的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四逆汤等。

3. 《千金方》:由孙思邈所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经方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内容涉及了多个疾病的治疗,如治疗感冒的麻黄汤、治疗腹痛的香砂六君子汤等。

4. 《本草纲目》:由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学的巨著。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药材及其药性、功效等内容,对中药的分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起源。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温病条辨》:由吴鞠通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痈肿的桃红四物汤、治疗热淋的五苓散等。

7. 《外台秘要》:由朱丹溪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了多种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方剂。

8. 《千金翼方》:由陶弘景所著,是中医儿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儿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小儿消食散、治疗小儿惊风的小儿白风散等。

9. 《名医别录》:由王叔和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记载了多位名医的治疗经验和方剂,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0. 《本草纲目拾遗》:由李时中所著,是对《本草纲目》的补充和修订。

该经方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条)一、伤寒部分(4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展开全文北宋时,太宗诏令“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将家藏的《伤寒论》编录进上,最初被收载于《太平圣惠方》中;治平二年,校正医书局林亿辈以高继冲本为基础校修了《伤寒论》;治平三年,又校修了《伤寒论》的表里本《金匮玉函经》;根据王洙在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又将中、下两卷校修为《金匮要略》并署名汉·张机。

宋本《伤寒论》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伤寒论》,多是明·赵开美本的校本或再校本;与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比,只有个别字辞不同,所以基本上都再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

但自从北宋朝廷将《伤寒论》刊行以后,儒医们就开始用《内经》的理论进行解释;历经宋元、明清,随着注解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派、重订错简派、维护旧论派、五运六气派与近代的中西汇通派。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我国不下1600种,日本汉方学者也有300多种;而打开仲景之门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至今已涌现出了四十多种学说。

尽管他们各有其道,但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时,主要还是靠背诵条文,至今也不得要领!有位人类学家的话,也许为我们打开仲景之门指明了方向:(若)“懂得了起源,就洞察了本质”。

一、汉唐之际的医经家与经方家根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西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侍医李国柱校方技,将医书校为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其中医经家是通过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用针石汤火等外治法治疗疾病;经方家则是根据中草药的性味与所主症状,用积累的经验方证治疗疾病。

魏·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也说:“夫医道之所兴,其来久矣”。

“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四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这四部经典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构造、生理、病因等方面,《灵枢》则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黄帝内经》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难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它由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记录了医疗实践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法。

《难经》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它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用的参考书之一。

它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论》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还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重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记录了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包括诊断、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辨证论治”的观念,对于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由医学家扁鹊所著,主要介绍了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灵枢》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有着重要的贡献,它系统地总结了经络的走向和作用,阐述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金匮199首方1.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量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各量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各量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各量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白术附子汤方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甘草附子汤方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各量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各量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一物瓜蒂汤XXX,二十个。

1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知母,各量七枚、三两。

1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滑石、代赭石,各量七枚、三两,如弹丸大一枚。

1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各量七枚、一枚。

1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生地黄汁,各量七枚、一斤。

16.百合洗方百合,一斤。

17.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各量适量。

1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滑石,各量一两、三两。

19.甘草泻心汤方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各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

20.苦参汤方苦参,一斤。

21.雄黄熏方雄黄。

22.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各量三斤三两。

23.升麻鳖甲汤方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各量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鳖甲煎丸方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各量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2 葛根汤方7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4 麻黄加术汤方5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半两一两半两十个6 防己黄芪汤4防己甘草白术黄芪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7 桂枝附子汤方5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8 白术附子汤方5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1瓜蒂二十个12 百合知母汤方2百合知母七枚三两13 滑石代赭汤方3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14 百合鸡子汤方2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15 百合地黄汤方2百合生地黄汁七枚一斤16 百合洗方1百合一斤17 栝楼牡蛎散方2栝楼根牡蛎18 百合滑石散方2百合滑石一两三两19 甘草泻心汤方7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苦参一斤21 雄黄熏方1雄黄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赤小豆当归三斤三两23 升麻鳖甲汤方6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24 鳖甲煎丸方25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二分一斗一斛五斗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26 蜀漆散方3蜀漆云母龙骨27 牡蛎汤方4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29 柴胡姜桂汤7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30 侯氏黑散14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31 风引汤12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膏六两六两32 防己地黄汤5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一钱三钱三钱二钱二斤33 头风摩散方2大附子盐一枚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9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五两五两四两四两二枚35 乌头汤方5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三两三两三两五枚36 矾石汤1矾石二两37 《古今录验》续命汤9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四十枚38 《千金》三黄汤5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五分四分二分三分三分39 《近效方》术附汤3白术附子甘草二两一枚半一两40 崔氏八味丸8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6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六两半斤三两二两四两十五枚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5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三两三两三两六两十二枚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7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三两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三两三两44 天雄散方4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三两八两六两三两45 小建中汤方6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三两三两十二枚六两三两一斤46 黄芪建中汤方7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47 薯蓣丸方21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甘草川芎麦门冬芍药三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二十八分六分六分六分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六分六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七分三分二分六分百枚48 酸枣仁汤方5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深师有生姜二两)二斤一两二两二两二两49 大黄蜇虫丸方12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十分二两三两一斤一斤四两十两一两一斤百枚蛴螬蜇虫一斤半斤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甘草桂枝生姜麦门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四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三十枚一斤51 《肘后》獭肝散1獭肝52 甘草干姜汤方2甘草干姜四两二两53 射干麻黄汤方9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十三枚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七枚大者八枚54 皂荚丸方1皂荚八两55 厚朴麻黄汤方9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五两四两如鸡子大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一斤半斤56 泽漆汤方9半夏紫参(一作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半斤五两三斤五两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57 麦门冬汤方6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七升一斤三两二两三合十二枚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2葶苈大枣59 桔梗汤方2桔梗甘草一两二两60 越婢加半夏汤方6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半斤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9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62 《千金》甘草汤1甘草二两63 《千金》生姜甘草汤4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五两三两四两十五枚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5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皂荚三两三两二两十枚二枚65 《外台》桔梗白散3桔梗贝母巴豆三分三分一分66 《千金》苇茎汤4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二斤半斤五十枚半斤67 奔豚汤方9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二两二两二两四两二两五两二两四两一斤68 桂枝加桂汤方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4茯苓甘草大枣桂枝半斤二两十五枚四两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3栝楼实薤白白酒一枚半斤七升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4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一枚三两半斤一斗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5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楼实四枚四两半斤一两一枚73 人参汤方4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三两三两三两三两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3茯苓杏仁甘草三两五十个一两75 橘枳姜汤方3橘皮枳实生姜一斤三两半斤76 薏苡附子散方2薏苡仁大附子十五两十枚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3桂枝生姜枳实三两三两五枚78 乌头赤石脂丸方5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一两一分半两一两一两79 九痛丸6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80 厚朴七物汤方7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十枚五枚二两五两81 附子粳米汤方5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一枚半斤一两十枚半斤82 厚朴三物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八两四两五枚83 大柴胡汤方8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半斤四枚二两十二枚五两84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85 大建中汤方4蜀椒干姜人参胶饴二合四两二两一斤86 大黄附子汤方3大黄附子细辛三两三枚二两87 赤丸方4茯苓乌头半夏细辛(《千金》作人参)四两二两四两一两88 大乌头煎方1乌头大者五枚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3当归生姜羊肉三两五两一斤90 乌头桂枝汤方6乌头桂枝汤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9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四两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二合六枚92 《外台》走马汤2杏仁巴豆二枚二枚93 瓜蒂散方3瓜蒂赤小豆香豉一分一分七合94 麻子仁丸方6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二升半斤一斤一斤一尺一斤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4甘草白术干姜茯苓二两二两四两四两96 苓桂术甘汤方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两三两三两二两97 甘遂半夏汤方4甘遂半夏芍药甘草三枚十二枚五枚如指大一枚98 十枣汤方4芫花甘遂大戟大枣99 小青龙汤方8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三两三两半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00 木防己汤方4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三两十二枚二两四两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5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二两二两四两三合四两102 泽泻汤方2泽泻白术五两二两103 厚朴大黄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一尺六两四枚104 小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一斤半斤105 己椒苈黄丸方4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3半夏生姜茯苓一斤半斤三两107 五苓散方5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一两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108 《外台》茯苓饮6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四两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4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四两四两三两半升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5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升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6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半升半升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7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8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三两114 文蛤散方1文蛤五两115 栝楼瞿麦丸方5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二两三两三两一枚一两116 蒲灰散方2蒲灰滑石七分三分117 滑石白鱼散方3滑石乱发白鱼二分二分二分118 茯苓戎盐汤方3茯苓白术戎盐半斤二两弹丸大一枚119 猪苓汤方5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20 防己黄芪汤方4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一两一两一分三分半两121 越婢汤方5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122 防己茯苓汤方5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三两三两三两六两二两123 甘草麻黄汤方2甘草麻黄二两四两124 麻黄附子汤方3麻黄甘草附子三两二两一枚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4黄芪芍药桂枝苦酒五两三两三两一升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6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二两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7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二两二两一枚128 枳术汤方2枳实白术七枚二两129 茵陈汤方3茵陈蒿栀子大黄六两十四枚二两130 硝石矾石散方2硝石矾石131 栀子大黄汤方4栀子大黄枳实豉十四枚一两五枚一升132 猪膏发煎方2猪膏乱发半斤如鸡子大三枚133 茵陈五苓散方2茵陈蒿五苓散十分五分134 大黄硝石汤方4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四两四两四两十五枚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2麻黄清酒三两五升136 桂枝救逆汤方7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三两二两三两五两四两十二枚三两137 半夏麻黄丸方2半夏麻黄138 柏叶汤方4柏叶干姜艾马通汁三两三两三把一升139 黄土汤方7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40 泻心汤方3大黄黄连黄芩二两一两一两141 茱萸汤方4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142 半夏泻心汤方7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升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三两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6黄芩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三两二两二两半升三两十二枚144 猪苓散方3猪苓茯苓白术145 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一枚一两半二两146 小柴胡汤方7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三两十二枚147 大半夏汤方3半夏人参白蜜二升三两一升148 大黄甘草汤方2大黄甘草四两一两149 茯苓泽泻汤方6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半斤四两二两二两三两四两150 文蛤汤方7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五两五十枚十二枚151 半夏干姜散方2半夏干姜152 生姜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汁半升一升153 橘皮汤方2橘皮生姜四两半斤154 橘皮竹茹汤方6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二升二升三十枚半斤五两一两155 小承气汤方3大黄厚朴枳实四两二两大者三枚156 桃花汤方3赤石脂干姜粳米一斤一两一升157 白头翁汤方4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58 栀子豉汤2栀子香豉十四枚四合159 通脉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大者一枚三两(强人可四两)二两160 紫参汤方2紫参甘草半斤三两161 诃梨勒散方1诃梨勒十枚162 《外台》黄芩汤6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升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3薏苡仁附子败酱十分二分五分164 大黄牡丹汤方5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四两一两五十个半升三合165 王不留行散方9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十分十分十分十八分三分二分二分芍药厚朴二分二分166 排脓散方4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十六枚六分二分一枚167 排脓汤方4甘草桔梗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一两十枚168 鸡屎白散方1鸡屎白169 蜘蛛散方2蜘蛛桂枝十四枚半两170 甘草粉蜜汤方3甘草粉蜜二两一两四两171 乌梅丸方10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三百枚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两四两六两六两六两172 桂枝茯苓丸方5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173 芎归胶艾汤方7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四两-174 当归芍药散方6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三两一斤四两四两半斤半斤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3干姜人参半夏一两一两二两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3当归贝母苦参四两四两四两177 葵子茯苓散方2葵子茯苓一斤三两178 当归散方5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一斤一斤一斤一斤半斤179 白术散方4白术川芎蜀椒牡蛎三分三分三分180 枳实芍药散方2枳实芍药181 下瘀血汤方3大黄桃仁蜇虫二两二十枚二十枚182 竹叶汤方10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一把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枚十五枚五两183 竹皮大丸方5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二分二分一分七分一分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6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柏皮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3黄芩苦参干地黄一两二两四两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6当归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四两三两六两三两二两十二枚187 半夏厚朴汤方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一升三两四两五两二两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3甘草小麦大枣三两一斤十枚189 温经汤方12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夏麦门冬半升一升190 土瓜根散方4土瓜根芍药桂枝蜇虫三两三两三两三两191 旋复花汤方3旋复花葱新绛三两十四茎少许192 大黄甘遂汤方3大黄甘遂阿胶四两二两二两193 抵挡汤方4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三十个三十个二十个三两194 矾石丸方2矾石杏仁三分一分195 红蓝花酒方1红蓝花一两196 肾气丸方8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197 蛇床子仁1198 狼牙汤方1狼牙三两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2 雄黄葶苈。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一、《黄帝内经》1. 九卷奇经2. 灵枢3. 难经二、《伤寒论》1. 伤寒论2. 臆病论三、《金匮要略》1. 内经全书要略2. 妇人藏书要略3. 脉经要略四、《医心方》1. 本草纲目2. 续修本草纲目3. 刺经五、《千金方》1. 修真广要2. 妇人良方3. 伤科出口六、《外科正宗》1. 张仲景外科谱2. 钻石外科谱3. 百病校正指南七、《脉经》1. 本草图经序论2. 记用药方论3. 桂枝汤论述八、《神农本草经》1. 古本草经2. 医宗金鉴九、《温病条辨》1. 温病条辨2. 后温病条辨十、《明医宛方》1. 木医宛方2. 羽医宛方十一、《证治准绳》1. 病證篇2. 計證篇十二、《本草纲目》1. 人部2. 物部3. 报部4. 纲目总录十三、《诸病源候论》1. 风规主病表候2. 风湿水肿病3. 辨治汤液法十四、《病证机理论》 1. 慢性肾炎浅析2. 免疫性抗击结肠炎3. 形体状况变化分析十五、《病理学总论》1. 病理学总论2. 病理学基础十六、《野巴黎方》1. 误食令人吐血妙法2. 吐血反惑妙方3. 小儿惊厥急治方十七、《蔡员外科》1. 错节外科秘录2. 肛门外科大全3. 忽若削痛亭记十八、《经验方论》1. 回董氏中医旧话2. 回秦氏中医新方十九、《中西医分界讲义》1. 大苞酒浸小檗密方2. 两脉乏力甘草泻心散方二十、《外科皮肤工作指南》1. 皮肤科常病及证治2. 全科医生皮肤病基础知识二十一、《绝对经典诊疗学》1. 病机学教程2. 性战学二十二、《古代皮肤病学》1. 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2. 皮肤病防治实用指南二十三、《中医皮肤科病证诊疗学若干问题》1. 辨证论治学2. 产品二十四、《中医眼科学》1. 眼科诊断学2. 眼科治疗学二十五、《中医骨伤科学》1. 骨伤科基础理论2. 骨伤科临床应用技术总结:中医书籍的目录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医的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等。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57、茯苓甘草杏仁汤
58、橘皮枳实生姜汤
59、薏仁附子散
60、桂枝生姜枳实汤
61、乌头赤石脂丸
62、九痛丸
63、附子粳米汤
64、厚朴七物汤
65、厚朴三物汤
66、大建中汤
67、大黄附子汤
68、赤丸方
69、大乌头煎
70、当归生姜羊肉汤
71、乌头桂枝汤
72、外台走马汤
73、旋覆花汤
74、甘姜苓术汤
75、甘遂半夏汤
72.双补汤
73.加减理阴煎
74.断下渗湿汤
75.人参乌梅汤
76.参茸汤
77.参芍汤
78.肉苁蓉汤
79.专翕大生膏
80.桂枝芍药知母汤
81.鳖甲煎丸
82.逐瘀汤
83.术附汤
84.温脾汤
91麻黄升麻汤
9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93白头翁汤
94四逆加人参汤
95理中丸
9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97烧裩散
98枳实栀子豉汤
99牡蛎泽泻散
100竹叶石膏汤
三、温病条辨主要经方:
1.桂枝汤
2.桑菊饮
3.银翘散
4.五汁饮子
5.半苓汤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7.三黄二香散
8.翘荷汤
9.清暑益气汤
10.清络饮
11.银翘马勃散
111、大半夏汤
112、大黄甘草汤
113、茯苓泽泻汤
114、文蛤散
115、半夏干姜散
116、生姜半夏汤
117、橘皮汤
118、紫参汤
119、诃黎勒散
120、肾气丸
121、薏仁附子败酱散
122、大黄牡丹汤
123、王不留行散
124、排脓散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目录一、《黄帝内经》二、《伤寒杂病论》三、《金匮要略》四、《神农本草经》五、《针灸甲乙经》六、《千金方》七、《本草纲目》八、《温病条辨》九、《千金药方》十、《医学入门》一、《黄帝内经》1. 阴阳五行理论2. 五脏六腑及其功能3. 经络与气血循环4. 疾病的发生机理5.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二、《伤寒杂病论》1. 伤寒的病因病机2. 病程及其治疗要点3. 杂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三、《金匮要略》1. 寒热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2. 养阴和补气的方法3. 止血和消肿的药物应用四、《神农本草经》1. 草药的分类和功效2. 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合适的草药3. 草药的炮制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五、《针灸甲乙经》1.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2. 主要穴位及其对应的疾病治疗3. 针灸的预防保健作用六、《千金方》1. 常用药方的制备和使用2. 针对不同症状的药方推荐3. 经验药方的传承与创新七、《本草纲目》1. 各类草药的性味与功效2. 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及其配伍3. 草药的炮制方法及其审方要点八、《温病条辨》1. 温病的分类和症状特点2. 温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3. 温邪与寒邪的辨证要点九、《千金药方》1. 方剂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2. 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3. 方剂的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十、《医学入门》1. 中医学史与主要学派介绍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中药与针灸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上是关于中医书籍的目录,介绍了各个经典著作的内容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健康服务。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一、内经 (《内经》是中医里面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典籍,以《黄帝内经》为中心,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景岳全书为衍生。

)1、《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记载了哲学思想、诊断方法、疗法、治病方剂及人体机能的框架及观念,也是研究中医药的基础。

2、卫氏伤寒论:姚道婉老师在明代写了这部著作,是介绍中医学理论基础和诊断疗法的基础著作,一直影响着中医学至今。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由卫氏学派所发展出来的医学著作,以卫氏伤寒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病症,研究中药的复方组合及使用方法。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乃由明朝的李时珍先生发展而成,介绍了中药的性质特征,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正确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5、景岳全书:这部著作是明朝的著名内科专家熊景岳先生创作的,介绍了中医学的外科方面,以术前术后防治方案及外伤损伤加工法,以及内科方面疾病分类,病因及病机,以及中药治疗方法。

二、名家验方1、是慈航静斋——著名医家李时珍的名方:杜仲汤。

杜仲汤是有“滋补强壮,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建议老年人用来补充营养,补血补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2、李贺的归脾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李贺创立的一种治疗呕吐腹泻的药方,归脾汤以归脾散为基础,加上乌头、知母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3、著名内科专家董氏的董氏止泻汤:董氏止泻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董氏提出的一种治疗腹泻及便秘的药方,以归脾散为基础,加入香附、陈皮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4、潘秀才的九香汤:九香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潘秀才提出的一种治疗内热发热的药方,以桂枝为主要材料,加入陈皮、白芍、紫苏、生姜、芩达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及内热等症状。

5、郑凤鸣的九橘汤:九橘汤是由著名女内科医师郑凤鸣提出的一种治疗消渴及口渴的药方,以橘子汁为主要材料,加入白术、紫苏、三棱、生薑、炙甘草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口渴及消渴症状。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除全面论述丁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证、病理、针剌、诊法外,还有关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组成方剂的原则等论述,为后世的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载方314首,具有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炼的特点,对煎服方法及服药反应、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说明,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载了许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的方荆,尤其是用海藻酒治瘿等方,更是可贵的发明。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所载的方剂,既有古典经方,又有汉以后诸医学的经验方剂,至今仍广泛流传,为后世研究方剂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朝《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圣济总录》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医家巨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著。

《济生方》多载实用有效之方。

《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是现存最早的儿科、妇科专著。

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儒门事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丹溪心法》都是研究方剂学的理论著作。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影响的药学著作,书中并收有历代方剂一万余酋。

《名医方论》、《删补名医方论》都是论述方剂组成及配伍意义的专著。

《医方集解》选录临床常用方,并集各家学说加以解释,是比较切合实用的方书。

《汤头歌诀》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便于记诵。

《温病条辨》为治疗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法则。

解放后编写的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都是学习方剂学很重要的参考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青蒿鳖甲汤
52.加减芩芍汤
53.滑石藿香汤
54.玉竹麦门冬汤
55.黄连阿胶汤
56.小定风珠
57.桃仁承气汤
58.大定风珠
59.桃花汤
60.护阳和阴汤
61.连梅汤
62.椒梅汤
63.来复丹
64.香附旋覆花汤•控涎丹
65.鹿附汤
66.安肾汤
67.黄土汤
68.椒桂汤
69.宣清导浊汤
70.扶阳汤
71.茵陈白芷汤
69猪胆汁
70茵陈蒿汤
71麻子仁丸
72栀子柏皮汤
7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74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75麻黄附子细辛汤
76麻黄附子甘草汤
77黄连阿胶汤
78附子汤
79桃花汤
80吴茱萸汤
81猪肤汤
82甘草汤
83桔梗汤
84苦酒汤
85半夏散及汤
86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87通脉四逆汤
88四逆散
89乌梅丸
90当归四逆汤
29、栀子厚朴汤
30、栀子干姜汤
31、真武汤
32、小柴胡汤
33、小建中汤
34、大柴胡汤
35、桃仁承气汤
3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7、柴胡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
38、桂枝加桂汤
3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0、抵当汤
41、抵当丸
42、大陷胸丸
43、大陷胸汤
44、小陷胸汤
45、文蛤散
46、巴豆白散
47、柴胡桂枝汤
39、肘后獭肝散
40、甘草干姜汤
41、射干麻黄汤
42、皀角丸
43、厚朴麻黄汤
44、泽漆汤
45、麦门冬汤
46、葶苈大枣泻肺汤
47、桔梗汤
48、越婢加半夏汤
49、小青龙加石膏汤
50、千金生姜甘草汤
51、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皀角汤
52、千金苇茎汤
53、奔豚汤
54、栝蒌薤白白酒汤
55、栝蒌薤白半夏汤
56、栝蒌薤白桂枝汤
91麻黄升麻汤
9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93白头翁汤
94四逆加人参汤
95理中丸
9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97烧裩散
98枳实栀子豉汤
99牡蛎泽泻散
100竹叶石膏汤
三、温病条辨主要经方:
1.桂枝汤
2.桑菊饮
3.银翘散
4.五汁饮子
5.半苓汤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7.三黄二香散
8.翘荷汤
9.清暑益气汤
10.清络饮
11.银翘马勃散
130、甘草粉蜜汤
131、桂枝茯苓丸
132、胶艾汤
133、当归芍药散
134、干姜人参半夏丸
135、当归贝母苦参丸
136、葵子茯苓散
137、当归散
138、白术散
139、枳实芍药散
140、下瘀血汤
141、竹叶汤
142、竹皮大丸
143、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144、千金三物三黄汤
145、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146、半夏厚朴汤
48、柴胡桂枝干姜汤
49半夏泻心汤
50十枣汤
51大黄黄连泻心汤
52附子泻心汤
53生姜泻心汤
54甘草泻心汤
55赤石脂馀禹粮汤
56旋覆代赭石汤
57桂枝人参汤
58瓜蒂散
59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0黄连汤
61桂枝附子汤
62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
63甘草附子汤
64白虎汤
65炙甘草汤
66大承气汤
67小承气汤
68猪苓汤
一、金匮要略主要经方:
1、栝蒌桂枝汤
2、麻黄加术汤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4、防己黄芪汤
5、瓜蒂汤
6、小儿疳虫蚀齿方
7、百合知母汤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9、百合鸡子黄汤
10、百合地黄汤
11、百合洗方
12、栝蒌牡蛎散
13、百合滑石散
14、甘草泻心汤
15、苦参汤
16、赤小豆当归散
17、升麻鳖甲汤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147、甘麦大枣汤
148、温经汤
149、土瓜根散
150、胶姜汤
151、大黄甘遂汤
152、矾石丸
153、红兰花酒
二、伤寒论主要经方:
1、桂枝汤
2、桂枝加葛根汤
3、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麻黄各半汤
5、桂枝二麻黄一汤
6、白虎加人参汤
7、甘草干姜汤
8、芍药甘草汤
9、调胃承气汤
10、四逆汤
11、葛根汤
12、葛根加半夏汤
57、茯苓甘草杏仁汤
58、橘皮枳实生姜汤
59、薏仁附子散
60、桂枝生姜枳实汤
61、乌头赤石脂丸
62、九痛丸
63、附子粳米汤
64、厚朴七物汤
65、厚朴三物汤
66、大建中汤
67、大黄附子汤
68、赤丸方
69、大乌头煎
70、当归生姜羊肉汤
71、乌头桂枝汤
72、外台走马汤
73、旋覆花汤
74、甘姜苓术汤
75、甘遂半夏汤
111、大半夏汤
112、大黄甘草汤
113、茯苓泽泻汤
114、文蛤散
115、半夏干姜散
116、生姜半夏汤
117、橘皮汤
118、紫参汤
119、诃黎勒散
120、肾气丸
121、薏仁附子败酱散
122、大黄牡丹汤
123、王不留行散
124、排脓散
125、排脓汤
126、黄连粉
127、藜芦甘草汤
128、鸡屎白散
129、蜘蛛散
33.草果茵陈汤•菌陈四逆汤
34.理中汤•五苓散•四逆汤
35.救中汤
36.茯苓皮汤
37.藿香正气散
38.九痛丸
39.新制橘皮竹茹汤
40.黄芩滑石汤
41.薏苡竹叶散
42.杏仁薏苡汤
43.加减木防己汤
44.二金汤
45.杏仁石膏汤
46.连翘赤豆饮•保和丸
47.草果知母汤
48.麦冬麻仁汤
49.黄连白芍场
50.厚朴草果汤
19、鳖甲煎丸
20、白虎加桂枝汤
21、蜀漆散
22、牡蛎散
23、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24、候氏黑散
25、风引汤
26、防己地黄汤
27、头风磨散
28、桂枝芍药知母汤
29、乌头汤
30、矾石汤
31、古今録验续汤
32、千金三黄汤
33、近效术附汤
34、黄芪五物汤
35、桂枝龙骨牡蛎汤
36、天雄散
37、黄芪建中汤
38、酸枣仁汤
12.宣痹汤
13.桂枝姜附汤
14.杏仁汤
15.沙参麦冬汤
16.清燥救肺汤
17.化症回生丹
18.复亨丹
19.霹雳散
20.银翘汤
21.益胃汤
22.清燥汤
23.护胃承气汤
24.新加黄龙汤
25.宣白承气汤
26.导赤承气汤
27.黄连黄芩汤
28.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
29.冬地三黄汤
30.三石汤
31.杏仁滑石汤
32.三香汤
72.双补汤
73.加减理阴煎
74.断下渗湿汤
75.人参乌梅汤
76.参茸汤
77.参芍汤
78.肉苁蓉汤
79.专翕大生膏
80.桂枝芍药知母汤
81.鳖甲煎丸
82.逐瘀汤
83.术附汤
84.温脾汤
13、葛根黄芩黄连汤
14、桂枝加厚朴仁汤
15、干姜附子汤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
18、桂枝甘草汤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0、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2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2、芍药甘草附子汤
23、茯苓四逆汤
24、五苓散
25、茯苓甘草汤
26、栀子豉汤
27、栀子甘草豉汤
28、栀子生姜豉汤
76、木防己汤
77、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78、泽泻汤
79、厚朴大黄汤
80、小半夏汤
81、己椒苈黄丸
82、小半夏加茯苓汤
83、外台茯苓饮
84、桂苓五味甘草汤
85、桂苓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汤
86、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87、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88、栝蒌瞿麦丸
89、蒲灰散
90、蛇床子散
91、茯苓戎盐汤
92、越婢加术汤
93、越婢汤
94、防己茯苓汤
95、甘草麻黄汤
9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97、桂枝加黄芪汤
98、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99、枳术汤102、猪膏发煎
103、茵陈五苓散
104、大黄硝石汤
105、千金麻黄醇酒汤
106、半夏麻黄丸
107、柏叶汤
108、黄土汤
109、泻心汤
110、猪苓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