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学课程学习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信息学》学后感
摘要: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在培养化学化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化学信息学课程的现状及学习方法
关键词:化学信息学; 化学信息; 互联网;学习方法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伴随着计算机等科技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的交叉领域的学科,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注重的是与计算机以及网络的联系。从它的名字上可以看出,信息在这这门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文献在化学信息学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怎样查阅文献怎样理解文献,将会是我们初学本门学科的学生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1,课程介绍
1973年在荷兰的Noordwijkerhout召开的化学信息学的计算机表征与处理会议上,提出了“化学信息学”这一内容。之后,在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 M. Lehn 教授首次提出“化学信息学的概念”。《化学信息学》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化学信息进行表达、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的应用型学科[1]。开设化学信息学课程主要目的是: 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类与化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 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类化学期刊专利、参考工具书,使学生掌握相关文献的检索方法,并且具有独立撰写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的能力。
2、学习感悟
首先,在理论课中,朱老师根据自身经验教我们认识了解国内外的期刊杂志,如何识别高质量的文章,如何了解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在重多期刊文献中准确查找自己想要的相关文献等等很多使用技巧。
在上机课中,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如何搜索论文。我学习了搜索文章的专业语句,何时扩大缩小搜索范围等等,用这些方法我接触到了之前感觉离自己很遥远的学术论文、有用文献,让我开始接触各类有价值的文献,接触到很多科学前沿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了解了一些科学特别是化学方面的前沿科技,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以后自己写论文打下基础。
其次,朱老师教我们如何使用Google这一强大的搜索引擎,之前搜索有的东西只知道用百度,现在了解到谷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很多功能都比百度要强,可以搜出很多国外网站和资源,特别是搜英文类的东西时会比百度更多。例如用谷歌可以搜出国外有很多化学小实验的视频,小动画等等。而我比较喜欢双语化学,在谷歌搜出的国外网站上有很多可以学习的资源,例如很多国际课程的介绍及教学等等,都是很有用的,暑假有空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我们学习了chemdraw绘图软件和Origin数据处理软件,这是之前做没有接触到的,这在以后做毕业设计将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对于以后的科研生涯也大有裨益。
最后,朱老师就我们大四即将面临的毕业论文写作做了详细的介绍,前期准备,写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此处很感谢朱老师。
3、学习方法
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首先需要感兴趣,愿意学,这样才学的快,学的好。无论理论课还是上机课认真听老师讲解,比如老师在讲课时会告诉我们很多自己的经验,这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再比如上机课学习绘图软件时,都是英文版的,
涉及大量专业词汇,目前我们的水平尚不能完全掌握,只有紧跟老师思路,才能理解。
4、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化学信息学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会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坚持性、合作性以及自信心和责任心等,而这五个要素是学生创新人格的具体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化学信息学可以提高其自觉筛选吸收信息的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自觉具有课题查新的意识,具备渴求知识的欲望,掌握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适应日后深造和社会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
5、对于化学信息学这门课程的建议
1,课程教学时间充裕,希望老师能在讲完内容后,留些时间,以方便学生能及时询问。
2,具体讲课时,多一些实践操作,可以适当的把上机课再增加一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的话理论课允许使用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吴夏,吴根华,开小明.化学信息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8( 1) : 122 -125.)
2、徐筱杰.化学信息学的涵义及教育[J].大学化学,2002,17( 1) :38 -41.
3、陈明旦.化学信息学.2 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高盘良,姚天扬.当前化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J].大学化学,2000,15( 2) : 26.
5、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4,( 12) : 71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