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 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 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 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 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 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 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 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 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 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 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 处所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 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 强了人们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 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居住民俗
• 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 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 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 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 调等 。
1、居住民俗的形成
•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 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 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 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 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 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 三个时期。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 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 养牲畜。家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 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 住人,其下圈养牲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 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 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 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 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日本有 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4.1.1.居住民俗的形成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地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1. 住所仍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2. 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替代,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
1.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4.1.2.居住类型1)洞穴居:黄土高原窑洞,西班牙吉普赛人穴屋。
2)干栏式建筑: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帐篷:蒙古包,阿尔及利亚牧民。
4)长屋:客家人围楼,雅奈马人的环形屋。
5)庭院住宅:北方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
南方天井院,“一颗印”,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阿以旺”4.1.3.居住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1)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2)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3)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4)火塘是神圣的地方2)住房的分配3)公房: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
保持乐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4.1.4.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2.1.风水与民居: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
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趋吉避凶1)宅基选址:“觅龙”“观砂”“察水”“点穴”。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北,南,西,东南北方向,房基前面水,后靠山2)住宅外部布局(1)住宅与水(2)住宅与路(3)住宅与山3)住宅内部布局(1)住宅地势:朝南坐北,院门开在东南部。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4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居住习俗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三)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与华北相类似,惟其盛产木材,房屋建
造除用木构梁架外,还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 洁成墙,房顶盖瓦或茅草,其余门窗及室内摆设与华 北民居相同。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四)东南民居 传统民居楼房一般只是二层,仍以木构架
四合院模型
四合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二)陕北民居 陕北取黄土高原上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
Hale Waihona Puke 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在地面挖坑,内三
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 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五)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要分布在中国西南
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 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 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 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习惯。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等。 (二)居住习俗制约因素
1.地域因素(自然环境) 2.民族因素 3.历史因素 4.社会因素
山西大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一)华北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
椽条和轻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 开门有窗户。低窗台,窗户过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棂格、糊纸,现在多作死扇窗, 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室内砌有土炕,与灶相通。炕上铺席,席上铺毡,上 置矮桌,可进餐或待客。屋顶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除瓦顶之 外,还有在椽条上垫细树枝抹泥做顶的。为省工结实,关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 屋顶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居住民俗
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 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 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 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 ……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 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 合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
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 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 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 ,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
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 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 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 界称为式有两种:一:砖
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 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 、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 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 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 、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 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黄
色
绿
色
其
他
颜
色
(四)台基
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 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 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因此,建筑 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 “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台基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根据建筑物的级别而有 不同。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居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远古的穴居、到古代的庭院,再到现代的公寓、别墅,中国的居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一、穴居文化:远古的智慧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在山洞中居住。
这种穴居的生活方式,虽然简陋,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
他们利用天然的山洞,或挖掘土洞,创造出最初的居住环境。
这种居住方式,既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住所。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远离穴居的生活,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民俗活动中窥见穴居文化的影子,例如陕北的窑洞。
二、庭院文化:古典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穴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庭院。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庭院中,有假山、有池塘、有花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宁静。
庭院文化还体现在风水学说上,它关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庭院中,每一个物件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讲究,这正是中国居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公寓文化:现代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庭院逐渐被现代化的公寓所取代。
公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是私人定制的空间,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居住区域。
在公寓中,人们共享电梯、走廊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公寓文化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对于室内装修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了家居设计和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别墅文化:豪华与自然共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别墅通常位于郊区或风景名胜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中式风格,也有现代简约风格。
别墅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建筑居住习俗的表现方式各异。
其中,宅基地的选择和规划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的选择往往与风水学有关。
人们会选择四周环山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以吸纳山的灵气和阻挡邪气。
建筑居住习俗还有个独特的地方是建筑的朝向。
人们会根据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选择住宅的正门朝向,并且会按照吉祥的角度进行布局,如“人户合一”的形状。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地区因为气候原因,人们会选择具有保温和防护功能的材料,如石墙、黄土墙等。
而在海洋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木材,以防止受盐分腐蚀。
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功能需求,也考虑到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会使用特殊的材料来表达他们的民族特色。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房间一般面朝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候较暖和,可以减少冬季寒气的侵入。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重要的房间设置在家庭院子的北侧,防止北风的侵袭。
绝大多数族群都朝着山水着想,把名字中的山、水含义融入建筑设计,比如把门外的水龙头设计成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室内的沙发也用山芋型设计,祈求生活得心应手。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为房屋赋予特殊的命名,以带来吉祥和福运。
建筑居住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建筑规范和约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然而,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当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建筑居住习俗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满足人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建筑居住习俗需要与现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对建筑居住习俗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4.鄂伦春族
•
• 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 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 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 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 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 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 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 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 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 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
•
•
10.东乡族
•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 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 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 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 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 •
傣族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居住民俗
(一)风水与民居
2、住宅外部布局 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在 (1)住宅与水 (东进南出,和谐搭配) (2)住宅与路
(路在宅右为最贵,不可在宅后;路不冲门)
(3)住宅与山 (北面主峰、西东次峰,又靠有延)
(一)风水与民居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 坐北朝南 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2)住宅格局 如:大院文化
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
(2)家庭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场所)
(3)火塘边座次、睡次;
(瑶族男左女右、长上晚下;普米族左男铺、右女铺)
(4)神圣的地方。
(火塘上方供家神、祖先神,任何人不许触动;不许跨过火塘;不许用利器捅火;不 许脏水泼火)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居住的惯制
(三)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 特点: (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 (2)生与死的分居 (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房作卧室及安臵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
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人。上面 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 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子寨皆有鼓楼,大的村 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
(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
居住民俗
•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 统民居,在元代( 统民居,在元代(公 元1271–1368年)就 年 已出现了。 已出现了。不过现存 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 公元1644–1911 代(公元 世纪30年代 年)到20世纪 年代 世纪 所建的。 所建的。
• 四合院的“四”字,表 四合院的“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合”是围在一起的意 也就是说, 思。也就是说,四合院 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 圈成的。 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 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 支配下, 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 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 四合院是个统称, 落。四合院是个统称,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 及方位的不同, 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 (2)入住仪式 ) •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 择日入住, 择日入住 同开工、上梁一样, 有一个“黄道吉日” 有一个“黄道吉日”。 •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 祖宗神位, 祖宗神位 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 、 •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 民族干栏式民居、 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 的客家土楼 。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1)四合院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 东南角。分内、外院。 东南角。分内、外院。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北 京 : 四 合 院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 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 而来)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窑洞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 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 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
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 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 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
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 南开。
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
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 中放炉灶,烟囱直通包顶。
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
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
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
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
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
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名称:“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居住民俗
傣族竹楼
苗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加拿大 雪屋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概述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三、居住民俗的惯制 四、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的概念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 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 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 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 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 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背山环水
民间上梁仪式
山西民居
四合院
深圳龙岗区客家围屋鹤湖新居
大埔龙冈泰安楼
大埔龙冈泰安楼内部
客家第一楼:承启楼
承启楼
承启楼内景
承启楼
窑洞山西李家山民居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房屋外观
朝鲜族房屋外观
朝鲜族房屋内部陈设
蒙古包
蒙古包内部陈设
维吾尔族住宅
壮族村落
壮族干栏式住宅
居住民俗的形成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 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初创期、 过渡期和发展期。
居住民俗的初创期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
火 塘
北京四合院结构图
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居住方式 穴居、巢居 风篱、原始帐篷 特点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住所稳定化趋势 出现火塘
初创期 过渡期
发展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庭院式等等 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居住的惯制
1、火塘的突出作用 2、住房的分配 3、公房 4、人畜分居 人神有别
火塘在家居中 的重要性
火塘
满族 万字炕
彝族姑娘房
藏族 干栏式木屋
越南民居中最庄严的祭祀间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
一
.四合院 二 .干栏 三 .土楼 四 .黄土窑洞 五. 毡房
201520220205 杨博
居住民俗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 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 的相互协调等等。
一. 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 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 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建筑历史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 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 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 院的基本特征。 建筑布局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 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 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建筑规模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 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 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 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五. 毡房: 圆顶帐篷,用木条做骨架,上蒙毡子。
几千年来哈萨克族是逐水草的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活, 就创造了毡房,以便于其游牧迁徙。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 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 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毡房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了。
居住民俗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天井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C、“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民居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 云南较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 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 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 所以俗称“一颗印”。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都是受汉文化影响 较大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民居由正房和两例配房加上南面的照壁围合而 成,称为“三房一照壁”,实际类似北方的三合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云南“一颗印”式院落
(4)客家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现在主要留在福建水定、龙岩的客家人民居中,是数百人聚族而居的堡 垒式住宅。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 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 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 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 居——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地 坑 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锢窑(箍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3)庭院住宅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形式。它的分布非常普遍,从东北三省到 西南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遍及全国各地。庭院住宅从南到北因地理 环境不同有好几种亚型: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
第四讲 居住民俗
第四讲居住民俗1、居住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5、外国居仕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有火塘
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 民房低于官府 聚族而居 房屋式样 大体相同
城镇附近有长 亭而无旅社
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 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以中国为例,古代居民的住房, 以中国为例,古代居民的住房,主要有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 石居、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石居、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以上五种类型的居室, 以上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 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特点二: 特点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 排有严格的规定。 排有严格的规定。 正房高于侧房 家长正房住堂 屋之右, 屋之右,兄弟 子侄住侧房。 子侄住侧房。
家长制的符号
特点三:专门设有堂屋, 特点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 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天地:自然、 天地:自然、上帝
西双版纳 某些民族
男女界限分明
金平傣族
有两根意义特 殊的柱子
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 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一根为 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柱。 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柱。
金平傣族
重视牛, 重视牛,牛只能拴 在老人卧室下方的 柱子上。 柱子上。
干栏式住 房的陈设 重视中柱 家庭、家族的核心, 家庭、家族的核心,列祖 列宗的灵位, 列宗的灵位,人与神灵联 结的地方 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 地方,家庭的象征, 地方,家庭的象征,火 祖神的栖身之地。 神、祖神的栖身之地。
巢居、 巢居、 穴居
盗趾篇》 古者禽 《庄子·盗趾篇》“古者禽 庄子 盗趾篇 兽多而人少, 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 居以避之……” 居以避之
五蠹》 上古之世 上古之世,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 韩非子 五蠹 民少而禽兽众, 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君:代表政治,一国的最高统治权力 代表政治,
亲:父母祖宗,代表种族延续 父母祖宗,
师:与父母地位相近,敬师为父母的观 与父母地位相近, 念。
婚丧之礼,在堂屋举行。 婚丧之礼,在堂屋举行。 家长寿诞,在堂屋进行。 家长寿诞,在堂屋进行。 家庭成为生养安息之所。 家庭成为生养安息之所。 堂屋之中,含有政治、社会、 堂屋之中,含有政治、社会、教 文化的精神, 育、文化的精神,是道德伦理的 符号。 符号。
藏族碉房
怒族 木板 房
竹篾房Biblioteka 普米族木屋居住房屋的样式、取材因地制宜。 居住房屋的样式、取材因地制宜。
居住民俗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它的空间 性,体现了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聚 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合,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建筑是“ 有学者认为,建筑是“客体化的人 空间化的社会生活” 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 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 “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 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 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 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 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
《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岭南地区 太平寰宇记》 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 “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 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 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
清代夏瑚在《怒俅边隘详情》 清代夏瑚在《怒俅边隘详情》中描写独 龙族的居住方式“多结房于树以住, 龙族的居住方式“多结房于树以住,如 有巢氏之民者” 有巢氏之民者”。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是最典型的民居建筑, 是最典型的民居建筑,较充分地体现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特点一:院落四面都有墙,墙壁没有窗, 特点一:院落四面都有墙,墙壁没有窗, 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 院内,与外界少有沟通, 院内,与外界少有沟通,是封闭观念的 符号。 符号。
居 住 民 俗
什么是居住民俗? 什么是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指老百姓的居住方式及 居住民俗指老百姓的居住方式及 居住方式 建筑房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房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 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 式和居住信仰等。 式和居住信仰等。
居住方式的演变
椭圆形
三角形
特点 “浮式建筑”,上面住人,下层圈畜,通 浮式建筑” 上面住人,下层圈畜, 浮式建筑 风散热。 风散热。
是南方亚热带雨水多、 是南方亚热带雨水多、湿气重的气候 条件的产物。 条件的产物。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砖墙、泥墙为多。
特点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特点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 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 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 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屋内布置和陈设中的文化因子
以竹楼 内的布 置为例
不同地区,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布置 和陈设不完全相同。 和陈设不完全相同。
巢居,即树房, 巢居,即树房,多利用树桠为房 构房树上,树房有顶盖避雨, 柱,构房树上,树房有顶盖避雨, 四周有壁挡风, 四周有壁挡风,人们常援绳梯或 长木梯上下。 长木梯上下。
系辞传》 上古穴居而野处 上古穴居而野处,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 系辞传 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居住空间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巢居 居住空间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巢居— —穴居、半穴居 穴居、 地面居。 穴居 半穴居——地面居。 地面居
居住空间的变化, 居住空间的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及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水平及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 居住地域不断扩大, 化,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 材料、形式、 材料、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 不断丰富, 不断丰富,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 排居住空间的习俗。 排居住空间的习俗。
南越巢居, 《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 博物志》 南越巢居 北朔穴居, 寒暑也。 寒暑也。”
北 京 周 口 店 山 洞 遗 址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用天 然的空间,经过适当的加工, 然的空间,经过适当的加工,作为避 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
居室类型的选择及原因
1、穹庐式 、
圆顶帐 式屋舍
建筑素材比较轻便简单,易于搬迁, 建筑素材比较轻便简单,易于搬迁, 适于游牧民族的居住, 适于游牧民族的居住,根据气候和牧 场的变换而随时搬迁。 场的变换而随时搬迁。
2、干栏式 、 由巢居演变而来 高栏、葛栏、阁栏、栅居、 高栏、葛栏、阁栏、栅居、吊脚楼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 生存条件 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的必然结果。 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当前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从原始初民的居 住方式发展而来。 住方式发展而来。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