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重大理论成果

材料三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 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 些体现? (2分)
材料四 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 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 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 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 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 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 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 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 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 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 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 ——《杜鲁门回忆录》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杜鲁门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 抄原文,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实施的作用。 (2分)
(5)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 何解释?(2分)
材料五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 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 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 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 “尊严”的含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重点解决问题:“建设一个什么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地位与意义:引领中国走向小康 社会。
四大理论成果的目标: 三民主义的目标:资产阶级革命,使中国人民醒 过来; 毛泽东思想的目标: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使中 国人民进一步觉醒; 邓小平理论的目标: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 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新时期的指导思 想,引导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各时期的著作
时期 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萌芽)(1921-1927) 井冈山时期(形成) (1927-1935)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
理论成果
发展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主 要 内 容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 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
改革
和平与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步走战略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全体人民 一国两制
这一理论还将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位伟人
三大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 第一次 中华民国成 孙中山 立 新中国成立 第二次 和社会主义 毛泽东 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 第三次 社会主义现 邓小平 代化建设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A、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C、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D、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③局限性 A、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主张
B、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根源: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
社会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 大革命及“城市中心道路”的失 主观因素: 败 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霹 雳 一 声 暴 动 。
秋 收 时 节 暮 云 愁 ,
农 民 个 个 同 仇 。
地 主 重 重 压 迫 ,
要 向 潇 湘 直 进 。
匡 庐 一 带 不 停 留 ,
旗 号 镰 刀 斧 头 。
军 叫 工 农 革 命 ,
毛 泽 东
西 江 月 秋 收 起 义
·
井冈山会师(1928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1945)
民主主 革命性质: 两步走 义革命 表现 社会主 义革命
革命动力: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 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 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 社会主义过渡
标志: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 全党的指导地位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
关注 1925 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共创建农民 大革命时期 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问题
诞 生: 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国共十年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对峙时期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形成标志 主要文章
1927年的毛泽东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 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 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 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 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 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 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 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 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 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毛泽东《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两大革 命指导思想,这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 史使命决定的: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 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 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 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 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④由于国内反 动势力强大,共产国际支持,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 中国革命。 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当时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 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 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 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②中共处于幼年时期, 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③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发端。从中共成立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 级状况,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考》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 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军进行革命斗争 的主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2、初步形成。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鉴于 “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 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 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及“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向。
⑵表现。①民族主义新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 侵略的内容,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 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③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 资本的内容。(123) 5、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原因。新三民 主义是在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的基础 上形成的,它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 本原则是一致的,因此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 治基础。(12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导言
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 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旧)三民主 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1913,败
1915,胜 1917-1922,败 19241927部分 胜利
新三民主义
国民(大)革命运动
……?
[补充说明]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 发刊词》把 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 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知识拓展]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 ,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 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
高考历史考点3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1.历史条件(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理论上孙中山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实践,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三民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实践(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5.意义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网(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作用(1)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三、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1)发端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极为关注,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探索民族发展之路的模 式
• 孙中山:走欧美式的道路
• 毛泽东:从走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路
•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
• 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 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两次转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 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 转变) 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 2、客观条件: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 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3、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 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性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核心: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形成历史背景
邓 形成的标志:讲话
小
平 逐步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 论
“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
南巡讲话
设社会主义”
发
形成体系 中共十四大
理论
展
中共十五大(形成概念)
三个代表:背景、Biblioteka 容、意义“建设怎样的党和怎 样建设党”的理论
四大理论成果的作用
1、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 主专制制度。
高效复习: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经验:党的领导权,又斗争、又联合, 区分官僚资和民族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 合,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七、党的建设理论
• 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 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接受党内和党外的 双重监督。 •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贯彻民主集中制;培养和造就事业接班人。
4、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 围绕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 5、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6、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 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分别在 哪次会议?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20世纪以来新时期的理论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义建设指导思想
第16课
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理论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秒 杀
1、(2012年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 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 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12、 (2012江苏)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