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学 韩水水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后的“科学救国”思潮研究(1931-1937)

九一八事变后的“科学救国”思潮研究(1931-1937)

九一八事变后的“科学救国”思潮研究(1931-1937)
徐凡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11
【摘要】“科学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现象。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对“科学救国”寄予厚望。

中国科学界在肯定科学能够救国的同时,驳斥了其他一些急功近利的救国口号。

在社会压力之下,科学界对“科学救国”的途径产生了分歧。

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孰轻孰重,各方争论不休。

在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努力下,各方暂时形成了共识。

九一八事变后“科学救国”思潮的新变化,突出反映了科学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总页数】5页(P13-16)
【作者】徐凡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2.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3.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4.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化学 绪言

初中化学 绪言

但其实化学更是有益的!
如果没有化学工业生产的化肥和农 药,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半,即地球上人 要饿死一半;如果没有各种化学合成纤 维,地球上将有一半人穿不上衣服;如 果没有医药为人们和细菌、病毒和疾病 作斗争,人们的寿命只有现在的一半。 化学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 础学科。化学是不断发明和制造对人类 更有用的新物质的科学。
你以为的化学都是丑陋的吗?
但其实化学更是美丽的!
你以为的化学都是可怕的吗?
但其实化学更是可爱的!
Cu 学 Md: Os Ce Li Rh Sr
你以为的化学都是枯燥呆板的吗?
但其实化学更是有趣的!
一起来看几 个有趣的化 学小实验
你以为的化学都是有害的吗?
很多人是从“吃”中学会了化学知识: 从米粉中认识了甲醛、明胶;在猪肉里认
识了瘦肉精;从面粉里认识了增白剂;在咸鸭 蛋和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水发海产品中 认识了福尔马林、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在银 耳、枸杞和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认识 了硫酸铜;在饮料中认识了色素、防腐剂、添 加剂;在荔枝中认识了硫酸溶液;在虾仁里我 们认识了亮藏花精;从腌制肉类食品中认识了 亚硝酸钠;在水果中我们认识了膨大剂、乙烯 利;从三鹿奶粉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四、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1)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探究能力 (2)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3)注意化学用语、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应用
作业:
(1)背诵课本P62页表3—4中名称和符号 (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请与你的同学或者老师说一说你想 象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来看一段引发广泛争议的广告

[理化生]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理化生]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全国
人大代表以及《化学通报》等学术刊物 编委。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一生献 身于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蔡伦(约公元63一121)
• 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东汉明帝
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 事。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 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 政机密大事。
冯先生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 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论文200余 和荣获多项奖励,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 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傅鹰
• 傅鹰教授祖籍福州,生于1902年1月19日。1919年就读于燕 京大学,1922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Michigan大学研究院, 获科学博土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协和医学院、东 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1945年再度赴美, 继续在Michigan大学研究院工作。傅鹰教授在美国听到中国人 民解放军回击英舰挑衅的消息,感到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1950年欣然偕夫人有机化学家张锦教授回国,先后在北京大 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任教。1954年到北京大 学化学系主持建立胶体化学教研室,任主任。1955年被推举 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 病逝北京。
陈裕光
• 陈裕光原籍浙江,1893年生于南京,1915年毕业 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 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1922 -19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学教授、系主任, 并曾代理校长职务。1925年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化 学系教授,1927年起任金陵大学校长,一直到 1950年,为金陵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考点汇总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考点汇总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考点汇总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自然界中的水化定义学书写化式意义学式化数值和合表示方法化价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合规律价应用化学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式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一、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沉降:原理:重力作用,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促进方法:明矾(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2、过滤原理: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除去水中颗粒较小不溶性杂质;仪器:漏斗、玻璃棒(作用引流)、烧杯、带铁圈铁架台;步骤: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否则过滤很慢;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边缘要低于滤纸边,防止液体从缝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轻靠3层滤纸;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分析①过滤仍浑浊原因: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净。

②过滤速度慢原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3、吸附:原理: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表面积大;除去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物质.4、蒸馏原理: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5、消毒杀菌:用液氯,此过程是个化学变化。

(二)、自来水和软硬水。

1、自来水生产过程:天然水加明矾用液氯(是化学变化)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2、硬水和软水(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2)区别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加热煮沸(日常生活)、蒸馏(实验室、工业)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典例1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

沉降 B。

过滤 C。

蒸馏 D。

当代中国化学家学术谱系

当代中国化学家学术谱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分析化学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等人为代表,主要从事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等。
5.生物化学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平等人为代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以上仅是几个主要流派,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化学家和学术派别,如化学生物学派、表面化学派等。
当代中国化学家学术谱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流派:
1.化学物理学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等人为代表,主要研究分子、原子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物理化学问题。
2.有机合成化学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炳坤等人为代表,主要从事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
3.无机化学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等人为代表,主要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等方面的问题。

无机化学经典教材

无机化学经典教材

无机化学经典教材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分支学科。

通常,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相对,指不含C-键的化合物,因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氰化物、硫氰酸盐、碳酸及碳酸盐等都属于无机化学研究的范畴。

以下是一些无机化学的经典教材:
1. 傅献彩《大学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教材,涉及的知识很多,对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都有扼要的介绍。

2. 申泮文《近代化学导论》(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这本书上册是基本原理与化学分析,对原理的解释比较通俗易懂。

3. 车云霞《化学元素周期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这本书按主族的顺序介绍了几乎每一个元素,内容全面但简明。

以上推荐仅供参考,请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如需更多信息,建议访问图书馆或书店获取。

现代化学启蒙者

现代化学启蒙者

现代化学启蒙者中国现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徐寿,1818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外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5岁时父亲病故,靠母亲抚养长大。

在他17岁时,母亲又去世。

幼年失父、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老实朴素的品质。

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

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

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

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这种志向促使他的学习更为主动和努力。

他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

这些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成为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活动。

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是自学。

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

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

他们专门拜访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

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

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次从上海回乡,他们不仅购置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它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使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有一次,他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

化学家简介(中国)

化学家简介(中国)

【魏伯阳】(约100~170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家。

名翱,号伯阳,后人称他“云牙子”。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炼丹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炼丹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易经”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是统一的。

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1)水银容易挥发,也容易跟硫黄相化合,(2)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3)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4)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5)黄金不容易氧化,(6)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比例很重要等等。

鉴于炼丹术和道教相结合,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诞和隐奥莫测的内容。

【葛洪】(约281~340年)中国东晋的炼丹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

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内容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具体,而且隐讳的内容较少。

它涉及的知识有:(1)最早详细地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2)叙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事实,(3)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4)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5)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说明人们认识和应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历史条件,在《抱朴子·内篇》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扬了服丹长生不老之说,但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化学上的成就。

葛洪是我国炼丹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视。

【沈括】(1031~1095年)中国北宋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字存中。

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

宋仁宗嘉祐年进士。

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

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模板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模板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

“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着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

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

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

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

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大国化工的前世今生500字

大国化工的前世今生500字

大国化工的前世今生500字
大国化工的前世今生500字:
化学技术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来满足社会对物质的需求,实现人工化学运动的手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设备、工具、原材料等物质因素和经验、技术、科学认知等精神因素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化学技术,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工程的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从事化工研究、利用化工技术发展生产为民造福的人物……
比如古代的方士葛洪、陶弘景,医学家孙思邈、李时珍,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叫沈括,中国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在历史上早就赫赫有名。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徐寿、徐及其子通过翻译、科研、办厂等方式,在造船、军事装备、化学化工等诸多领域引进和输入包括化学化工在内的西方知识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许,为研制火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许父子研制出的水浸棉汞炸药,开创了中国火药制造技术的新局面。

他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时,不幸火药爆炸身亡。

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牺牲科研岗位的科学家。

此外,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化工专家侯等都是中国化学工业史上的著名人物。

▲ 侯德榜
侯氏纯碱工艺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工业的先驱。

现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化学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化工生产大国,这与千千千千万万献身于化学工业的工人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我国近代化学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化学知识

我国近代化学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化学知识

我国近代化学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化学知识近代化学研究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介绍我国近代化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以及相关的化学知识。

一、有机化学研究成果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我国近代有机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我国化学家邹承鲁教授成功研制出了重要的抗癌药物阿霉素。

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肿瘤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国还在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无机化学研究成果无机化学研究是研究无机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科学。

我国近代无机化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我国化学家陈竺院士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无机材料——氧化石墨烯。

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可以应用于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等领域。

此外,我国还在无机催化剂、无机材料的设计合成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三、物理化学研究成果物理化学研究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我国近代物理化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我国化学家邓稼先院士和杨振宁院士合作提出了超导理论,为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国还在催化反应机理、表面化学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四、化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化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化学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了公众化学素质。

例如,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举办科学展览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化学科学,并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化学知识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化学在农药、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化学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化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也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化学名人——精选推荐

化学名人——精选推荐

化学名人中国化学名人一、卢嘉锡卢嘉锡,福建厦门市人。

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

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他主要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工作并证实了佩内(Penney)和萨瑟兰(Sutherland)根据量子化学理论分析提出的氧化氢分子结构型,罗瑟洛(Lothrop)根据合成化学反应提出的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羟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分析。

他定出了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

他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2S3民网状原子簇结构模型,进一步发展成为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的“福州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好评。

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

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

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张子高;杨根【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年(卷),期】1982(000)004【摘要】<正> 在我国早期(1900年以前)翻译出版的化学书籍中,有两部比较著名,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广州博济医院出版的《化学初阶》,和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鉴原》。

前一书是美国医师嘉约翰口译,何了然笔述,全书四卷,据现在所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有系统内容的普通化学书籍。

后一书是英国人傅兰雅(J.Fryer)口译,徐寿笔述,全书六卷,曾被《东西学书录》称道为当时化学书中的善本,影响较大。

这两书内容和译法略有不同,可分别代表广州、上海两地译书的一些特点。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一)从这两书来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传人我国的西方化学有哪些内容;(二)我国知识分子在早期翻译工作中对化学名词、术语等是怎样制定的。

【总页数】7页(P349-355)【作者】张子高;杨根【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9【相关文献】1.《化学鉴原》增补内容来源考 [J], 黄麟凯;聂馥玲2.令人难忘的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早期学术活动--纪念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化学传感器》刊物创刊35周年 [J], 章宗穰;俞汝勤;沈国励;张国雄3.晚清—民国化学书籍中化学名词术语的比较分析——以《化学分原》中化学名词术语的演变为例 [J], 吴又进;柯资能4.《化学鉴原》翻译中的结构调整与内容增删 [J], 黄麟凯;聂馥玲5.从我国化学化工期刊的发展看化学研究水平 [J], 李一梅;倪光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浅谈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浅谈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所修课程名称: 化学史和方法论 修课程时间: 2015 年 9 月至 2015 年 11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5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__化学与材料科学__学院_2013_级__化学___专业 姓名______何李______ 学号_____2013080409____浅谈化学史上的中国人摘要: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

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现将在化学史上有重大发现的我国学者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化学史发展中国人贡献一、墨翟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先提出也有墨子的一份功劳。

二、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

”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

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历史回顾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历史回顾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历史回顾作者:尚修正来源:《化学教与学》2015年第12期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过滤、蒸馏、分液、萃取分离技术的产生,揭示四种分离技术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合物;分离提纯;历史背景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8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3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从一系列生产工艺、概念、理论等发展脉络中,就能更加细致地发现理论、技术中运用历史的足迹。

这些历史知识的挖掘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目的。

过滤是固液分离的方法之一,更为准确的说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该液体分开的方法。

过滤的技术起源于酿酒业,至今过滤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饮料行业。

[1]中国美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据马美惠所编《今朝放歌须纵酒》一书[2],酿酒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已有之,在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前),酿酒和饮酒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商代酿酒业已经从农业分离出来而成独立的手工业。

根据众多考古证据,马美惠认为在远古时代,酿酒的过程可以分为谷物的蒸煮、发酵、过滤、贮酒。

过滤是为了滤去酒糟,可得清酒。

流传较广的滤酒器是大汶口时期发掘的文物[3],但该滤酒器的时代晚于黑皮陶滤酒器,且没有黑皮陶滤酒器技术高明。

1981年浙江余杭于家埠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文物——黑皮陶滤酒器三件套(图1,2),这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酒水过滤器[4]。

滤酒器由过滤钵盖、过滤钵、过滤管和存酒钵配套组成,过滤钵底有一孔,为筛孔,酒液借助于过滤钵底的筛孔流入存酒钵,渣滓留在过滤钵内,从而起到过滤的作用。

上述文物的出土表明,我国很早就重视酒的纯度并使用较为巧妙的仪器来完成纯度的提高。

通过过滤管的结合,将过滤钵(相当于普通漏斗)和存酒钵(相当于下方烧杯)连在一起,便于取用;过滤钵盖起遮挡灰尘的作用,避免长时间过滤造成的污染。

中国化学史 成就

中国化学史 成就
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近代尽管有李时珍等人的突出成就但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使得欧洲各国科学发展迅速而我国在世界近代化学史几乎无一席之地
中国化学史上的成就
中国化学史上的成就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 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 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 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 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 金。
侯氏制碱法与索维尔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以上。 另外它综合利用了氨厂的二氧化碳和碱厂的氯离子,同时, 生产出两种可贵的产品——纯碱和氯化铵。将氨厂的废气 二氧化碳,转变为碱厂的主要原料来制取纯碱,这样就节 省了碱厂里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庞大的石灰窑; 将碱厂的无用的成分氯离子(Cl-)来代替价格较高的硫 酸固定氨厂里的氨,制取氮肥氯化铵。从而不再生成没有 多大用处,又难于处理的氯化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并且大大降低了纯碱和氮肥的成本,充分体现了大规模联 合生产的优越性。
张青莲(1908-2006),无机化学 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无机化学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 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 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 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 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 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 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 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
近代尽管有李时珍等人的突 出成就,但统治者的闭关锁 国,夜郎自大,使得欧洲各 国科学发展迅速,而我国在 世界近代化学史几乎无一席 之地。
世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 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 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炼金术的前世今生

炼金术的前世今生

炼金术的前世今生
邓玉良
【期刊名称】《化学世界》
【年(卷),期】2010(51)9
【总页数】2页(P575-576)
【关键词】炼金术;放射性物质;原子核反应;西方;化学
【作者】邓玉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09
【相关文献】
1.前世今生“寻爱之旅”《寻找前世之旅》开放探班 [J], ;
2.“文化球”的前世今生的前世今生——华东理工大学乒乓路 [J], 陈思婧
3.政府采购法的今生后世与招标投标法的前世今生--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 [J], 黄民锦
4.“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伊斯兰国”成长史:前世篇 [J], 胡文翰;何智文
5.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前世今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前世今生 [J], 郭小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学
【摘要】:
对于中国的古代化学有很多研究,但研究近代化学的人其实并不多。

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欧洲化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

本文主要简单的讲述了近代欧洲化学的传入以及在近代化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关键词】:
近代化学史,化学杰出人物,化学,中国
【内容】
一、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端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典籍。

造纸、火药、瓷器等伟大发明创造,举世称颂。

中国虽然早已有了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近代化学知识却是从欧洲传来的。

(一)、欧洲化学传入中国
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从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为第一阶段,传入的是欧洲的旧化学;鸦片战争以后为第二阶段,传入的是新化学,即科学的化学。

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翻译和教育两个方面。

在翻译方面,最早且成绩卓著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突出的人物是中国化学启蒙者徐寿。

化学,在西方也是发展较迟的一门学科,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也比天文学和数学迟。

绝大部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化学知识仅限于强酸和火药的制备。

在徐光启的著作中就有制造“强水”的方法,实际上是制硝酸的方法。

硝酸的拉丁文名字是aquo fortis,直译成中文就是“强水”。

“强水”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在民间通用(其意义泛指无机酸)。

总的说来,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始于16世纪,但影响极小,而且传入的是西方的经验化学。

据现有史料来看,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当以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B.Hobson,1816—1873)所编的《博物新编》(1855 年)为最早。

《博物新编》内容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动物等各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第一集里介绍说“天下之物,元质(即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

”元素总数仅为56,这大概反映了1840年以前的西方化学知识的水平。

书中还介绍了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和各种强酸的制备方法。

这部《博物新编》注明是咸丰五年(1855年)刊,它比同文馆出版的《格致入门》要早13 年,比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鉴原》等书要早近20年。

据目前所知,它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化学等科学的书籍。

1862 年,清政府在上海设制炮局,这是中国首次用机器办厂。

1865—1867 年,制炮局扩充为上海江南制造局,主要制造各种兵器。

局内设翻译馆,翻译化学、制造等西文书籍。

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 年设立)外景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文字和科学的教育机构是上海的广方言馆。

它讲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外文,目的是培养翻译和派赴外国留学的人才。

北京同文馆是同治初年由总理衙门奏请设立的,也做一些翻译西方化学书籍的工作。

广州教会的教徒,也翻译一些科学书籍。

中国在19 世纪后期出版的化学书籍,绝大多数出
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其中徐寿实际上是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初期阶段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人物。

关于徐寿,《清史稿·艺术传》和《上海县续志》都有记载,近人袁翰青、杨根也有过很详细的介绍。

二、近代化学史中的杰出人物
近代化学史中的杰出人物有许多,大都为国外留学回来,为中国化学发展以及化学教育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功绩,像著名的有赵承嘏﹑张子高﹑任鸿隽﹑吴宪﹑庄长恭﹑王琎﹑刘树杞﹑杨石先﹑黄鸣龙﹑徐寿﹑丁绪贤等等。

以下举例两位:
(一)、早期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江苏无锡人,号雪邨。

1818年出生于一个较殷实的家庭,5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1855 年后的几年,徐寿去上海从合信的《博物新编》中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且做了一些化学实验。

1867 年徐寿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对船炮、枪弹有所发明,能自制强水、棉花(即硝棉)、药汞(雷汞)等等。

但徐寿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还在于译书,前后达17年之久。

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的书籍共13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著作。

《化学鉴原》(1877年)影响较广,书中概述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性质,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化学鉴原》中已有元素64种。

徐寿提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命名了铀、锰、镍、钴、锌、镁等,这些命名后来也被中国化学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下来。

徐寿译的《化学鉴原续编》,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是专论无机化合物的,其中叙述到1875 年发现的新元素镓(Ga);《化学考质》是译自德国伏累森纽斯(R.Fresenius,1818—1897)的定性分析;还有《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等书。

再加上徐寿儿子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定性分析)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制酸、制碱等化工方面的著作),上海江南制造局前后共出版8 种化学书籍,可谓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化学知识。

徐寿在1876 年创刊了《格致汇编》,这是一本月刊,1890 年改为季刊。

在它16 年(1876—1892 年)的存在期间,由于中间停刊两次,实际上发行7年,共出7 卷60 册。

徐寿卒于1884 年。

(二)、丁绪贤
化学史家,安徽省阜阳县人。

1885年10月11日生。

丁绪贤出生于一个读书人的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清末时曾考中秀才,1904 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

1908 年春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公费留学英国。

1909年入伦敦大学化学系,1910 年底回国。

1910年8月和陈淑女士结婚后,又一同前往伦敦大学留学,在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1852—1916)教授指导下,受到了严格训练,1914 年获荣誉科学学士学位。

之后又在伦敦大学研究部深造。

1916年冬,丁绪贤携夫人从英国回国。

1917 年丁绪贤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教授。

丁绪贤的夫人陈淑是我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职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12 年前后,丁绪贤在英国留学期间与王星拱、石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

1917年春,又和吴兴仁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了理化学会,并创办了科学刊物《理化杂志》,于1919年发行第1期。

这是我国20世纪早期创办的自然科学刊物之一。

中国化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理事。

丁绪贤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注意研究科学史,主要侧重研究世界化学史。

他在任北京大学化学门教授兼主任时,讲授化学和化学史,并编写化学史讲义,1925 年出版著作《化学史通考》。

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专著。

有些大学用来作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读起来仍不失其固有的风采。

1938 年《化学史通考》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做了较大的增补。

1951 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重印
本。

1927 年丁绪贤任沈阳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以后又任安徽大学、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丁绪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在广西大学、云南的中山大学师院及贵州的浙江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返回杭州,以后一直在浙江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和化学史。

丁绪贤任教几十年,为祖国培养了好几代化学人才。

在分析化学方面,丁绪贤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先进的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的使用。

他是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的倡导者和革新者之一。

1955 年丁绪贤教授 70 高龄时,曾填词一首:“俯首为牛莫笑,昂首跃马皆惊。

为了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发生!”这反映了丁绪贤教授的崇高思想境界。

1978年6月20日丁绪贤卒于杭州市,享年93岁。

他在遗嘱中表示要学习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

他还遗嘱解剖他的遗体,让青年医生积累资料,造福后人。

丁绪贤先生真正做到了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总结】:
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与感激那些为了中国,为了科学,为了人类事业不断付出的科学家们,有了他们才使我们不被外国人欺负,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发展,才能有了如今这和平幸福的安定日子。

特别是近代中国那段艰苦的日子,那些血与泪的时光。

的确,现在的我们不曾经历那些苦难,那些差的条件,但是我们又怎能忘记?不能忘记!
“俯首为牛莫笑,昂首跃马皆惊。

为了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发生!”化学史不光要学化学的发展过程,更要学的是那一种精神!那些不为生前身后名,而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为了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近代中国化学史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