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题文】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训练二剖析归纳思想感情练前提示剖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察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类题型,要从审题、答题双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剖析仍是归纳(说明 );②是整体仍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下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 ),推测作者的感情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示感情偏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

另一方面,从宏观下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构造的角度,逐句剖析,进而掌握作者的感情内容。

要特别关注重点诗句,如首句、尾句,特别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

所以,从尾句下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能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一、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经是十年流。

兵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思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 杜位:杜甫族弟。

② 新州:属唐朝岭南道。

③ 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邻近。

④ 曲江:唐朝长安名胜。

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鉴赏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愉悦,同时又为杜位感觉担忧。

颔联中,诗人身临其境地替杜位考虑,“ 悲君已经是十年流” ,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恼啊。

颈联“ 兵戈”“ 雪满头” ,国家混乱,个人年光老去,鹤发苍苍。

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花白。

以“ 兵戈” 代战争,以“ 雪” 喻鹤发,想象杜位贬归程中的情况,寄望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愁以及对杜位的怜悯。

尾联视角转到自己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思绪纷杂,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漂亮。

“ 何时更得曲江游” ,只有国家平定以后,公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望了诗人对杜位的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兵戈”代战争,以“雪”喻鹤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程中的情况,寄望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愁以及对杜位的怜悯。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石苍舒①醉墨堂(节选)苏轼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②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注】①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

②柳子,柳宗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醉墨堂的建造以及命名,第二句表现堂中练书心情。

B.诗人借用柳宗元的形象比喻表现石苍舒对书法嗜好的极致程度。

C.诗人认为石仓舒的书法技艺已达到完美境界,但也有不少瑕疵。

D.兴致来时,石苍舒练习书法挥笔神速,如同骏马瞬间踏遍九州。

2.石仓舒“醉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壶中九华诗①苏轼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②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③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①苏轼南迁之时,在鄱阳湖口见李正臣藏石——“壶中九华”,十分喜欢,写成此诗。

②玉女窗,嵩山古迹之一,宋时已不存在,传说汉武帝于此窗中见到玉女(仙女)。

③仇池:是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从眼中消失。

B.“翠扫空”是说苍翠的山色,就像画家用大笔横扫,涂抹在广阔的天宇中的一幅画图。

C.第三句说苏轼虽被贬千里之外的岭南,但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

D.壶中九华是一个“广袤尺余”的石山,经过诗人吟咏,此石和仇池石一样传为石中珍宝。

4.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后人传诵,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十二篇 鹧鸪天 古诗鉴赏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十二篇 鹧鸪天 古诗鉴赏

..精品第十二篇鹧鸪天·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___,写作时令为__________。

答案鹧鸪天夏末(或秋初)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词句中的词语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寞,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

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

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及飘忽人生的感慨。

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

④“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写了林舍周围__________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谪居黄州时________的心绪。

答案烦乱衰落落寞烦乱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③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④俯仰结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15、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分)14、B.“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分析有误。

“人亡石存”,更是悲凉,充满一种物是人非之悲;15、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四(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四(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四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①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 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就气势不凡,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等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了,当过闲散的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水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D.“新堤路”三句以问句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建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濛濛的新景致。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本词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2020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1

2020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1
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① 。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 ②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5.D【解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6.①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 ②心境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 ③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解析】通观整个文段,谈论的是应该像苏轼那样面对人生的风雨,第①处应填入一个过渡句,由前两句话过渡到“心晴”“心雨”。第②处应与前句构成辩证的分析,强调心境的重要。第③处要紧承前面的比喻。

苏轼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苏轼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1,人道是,三国周郎2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3,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4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

注:1.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2.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24岁时即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3.初:刚刚。

4.这里指代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5.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一.填空1.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其父_________、弟___________都有文名,父子三人号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词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开拓了词的领域,开____________的词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苏轼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

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蜀之风俗如是。

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5 苏轼词两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2.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蝶 恋 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 ①。
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解析:诗句有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诗书”与“气”之间的关系。所谓“气”就是人的气质、精神境界。深层含义要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题目是“和董传留别”,所以这首诗苏轼是写给董传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董传生活清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董传仍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对朋友的赞美,结合苏轼的人生,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作品精选精练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6分)1. (3分) C [解析]只有比拟,没有象征。

2. (6分)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4.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6分)3.D(“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4.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易方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①寻春马②,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囊空不办: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引自《南史•虞玩之传》,原指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

②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诗歌首句描绘董传的生活常态,画面感强。

B.董传生活清贫,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颈联巧于用典,蕴藉含蓄,鼓励董传“穷且益坚”,坚定人生目标。

D.尾联在祝福董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的同时,也批评董传字迹潦草。

6、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5、D.尾联没有“批评董传字迹潦草”的意思。

“字如鸦”指如鸦的黑字。

6、①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经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②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董传生活清贫,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解析:诗句有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诗书”与“气”之间的关系。

所谓“气”就是人的气质、精神境界。

深层含义要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

题目是“和董传留别”,所以这首诗苏轼是写给董传的。

“粗缯大布裹生涯”,董传生活清贫。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董传仍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是对朋友的赞美,结合苏轼的人生,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蝶恋花苏轼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①。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

[注] ①:伯劳鸟,鸣声悲凄。

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

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

《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象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B.“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

C.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

D.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解析B项,“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错,“客里风光”指词人作客他乡的时光,“又”字,表明词人在外作客,已非一年。

所以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B。

答案 B8.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梦破五更心欲折”,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

这怎么不令做客之人为之心碎呢?“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

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通过美梦被惊,角声刺耳,月光惨白,来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

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9.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解析B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这让从杭州刚调任到密州的苏轼感到的是凄凉、孤寂。

故选B。

答案 B10.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懂全词,根据具体词句分析。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杭州)的上元夜写起。

苏轼曾在钱塘过了三个元宵节。

钱塘的元宵节的特点,就是“灯火”。

苏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本题的艺术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以,上阕钱塘元宵节是虚写,下阕密州元宵节是实写。

答案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点绛唇①苏轼闲倚胡床,庾公楼②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③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

词人时在杭州为官。

②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

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筒马,月静庾公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