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

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读书人的悲剧性格。《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2、心理描写“一语中的”。如描述一无所有的农民阿Q“神往”革命的心态,当他得知“革命党便是造反”,便萌发反抗的意念,因而感到“快意”,“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便有他在未庄第一个发出“造反了”的革命呼声,同时对革命产生种种奇特的幻想。阿Q 一方面迫切希望加入革命行列,幻想着“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邀他去造反;另一方面幻想着他对革命的要求,报复那“该死的小D和赵老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四处劫取财物,什么“元宝,洋钱,洋纱衫”,什么“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什么“钱家的桌椅”,而且“自己不要动手了,要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还要娶女人成家,“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至于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而吴妈“可惜脚太大”。这一心理描述可谓十分生动形象逼真,正因为辛亥革命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阿Q革命的弱点,也就决定了“不准革命”的必然悲剧。

在心理的自我剖析方面,鲁迅小说也非常独特。《一件小事》刻画车夫形象主要描写他的行为。刻画“我”的形象则主要描写心理活动,一直在想,想了很

多很多:当老大娘被摔倒时,“我”料定“老大娘没有受伤”,只是“装腔作势”,“真可憎恶”;当车夫对老大娘表示关怀,“我”则认为是“多事”,“自找苦吃”。还劝起车夫来,“走你的罢”;当车夫的高大形象树立在“我”的面前时,使“我”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这是作者内心自我剖析的开始。在“一种威压”下,终于不假思索地抓出一把洋钱请巡警交给车夫。

通过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的内心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故乡》在叙述作者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即将见到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十一二岁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通过回忆又又联想到现在的闰土是什么样子,“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回想起闰土的经历和故乡的变迁,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章通过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突出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神态刻画传神逼真。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神态描述,传神逼真地表现人物特征是鲁迅小说中很有特色的一点。在他的小说中这些人物有静态,也有动态的,有个体,也有群体的,其中以个体的最为传神。如对孔乙己的外貌描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都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到咸亨酒店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大多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的;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穿“短衣”和穿“长衫”,“站着”喝与“坐着”喝,这些区分正显示了他们的不同身份。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长衫”又破又脏,反映了孔乙己是旧时代一个不得志的贫穷潦倒的读书人,封建的科举制度并未给他铺就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反而使他变得能吃不能做,沦落到与短衣帮为伍,甚至比短衣帮还不如的境地。于是,孔乙己便处在这样一个可笑的、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的脑子装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