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科学发展观与项目的可持续发
项目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项目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旨在有效地规划、执行和控制项目,以确保项目按时、按预算和高质量完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佳平衡,以确保当前和未来代际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项目的长期成功和贡献社会。
首先,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制定合适的战略,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和愿景,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还可以提升项目在社会及行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目更容易获得投资者和社会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支持和资源。
其次,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项目管理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关注项目的财务稳定和长期盈利能力,要求项目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社会可持续性关注项目在社会中的影响和责任,要求项目充分考虑社会公益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环境可持续性关注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求项目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监测。
在项目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
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与投资者、政府、社会和环保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时,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检查和评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总之,项目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确保项目长期成功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合适的战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全员参与和持续监测,项目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使命。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介绍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气候
变暖,资源枯竭 , 环境退化 和自然灾害频
发的问题。从我们国家和世界努力来看, 可以依靠科学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 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 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长远计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三.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0年至202X年,以国家和地区划分的太阳能光伏产能百分比。
1.科学可以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为人 们开发出资源可循环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 源技术等提供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科学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根据
2.科学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根据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达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落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7.4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这么热, 怎么办?
思考:空调给地球降温了吗?
空调工作原理
室内
室外
电能获得 中国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为70.5%。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 家分三批确定69个典型资源枯竭 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37个。
空调制造
我国西南某地的铜矿
铜矿开采的污染问题
3.科学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1) 开发出掩埋二氧化碳的技术,以此来减 缓全球温室效应的发展速度。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其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
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浅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浅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作者:————————————————————————————————日期:浅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他包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自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被提出以来表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解决同代人之间,异代人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是比前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更根本、更广泛的东西。
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积极关注民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关系;大学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继续在曲折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尤其在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日益显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人口素质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财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
面积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三者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而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发展又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精神动力的智力支持,也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三者之间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因此,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将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抓,三者缺一不可.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
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
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
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
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科学发展观四大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四大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具有四大具体内容:
1.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创新驱动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4. 共同发展和共享成果。
科学发展观主张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成果,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增加民生改善,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 1 -。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造就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重困境。
作为参与全球化并获得自身较大发展的几个罕见的国家之一,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困境与矛盾,由于自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某些方面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治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风险社会,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念发生怀疑,新的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的三重价值标准,即维持生存、自我尊重和自由。
发展除了必须提供食物、住房、卫生保健和安全保护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还必须提供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对文化和人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注。
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相继被提出,这标志着对以往发展内涵的补充和革命性创新。
社会学家提出了发展要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于人。
甚至有人提出了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主要原则有:一、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二、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三、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全文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国家层面,科学发展观被纳入各个领域的规划和政策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实践。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 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在各个领域中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比如教育领域要注重素质教育,医疗卫生领域要注重人的全面健康,环境保护领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2. 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需要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城乡发展要协调,人口发展要与资源利用相协调。
3.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短期追求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方式和途径1. 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需要在规划和政策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同时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扶持和投入。
2. 公众的参与:公众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管理。
3. 企业的责任:企业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不能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结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方针,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引起重视并付诸实践。
只有全社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2008年10月09日 11:31: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
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
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
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2021/12/24
2、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实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2021/12/24
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性: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人 们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2021/12/24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1、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建立绿色GDP 传统GDP,①从社会角度看:质量好坏都算入;②从经济
角度看:只记录看得见的;③环境角度看:不考虑资源的 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建立稳态经济 ,追求经济发展 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将停止增长,此时的经济 发展通过人口控制,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资源生产率的 技术改进而实现。进而使得物质生产得以在生态系统再生 与可吸收的容量范围内。 (3)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
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然性思考:
2021/12/24
2、传统发展观的误区及其引发的危机
(1)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2)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 虑”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3)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引发一系列危机:
(1)人口压力
(2)空气污染
(3)水源污染和短缺
2021/12/24
3、发展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1)本体论上: (2)认识论上: (3)方法论上: 4、提倡生态化技术的必要性:
2021/12/24
四、中国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
1、中国资源和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1)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有明显弱点 人均资源少: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
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
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
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 发展观的初衷说到科学发展观,首先得从它的起源说起。
其实,它就是希望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不忘本,别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跑。
你想啊,经济发展当然重要,但如果环境都被搞得乌烟瘴气,那可就得不偿失了,真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
我们要做到的,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就像炒菜一样,盐放多了,菜就咸得没法吃;同理,发展也得讲究个度,太过就不好了。
2. 发展与环境的协调2.1 经济与生态的平衡首先,咱们得明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发展经济就是得大肆开采资源,砍树、排污,怎么着都行,但其实,这种想法简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长此以往,环境坏了,资源枯竭,最后受损的还是我们自己。
你说,人活一辈子,难道就图个“今天好”吗?当然不是,咱们得考虑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2.2 可持续的未来所以,科学发展观就强调可持续性。
啥叫可持续?简单来说,就是能让未来的人也能享受今天的成果,不至于让他们因为我们的挥霍而苦不堪言。
想象一下,咱们现在种下的树,等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它们成荫了,能为后代提供氧气、阴凉,甚至水果,那多美好啊!“一粒种子,一棵大树”,可见,种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3.1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结合再者,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指标,还得兼顾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经济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如果社会矛盾加剧,或者文化逐渐淡薄,那也是得不偿失。
我们得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带来的红利,才算是真正的全面协调。
像是一个大蛋糕,大家都能分到一块,才会心情舒畅;要是只有少数人独吞,剩下的人肚子饿,那场面就尴尬了。
3.2 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得发挥作用。
就像打篮球,只有团队配合,才能拿下比赛。
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个人也要提高环保意识。
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和谐出一份力,真是“众志成城”,每一份努力都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四单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30年持之以恒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多亿中国人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怎样应对这一个又一个重大挑战,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0多年来在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它为中国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单元将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向青年和大学生朋友们作一个全面的介绍和评述。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进行了艰辛探索,从多快、好省的发展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
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以及其他一切方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极大增长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在同时,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环境等方面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克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避免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理论依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
探究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发展水平下提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目标。
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促进社会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是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的结果。
在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发展仍旧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是党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所确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
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
但要保证当代人发展能力和水平,而且要保证一代
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工
•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程•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发展不只是
经
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会、经济、人类及 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
第十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工
程
12.1 科学发展观
经
12.2 可持续发展概述
12.3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指标体系
济
12.4 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学
12.1 科学发展观
工
•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程
•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经 • 12.1.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济 • 12.1.4 科学发展观与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学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发
展过程中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工
•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
程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不要过分陶醉 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03年,中国气象局的科学
经
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 上升2.2摄氏度,将导致冰川消融、农作物旱灾、
济
海平面上升等。 •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
的议题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深刻认
学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工
• 1.生态危机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严重障碍
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
经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 绿的国家,到目前为目,林业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
50多亿立方米,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
经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 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
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济
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
自然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及时
学
提出中国应改调整和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将保护
资源与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
学
识到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上世纪90年
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
际公约问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共识。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工
•
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
程
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污染日趋严重,战略性资源 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已
济
于把过去全国的森林都砍了一遍。如今,人均占有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
学
12%。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
源质量下降,涝、旱、沙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
族的“心腹之患”。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工
•
全国大部分水体受到污染,有75%的湖泊出现
程
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天然 湿地干涸。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尤其是城
济
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学
•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 展,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发展经济,同
时注重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是我国发展思想上的重要变革。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工 (3)城乡协调发展
程
• 以往的发展注重城市的发展,注重工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发展要统一、工业农业发展要
济
的只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同时更注重资源永续 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目前
学
的发展形势和现状提出的学发展观具体内涵包括如
下七方面。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工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程•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
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
经
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 质量、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
经
市空气污染严重。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受 酸雨影响,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
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且沙化面积不断扩张。
济•
随着生态资源受到污染和耗竭的威胁,固体废
物和噪声污染也日益突出,电子垃圾产生的高峰期
学
已经来临。2005年有关部门监测的401个城市中,
21%的道路交通噪声超标,352个城市中近一半区域
环境噪声超标,有些城市属重度污染。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工
•
上述资源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但使人类的生
程
存和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使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种,
经
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 •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
济
后恢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出现了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诸多问题。还有些地区的不
少决策事先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许多环境问题的解
学
决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提高了防治成本。许多有
识之士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
发展的重大障碍。
12.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工 • 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经
•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济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 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学
•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 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
观。
12.1.2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工
•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程•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经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完整地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济
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