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
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论(题型整理)
1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14.上层建筑: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
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的构成: (1)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构成 (2)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 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 形式。(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 层建筑又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整个上层建筑
层次是系统中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形成的等级。任何系统 的层次都具有其子系统所没有的性子和功能,因此不是其子 系统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4)开放性原则 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换。若开放性遭到破坏,系统将会最终消亡。 **************************************************** 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又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 阶段,决定着社会性质与面貌,规定着社会发展方向,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 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经 由矛盾解决再到基本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 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注 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 利益矛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 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 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 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 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1)历史主义的方论;(2)科学预见的方法;(3)逻辑与历 史想统一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1.历史分析法;2.辩证分析法;3. 阶级分析方法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1)以世界的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全球化使每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与竞争之中; 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 险也需要全球性合作。 要求必须以全球性视野、世界性眼光和开放性心态思考、 研究全球化、信息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 等的影响,是摆在每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确实引用了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出现在书中的一些文章中,用于阐述作者的观
点和理论。
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
斯就提到了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神普罗米修斯,以比喻当时
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引
用都是为了更好地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
这些神话典故的使用让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古希腊神话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古希腊神话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失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探讨古希腊神话起源和对古代希腊社会的影响。
标签:马克思主义;古希腊神话;唯物史观1 引言古希腊神话有着深厚而深刻的现实基础,它来源于古希腊人民的社会生活。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可以应用到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社会关系的探讨中。
马克思对希腊神话作了深刻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用来分析和理解古希腊神话。
2 神话概述神话起源于古代,是人类历史早期一种多功能的文化意识形态。
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它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巨大的价值。
“神话”一词源于希腊语“mythos”,字面意思是关于原始时代神灵主宰的神奇事物或自然事物的故事。
“myt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mythos”和“logus”的组合,“mythos”是指虚构的故事,而“logus”则意味着描述、描绘。
3 古希腊神话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希腊神话的形成。
任何神话都是通过人的幻想,用想象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将自然力形象化,并通过自然的无意识艺术方式和社会形态本身来处理(张明远,1984)。
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希腊的经济状况,揭示了古希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古希腊神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展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希腊神话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的意识形态。
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一年的收成取决于自然。
人们相信自己的命运都是由自然控制的。
神话的出现与原始人类为生存而与自然的斗争密切相关。
有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用他们当时的知识水平来解释,但神话给出一个生动的解释。
人类惹怒宙斯,宙斯用干旱和洪水来惩罚他们。
如果人们使众神感到愉快,众神就会制造流星雨来祝福人们。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
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
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
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
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
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
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
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
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
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历史和文本中的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周嘉昕
历史和文本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周嘉昕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4)9-0030-11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最富争议的理论文本之一。
围绕《手稿》的发现及其文本阐释,已经形成了多次高烈度的论战。
今天,随着“人本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解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以下简称MEGA2)两种编辑方式的确定,《手稿》似乎逐渐淡出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视野。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手稿》的文本本身时至今日还未曾面向中国学者直接开放,作为既有研究依据的两个中文版本都已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整理① 。
然而,笔者暂不打算直接基于《手稿》的原初文本状况提出某种新的解释,而只是愿意将其看作这样一个象征性标志:《手稿》研究尚未终结,甚至是有待重新启程。
为了更好地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将以历史和文本中的《手稿》为线索,在对“青年马克思”诞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确立的回顾中,发现《手稿》理论阐发和文本解释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证明《手稿》的原创性阐发当然离不开一手文本的分析,但更依赖于思想史的积淀和现实理论语境的回应。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最富争议的文本之一。
回顾思想史本身,随其1932年出版而发生的“青年马克思”问题构成了西方马克思研究挑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主要工具。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也得以确立。
有趣的是,尽管争论双方理论观点迥异,但在文本依据上却共同依赖于MEGA1及其修订版本。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背景和理论兴趣点的变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逐渐退出学术争论的中心。
1982年MEGA2同时发表了该手稿的写作顺序和逻辑顺序版本,这为今天进一步深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的语境差异:以“物化”为例
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的语境差异:以“物化”为例刘森林【摘要】摘要: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语境差异巨大,在概念的理解与转换中,必须高度重视其语境差异,如在“物”、“物化”思想的理解上就迥然不同。
因此,对于西方抑或建国前来自日本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都不能直接挪移或拿来主义地直接使用,而必须批判性地予以检思,并根据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对其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确立起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念和范畴体系。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8【关键词】对话;语境差异;“物化”【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63911589.html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本来的西方思潮,相继自日本、俄国、欧洲、美国传入中国,首先表现为一个西学东渐的事件,尔后体现为一个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
外部传入和中国本土化总是此起彼伏,绵延至今。
当它未落到中国实处、不适合中国实际之时,就是过于激进、理想的情形。
当它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之时,就是成功完成了中国化的任务。
如果说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自日本、俄国、欧洲的引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事件,那么,随后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的本土化、中国化,虽然仍隐含着对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大规模引进和继承(至少在哲学上是如此),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对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调整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的成就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无法否认,伴随着这种反思又发生了从欧美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的西学东渐事件,而且这一过程仍然没有结束,并有继续复兴的态势(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会的火爆,明显超过讨论本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会,就是一个例证)。
即使不起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都在中国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复习资料导论⼀、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法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三)社会科学⽅法论的性质和特点1.⽅法:2.⽅法论:是关于⽅法的理论,以形形⾊⾊的⽅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向。
依据其层次⾼低的不同可分为:哲学⽅法论、科学⽅法论、技术⽅法论3.社会科学⽅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法的理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法的概括和总结,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化的分裂会使受过⾼等教育的⼈再也⽆法在同⼀⽔平上共同就任何重⼤的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
由于⼤多数知识分⼦都只了解⼀种⽂化,因⽽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对过去进⾏不适当的描述, 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
”——[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陈恒六、刘兵译, 四川⼈民出版社,1987 年版。
译者序, 第5 - 6 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命变⾰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定地位作⽤,但因狭⼩⽣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然观上唯物主义,⼀旦踏⼊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主义。
2.19世纪中,马恩适应⽆产阶级解放⽃争的需要,吸收⼈类数千年的思想认识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并科学总结了⽆产阶级⽃争的实践经验,创⽴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存的物质⽣活条件,并据此说明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观点,即⽤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不是相反。
这样,唯⼼主义就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
达尔⽂:⾃然界的规律——马克思:社会历史的规律。
4.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历史唯⼼主义,认为⼈们的社会认识视野应该“从天上回到⼈间”,聚焦于现实⽣活。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_中_
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中)*彭冰冰 王柏霞 何 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特别在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对鲍德里亚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但在一些方面,如对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我国学者;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后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9-0034-08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安德森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曾经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理位置已经从根本上转移了。
今天,学术成果的重心似乎落在说英语的地区,而不是像战争期间和战后的情形那样,分别落在说德语或拉丁语民族的欧洲。
”[1]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英美马克思主义,包括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放神学”等。
(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近年来,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段忠桥指出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科亨和罗默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转向政治哲学研究,以求从道德的角度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另一个方向以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者奥尔曼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劳勒为代表,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否定的结果,它现今就已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并仍在继续发展。
[2]他还就如何推进当前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要把研究重心转向对英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二要超越哲学,也即应把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超出哲学领域的理论也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三是关注英美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指的是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去研究各种现实问题的理论,重要代表人物有哈维、奥尔曼、贾格尔、布伦纳、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
简明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解析
第一次思考题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第二次思考题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第三次思考题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二、简述或论述题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教案
第一讲导论【教学基本要求】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及方法论意义,通过对社会科学特点、研究范式的介绍与了解,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对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各研究流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进行分析,明确其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区别和应用范围,从更宽阔的视界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授课对象】文科各专业研究生【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的演变;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特点;3.了解各种方法论流派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流派的优缺点;2、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范式、各层次方法及其应用;3、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价值。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现代各流派研究范式的承继与创新的关系。
【主要教学要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二、社会科学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一般方法与社会科学一般方法的关系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关系五、如何评价我国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科学(一)科学“科学”现在成了一个使用范围最广、重复频率最高的字眼,似乎已为人人所理解和接受。
如:谈到21世纪,人们会说这是“科学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宣传中,我们经常听到“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在工厂、公司和建筑工地上,我们经常看到“科学施工、科学管理、节能增效”的标语;在农村,农民们开始讲究“科学种田”。
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是科学呢?在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就是知识、学问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一起。
“科学是知识”,那么“知识是不是科学”呢?有些知识是科学,有些知识就不是科学而是谬误,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系统的知识才是科学。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中给科学下了这样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历史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引入及其困境
摘
要: “ 价值中立” 原则由德国学者马克斯 ・ 韦伯提出, 原为解决社会学在价值 问题上面临的难题。 2 O 世纪 8 0 年代,
“ 价值中立” 原则引介到我国学术界, 首先在社会学领域 引起广泛讨论。 近年来, 一些学者将之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其 实“ 价值 中立” 原则减少主观判断、 排斥价值渗入的追求不利于史学“ 求真” 目标的实现, 也束缚了史学致用功能的彰 显。历 史是人创 造的, 历史研 究不应忽视人的主观 目的和价值观念, 没有主观参与和价值渗入 , 历 史真实很难 呈现, 也无法理解。 历史研 究是一种思维活动, 所以史学著作会不可避 免地打上时代的烙 印。 历 史学既有科学性, 也有艺术 性。如若一味强调“ 价值 中立” , 轻视历 史学与 自然科学甚或其他社会科学研 究对象的不同, 既难 以彰显史学致用的 功能, 也不利于坚持历史研究求真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研究引入具有客观主义趋 向的“ 价值 中立” 原则将面 临多重困境。 关键词 : 历史研究; 价值中立; 历史科学
第2 9 卷 第5 期
V0 1 . 2 9 No . 5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观性 问题 。他晚 年发表 《 以学术 为业 》 的演 讲 时 , 提 出应 把价值 中立 性作 为社 会学研 究 的方法 论 准则 。 马克 斯 ・ 韦伯虽 然认 识到 社会 学家会 把个 人 价值观 念带 到研究 中以致影 响对 问题 的选择 ,但他 仍然相 信可 以通过坚 持“ 价值 中立” 原则做 到客观公正 。 “ 价值 中立 ” 是西 方社会科学带 有客观 主义色彩 的方法 论原则 , 西方 学界对其适用性 一直存 有争议 。
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神话的论述
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神
话的论述
神话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们的论述中,神话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可以追溯神话的特定历史阶段的发
展历程,以解读其在不同时代的影响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地位观念的产物,它们反映了
政治权力的影响,是用来支撑统治者的地位的思想建构。
在他们看来,神话
是对既有社会系统的有力支持,形成了一种一致的文化视角,服务于社会稳定。
大多数被人民普遍接受的神话中通常都包含着“出色”的古老和尊贵的
英雄,他们所扮演的神奇、超自然的角色也在提升人们尊崇之情的同时,使
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实际的政治问题,塑造共同奋斗的根据地。
事实上,神话在历史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让人们更
容易理解宇宙与人、动物联系的本质,而且更有助于洞察古老的思想和文化,把过去的背景和文化与当下的文明比较和把握进一步了解和调和。
通过视角
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曙光,从而把这一景象的颜色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总之,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与历史视角的桥梁,在今天依然以其许多独特
的方式继续影响着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关于神话的论述中,对它在
不同时代发挥的作用作出了有力的描述。
从这一点上来说,神话仍然是一个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科学和文化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题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题参考资料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依赖于“经验分析”的行为科学。
1830年出版的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是其形成的标志。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是:①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②所有科学(或哲学),其理论的形成背后都受一定的规律约束。
因此,应通过对描述和规范陈述做出逻辑上的区分,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观点。
③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结论,要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保持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不仅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指保护一国文化或不受国家疆界划定的共享文化遗产,其他种类的文化保守主义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文化。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释学也具有保守性和偏见。
伽达默尔为了表示解释学的观点跟实证主义完全不同,把解释学的方法完全描述成了一种与科学的方法毫不相干的、只是依赖历史直觉的方法。
②科学方法论二元论带来的后果是是社会科学的视角局限在解释学的保守性,不愿去接受变化,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化历史主义”。
③科学方法二元论被解释学与科学分析的哲学两者相互对抗推至极端,造成了社会科学从内部分裂了。
一方面,出现了只满足于传统的解释,而对文化现象的世界的构造意图于不顾的“解释学主义”,即“文化保守主义”,文化退回自己的传统,否认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解释学的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立场限制了其在方法论上的应用范围。
方法论多元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多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希望建立的,并不断在探索发展的。
韦伯对方法论的论述时为其社会学研究服务的,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走一条方法论多元论的道路,而不是走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两个极端,所以他提出方法论多元论,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主体做具体分析。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力和责 任的统一性。
第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 人自然一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 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
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 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 会现象。
方法论个人主义(波普)
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 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整体主义的所有形式都把社会整体置于首 要位置,并认为社会整体是个人行为的影 响者和约束者。
结构功能主义
所谓理性求知,就是以人类理性为根据和 尺度,去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并 进一步建构和创造社会的未来。
理性认知形式的特点:
第一,它要求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批判, 这是理性认知的前提。
第二,它要求对未来社会进行理性建构。
第三,它要求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理性 探讨。
(四)实证方式
实证,即可检验、可证实。一种观察陈述 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 实验结构的支持,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因此,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是 实证的基本内涵。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 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 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揭示社会历史 在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 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 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原则。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 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以史为鉴是人们认识社会和社会自我认识 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古希腊的“科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是形而上学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人文主义的“科学”中强调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马克思的“科学”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认为科学是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中的科学“工具”不同,古希腊的“概念”,宗教的上帝的“意志假设”,近代的“实验科学”,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二、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举例说明: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三、解释学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对立。
举例说明n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
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n 2,超越实证主义。
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n 3,主体间性。
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1-5doi: 10.4236/ae.2011.1100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journal/ae/)Western “Marxist Study”: The Mythof Value NeutralityJing WANG1, Xiao-ke LV21Shanghai University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4442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E-mail: wangjing432@Received: Feb. 23rd, 2011; revised: Mar. 10th, 2011; accepted: Mar. 31st, 2011.Abstract: Western “Marxist Study”, who flaunts its value neutrality principle when researching on Marx’s test, but also make itself recession for its own problems. As a western paradigm studying on Marx and Marxism, Western “Marxist Study” provides us great reference when researching on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We should start form the principle of value neutrality itself in order to expose the ideological trap of Western “Marxist Study” and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also take a dialectical view on this. For one thing, affirm its contribution; for another thing,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problems. In further, it’s unrealistic to fully achieved value neutrality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value neutrality is just a myth.Keywords: Western “Marxist Study”; Value neutrality; Ideological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汪静1,吕晓科2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E-mail:wangjing432@收稿日期:2011年2月23日;修回日期:2011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11年3月31日摘 要:西方“马克思学”以一种标榜价值中立的原则来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创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限的神话,同时也使西方“马克思学”因自身的问题而衰退。
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对于我们从当代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我们应从价值中立原则本身出发,揭露西方“马克思学”的意识形态陷阱及价值中立的神话,同时要辩证的看待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既要肯定其贡献,也要认清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完全做到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价值中立只是一种神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意识形态在二十世纪的马克思理解史上,西方“马克思学”是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它既没有外在的体制建构,也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仅仅凭借对马克思的思想与概念进行超越政治的重新研究这一口号式的学术主张,就赢得了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的支持者,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社会的马克思观的主要提供者,并在事实上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构成直接挑战[1]。
对于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它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肯定它的贡献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态度,“既不能简单地以政治结论代替学术研究,也不能奢望完全脱离政治立场的理论逻辑”[2]。
1. 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 1.1. 西方“马克思学”简述通常认为1959年法国学者吕贝尔创办《马克思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2学研究》杂志,标志着西方“马克思学”的诞生。
但是西方“马克思学”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界至今未形成共识。
人们一般对吕贝尔所倡导的西方“马克思学”意义接受程度更高,即:西方“马克思学”是指具有学派边界的一种研究风格,它主要面对马克思文本本身,是对马克思的著作版本、思想发展以及理论观点所做的学术性研究,属于社会学术思潮。
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学”被悉尼·胡克描述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临”。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它宣称自己对马克思的研究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价值中立的、完全的纯学术研究。
纵观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出,价值中立原则一直贯穿于西方“马克思学”所标榜的始终。
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抨击和批判。
这和随后发生的匈牙利事件一起严重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声誉以及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地位。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学”宣称,自己的研究目的不是为共产党或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和方针提供理论基础,也不是为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的意识形态提供理论炮弹,而是为了获得客观的学理性认识,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学说。
在当时背景下,这种学术研究的价值具有了极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
于是,这种原本冷清的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以及坚持这种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学派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91年苏东剧变,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促使西方“马克思学”进入消退或终结阶段。
这是因为西方“马克思学”尽管标榜自己是中立的,既不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理论根据,同样也不为资产阶级提供理论炮弹,而是超意识形态的。
但实际上科学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意义上宣称价值中立可以说是不现实的[3]。
从西方“马克思学”的演变史可以看出,它的兴起是由于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而它的衰退也正是因为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超越意识形态。
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 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主题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上的价值观念,严格遵守用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价值中立”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划分,他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4]。
在与强调价值因素的历史学派进行论争中,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明确提出了“价值中立”说,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方法论规范原则,他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说:“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 [5]作为“价值中立”的必然逻辑结果,韦伯坚决主张“作为职业的学术”活动更应该严格恪守价值中立的立场。
他曾说:学术研究无权越俎代庖替人们做出信仰的选择,政治主张也无权进入课堂进行灌输,这既是对政治出于理智的尊重,也是基于科学自主原则对学术自由的信守[6]。
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韦伯虽然坚持主张价值中立,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因为“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既定的价值判断。
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那就是:主观性是客观的,即我们对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释带有主观认知和判断这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们应该辨证的对待“价值中立”原则。
1.3. 西方“马克思学”所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西方“马克思学”批评前苏联的马克思研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即哲学为政治服务,使马克思研究沦为服务政治的工具。
针对于此,西方“马克思学”宣称,他们讲的马克思学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够对马克思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是完全的纯学术的研究。
他们认为,“马克思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应当把加在大师著作上的崇拜灵光去掉,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国家和政党的意识形态看待,应当本着客观的原则对马克思文本进行解读[7]。
西方“马克思学”宣称自己本着客观的价值中立立Western “Marxist Study”: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3场依据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提出了令当时乃至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为之一震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两个马克思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问题”、“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论”等等。
但是事实是否如他们所宣称的一样,西方“马克思学”真的能够完全超越意识形态、做到价值中立吗?未必,它所标榜的价值中立原则只限于表面,它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都潜在地渗透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 穿越西方“马克思学”超越意识形态界限的神话西方“马克思学”以自己对马克思的研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影响、价值中立的口号来抨击前苏联“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以此争夺解读马克思思想的话语权,从而制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限的神话。
对于这种神话,我们应该擦亮眼睛,辨别其真实面目。
2.1. “价值中立”原则本身的矛盾性毋庸置疑,“价值中立”原则的确立使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能够相对的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而另一方面,“价值中立”原则自身也存在着矛盾性。
“价值中立”原则的确立反衬的恰恰是现实中科学研究价值介入的无处不在,它反映的是科学一种意欲迅速与过去告别,确立自己地盘的急迫心情,表达的首先是一种态度和立场。
作为一种自觉的规范立场,价值中立本来就是人们对待科学研究众多态度中的一种。
它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样,而不应该怎么样,这是地地道道的价值判断。
而且,在西方,价值中立原则的倡导者大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
例如,马克斯•韦伯就被人称作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旗手”;以技术统治论延展价值中立原则的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则本身就是一种维护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意识形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