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借鉴——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上扬的经济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起到了引领、推动和统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繁荣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发展实践的影响2.1) 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实现了从经济建设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提高了人民对于经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并加速了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使整个社会更加自由活力和有活力。
2.2) 科技革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它不仅认为创新是维护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从思想层面解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深刻作用和推动力。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通过不断推动人们发扬智慧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对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润滑剂,推动了长足的发展。
2.3) 营商环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营商环境的发展。
通过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受到广泛认可,国内外大量资本涌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并保护国内企业,营造了一个具有稳定、透明、有利于市场竞争、创新、充分发展的营商环境。
三、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与贡献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全体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贡献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所强调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关注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主体。
四、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在发展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很多,其中包括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制度改革、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加深社会和经济的改革、生态文明的建设、全球化趋势等问题。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给力良性循环,坚持“走好自己的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推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关于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几个问题
一
求相 比, 经济学教育发展 、 科学研究还显滞后 , 教 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 学校结构 、 学科专业结构
需 要 进一 步 调 整 , 才培 养 目标 、 养模 式 、 学 人 培 教 内容 、 学 方法改 革需 要深 化 , 教 人才 培养 和科研 质
[ 收稿 日期] 0 11— 2 1 —1 3 1 [ 作者简介] 逢锦 聚 , 山东胶南人 ,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 中心教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 主义理论 学科评 议组召集人 , 教育部 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
日本跃 居世界 第二 位 。但 20 09年 , 国人 均 国民 我 收入仅 相 当于世界 平均水 平 的 4 . % , 世界 银 18 在 行统计 的 2 3 国家和地 区 中居第 15位 。我 国 1个 2
革创 新与学 习借 鉴别 国经验 、 为经济社 会发展服 务 同时 引领经济社会前进 。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2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2 ( 0 2 O -150 0 76 5 2 1 ) 10 2 - 4 4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00 22 2 1- 00年) 的实施 , 》 标志着我 国高等教育 改革 发 展进入 了新 的阶段 。经济 学 教育是 高 等教
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 , 经济理论不 断
创新 , 学研 究成 果丰 硕 , 科 为改革 开 放和 现代 化建
设作 出了重大贡献 。 但是 , 也必须看到经济学教育存在 的问题和 面临的挑战 , 最主要的是 : 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制度变革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核心观点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它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为改变社会现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首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将经济发展看作是阶级矛盾的产物。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渐壮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危机。
在俄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在苏联和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奉为国家的指导性理论,规划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性分析,为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下经济社会问题,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推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可概括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
马学,指的是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知识体系。
马学为体,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根本和主导。
西学,指的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经济知识体系,主要指阐述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
西学为用,就是在马学为体的前提下对西学有扬有弃的借鉴和运用,是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体”服务的。
强调国学为根,就是要重视中国古代及近代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并以此为根基。
在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必须确立世界的眼光,面向全球范围的经济实践,做到世情为鉴和国情为据,知己知彼,方能科学地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科学把握马学、西学和国学三大知识体系以及世情和国情两大空间范围内的实践,最终都要落脚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上。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综合创新,为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下已呈现出五大发展态势: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探讨、注重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术语的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分析、注重用与时俱进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1日 15版2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三、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改革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直是经济理论界热门话题。
1994年初,程恩富在《21世纪:重建中国经济学》[①]一文中曾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和前景作了总体判断,后引起连锁反响。
近年来,这个话题又被一些学者以如何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如何推进“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等形式提了出来。
在上述问题引导下,目前理论界流行诸如“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中国经济学必须西方化或国际化”、“经济学要与国际接轨”、“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是学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西方经济学取代是改革方向”、“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只有先从组织上让非马克思主义的'海龟’执掌院校”之类的解答。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经济思想的起源到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1. 古代经济思想的起源古代经济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财富和经济活动的观点,他认为财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而产生的。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奴隶制度和贸易方面,其中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塞涅卡和塔克提修斯。
2. 经济学的中世纪发展中世纪的经济学主要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经济活动被视为罪恶之源。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经济思想家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如托马斯·阿奎那和威廉·奥克汉姆。
3. 经济学的启蒙时代18世纪的启蒙时代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当·斯密是启蒙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国富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斯密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动分工和市场供求理论。
4. 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成为主导经济学思想的流派。
亚当·斯密的学生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都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
李嘉图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穆勒则重视对社会福利的研究。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阶级斗争,提出了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6. 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崛起。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和效率,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们对供求关系和边际效用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7. 现代经济学的多样化20世纪以来,经济学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理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现象。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不断加剧着贫富差距,造成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区域发展理论着重强调了地域的历史、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地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均衡发展所致。
不同地区的生产关系、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不同,导致了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此,要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就需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等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通过改革制度,完善市场机制,消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为各地区的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提高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育人才,加强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各地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集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路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经济规律的阐述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经济规律的阐述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规律是存在于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等。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剥削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同时也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限制,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与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关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探索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经验。
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
它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总结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也被广泛运用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其他国家也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探索和摸索。
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的巨大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近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_传播_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费小颖
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近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费小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在日益高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中,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
在此期间,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也经由新教传教士和回国的留学生传入中国。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新式学校开始开设经济学学科。
进入到20世纪以后,借助经济学专著的译本和国人的自撰等形式,西方经济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并发展开来。
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经济理论;在华传播;近代中国在贯穿于整个晚清的第二次“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经济理论传入了近代中国。
这些理论的传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最早产生联系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一个被广泛接纳的观点是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第一次摩擦起火花发生在1766年。
当时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阁曾向两个中国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做以了解。
为了帮助两个中国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目的和意义,杜尔阁特地写了《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
但这本书是否曾经传入中国,则是个未解之谜。
毕竟杜尔阁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对于当时处在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的清王朝来说,缺乏落脚的现实基础,因此这点火花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西方经济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与早期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1895年)这一阶段大体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
西方经济学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入要早,其确切时间大抵是在19世纪6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80年代。
这一阶段,在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的传播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的是新教传教士。
兴办学堂、译著书刊、开设经济学课程,新教传教士通过这些途径将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在尚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近代中国广为传播,这些经济理论和思想对以“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等为代表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
一、提供批判性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资本积累、剥削和阶级分化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这种批判性的分析视角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学家们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能够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二、助力宏观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认为经济形态的演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紧密相关。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它使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开展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剩余价值理论描述了利润的来源和剥削的本质,对于理解经济体系中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和扩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价值理论和经济分配理论,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和启示。
四、推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思考方法推动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
这种融合为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助力宏观经济分析,开展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并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为我们对现代经济问题的把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考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在西欧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
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3年至1895年。
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研究的志趣主要在哲学,从未涉猎政治经济学。
由研究哲学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转变发生在他大学毕业以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
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到这种转变时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8页)1843年10月末马克思迁居巴黎。
12月末即正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时他曾计划出版一部名为《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并为此同书商签订了出版合同。
后来,为了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写下了《神圣家族》,因而使经济学著作推迟。
出版商则因德国政治的压力而取消了合同。
随后,马克思又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在整个40年代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后来他在回顾这段研究工作时曾讲:“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几
个关键时期和主要趋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崛起,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的批判和分析成为其经济学思想的核心。
其次,在20世纪初,随着俄国革命的发生和苏联的建立,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苏联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
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形成了苏联特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即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
然而,随着20世纪中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崩溃,以及中国、越南
等国家的经济改革开放,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受到了挑战和重新
审视。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思潮的兴起,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新的挑战。
而今,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
经历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续关注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另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经济学派的理论和
方法,以应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复杂挑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是一个不断变
化和发展的过程。
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会受到挑战和批评,但其核心理念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全球
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的外贸政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的外贸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外贸政策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体系,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和外贸政策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的外贸政策的影响和启示。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全球化被视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工的全球范围扩展。
通过国际分工和资本流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产网络和供应链体系。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商品流动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趋势,其背后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和逻辑。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外贸政策的影响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外贸政策的影响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国际贸易和外贸政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外贸政策成为各国调节国际贸易关系、保护国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家应当通过外贸政策来调节国际贸易,保护本国工人阶级利益,抵制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的启示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制定外贸政策的重要挑战和机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外贸政策,注重发展自主的工业体系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其次,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外贸政策引导国内生产力的提高,支持本国产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贸易差距。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醒我们要警惕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渗透和掠夺,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应当注重保护国内工业和农业,防止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 结语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外贸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和乔∙威 ∙弗∙黑格尔(1770-183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 (1772-1823)
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 卫李嘉图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 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 产关系; 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 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即阶级关系; 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 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 论和剩余价值论。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论,它着重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问题,其核心 是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归纳和 总结,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考察社会和 生产的理论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思 维的综合探索和客观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前瞻性归纳和展 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 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 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 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 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 பைடு நூலகம்,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 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 物主义。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 ,“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 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础。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马克思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学,之后又致力于历史和哲学研究。
1842—1843年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当时,莱茵省议会根据资产阶级和贵族议员们的要求,通过了所谓的“林木盗窃法”。
这项法律把贫民阶级自古以来就有的拾取枯树枝的习惯权利,说成是盗窃行为,要予以严惩。
由于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因此,对这一侵犯贫民阶级物质利益的法律,只能从法学和哲学的角度加以抨击。
过后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因贫困而破产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农民的贫困破产并不在于自然条件和个别官吏的失职,而在于整个国家制度。
整个国家制度是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决定的。
然而,他当时还无力对这种“客观关系”即现存的社会经济关系作出更深入的剖析。
现实斗争中遇到的这些要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成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同时,在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中,马克思也深感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性质作一探讨。
接着,马克思在1843年对历史的研究中,搞清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认识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理解市民社会,进而理解包括国家和法的关系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二维理论: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及其互动演化——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借鉴
生产力的二维理论: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及其互动演化——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借鉴
程启智
【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1
【摘要】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然而马克思的
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及其生产力进行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
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而且对于发展出一支独立的分支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程启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0
【相关文献】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理论的当代解读——兼对马克思社会生产
力发展之决定作用的认识 [J], 许斗斗
2.生态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 [J], 张永红
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J], 孙素岚;杨孟著
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诠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思路 [J], 朱钟棣
5.关于生产力经济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理论的发展——兼论财经院校应加强生产力经济学的教研 [J], 刘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格尔生平及主要思想
本·阿格尔,加拿大哲学家。
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其代表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一书中,不仅提出了他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而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的理论得失也作了较精彩的评述,这些评述对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本·阿格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评论建立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上。
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1、异化理论和人的解放观;2、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发展规律的理论;3、使内在矛盾的逻辑向经验方面发展的危机理论模式。
只有把异化理论、内在矛盾理论和危机模式这三者结合起来的时候,马克思的理论才是完整的。
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在不同层次上对人类历史中的各种因素的思考:异化理论侧重于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观因素;内在矛盾理论侧重于经济学层面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的、结构性矛盾;危机模式则在经验层面思考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能性。
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变革既是结构性动力的结果,又是目的性动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没有认为内在矛盾的成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出现,它还需要革命的工人阶级认识到这些危机并采取行动。
“如果异化的人们不起来克服屈从和统治的社会关系,就不会有革命。
但是,如果人们不从理论结构上(这个理论结构为人类指明如何通过认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据以行动去争取社会主义的变革)说明他们的异化所在,也同样不会有革命。
”(注: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因此,“没有危机和崩溃的模式,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形成没有基础,…没有阶级意识的革命活动,要超越资本主义机制的干扰而建立实质上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也是不可能的。
”(注: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本·阿格尔认为,这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万方数据
●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经济学研究
学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与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一 书,该书被誉为战后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著作之一,代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一个学派,即垄断资本学派的形成。特别是关于垄断 资本主义的“停滞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激进 经济学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 西方再度“复兴”,并且得到空前广泛的传播和发 展,主要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视野。 6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热衷于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某些原理,主要包括价值与 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转型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亦密 切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情况,根据新 情况和新趋势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作出新的阐 释,其中主要有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以 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 重要理论主张;美国奥康纳最先提出的“国家的财政 危机”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因及其性 质作了新的阐述;除此之外,还有围绕当代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及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情况,提出的关 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理论,其中最具影响 的是法国博卡拉提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英 国的本.法因提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性质 的理论和比利时的曼德尔提出的“晚期资本主义”理 论等。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滞胀问题的 出现使西方学者在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外另 觅经济学宏观理论的研究基础,由此掀起一股复兴 古典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热。这种复兴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 和使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以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融 合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使用博弈论、数学化建模等 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和方法,改造并实现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新古典化;二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研究传统的同时,与西方异端经济学诸流派相融合, 如激进制度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马克思主 义、演化经济学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学 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基本范畴方面作了进一步 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的反思。这主要表现在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经 济运行以及市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研究。
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欧美的发展经历一 个由“复兴”到“没落”到“再复兴”的阶段。从20世纪 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 逐步在西欧盛行,其“复兴”主要由三个重要的论题 而引起的。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围绕该 论题,多布的研究颇有影响,他不仅对当时“批判”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种种论调作了深刻 的“反批判”,而且密切结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 的新情况、新趋势,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 基本理论作了深入剖析。二是由“大萧条”引发的关 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在该问题上,格罗 斯曼发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和崩溃的规律》 (1929)一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三是关于社会 主义经济计算问题的辩论。这场辩论在米塞斯、哈耶 克和兰格、泰勒和多布等人之间展开,对此后50年 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欧 美的发展表现为,罗宾逊等人试图“沟通”马克思主 义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经济思想。这与当时以苏联为 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是有显著区别 的。斯威齐发表的《资本主义发展论》(1942)是反映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作。该著作促 进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在美国的传播,亦引起了欧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关于价值规律、利润率下降规 律和经济危机等论题的激烈辩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马克 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欧美的发展受到来自西方主流经 济学和西方政治势力的阻挠。然而,众多抨击和反驳 并未能中止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欧美的传播和发 展。莫里斯・多布、斯威齐和巴兰等人仍是活跃在欧 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界的典型代表。多布被誉为 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 经济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他对马克思基本经 济理论的研究和坚决支持,以及对马克思经济学的 发展。他对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的“复兴”产生了极 为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多布不仅致力于研究和发 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基本的理 论范畴,而且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和经济增长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状况等论题。斯威齐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自诞生起,在整个世界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 经济学研究,很多学者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 启发,运用马克思基本的经济原理研究经济问题,与 此同时,在对经济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然而发展到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出现 了怪异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不区分学科层次和界 限,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内,直接进行社会现实问 题研究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研究中,脱 离中国实际、沿袭和照搬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无视
一65— 万方数据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借鉴
后,在宽松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不仅得 到充分发展,而且在与西方经济学交锋之时亦积极 吸收其优秀成果,将其分析方法与自身的研究范式 相融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 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革新发挥了很 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抵抗边际 学派影响力时,亦吸收了边际学派的分析方法,正是 两者的融合与对立不断推进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 论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前行。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的大学学生可以不失偏颇地受到两方的熏陶, 日本马克思主义数理经济学派的崛起,可以被认为 是这种融合所结出的丰硕果实。置盐信雄和森岛通 夫都是在这种氛围中涌现出来的出色的学者。置盐 和森岛等人的数学分析,受到西方的广泛认可,亦反 映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数 理经济学研究不落后于西方。从学术渊源来看,置盐 和森岛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本,同时很大程度 上受到西方马克思经济学者特别是斯拉法的影响[1】。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传人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自此,马克思主义经济 思想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与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 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促 进了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亦成为了中国 的主流经济学1121。然而与一般情况不同的是,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最初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主要不是在 各种经济学派或学说的充分竞争中得以确立的,而 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执政党性质所决定的pI, 可以说,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其成 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主流经济学的主因。随后,很 多学者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作为学术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中国学术 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 各个学派的学者和政治派别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特 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主张,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毛 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 理,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中国社会和革命的 性质以及特点等理论成果,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日本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对其经济学 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 界大战之前,《资本论》逐渐被引入到日本,马克思主 义经济思想得到传播,日本进入马克思主义启蒙时 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 到发展,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学派:讲座派和劳农派, 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受到了军国主 义的压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研究得到复苏和崛起,逐渐演化成了四大学派: 正统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和数理经济学派。然而, 纵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日本经济学研究进程,日本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际名声源于数理经济学派。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对日本 传统经济学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两者的对立使 得马克思经济学逐渐与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学相融合,一部分 马克思经济学家接受了边际学派的方法,把数学运 用于马克思经济学,形成了数理马克思经济学派。如 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研究得以升华,学派间 的交流亦成为可能。可以说,正是日本马克思经济学 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和融合,使得日本战后马克思 主义数理经济学派得以迅速崛起。 日本数理马克思经济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 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置盐信雄和森岛通 夫,他们均是围绕马克思基本定理、转形问题以及再 生产等理论,运用数学重新解释和构建马克思经济 学体系,被认为是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 贡献。 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持续发展到20世纪90 年代初,然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日本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研究曾一度跌入低估,但是到了20世纪 90年代中期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逐渐复苏, 并开拓了新的领域。东欧剧变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只有在有效分析现实情况时才能充分体现其优越之 处。换句话而言,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现实分析是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研究其他 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问题,深入考察日本和 世界经济的多样化实践。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 日本的传播和渗透促进了Et本经济学的发展,二战
本文系厦门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项目资助。
一63— 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平衡点,或者 说探索在理论观点、方法论等方面如何处理处于主 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西 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二、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在坚持劳动 价值论和唯物辩证的前提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和交换条件。马克思主义对欧美 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经济学家在不 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 和研究方法。有些经济学家完全继承了马克思的观 点和方法,同时亦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只是部分地继 承,即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行“重新发现”和“完善 和创新”。然而值得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欧美当代经济学研究,形成的一些学派 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逐渐 蔓延至欧美,在欧美爆发了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大论战。大论战的始作俑者是庞巴维克,继之有伯 恩施坦等。庞巴维克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第一个系统 的批判和对抗马克思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边际 学派经济学家。他认为,马克思仅是以一种纯逻辑的 方法证明价值的本质,并未提供任何经验上的或心 理上的论证。与此同时,面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 新现象和新问题,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 怀疑,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原理提出一系列的修 正和否定的主张。希法亭对庞巴维克做出正面的攻 击,并同对伯恩施坦的批判联系起来,解释了伯恩施 坦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修正”的实质。在20世纪最 初的20年间,乔治・卢卡奇、卡尔・科尔施和安东尼 奥・葛兰西深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他们是学术 界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位创始人。卢卡奇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得出 “总体”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科尔施指出,马克思的全 部思想是“一个活的从整体上来理解和实践的社会 发展的理论”,他提出的社会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所 有制理论理解的创新性成果。葛兰西通过深入研究 《资本论》提出,广泛的各种社会关系进程的整体作 用是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重要途径。他们 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总结的一系列理论结论对后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