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doc

合集下载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

第一,恩格斯在国际内部领导开展对“ 左”的无政府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第二,在第二国际活动时期涌现了一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奥古斯特·倍倍尔 、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 梅林、克拉拉·蔡特金、拉法格、普列汉诺夫 等。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及其产生的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 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西方的传播 (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实 践 围绕着如何看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 一问题,西方各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革命派、 改良主义派和中派三种基本思想政治派别。
列宁关心着西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他强 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 ,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 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唯一领导 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 破产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挑起 了一场大论战。卢森堡(1871一1919)是德国社会 民主党内最早批判伯恩施坦的人。 其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纷纷起来批判伯 恩施坦主义,如法国的拉法格(1842-1911),他 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一文 中,指出伯恩施坦是“企图借助康德哲学来粉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 大利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的传播
在以财产和“人权”为基础的美国,盛 行的哲学主要是实证主义。美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哈·威尔斯在《实用主义——帝国主义 的哲学》—书中率先对这种哲学进行了批判 ,剖析了现代实证主义的三种不同表现:逻 辑实证主义、语义学和实用主义。 美国进步哲学家巴·丹汉姆对辨证法进行了 独特的解释。

论马克思政治哲学逻辑演变的人学基础

论马克思政治哲学逻辑演变的人学基础

政 治 哲 学 的起 点 可 以追 溯 至 柏 拉 图 对 苏 格 拉 底 时 代 的 论 述 , 治哲 学 的 产 生 与 追 问 同在 。 问 的 内容 围 绕 如 何 获 政 追 得 更 好 的生 活而 展 开 . 力 于 对 现 存 生 活 的超 越 。 西方 政 治 致
哲 学 在 思 考 理 想 生 活 状 态 时 总 是 以 对 人 性 的衡 量 为 前 提 。
jI l『 : 2 1
哲当视 学代野
论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学 逻 辑 演 变 的 人 学 基 础
刘 红 雨
( 南大 学 东 人 文 学院 , 苏 南 京 江 2 18 ) 1 19
[ 摘
要] 马克思政治哲 学奠基 于其人 学理论之上 。通过 对马克思政 治哲学的文本语境考察 可以发现 , 马克 思政 治哲 学总
由康 德 至 黑 格 尔 所 发 展 了 的权 利 哲 学 之 间的 联 系 。” _ ” _㈣ 马 2 克 思 早 期 的政 治 主 张 在 内 容 上 大 致 与 十 八 世 纪 的启 蒙 思 想 ( 自由平 等 的天 赋 人 权 说 和社 会 契 约 论 等 )一 致 ,同 时 康 如 德、 费希 特 的共 和 主 义 和 自由 主 义 精 神 对 马 克 思 也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表 现 在 青 年 马 克 思 对 个 性 自由 的 执 着 追 求 和 绝 对 理 这 性的信仰上。
中 却 很 少 有 其 他 联 系 能 引 起 过 卢 梭 宣 告 自由 是 人 的 特 性 和
的统 治 , 威 的 必 要 依 重 , 识 以 及 暴 力 一 必 须 与 其 它 关 于 权 知
人 性 的 问题 一 同 提 出 .后 者 涉 及 诸 如 人 处 于 神 兽 之 间 的 位 置 , 类 心 智 的能 力 . 灵 魂 的 限量 , 及 其 身 体 的 需 求 。 因 人 其 以 此 . 治 哲 学 的探 究 题 材 是 在 整 合 意 义 上 的 人 类 事 务 ; 治 政 政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现实主义,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果。

他们在进步、发展、历时变化的观念指导下,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来描述历史,他们认为进步、发展、变化等事实上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的本质属性。

由于缺乏对历史概念和认识的系统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最终将自己定位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设者,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望远镜、显微镜或测深锤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历史实践仍然具有历史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切曾在《德国大屠杀》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两种思潮:一种是社会主义;第二,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没有到来的时候,民族主义一马当先,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支撑理论之一,其发展无疑也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和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复杂。

马克思主义从不回避政治立场,但正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组成部分的重新阐释,它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有政治热情,但19世纪以来的历史表面上还是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样子。

为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看似矛盾的要求,使其既能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他们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其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的最好表达。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它代表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去,尤其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过去;另一方面代表了研究这个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俗称的历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1.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科学。

西方:西欧,北美的一些主要国家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指导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阶级分析打方法,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坚持寓评与介质的原则。

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首先,学习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名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其次,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

最后,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4.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公民的政治视角5.智者的政治思想: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都是没有完善的著作流传下来,思想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

6.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生平和著作: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柏拉图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到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走向衰落的时期。

战争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的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

这种社会环境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

这种信念构成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的政治哲学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7.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探讨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探讨

2020年第19卷第12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探讨□李林杰【内容摘要】在当今时代,政治哲学是一门具有研究价值和极其活跃的学术话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则是具有自身存在意义的,无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非西方的弱势群体,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批判性作用。

而对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共同研究的问题构架,不能将其研究为走各自的道路,这也是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进行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对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相互发展的方向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政治哲学;哲学体系【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第201517号)、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林杰(1974.11 ),男,湖南湘乡人;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海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我国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要政治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会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无论是对于当代政治哲学体系,还是对于整个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也是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必要内容,研究西方政治哲学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拓展,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道路方向。

对西方政治哲学研究是一种借鉴,更是一种学习,由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属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应该对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所带来的政治哲学理论观念进行选择性探讨,作为一个政治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即便是我国政治哲学对于引进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观念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种排斥的态度,本文将研究如何促进双方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政治哲学方面的价值。

一、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方向(一)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概念和政治原则。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一、参考教材类1.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月7.张一兵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8.曾枝盛著《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鲁克俭著《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10.王东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1.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2.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东方出版社,2004年13.陈学明编《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4.徐崇温著《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人民出版社,2008年二、徐崇温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33种重庆出版社第一批书目:1,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美)悉尼·胡克著徐崇温翻译2,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匈)卢卡奇著张西平翻译3,交往与社会进化(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翻译4,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美)威廉姆·肖著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翻译5,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南)尼科利奇编赵培杰冯瑞梅孙春晨翻译6,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法)列菲弗尔著李青宜等翻译7,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翻译8,批判理论(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著李小兵等翻译9,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三点水是)荣新海翻译10,柯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英) G.A. 柯亨著岳长龄翻译11,“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徐崇温第二批书目:12,实践哲学(意)葛兰西著徐崇温翻译1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尔诺著洪佩郁蔺月峰翻译14,日常生活(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翻译15,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奥)威尔海姆·赖希著张峰翻译16,“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美)罗伯特·戈尔曼编赵培杰李菱邓玉庄等翻译17,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欧力同张伟著18,“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李青宜著19,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徐崇温著20,社会民主与未来(德)维·勃兰特(奥)布·克赖斯基(瑞典)欧·帕尔梅著丁冬红白伟翻译第三批书目:21,卢梭和马克思(意)德拉·沃尔佩著赵培杰翻译22,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美)马尔库塞著程志民等翻译23,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4,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5,否定的辩证法(德)特奥多·阿多尔诺著张峰翻译26,自然的控制(加)威廉·莱斯著岳长龄李建华翻译27,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德)施密特著张伟翻译28,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郑一明曲跃厚翻译29,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本体论引论(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0,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1,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著32,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陈学明著33,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德)卡尔·柯尔施著熊子云翁廷真翻译三、原著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1923)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71)审美特征(1963)青年黑格尔(1948)葛兰西:实践哲学狱中札记(1929-193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卡尔·马克思(1938)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乌托邦的精神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196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独裁国家(1940)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本杰明: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636)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与规范认识与旨趣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交往行动理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4)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反革命和造反(1972)工业社会与新左派斯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2)历史与结构(197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1960)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列宁和哲学(1969)自我批评材料(197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人心超越幻想的锁链(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赖希:性格分析(1928)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3)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8)性革命(1930)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日常生活批判(1946)辩证唯物主义(1938)资本主义的幸存(1973)梅洛·庞蒂: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辩证法的历险(1955)意义和无意义(1948)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1957)科莱蒂: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1969)意识形态和社会(1969)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1974)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探讨(1988)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978)罗默: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共产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可能存在吗?(1992)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1985)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1989)四、评述类1,(英)P.安德森;余文烈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2,(英)P.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苏)B.H.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4,(德)H..霍尔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倾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从地理差异上来看,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本雅明,萨特和阿尔都塞等,西马的代表人物所在国家尽管有着工人运动组织,但共产主义并非官方意识形态,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也未给他们提供充分进入工人运动的条件。

他们的理论主张的特点也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时代为他们提出了相似又特殊的问题,而他们对时代的难题给出了自己特殊的答案,之所以相似是因为双重幻灭的境遇出事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血腥的事实让欧洲人在巨变过程中惊慌恐惧,不仅使自有资本主义美好时代的美梦不再有,也使当时欧洲左翼知识分子信奉的时机成熟之际新秩序应运而生的经济决定论名声扫地。

二战之后法国共产党执行的苏联斯大林主义路线,使得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成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反抗对象。

对资本主义本身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双重幻灭,使得这批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和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要求下创造出来新定语的马克思主义。

西马理论者已经使文化理论的丰富性战胜了经济和政治理论,他们关注的焦点已经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问题了。

卢卡奇师从席美尔(客观化/对象化)启蒙时期的欧洲的市民社会,尊重个性,提倡自由,堪称主观文化,进入19世纪之后,人的关系受金钱支配,日益变作冷酷无情的客观文化:它倒行逆施,榨取认得单一潜能,导致其它资质荒废。

此一客观化过程,竟将欧洲人亲自打造的现代文化,变作异己之物:它违背其心愿,封闭期心灵。

这文化愈是繁荣,人的精神就愈加贫乏。

如此人与文化的严酷对峙,边酿成了一种文化悲剧,悲剧何在,客观文化有人类活动专门化造成,其手段区分的越细,劳动者所表现的人格就越少。

异化Alliennation异化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它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犹太理论中,异化指的是人逐渐疏远上帝,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人类之间,人和自热和谐的生活,后来出现了一种断裂,导致人类与社会和世界的疏远,人类成了异乡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作者:冯华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2期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可以从公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考察。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方法论上开始对从单纯经济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在学术背景上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转向了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社会学。

这一转变,表现在公民社会问题上,就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的视角来理解公民社会,转换到从文化与上层建筑的视角来理解市民社会。

这就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公民社会。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就转变为公共领域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从葛兰西的“阵地战”到哈贝马斯的“第三条民主”道路等问题,之后形成的与卢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哲学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前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引入了大量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的代表著作,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这对促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把福特主义的合理化进程被看作是物化的过程,激进的策略只能求助于美学的批判锋芒,形成的是大拒绝意识。

这是目前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已被较多关注的一条逻辑线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与这个问题对接的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思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并在民主政治框架中对革命道路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条思想中,其核心概念是公民社会(公共领域)以及文化政治学批判。

如果说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的革命策略是对启蒙传统的“大拒绝”和美学救赎论的话,那么从葛兰西的“阵地战”到哈贝马斯的“第三条民主”道路,则更多地是继承了启蒙以来欧洲政治哲学传统。

这使得他们的研讨不约而同地共同关注政治哲学的重要领域——公民社会,并由此形成了与卢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理论,且开启出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由此占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70年代逻辑终结之后的理论空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与此有不解之缘。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摘要: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总体上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明显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及意识哲学的痕迹,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他对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清算和新哲学思维方法的确立。

开始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哲学的革命变革,批判地继承了旧哲学的合理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立之上的第三种哲学,不是道德哲学,也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而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伦理批判、单纯的价值批判或文化批判,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真正的社会批判;它依托于具体科学和经验事实,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科学的问题和方法,不为一时一地的经验所局限,而是以全部人类历史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其考察的对象,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存世界秩序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在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时,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和对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论、哲学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从西方传统哲学中产生出来,又使它经过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学说。

现在,不管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什么态度,国内外哲学家们一般都承认,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思路和新视野,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转变。

但在对这种哲学革命的真实内容和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西方哲学史马克思

西方哲学史马克思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用800字回答西方哲学史中的马克思:首先,马克思的思想背景是批判性思考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的理论根源深深地扎根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剥削、不平等、压迫和异化,并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少数精英所决定的。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哲学不仅仅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讨,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第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批判现代社会。

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他们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第四,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思想对于反对剥削和压迫、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这对于提高劳动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马克思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实在论,这是坚持唯物主义合乎逻辑的结果。

他们在进步观、发展观、历时性变迁,以及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等等观念的指导下描述历史,认为进步、发展、变迁等等事实上乃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具有的本质属性。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缺少对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的系统性反思,最终将自己认定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构者,这样,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的研究则起到的就是望远镜、显微镜或者测深锤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史学实践仍然获得了历史学应有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克曾在《德国的浩劫》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着两股潮流:其一是社会主义;其二是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并未到来时,民族主义先声夺人,并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1918年出版《西方的没落》,以文明之兴衰替代民族国家的线性发展,充当历史阐释的宏观模式,它对西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本身就意味着民族主义危机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样式,社会主义思潮由此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潮流的支撑理论之一,毫无疑问,它的发展同样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展开密不可分,尤其在20世纪前半期,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更加造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回避政治立场,它恰恰是要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构成成份的重新阐释,来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与对待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带着政治热情,而19世纪以来的历史学在表面上仍然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面貌,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家会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在表达政治立场之外,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是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引入了大量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的代表著作,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这对促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把福特主义的合理化进程被看作是物化的过程,激进的策略只能求助于美学的批判锋芒,形成的是大拒绝意识。

这是目前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已被较多关注的一条逻辑线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与这个问题对接的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思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并在民主政治框架中对革命道路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条思想中,其核心概念是公民社会(公共领域)以及文化政治学批判。

如果说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的革命策略是对启蒙传统的“大拒绝”和美学救赎论的话,那么从葛兰西的“阵地战”到哈贝马斯的“第三条民主”道路,则更多地是继承了启蒙以来欧洲政治哲学传统。

这使得他们的研讨不约而同地共同关注政治哲学的重要领域——公民社会,并由此形成了与卢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理论,且开启出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由此占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70年代逻辑终结之后的理论空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与此有不解之缘。

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出于各学科视野的局限性,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把握不免陷入到碎片化的境地之中,本文将从一个总体性的视域,以公民社会概念为核心来考察其历史逻辑。

一、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显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对外则是资本输出与垄断,这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垄断资产阶级在利益国际交换中获得超额利润收买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垄断资产阶级用从殖民地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收买本国工人阶级,这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弱化。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归纳新自由主义二战前1.托马斯·格林(Tomas Green,1836-1882,英国)新康德学派、英国新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奠基人人最大的自我满足最终的自我满足人们彼此互助、共同追求道德学说:道德善至善共同的善外部环境卢梭公意思想国家是人是道德国家干预理论积极国家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物个人自由本质是道德自由积极自由*《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义务原理的演讲》(1886)2.伯纳德·博赞克特(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实现圆满、和谐一致公共意志的体现“政治义务的悖论” 卢梭“公共意志” 国家是政治组织,有效的生活概念(个人自治与国家(补充)作用是“排除障碍”允许程度的矛盾)黑格尔“客观精神” 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国家作用的消极一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最美好的生活*《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3.伦纳德·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1864-1929,英国)自由主义左翼著名代表自由与社会—人的自由与合乎理性的社会目的相关联,强调自由的社会意义法治—自由不是绝对的,法治是实现自由的第一步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自由与平等并行不悖,广泛的社会改革国家积极干涉自由的社会整体性自由以平等为基础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权利和义务社会和谐(新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本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官僚政治)*《民主与反动》(1904),《自由主义》(1911),《形而上学国家理论》(1918)4.布赖斯(J.Bryce,1938-1922,英国)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早期倡导者,比较政府研究早期代表方法论:强调一手资料和比较研究方法平等和自自由:公民的、信仰的、政治的和个人的自由由的产物平等:公民的、社会的、政治的主张多数主义的民主政体,对民众的明智和能力表示怀疑合格公民政党教育民众(培育)*《美利坚共和国》(1888),《历史研究和法理学》(1901),《现代民治政体》(1921)5.霍布森(J.Hobson,1858-1940,英国)新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反对革命分配极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储蓄过度”“消费不足” 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国家积极作用社会改良主张帝国主义=罪恶开创福利主义经济思想先河官僚政治与专制作风极大威胁自由主义民主制帝国主义是政策,是可以避免的*《分配经济学》(1900),《社会问题》(1901),《帝国主义研究》(1902,1938修订)6.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西方行政科学开创者系统研究批判制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限制议会:控制监督“新自由”、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强化行政权政治行政两分论国家增强对企业的干预,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1885),《美国立宪政体》(1908),《新自由》(1913)7.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放任的个人主义个人孤独韦尔:旧个人主义向新个人主义转变个体不再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合作相对立新个人主义摆脱孤立,融入社会:个性回归,追求共同利益的地位新自由观:积极自由“自由的知性”:自由的理智渐进改良再造民主关注法制建设,关注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工程计划格林*《新旧个人主义》(1930),《自由与文化》(1935),《人的问题》(1946)二战后1.卡尔·波普(Karl R.Popper,1902-1994,奥地利-英国)开放社会之父历史进程无法预测历史过程不会重复,独一无二社会变化中存在趋势,但不存在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目的由历史规律决定事实价值二元论唯美主义和完善主义谋善而非除恶对于整体主义的批判:对社会进行整体控制和改造的思想开放社会——非决定的,较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理想“极权主义的直觉”向批判和未来开放保护主义国家观:不提供幸福,只提供追求幸福的自由保障渐进工程“最小痛苦原则” 除恶而非谋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2.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美国)资本主义意识:追求财富的无休止增长,种族主义观念和意识,既定规律和道德原则的破坏重视公共领域行动理论总体的解释现代性公共领域的丧失,个人原子化处境极权主义独立于一切经验(批评)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绝对的逻辑过程“逻辑性孤立暴政”三种基本活动和活动领域近代以后,劳动进入劳动——私人领域必需社会甚至公共领域工作——社会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表制(代议制)行动——公共领域自由政治:平等公民之间的参与式民主权力:协力合作的行动能力,属于团体所有自由交流、对话和商谈共和主义传统公民不服从暴力手段*《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状况》(1958),《艾奇曼在耶路撒冷》(1963)3.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 ,美国)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对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的批评群体肢解权力,“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社会自身条件而非宪法维系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独立的多元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社会共识1980s,新多元主义:政治不平等是多元民主的主要弊端扩展民主原则(公司和经济过程)政治不平等稳定化资源不平等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促扭曲公民意识和公共议事日程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导致最终控制的让渡现代所有制形式和不平等的企业控制形式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以克服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弊端*《民主理论前沿》(1956),《多元政体:参与与反对》(1971),《多元民主主义的困境》(1982)4.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 ,美国)正义:分配的公正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新的契约理论正义原则(秩序良好的社会)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最大的最小值规则两个正义原则(按词典式次序排列):由人的道德和人格决定平等自由原则—支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两个优先性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支配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自由的优先性原则不平等的能力和天赋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形式的机会平等以政治和法律制度调节市场趋势政治自由主义(现实社会:合理多元的现实):政治的正义观念:道德中立理论交叠共识——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构成方式(非普适的立场)权利优先理念——政治正义根本要素公共理性——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万民法,正义论在国际法领域的运用五种类型的国内社会*《作为公平的正义》(1958),《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保守自由主义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Hayek,1899-1992,奥地利-英国)奥地利学派“社会正义” 结果平等形式平等尊重传统限制政府权力计划经济—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制度市场秩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一般规则、竞争正义法律法治,宪政新的宪法模式自发秩序正当行为规则进化论理性主义:自发进化(威胁)人为秩序组织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建构论理性主义,滥用理性民主的过分发展:程序性民主无限民主主要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议会权力的滥用*《通往奴役之路》(1944),《科学的反革命》(1952),《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2.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英国)最具保守主义色彩怀疑性以毁灭和创造代替接受和改革理性的唯一权威性理性主义政治尽善尽美唯一最好的乐观性整齐划一知识技术知识:理性主义者的唯一知识理性(技术)统治权自由的丧失实践知识政治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先于理论活动,政治哲学是对经验世界的探索人类关系生产性结社——目的性公民结社——非目的性保证自由与平等理想的人类关系权力分散法治理想国家:法治的多元化的自由国家人类类型现代性的个人在现代同时存在,相互拉力现代国家有缺陷的个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论人的行为》(1975)3.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价值选择,人性的不确定性历史非必然性非决定论历史观终极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价值多元论自由肯定性自由强制或不自由否定性自由极权终极答案价值一元论需要折中“竞争的自由主义”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立场强调共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特殊性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抽象的个人观念文化帝国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反潮流》(1979)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创始人集中的权力是对自由的威胁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采用经济的办法经济自由是政经济力量加入政治力量,权力集中不可避免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福利国家的弊端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亚当·斯密三职能+1自由主义的主旨由自由转向福利和平等过渡纲领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果均等机会均等两种意义的自由相互依存与个人自由相结合*《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5.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美国)自然状态出现独占因素阶段出现再分配因素阶段无政府状态超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的界限权利为道德的根本标准最弱意义国家:有效、切实地保护个人权利权利作为边际约束权利作为目的权利功利主义不正义任何扩大国家(政府)职能的企图都是不正义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职能扩张最大的支持:分配正义理论持有正义权利原则:捍卫私有财产权转让的正义原则*《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6.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1924- ,意大利)过分简单化-“人民崇拜”民主观的混乱过分现实主义批判直接民主和参与民主过分理想主义(危害最大)无权的知识人和全权的无知者的不平衡人民主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自治恢复权威作用直接(参与)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平等主义损害自由自由与民主的张力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民主最典型的权力原则恢复“主流民主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分权和法治自由民主的宪政工程:两轮投票制、交替总统制自由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民主新论》(1987),《比较宪政工程》(1994)保守主义二战前1.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erich Wi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权力意志:力的一种,是生命的本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以权力为核心个人主义是起码阶段平等追求平等是“群畜”的本能“超人”:权力意志的化身“真正的美德”——超人对平等的追求源于基督教激烈反对基督教道德“奴隶道德”,否定人的价值差别毁掉强者庸人或弱者的美德——群畜价值重估反对政治、国家仇恨社会主义运动仇视民主反民主政治,主张带有等级制的精英政治2.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意大利)民主精英理论创始人之一政治系统中的人被统治者统治者少数人垄断权力是规律具体形式的差异源于权威的流向:独裁原则和自由原则招募源泉:贵族和民主两种倾向否定自由民主必然趋向于“贵族-独裁”或“贵族-自由”型有组织的少数意识强加于无组织的多数对普选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则和趋势间平衡足够民主更新统治阶级,足够贵族限制以维持稳定将选举限于中产阶级*《论政府理论和议会制度政府》(1884),《统治阶级》(1896)3.威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帕雷托精英曲线人的划分平衡精英循环循环受阻(缓慢)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精英循环曲线革命*《精英的兴衰》(1900),《民主制的变革》(1921)4.罗伯特·米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德国-意大利)非民主的倾向政党最终掌权的只是少数寡头寡头铁律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组织追求效率技术原因、智力差别、心理因素悲观心理*《政党——当代民主寡头倾向的社会学研究》(1911)5.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无意识、传染、暗示“愚蠢的盲动”理性逻辑并非唯一的大众心理,由无意识而非理性因素主导否认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个人是理性的从众心理,个人理性丧失以“思考的目标”为标准政治革命反理性的,受感情支配革命的后果常是破坏性的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受理性支配不相信激进的革命,倾向进化式发展*《乌合之众》(1895),《革命心理学》(1912),《战争心理学》(1916)6.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t,1883-1955,西班牙)精英——社会文明创造和延续的决定力量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大众——同质性、平庸而没有文化(打破)一种宽容的政治哲学普选制的推行大众的反叛道德人性的败坏反对大众民主,推崇自由民主区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持悲观态度反对国家干涉大众的不宽容社会同质化*《软弱的西班牙》(1922),《大众的反叛》(1929),《大学的使命》(1930)7.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美国)“不成学派的大师”古典民主理论批判:对“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真实性的否定“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选举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一种制竞争性精英民主度形式(强调程序方法)对大众的不信任(大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原始人”状态)“程序民主”的弱点及运行条件古斯塔夫·勒庞民主运行四条件*《经济学原理和方法》(1908),《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二战后1.罗伯特·尼斯比特(Robert A. Nisbet,1913-1996,美国)“社群主义式的传统主义者”传统社群衰弱国家权力的扩张民主的发展人的社群需要极权主义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相辅相成社群的复兴纯粹理性主义,变革崇拜保守主义基本教义:有机社会观历史与传统,偏见自然权威(先于)权威与财产——核心概念个人、国家、社群三角式权威自由(群体自多元主义(保守主义财产)观治权)宗教道德制度安排团体、社群的财产维护中间社群的存在自由和平等内在的绝对不相容原理反对个人自由观和平等矛盾目标*《寻求社群》(1953),《传统与反叛》(1968),《保守主义:梦想与现实》(1986)2.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后工业社会理论创立者传统意识形态无力指导现实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政治(基本成分)恢复宗教约束领域分立理论经济享乐主义分立和冲突文化放纵精神文化危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轴心原则资本主义精神裂变:“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轴心构造全国性社会平民政治的兴起公共社会社群后工业社会理论经济秩序从属于政治秩序政治领域更具决定意义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能者统治的社会:技术精英主导大众参与型的政治精英论日益专业的决策技术社会矛盾:知识精英与民众的张力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趋同上层阶级,但不掌握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3.阿拉斯太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1929- ,英国-美国)社群主义著名代表批判其“价值中立性”自由主义:价值领域不存在好坏善恶的统一标准规则伦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缺失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道德的解体:道德危机美德伦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实现积极的善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美德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消极的禁止行规则规则与美德联系才有意义美德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53),《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追寻美德》(1981)社会民主主义1.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哲学:用康德唯心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费边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拉萨尔、杜林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危机能够消除新康德主义伦理社会主义阶级关系和国家性质变化-(人民国家-拉萨尔)伦理社会主义:应然而非必然新康德主义新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继承性,“有组织的自由主义”从无产阶级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代替“国有化”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民主是阶级斗争文明化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过高估计了革命暴力在现代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2.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7-1947,英国)费边主义主要思想代表庸俗进化论社会与个人:有机体与细胞原子化个人主义社会有机体倡导各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学说实证主义多元的历史发展动力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内部自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改造四原则(民主的、渐进的、合乎道德的、合法与和平的)*《社会主义者须知》(1887),《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1889)——费边社纲领性文件3.萧伯纳(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爱尔兰)非暴力政治观渐进的和平革命廉洁高效和地方分权的政府论土地和资本社会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问题废除政党制度损坏了政府的素质,阻碍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恢复较老的市政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4.让·饶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法国)最难归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共和制对民主、正义和人权的扼杀和压制民主与普选的共和制是民主最高表现普选权的实现等于普遍起义社会主义革命是大革命的继续不应敌视资产阶级共和国议会道路突破资本主义束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接受阶级斗争,但强调不是目的“革命性演变”的渐进方法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合作是干预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向经济和社会扩展社会主义胜利不能靠暴力革命,必须靠民主主义的普及由政治共和国向社社会主义是一个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和参加的事业会共和国转变*《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大革命》5.布鲁姆(Leon Blum,1872-1950,法国)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和犹太裔总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主要代表之一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向专政的过渡社会革命西欧的政治革命基本完成无产阶级能在社会内部活动无需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需要一系列条件行使政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具有革命性质不应拒绝行使,但不应变行使为夺取行使政权理论*《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1927),《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主义》(1928),《和平问题》(1931)6.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英国)工党著名政治理论家费边社改良主义路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战时]“同意的革命” 以民主协商方式对资本主义和平革命政府领导人、资产阶级合作和工国有化(前提)经济权民主化党领导人素质“计划化民主”的社会保存民主基础上引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把自由(积极自由)纳入平等第三条道路*《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1927),《论当代革命》(1943)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1.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强调总体性的首要地位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本质、核心,是革命原则的基础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能用于对社会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批评资本主义的“物化”——资本主义的本质(克服)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 实现关键: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挥*《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2.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革命精英与群众互相支持民主集中制和布尔什维克的先锋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批判性“绝对的历史主义”:人本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以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俄国,运动战西方国家,阵地战现代民主制度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狱中札记》(1929-1936)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反对仅仅视马克思主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纯科学”,反对经济决定论,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第一讲国外马克思主义序言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1、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创新;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

2、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这里面包括从现代西方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也有从现代西方哲学回到马克思主义。

3、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1、分析马克思主义:英国科亨(G·A·Cohen)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主要是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来批判资本主义,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人物是法国的高兹。

3、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同情妇女的有关观点来抨击资本主义的压迫,认为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

4、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乌托邦比苏联模式更接近社会主义。

5、后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批判解释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并得出新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逊、德里达。

6、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以此实现社会主义。

7、还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和发展,特别是与现当代西方、东方思想的关系。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树立问题意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与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

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

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XX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X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

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

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

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

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

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形态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形态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形态
刘吉发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刘吉发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48;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 [J], 郭忠义;张凯
2.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读孙民《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
态领导权”——从葛兰西到拉克劳、墨菲》 [J], 孔令兵
3.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逻辑与当代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合法性 [J], 庄友刚
4.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 [J], 白刚
5.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逻辑——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说起 [J], 杨澜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考:
“存在论”或“本体论”(ontology),即 关于“存在”的学说,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重 要主线。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初步奠定 了西方哲学的“知识论”的理论之路,形成了 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那么,它究竟体现了怎 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和评价它?
1.它把寻求终极实在、最高实体和事物的“最后 本质”或终极的超验本原作为人思维和生存的 最高宗旨和目标。 2.它把寻求单极统一性的“一元化原则”当作解 决思想和生存问题的基本原则。 3.它把寻求非时间、非语境的非历史的“永恒在 场”的“本真存在”作为思维和生存的最高支 撑。
★主要问题:A
生态危机与马克思的生态学
B
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
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意义
1、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2、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合理的乌托邦 4、传统社会主义的反思 5、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考 题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包括哪些内 容?如何评价?
《读<资本论>》
★主要问题:A 认识论断裂 B 依据症候的阅读

C 多元决定论
6、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彼得洛维奇、赫勒、沙夫、科西克 ★代表作:《人的哲学》、《日常生活批判》
★主要问题:A
异化与人道的社会主义
C 日常生活革命
B
激进
需要与激进哲学
7、生态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奥康纳、克沃尔、福斯特 ★代表作:《自然的理由》、《马克思的生态学》
第四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冲突、转向和终 结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1、第二国际: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全球化视域,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则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文化政治学视域。从理论表现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异质性的理论形态,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奇所受到的政治迫害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从更大的理论与历史视野来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之间也存在相通之处,这就是对现代性公民社会(资本主义)的批判。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国际上的行径是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国内实行民主政治的实质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文化控制。正是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导引出不同的斗争形式:前者以政治革命进行斗争,后者则以文化革命进行反抗,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
三、公民社会文化政治内涵在政治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凸现
与葛兰西那种用三分法对市民社会进行结构性分析(经济基础+市民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研究路径相关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性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在马克思那里,现代市民社会主要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视角来考察的。这种二分法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特点,但他们更多的是强调辩证法中的中介思想。因此在市民社会这个问题上,在他们所提出的三分法中,市民社会实际上只是一个中介。这种三分法中的市民社会在列斐伏尔那里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世界,列斐伏尔提出:日常生活不再是一个独立领域,也不再是社会的边缘领域,而是资本主义统治的核心领域,也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地带。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一、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显现
19世纪末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阶级斗争的传统思路已经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整合的理论应运而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生活在这样一个理论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葛兰西对于社会学这种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称为实践哲学)和实证主义(他认为是部分地反对实证主义)之间的理解,使得他的政治社会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表现出向实证主义社会学靠近的趋向。葛兰西的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活动扭转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公民社会的社会学、政治学阐释的传统。这便是本文所指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