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1卷 总第47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5 2009(Vol.11 Sum No.47)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 周 健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社会。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在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技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层面上,展开了对人的发展的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思考,对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也颇有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5-0265-03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历史背景

自20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不断的局部战争、地区冲突及宗教、民族、文化冲突,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践踏了人性和人权,损害了人的尊严。全球性问题、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后工业社会等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对现代化工业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普遍感到厌倦,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悲观失望。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等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对自身前途和命运进行深刻反省和重新认识。而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取得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也努力寻求和实践“第三条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社会矛盾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这种态势又给人们带来一点希望。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广泛交流,意识形态的互相渗透,使得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化。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无产阶级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蓝领、白领等阶层,社会地位和利益分配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各阶层思想意识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自由主义复兴,非理性主义蔓延,后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出现等等。作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诸如乔治・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萨特、哈贝马斯、丹尼尔・贝尔等人对历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关怀,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人学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始终处于各种哲学的核心位置。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主导价值取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观点体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分化和发展。他们秉承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理想和哲学主题,立足对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结合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卢卡奇:人的存在的总体性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的整个经济、政治与文化系统日益使人物化,而且不断把人驯服为工具,而人的主观方面也存在物化,人不仅不能控制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世界,就连本身也成为商品,并且为商品所控制,人的主体性发生错位。“商品形式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而且不只是同不依赖于它、旨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建立表面上的联系”[1]。随着物化现象的普遍化,不仅工人,整个社会的人们都处于物化现象的笼罩之下,并逐渐在人们内心中形成了一种物化意识,使人们更加难以克服物化现象,并将其当作了必然命运来接受。“随着商品的范畴的普遍化,这种情况彻底地发生了质变。工人的命运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命运……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整个社会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社会所有成员的命运都由一些统一的规律来决定”[2]。当社会生活已经被商品弄得支离破碎,人与人之间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已经被物的关系所代替,技术理性成为一种统治人的力量,人被淹没在消费和享乐的文化中,主体地位颠覆了,主体性力量变为经济过程中异化人的物化力量,主体异化为客体。因

3收稿日期:2009-04-22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2008106020305M278)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史及其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 健(1979-),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此,人必须克服资本造成的人的物化和异化,使得主体重返自我,重新成为主体。卢卡奇认为,只有恢复总体性原则,使人成为总体的人,才能克服这种物化现象,超越实证主义,批判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哲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面对强大的统治人和压抑人性的物化现象,必须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和超越功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双重解放。

2.马尔库塞“多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指出,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的体系已经消除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艺和态度,而且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欲望,它具有一种极权主义倾向,“面对着这个社会的极权主义特点,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不能再维持下去了。不能把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孤立开来,技术的社会是一个统治体系,它已在技术的概念和构造中起作用……同别的设计相比,它是一个现实化的‘设计’。但一旦这个设计在基本制度和关系中起作用,它就倾向于成为排它的,并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3]。技术设计的展开,塑造了整个言论和行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领域,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既稳定着社会,同时成为一种压抑人的巨大力量。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存在技术统治,人被机器操控着,同时,也被商品所左右,当代社会运用技术调和了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相对立的力量,消解了人的反抗意识,使人逐渐变得顺从,失去了最基本的三个维度:否定、批判、超越。在我们获得了古人无法想象的舒适条件和占有不断增加的物质财富的今天,我们作为大写的人的存在反而隶属于技术理性的统治,人在世界中的实践智慧、理性和决断,统统让位于技术理性,那么这就势必造成人类逐渐失去对生产及其后果的控制,造成理智的盲目性,最后是作为人自身的自由理性的丧失,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失落了我们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家园,放逐了极为可贵的人文精神,没有了在家的归属感。马尔库塞把追求人的解放的希望寄托于自然的解放来实现。在探讨革命和解放的主题的同时,提出了激进的自然的解放的主张,即人对自然关系上的变革。他认为,人首先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因而人的解放的首要任务就是劳动的解放。显然,这一解放离不开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人的对象化的本质的自然的解放。

3.弗洛姆的自由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自由迷失了。一方面,尽管社会打着“自由”的旗号,但是社会没有给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相反“它有效地窒息了那些要求自由———也包括从可以容忍的有价值的和令人舒适的满足中摆脱出来———的需要”[4]。因为,社会采取增加“空前的舒适、自由及生活重担的减轻……通过满足那些使奴役更惬意甚至更不惹人注目的需要来消除对自由的需要”[5]。使人在觉得惬意、舒适的满足中,丧失对人的自由的需要与追求。另一方面,个人把受支配的生活当做舒适的生活,把社会压制的需要错当成他们自主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误以为是个人的自由,个人不再去追求自由,相反逃避自由。弗洛姆指出:“逃避自由的三种方式是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的丧失———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所采取的逃避途径,使个人不再是个人,他完全采纳了文化模式给他所提供的那种个性形式,使他完全和他人一样、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个人放弃了个人的自我,成为麻木不仁、机械动作的人,不再感到孤独、忧虑和烦恼,然而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失去了个人的自我。”[6]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人却处处陷于被动的、服从的、不自由的地位,在一切似乎被安排好的状态中,人的自由迷失了。所以,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人摆脱了传统的权威的统治,成为一个个体”;另一方面,“积极的自由就是充分地实现个人的潜力,就是能积极地和自发地生活”。并强调“我们相信,总有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存在”[7],而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恢复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本质,真正确立了生存方式的“新人”,才能克服物化的生存状态,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

4.列斐伏尔“总体的人”

列斐伏尔认为,“总体的人”作为人的最高级、最具有个性、最全面的规定,指的是彻底摆脱了种种外在限制、彻底消除了生活分裂的人,它表现为人的一系列生存维度的统一,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然生物与人类的统一、活动与产品的统一等,简而言之就是达到自然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总体的人是变化着的主体与客体,它是与客体对立并克服这种对立的有生命的主题,是被分成许多局部活动与分散的规定并克服这种分散性的主体。它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最后客体,甚至是行为在生产外界客体时的产物。总体的人是有生命的主体—客体,是最初被弄得支离破碎,后来又被禁锢在必然与抽象之中的客体—主体。总体的人经历了这种支离破碎走向自由,它变成了自然界,但这是自由的自然界。它像自然界一样成了一个总体,但又驾驭着自然界,总体的人是‘消除了异化’的人”[8]。这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达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的对“全面的人”的追求是相同的。但是,列斐伏尔同时认为,消除了异化状态的“总体的人”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远景,是一个极限概念,而不是一个历史事实。人的总体性内涵不只是意味着统一性,也蕴含着过程性。所以列斐伏尔认为,要造就“总体的人”的现实平台是日常生活,因为日常生活是每个人最直接的、具体的、现实的存在,个体的所有活动和生活关系几乎全部呈现于其中。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并不必然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事实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由过去的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政治、经济和精神在内的总体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变得更不加自由,更加畸形的发展了[10]。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全面异化的事实,主张重视人的现实存在,它们反对把人对象化,强调人作为真正的人应该是拥有自我存在价值与意义的人,是摆脱物化、克服异化的人,应是作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物”而存在。这一切无疑对我们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真正认识人的需求,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1]但物质需求的满足仅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绝不是人存在的全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局限在自然生活需求的层面上,还要创

662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第11卷 总第4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