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之窥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之窥见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根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2)08(c)-0251-02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1 邓小平科学地将马、恩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运用于中国实际之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

义原则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补充,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是建立在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总结其他国家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之上的。因而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适用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否则就很难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异。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始至终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精神。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他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

我们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运用列宁关于改革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我们运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并结合中国在四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上述许多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品质。表明我们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

2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

本理论依据

2.1 关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思想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首创人是列宁。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经过多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发现自己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他发现了改革对国家前途的重要性。在《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列宁指出:“革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急风暴雨式的,最彻底、最根本地摧毁事物,而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来改造旧事物,力求尽可能少加以破坏。”[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这里所提到的改良主义,实际上是指改革。针对党政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列宁指出必须对俄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而且强调“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需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认为要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包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主要是实行租让制,应该说租让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最初形式。这对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起重大作用。

2.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

一次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邓小平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改革的目的、方向、动力以及改革的持久性、艰巨性、复杂性作了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是中国的又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动力。90年代初,邓小平又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和长处,大胆吸收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国力显著攀升,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比较宽裕,基本达到小康标准,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都立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具有随时代而进步的优秀品质。

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3.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

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是’,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去研究”。[5]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然而,1958年以后,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