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释义
企业会计准则释义企业会计准则是指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规定。
它是国家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对于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非常重要。
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它包括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的具体规定、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企业会计准则的核心原则是真实性、公允性、连续性和谨慎性。
真实性要求企业财务信息反映实际情况,不虚假、不误导;公允性要求企业财务信息公正、客观、公开;连续性要求企业财务信息在不同会计期间和不同企业间具有可比性;谨慎性要求企业财务信息应当预见可能产生的损失和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还规定了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
企业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披露。
企业应当及时、准确地编制和披露会计报告,以便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企业会计准则还规定了企业会计年度的确定和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年度的确定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的会计年度进行会计核算,并在会计年度结束后编制和披露年度财务报告。
会计政策的选择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并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它也可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防止企业虚假报表和财务造假,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规定。
它对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非常重要,对于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当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编制和披露会计报告,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科目表及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科目表及解释
1. 资产类科目,就像是企业的宝贝财富呀!比如说,企业有好多的存货,那存货就是资产类科目里的一员呀!这不就像你家里的各种宝贝东西一样嘛。
2. 负债类科目呢,哎呀,就像是企业欠别人的账呀!比如企业借了银行的钱,这借款就是负债类科目哟!这和你欠朋友钱不是一个道理嘛。
3.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哇塞,这可是企业真正属于老板们的东西呢!像股东们投入的资金,就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呀!这不就和你对自己的东西有绝对主权一样嘛。
4. 成本类科目,就好像是制造产品的花费呀!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就是成本类科目啦!就如同你做一顿大餐要花费食材钱一样嘛。
5. 损益类科目,嘿,这可是关系到企业赚了还是亏了的重要家伙呀!像卖东西得到的收入,就是损益类科目哟!这不就和你这个月工资多发了还是少发了一样重要嘛。
6. 资产类科目中的固定资产,那可是企业的大件呀!像工厂里的那些大机器,就是固定资产科目呢!这就和你家里的贵重大家电差不多呀。
7. 负债类科目里的应付账款,不就是欠供应商的钱嘛!企业买了东西没马上给钱,这应付账款就产生啦!就像你在小卖部赊账一样嘛。
8.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的实收资本,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股东投进来的钱呀!这不就像你和朋友一起凑钱做个大事情一样嘛。
9. 成本类科目里的制造费用,就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杂七杂八的开销呀!就像你做手工时的那些零碎花费一样嘛。
10. 损益类科目中的管理费用,那是企业管理的花销呀!像办公费用之类的,就是管理费用科目哟!这和你日常的一些零碎花费是不是有点像呢。
我觉得企业会计准则科目表及解释真的很重要呀,它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呢!。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5 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5 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5》(以下简称“本准则”)是由中国会计学会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发布的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性文件。
本准则提出,企业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财务指标作为决策依据,采用相应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方法,客观、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 15本准则指定:企业应当采用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以取得原值为准,对相关资产责任采用计量成本法。
计量成本法将某一原值最初取得时记入账面,以确定账面价值,经过各种财务流动关系,扣除每次的使用和变化,确定期末余额。
从记帐的角度看,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是建立在反映会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共识基础上的有效会计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报告企业的成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企业内部决策和外部审计与报告。
此外,根据本准则规定,在计量成本会计原则下,当资产折旧、坏账准备等财务负债发生变动时,企业应当对原值的变动作出计量,并按既定办法详细记录价值变动。
计量成本会计原则还要求企业定期清理账面价值变动,调整账面价值,以确保账面价值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以及记录和分析所有价值变动,以便控制风险。
企业在实施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时,还应当注意一些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国际会计准则(IFRS)、国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税务法规、公司法等,以及政府政策和经济情况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企业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合理分配投资和经营成本,积极开发创新的财务投资,合理调整企业财务结构,并及时监控财务风险,保证正确、准确和及时的会计报告。
总之,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5号本准则所提倡的重要原则。
它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又实现了企业内部决策和外部审计与报告的有效性,是关系到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依据。
因此,企业应当坚持取得原值计量成本会计原则,并严格遵守国家的会计法规,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2024年8月7日)是由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一项准则,用于解释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该准则共有8个章节,涵盖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损益、业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
第一章介绍了该准则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应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二章讨论了资产的定义和确认原则。
资产是指具有经济利益并能够被可靠计量的资源。
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保证资产的准确反映。
同时,准则还规定了不同类型资产的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
第三章解释了负债的概念和识别方法。
负债是企业对外部权益的现时义务,包括应付款项、应付账款、预收款项等。
准则要求企业将负债确认为经济业务的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量。
第四章探讨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和变动。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经济利益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净值的所有权。
准则规定了计量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包括股东权益和留存收益的确认原则。
第五章讲述了收入的概念和计量。
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转让资产等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实质确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并明确了常见收入类别的处理方法。
第六章详细解释了费用的概念和计量。
费用是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
准则要求企业按照费用实质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准确反映费用的经济效益。
第七章论述了收益的概念和计量。
收益是企业非再度计量形成与收入相对应的净增加资产的项。
准则要求企业将收益确认为经济业务的结果,并根据实质进行计量。
第八章总结了准则的实施日期和解释的适用范围。
准则在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2024年8月7日)通过详细解释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损益、业务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了准确明确的会计处理指引,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
2024年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详细解释
2024年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准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新准则与之前的准则相比,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下面将对新准则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新准则在会计报告的编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根据新准则,企业应按照“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原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要求企业保持会计信息的连续性,合理地分配会计期间,确保历史数据的可比性。
同时,要求企业按照会计期间的划分规则,计提各项准备金和准备负债,以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次,新准则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新准则,对于受控企业,母公司应在其财务报表中合并列示受控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等项目。
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合并范围的确定、合并日期的确定以及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以确保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再次,新准则对企业财报审计的要求也有所增加。
根据新准则,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应选择具有独立性和专业知识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告的审计。
审计机构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合理性和完整性审计,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内控制度、负债和权益、损益、现金流量等项目进行审查,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新准则还对财务报表的披露要求进行了增加和细化。
根据新准则,企业财务报表应包括基本的金融报表和附注两部分。
基本的金融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求财务报表中的各项项目和金额都要真实、准确地披露。
附注部分对于财务报表中的重要信息和会计政策进行详细说明,以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
最后,新准则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督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摘要:一、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概述二、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1.会计政策的选择2.资产和负债的计量3.收入和费用的确认4.财务报表的编制三、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影响1.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2.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3.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四、如何适应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1.培训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2.修订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3.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五、展望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正文:一、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概述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是在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而来的。
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旨在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1.会计政策的选择: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资产和负债的计量: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和现金流量计量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收入和费用的确认: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4.财务报表的编制: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更为详尽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影响1.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2.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是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性文件。
它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和变更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下面将详细解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主要内容。
第一,适用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适用于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集体所有制企业、合伙企业等。
根据该准则,企业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基本要求编制会计报告。
第二,会计报告的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附注组成。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财务报告附注是对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分类等相关信息。
第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和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需要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透露有关信息。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估计是企业对与会计报告有关事项的估计值,如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预计信用损失等。
第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披露,并在变更后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
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当在变更时披露,并在影响的会计期间进行调整。
第五,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对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变更负有责任。
凡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冲突的规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和变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有助于企业遵循统一的会计规范,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准确、可靠、全面的财务信息。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通知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和解释,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经研究决定,财政部决定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主要围绕企业会计准则中一些难以解释和适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释,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
首先,本解释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
商誉是企业在购买其他企业时所支付的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
根据本解释,商誉应当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
商誉应当按照合理期限进行摊销,摊销期限为不超过20年。
同时,本解释也规定了商誉的减值测试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商誉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的匹配。
其次,本解释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根据本解释,企业应当根据金融工具的特征,将其分为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并分别按照其可观测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同时,对于不可观测的市场价格,企业应当根据其他指标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
本解释还规定了金融工具的持有成本的计量方法,以及对于金融工具减值的识别和计算方法。
此外,本解释还对于与合并业务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本解释,合并业务应当以收购日的观点进行会计处理,合并日的资产和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同时,合并业务的股权支付也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
最后,本解释还对于企业会计准则中其他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例如,对于借款成本的资本化、转移成本的会计处理、特许经营权的会计处理等等,本解释均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些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印发,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和解释,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可以根据本解释的规定来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和完整,并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信用度。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企业会计准则(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EAS)是国家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以及保护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下面将从定义、内容、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解释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为了指导企业会计核算,并提供会计信息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而设定的准则和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以会计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了在我国适用的会计准则体系。
它是中央政府授权的财政部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的,主要包含会计核算准则、会计记账准则、会计报告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等。
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解释和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包含了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核算程序和报表披露等各个方面。
其中,会计核算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原则,如实计量、业务交易独立性、持续经营、会计核算期间、会计报告日期等。
会计记账准则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定和分类,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处理等。
会计报告准则则规定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包括稳定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稳定性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考虑了我国经济环境和实际情况,并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确保准则的长期有效性和稳定性。
灵活性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设计上兼顾了各类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允许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
适应性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更新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会计准则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企业会计准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会计准则为企业提供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保障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报告的透明度,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会计规范中的重要部分,它规定了企
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基本准则的目的是确保企
业的财务报表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和准确性,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
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靠信息。
基本准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实体假设: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与其所有者和其他相关方进行分开处理。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
根据企业实体的独立性原则,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受所有者个人财务状况的影响。
2. 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假设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
并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企业需要对其财务
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
3. 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
应遵循的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计量
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
这些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应符合真实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基本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它们指导着企业财务报表的编
制和披露过程。
遵循基本准则的要求,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报表更加可靠、透明,提高信息用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同时,基本准则的遵循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增强市
场竞争力。
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2023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2.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主要内容
3.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对企业的影响
4.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实施和监管
5.小结
正文
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是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保持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而制定的。
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对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规范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 号》。
这份解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明确和解释,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准则。
其中包括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财务报表的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二是降低了企业会计处理的复杂度和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三是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实施和监管由财政部负责。
财政部将加强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企业按照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
理。
对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财政部将及时予以解释和解决。
总之,2023 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出台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降低企业会计处理的成本和复杂度,促进企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该解释主要包括9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四章所有者权益、第五章收入、第六章费用、第七章盈余公积、第八章调整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第九章公司合并。
下面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释。
首先,在资产的定义和确认上,该解释明确规定了资产的定义和确认的条件。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对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可以用来对外提供经济利益。
确认资产时要满足确认条件,包括能够明确地计量和被企业控制。
其次,在所有者权益的界定和确认上,该解释对所有者权益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确认所有者权益的条件是与所有者权益相关的权益、义务或责任已被确认并能够可靠地计量。
再次,在收入的界定和确认上,该解释对收入的界定和确认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得或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租资产等。
确认收入的条件是能够确认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已流入企业,并能够可靠地计量。
最后,在调整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上,该解释规定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的调整和更正要求。
会计估计是对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项目未来发生的经济效益或时间发生的确定性的预测。
会计差错是指由于计量和确认错误、处理错误或披露错误而导致的会计报表中的错误。
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的调整和更正需要根据客观证据进行,并进行相应的披露。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会计信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
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从而为企业决策和投资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规定。
该解释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计量基础、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重要内容,旨在规范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首先,该解释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根据解释第1号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所在的合伙人、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从业人员。
同时,该解释规定了准则适用的企业类型,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等。
其次,该解释明确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计量基础。
它规定了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计量基础,主要分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变现价值等。
其中,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资产或负债时所支付的现金金额或以其它形式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正常的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在谈判意识的基础上,能够获得的市场角度的公平价值。
可变现价值是指企业按照正常的经营活动所能够取得的资产的净现值。
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计量基础,并在会计政策中予以披露。
再次,该解释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计量原则。
根据解释第1号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计量,并使会计报表信息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企业在计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损益等方面,应当综合考虑其经济性质、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用户的需求以及与可比公司的比较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计量方法和计量精度。
最后,该解释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信息披露要求。
根据解释第1号的规定,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报告要求,充分披露与报表编制相关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重要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披露的会计政策包括计量基础的选择、会计金额计量的方法等;会计估计包括确定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金额时所做的合理判断和估计等;重要会计处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业务组合重组的会计处理等。
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版
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于2024年发布的一套用于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准则。
下面将详细讲解这一套准则的主要内容。
首先,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
根据准则,企业会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这些报表分别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现金流量等重要信息。
其次,准则对会计报告编制的主要原则进行了规定。
准则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要求企业根据商誉、固定资产摊销、研发费用等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
准则还对会计报告中的重要事项进行了详细解释,如收入确认、减值准备、货币资金等。
准则还对企业会计报告编制的内部控制作出了一系列要求。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财产保管和内部审计等方面的控制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准则还规定了企业会计报告的披露要求。
企业应按照准则的要求对会计报告进行披露,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重大合同和不当行为等重要信息。
披露要求旨在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方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进行评估。
最后,准则还对企业会计报告的审计作出了一些规定。
准则要求企业进行年度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审计应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总体而言,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用于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重要准则。
准则规定了会计报告的组成、编制原则、内部控制要求、披露要求和审计规定等内容,旨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企业应按照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报告编制和披露,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主要针对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提供具体的解释和指导。
以下是对这些解释和指导的详细阐述:1. 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企业应当根据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对于无法通过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判断的金融资产,企业应结合其业务模式进行分类。
2. 关于金融负债的分类与计量企业应当根据金融负债的合同条款和业务实质,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
对于衍生金融负债,企业应根据其衍生工具的性质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分类和计量。
3. 关于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企业在进行外币交易时,应当将外币金额按照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交易日即期汇率与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当日即期汇率重新折算,并将其与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4.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并将其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并将其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5. 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应当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应当以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合并资产和负债,并将其与合并对价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应当以合并日被合并方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合并资产和负债,并将其与合并对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6. 关于财务报表的列报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清晰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项目,并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分类和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ICS 3) 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国际会计准则 (SAC 3)》)解释。
ICS 3要求企业制定并维护一套资产记录,充分显示支付出去到账收入和支付出去到支出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动。
ICS 3要求企业以每期实现收益的有效方式来认定和测量帐户时的收入。
一般而言,此信息会显示在资产当期及其以往收入的记录上。
收入需要符合市场价值准则,并以比较客观的和可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帐户时收入的收入水平(可以是现金,商品或服务)。
ICS 3要求企业在审计时,或在准备其以后要报告的期初和期末账户时,对资产的全额或计提的耗损进行测量和认定。
此外,ICS3还要求企业对其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现的差异幅度进行测量和认定,以及估计负债的变动量。
ICS 3的解释还有助于企业明确其期末资产和负债的测量,包括:1)充分考虑期间投资和筹资活动带来的资产收入和负债变动;2)考虑期间带来的非经常性收入和支出,并正确实施税后金额的准确估计;3)及时将投资、筹资和购买活动带来的增加或减少记入账户,以便准确测量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1-5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目录财会〔2007〕14号 (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 (2)财会〔2008〕11 号 (7)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8)财会[2009]8号 (1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13)财会[2010]15号 (18)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19)财会[2012]19号 (24)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 (25)财会〔2007〕14号附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答:(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全面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全面解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是负债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和资产处置准备的专门解释。
该解释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全面解读。
该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负债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明确了负债准备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负债准备是企业根据现有的公平价值与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预留款项。
根据负债准备的性质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
一般准备用于弥补潜在的负债风险,而特殊准备用于弥补特定的现实负债。
2.资产减值损失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明确了资产减值损失准备的计量方法和处理原则。
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是企业为了弥补资产价值下降而形成的预留款项。
根据资产减值的原因和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和存货减值损失准备等。
3.资产处置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明确了资产处置准备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资产处置准备是企业将要处置资产而形成的预留款项。
根据资产处置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处置准备和无形资产处置准备等。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测和计量资产处置准备的发生额。
在负债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和资产处置准备的会计处理中,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原则进行准确的计量和记录。
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的会计政策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并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相关的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帮助企业合理建立负债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和资产处置准备,保障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业应该按照该解释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负债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和资产处置准备的规定和解释,企业能够合理计量和处理相应的会计事项,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进一步加强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及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及解释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是指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原则、基本规则和具体要求。
会计准则的制定旨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允性、真实性和可比性,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决策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采用的会计准则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国际会计准则(IAS),以及中国大陆采用的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
这些会计准则的核心原则包括真实性、公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
首先,真实性是会计信息应该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情况。
企业应该按照实际交易发生的经济事实,准确计量和记录相关交易和事件,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公允性是指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各方交易当事人在公平和公正条件下所达成的协议和涉及的价值。
会计信息不应当具有扭曲性,应准确和公正地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
再次,谨慎性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保持审慎的态度。
当确定企业利润或财务状况时,应避免对预期利润过分乐观,而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
谨慎性原则帮助企业客观评估和应对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最后,可比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备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横向可比性指在不同时间段内,同一企业会计信息的比较性,以便更好地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
纵向可比性是指在不同企业之间,同一时间点的会计信息的比较性,以便对企业进行评级或者对行业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为更好地解释和应用会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解释指南和解决方案,如解释公告、解释性资料和实施细则等。
这些解释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应用范围,补充了原有基本要求的细节和操作指导,帮助企业更准确地适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及其解释是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合理有效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答:(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 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 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
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
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
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答:(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列报?答:(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答:企业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改制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核算的结果并入控股股东的合并财务报表。
改制企业的控股股东在确认对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费用之和。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一、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应当如何运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答:内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后,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差异外,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二、企业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股权应当如何处理?企业或其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应当如何调整?答:(一)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其投资成本。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仅适用于本规定发布之后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之前已经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未按照上述原则处理的,不予追溯调整。
(二)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的,应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母公司通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相关规定确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该成本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对于合营企业是否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不应采用比例合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