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流理论介绍

合集下载

《交通流理论 》课件

《交通流理论 》课件

数值模拟法
定义:通过计 算机程序模拟 交通流现象的
方法
优点:可以模拟 复杂的交通流现 象,包括车辆之 间的相互作用、
道路条件等
缺点:需要较 高的计算能力 和技术水平, 且可能存在误

应用:用于研 究交通流的基 本规律、优化 交通设计和控
制等方面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
交通流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交通流量分类:基本流量、设计流量、实际流量 交通流量调查方法:路边调查、断面调查、连续调查
交通信号优化:通过调整交通 信号的配时方案,减少车辆在 路口的等待时间和延误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利用智能 交通系统技术,实时监测交通
状况,调整交通流分配
交通流控制策略
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分配,减少 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 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交通流优化与控制。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交 通安全与控制中的应用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发 展趋势与挑战
交通流优化与控制策略
交通流优化方法
道路设计优化:优化道路布局 和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 安全性
交通管理优化: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交通组织优化: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优化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冲突。
公共交通优先: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措施,鼓励市 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优化交通流。

交通流理论-统计分布

交通流理论-统计分布

爱尔朗分布 爱尔朗分布也是较为通用的描述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等交通流参数分布的概率分布模型,根据分布函数中参数“l”的改变而有不同的分布函数。 爱尔朗分布形式如下: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1959年12月,交通工程学应用数学方面学者100多人在底特律举行首届交通流理论国际研讨会,并确定每三年召开一次。从此,交通流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1975年丹尼尔(Daniel I.G)和马休(marthow,J.H)汇集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交通流理论》一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交通流理论的内容及其发展。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01
排队论的应用;
02
跟驰理论;
03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04
本章交通流理论的内容
第二节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一、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与作用
在建设或改善交通设施,确定新的交通管理方案时,均需要预测交通流的某些具体特性,并且常希望能用现有的或假设的有限数据作出预报。如在信号灯配时设计时,需要预测一个信号周期到达的车辆数;在设计行人交通管制系统时,要求预测大于行人穿越时间的车头时距频率。交通流特性的统计分布知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发展,最早采用的是概率论方法。1933年,金蔡(Kinzer.J.P)论述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分析的可能性;1936年,亚当斯(Adams.W.F)发表了数值例题;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发表了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关系。 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不多。 5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量、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的骤增, 交通流中车辆的独立性越来越小,采用的概率论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迫使理论研究者寻求新的模型,于是相继出现了跟驰(Car Following)理论、交通波(Traffic Wave Theory)理论(流体动力学模拟)和车辆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Wardrop、Reuschel、Pipes、Lighthill、Whitham、Newel、Webster、Edie、Foote、Herman、Chandler等。

第六节交通流理论排队论课件

第六节交通流理论排队论课件

06
交通流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交通规划与管理
交通规划
利用交通流理论对城市交通进行 规划,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 交通效率。
交通管理
通过分析交通流数据,制定有效 的交通管理措施,如限行、错峰 出行等,缓解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拥堵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数据,预测拥堵趋势,提前采取应对措 施。
拥堵疏导
03
排队论基础
排队系统的基本概念
80%
排队
等待某种服务的对象在达到服务 设施之前所形成的一种等待状态 。
100%
排队系统
由服务对象和服务设施组成的系 统,其中服务对象按照某种规则 到达,并按照某种规则接受服务 。
80%
排队规则
服务对象到达服务设施的规则以 及接受服务的规则。
排队系统的分类
损失制排队系统
行人排队长度
根据行人到达率和通行能力,计算行 人排队长度。
多模式交通排队模型
01
02
03
混合交通流特性
研究不同交通方式(如车 辆、行人、自行车等)在 交通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
交通流模型建立
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运动 特性,建立相应的交通流 模型。
交通队优化
研究如何优化交通网络设 计,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 现象,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
交通流诱导与控制
交通流诱导
通过发布实时路况信息和交通诱 导信息,引导驾驶员选择最佳行
驶路径,缓解交通拥堵。
交通流控制
采用物理或技术手段,如限速、限 行等,对交通流进行管理和调节, 确保交通安全和顺畅。
动态交通分配
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根据实时 路况和交通需求,重新分配各路段 的交通流量,优化整体交通运行效 率。

交通工程学课件-第八章--交通流理论

交通工程学课件-第八章--交通流理论

m 1)!
P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小于k的概率P(K<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P(K≥k) •时间t内到达车辆数大于等于x但不超过y的概率
P(x≤K≤y)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 该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都等于m=λt。
• 实际应用中,均值M=E(X)和方差D(X)可分别由其样本 均值和样本方差S2分别进行估计:
1、负指数分布
• 交通流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则交通流到达的车头时距 服从负指数分布, 反之亦然
• 已知到达某交叉口的车流车头时距(单位:s)服从负
指数分布,且 P(h 10) 0.2
• 试求任意10s到达车辆数不小于2辆的概率
P0 0.2 et P1 t et P( X 2) 1 P0 P1
交通工程中,另一个用于描述车辆到达随机特性的度量 就是车头时距的分布,常用的分布有负指数分布、移位的 负指数分布、M3分布和爱尔朗分布
1、负指数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由泊松分布知 P( X 0) (T )0 eT eT
0!
四、连续性分布(continuous distribution)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物理学与数学的定律来描述交 通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 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从而使 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 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营运管理发挥最大的功 效。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当前交通流理论的主要内容: • 1、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及测量方法 • 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 3、排队论的应用 • 4、跟驰理论 • 5、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 6、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 7、交通流模拟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交通管制、道路设施、交通信息和旅行者的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交通流理论在道路规划、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交通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车辆在道路上的移动速度不仅受到道路设计的限制,还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

因此,在交通流理论中,车辆被看作是一个组成整体的流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章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交通流理论的核心部分。

交通流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和相关因素。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三种: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混合模型。

宏观模型是指从整体上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宏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宏观模型常用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测量和统计分析。

微观模型是指从个体车辆的行为入手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微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微观模型常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和建立基于车辆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

混合模型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结合,既考虑了交通流的整体特征,又考虑了车辆个体行为的影响。

混合模型综合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优点,是目前研究交通流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三章交通流参数交通流参数是交通流模型中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车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常用的单位是辆/小时。

车流量是衡量交通流量大小的主要指标,它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拥堵的程度。

速度是车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平均速度,常用的单位是公里/小时。

速度是衡量交通流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它受到道路状况、车辆性能和交通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密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和车辆行驶长度之比,常用的单位是辆/公里。

密度是衡量交通流集聚程度的主要指标,它与车速和车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章交通流控制交通流控制是交通流理论的一项重要应用,包括交通信号灯、路口红绿灯、限速标志和车道指示标志等。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3、交通量三参数之间关系的应用 、
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 收费区域交 通量减少了 22%; ; 交通事故降 低5~10%; ; 公交利用率 大幅提高, 大幅提高, 增减了16条 增减了 条 公交线路和 200多辆公交 多辆公交 车。
斯德哥尔摩拥挤收费区域示意图( 年以来) 斯德哥尔摩拥挤收费区域示意图(2007年以来) 收费区域示意图 年以来
南京市: 南京市:龙蟠南路路段
800 600 400 200 0 0 10 20 k (pcu /km /lane ) 30 q (pcu /h /lane ) lane
2min 2min 5min 5min 15min
Underwood Greenberg Underwood Greenberg Underwood
2、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 、 2、停车场布局原则
(5) 流量 速度之间的关系 流量-速度之间的关系 (1)
70
南京市: 南京市:龙蟠南路路段
60 v(km /h ) h 50 40 30 20 0 200 400 q (pcu /h /lane) 600 800 2min Underwood 2min Greenberg 5min Underwood 5min Greenberg 15min Underwood
服务水平分级:行车速度、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 服务水平分级:行车速度、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 各国划分不一。 各国划分不一。
美 国
通行能力计算
可能通行能力
N 可能 = 3600 / ti N 可能 = (3600 / ti ) ⋅ α 交叉口
ti——平均车头时距(根据 查表); 平均车头时距( 查表); 平均车头时距 根据v查表 α交叉口——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 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概要课件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概要课件
交通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单位为辆/小时。
交通流分类
依据车辆类型
可分为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 行人流等。
01
02
依据交通目的
03
可分为客运交通流、货运交通流 等。
04
依据交通方式
可分为道路交通流、铁路交通流 、水路交通流和航空交通流等。
依据交通组织形式
可分为自由流、信号控制流和潮 汐流等。
噪音污染
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 量,甚至导致听力受损。
土地资源占用
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环保型交通方式的发展
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工具是环保型交通方式之一,如公交车、地铁等,能够 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排放。
非机动车出行
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 用,降低排放。
、道路状况、客流量等因素。
公共交通优化需要采用先进的智能调度系统和数据分 析技术,实现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数据分析,以提
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06
交通流与环境保护
Chapter
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
交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碳氢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严er
仿真软件介绍
软件名称
PanoSim
功能特点
PanoSim是一款基于微观仿真的 交通流模拟软件,能够模拟城市 道路、高速公路等不同交通场景 下的交通流情况。
适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工程 、道路设计等领域,为交通管理 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仿真流程

《交通流理论 》课件

《交通流理论 》课件
介观车辆行为模型
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和相互作用,揭示交通流 的内在机制。
交通流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适用范围
根据研究目的和场景选择合适的交通流模型,宏观模型适用于整体交通状况分析和预测,微观模型适用于个体车辆行 为研究和模拟,介观模型适用于揭示交通流内在机制和规律。
精度与计算成本
不同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成本各不相同,需根据研究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交通安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02
交通流模型
宏观交通流模型
80%
平均速度-流量模型
描述交通流中车辆的平均速度与 流量之间的关系。
100%
交通流密度-流量模型
研究交通流密度与流量之间的关 系,用于描述交通流的拥堵状况 。
80%
宏观交通流模拟模型
通过模拟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行情 况,预测交通流的变化趋势。
数据需求
不同模型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也不同,需根据可获取的数据情况进行选择。
03
交通流特性分析
交通流的流量特性
流量定义
交通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 车辆数。
流量变化
交通流量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道路条件下会有所 变化,通常呈现早晚高峰现象。
流量影响因素
交通流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路状况、交 通规则、车辆类型、驾驶员行为等。
微观交通流模型
车辆跟驰模型
描述单个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 前车的跟随行为。
车辆换道模型
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换道的 决策过程和换道行为对交通流 的影响。
微观交通流模拟模型
模拟单个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 行为,用于评估交通设施和交 通管理措施的效果。
介观交通流模型
流体动力学模型
将交通流视为流体,通过流体动力学理论描述交通流的运动 特性。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1. 引言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动特性和交通流量的理论体系,是交通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旨在提供对交通流动过程的深入了解,以便进一步优化交通系统设计和交通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流量参数和交通流模型。

2. 交通流的基本概念2.1 交通流定义交通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交通线路或交通节点的车辆数量。

由于道路容量和车辆需求之间的差异,交通流不断变化。

为了研究交通流的特性,人们引入了一些概念和参数。

2.2 交通密度和车头时距交通密度指单位长度上通过的车辆数,常以辆/km表示。

车头时距是指相邻车辆之间的时间间隔,常以秒表示。

交通密度和车头时距是交通流理论中重要的参数。

3. 流量参数3.1 交通流量和实际容量交通流量是指通过某一断面的单位时间内的车辆数量。

实际容量是指在现实条件下通过断面所能容纳的交通流量。

实际容量受到道路几何条件、交通信号控制和车辆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3.2 具备流量具备流量是指交叉口或道路中单位面积内通过的车辆数目。

具备流量与交通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是进行交通流计算和交通规划的重要参数。

4. 交通流模型4.1 简单线性模型简单线性模型是最基本的交通流模型之一,假设速度和车头时距成正比。

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车辆平均速度、车头时距和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

4.2 瓶颈模型瓶颈模型是一种描述交通拥塞现象的模型,可以用来研究交通流在瓶颈区域的行为。

通过分析瓶颈模型,可以找到减少交通拥堵的措施,提高交通流动效率。

4.3 非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是对交通流动过程更为细致的描述,考虑了交通流量对车速和车头时距的影响。

非线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交通流的行为,并为交通系统优化提供更实用的建议。

5. 结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动特性和优化交通系统的重要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交通流的基本概念、流量参数和交通流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交通系统设计,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TrafficFlowTheory)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与控制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本节中,我们一起回顾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交通流理论的兴起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繁荣和快速发展,7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既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应用拓展。

一、交通流理论的萌芽期萌芽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使用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探索道路交通流的基本规律,产生了研究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

Adams在1936发表的论文中将概率论用于描述道路交通流,格林息尔治(Greenshields)在1935年开创性提出了流量和速度关系式(也就是格林息尔治关系),并调查了交叉口的交通状态。

二、交通流理论的繁荣期繁荣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

汽车使用显着增长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应用层面对交通特性和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急切需求。

此阶段是交通流理论最为辉煌的时期,经典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几乎全部出自这一时期。

交通流理论中的经典方法、理论和模型相继涌现,如车辆跟驰(Car-following)模型、车流波动(KinematicWave)理论和排队论(QueuingTheory)。

这一时期群星闪耀,许多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经济学家)都投入到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中,其中不乏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如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列高津(IlyaPrigogine)。

着名人物有赫曼(Herman)、鲁切尔(Reuschel)、沃德卢普(Wardrop)、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维尔(Newell)、盖热斯(Gazis)、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福特(Foote)和钱德勒(Chandler)。

交通流理论课件11二

交通流理论课件11二

速度
表示交通实体在道路上的运动 快慢。
密度
表示单位长度内道路上的交通 实体数量。
交通流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原因
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导致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聚集, 形成交通流。
发展过程
交通流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受到道路状况、交通信号、交通 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交通流理论的应用场景
道路规划
通过分析交通流数据,可以合 理规划道路网络布局和建设规
模。
交通管理
通过监测和分析交通流数据, 可以制定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城市规划
交通流理论可以为城市规划提 供依据,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 空间布局。
物流运输
通过分析交通流数据,可以优 化物流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降低运输成本。
02
交通流的基本特性
流量与速度
01
流量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常用q表示, 单位为辆/h。
02
速度
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某一瞬间的位置变化速率,常用v表 示,单位为m/s。
03
关系
在交通流中,流量和速度是相互关联的。一般来说,流量 越大,速度越小;反之,流量越小,速度越大。这种关系 可以用函数q=f(v)表示。
密度与车流密度
密度
指单位长度内道路上车辆的数量,常用k表示,单位为辆/km。
车流密度
指单位长度内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常用ρ表示,单位为辆/km·m。
关系
密度和车流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密度越大,车流 密度也越大;反之,密度越小,车流密度也越小。这种关系可以用函数k=f(ρ)表示。
交叉口交通流。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第二章 交通流特性第一节 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选定路段,为了收集有关车辆(或行人)运行情况的数据而进行的调查分析工作。

意义:交通调查对搞好交通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调查方法:(1)定点调查;(2)小距离调查(距离小于10m );(3)沿路段长度调查(路段长度至少为500m ); (4)浮动观测车调查; (5)ITS 区域调查。

图2—1中,纵坐标表示车辆在行驶方向上距离始发点(任意选定)的长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中的斜线代表车辆的运行轨迹,斜率为车速,直线相交表示超车。

穿过车辆运行轨迹的水平直线代表定点调查; 两条非常接近的水平平行直线表示小距离调查;一条竖直直线表示沿路段长度调查(瞬时状态,例如空拍图片); 车辆的轨迹之一就可代表浮动车调查;ITS 区域调查类似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大量的浮动车调查。

图2—1 几种调查方法的时间—距离图示时间(s )距离(m )高速公路车道一、定点调查定点调查包括人工调查和机械调查两种。

人工调查方法即选定一观测点,用秒表记录经过该点的车辆数。

机械调查方法常用的有自动计数器调查、雷达调查、摄像机调查等。

自动计数器调查法使用的仪器有电感式、环形线圈式、超声波式等检测仪器,它几乎适用于各种交通条件,特别是需要长期连续性调查的路段。

雷达调查法适用于车速高、交通量密度不大的情况。

摄像机调查法一般将摄像机安装在观测点附近的高空处,将镜头对准观测点,每隔一定的时间,如15s、30s、45s或60s,自动拍照一次,根据自动拍摄的照片上车辆位置的变化,清点出不同流向的交通量。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完全的交通资料,如流量、流向、自行车流及行人流和行驶速度、车头时距及延误等。

除这些方法以外,还有航空摄影调查法、光电管调查法等。

定点调查能直接得到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的有关数据,但是无法测得密度。

二、小距离调查这种调查使用成对的检测器(相隔5m或6m)来获得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数据。

2交通流理论介绍解析

2交通流理论介绍解析
1933年金蔡(Kinzer.J.P)首次论述了泊松分布 应用于交通流分析的可能性,随后亚当斯(Adams W.F.)于1933年发表了数值例题,标志着交通流 理论的诞生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

1955年,莱脱希尔(Lighthill)和惠特汉 (Whitham)提出了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汽车时代,交通波理论和车辆排队理论等相继问 世 1975年,丹尼尔(Daniel L.G.)和马休 (Matthow J.H.)合作出版了《交通流理论》一 书,1998年出版了修订版。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 了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成为交通流理 论的经典论著。
d1 un1 t T un1 t T T x n1 t T T
.
假设两车的制动距离相等,即 则有
d 2 d3
s t xn t xn1 t d1 L
两边对t求导,得到 也即
..
x n t x n1 t x n1 t T T

第二节 线性跟驰模型
一、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刺激的关系式,用 方程表示为:
反应= 灵敏度×刺激

驾驶员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 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 距离的变化; 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是指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相应操纵及其效果。
判断阶段: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做出判断; 执行阶段:由大脑到手脚的操作动作。 这4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假设反应时间为T, 前车在t时刻的动作,后车要经过(t+T)时刻才能做出相 应的动作,这就是延迟性。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引言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现象和交通管理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车辆和旅行者的行为。

交通流理论的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交通流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优化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模型和应用。

交通流基本概念交通流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某一交通要道的车辆流量。

交通流的核心概念包括车辆密度、速度和流量。

车辆密度是指某一交通要道上单位长度内通过的车辆数,通常以辆/km表示。

车辆速度是指车辆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通常以km/h表示。

交通流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某一交通要道的总车辆数,通常以辆/小时表示。

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用来描述交通系统中车辆密度、速度和流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交通流模型包括密度-速度关系模型、速度-流量关系模型和密度-流量关系模型。

密度-速度关系模型描述了车辆密度和车辆速度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模型是双曲线模型,它表达了车辆密度和速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双曲线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交通拥堵的发生和解除时间。

速度-流量关系模型描述了车辆速度和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常用的模型是线性模型,它表达了车辆速度和交通流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线性模型可以用来估计路段的最大通行能力。

密度-流量关系模型描述了车辆密度和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模型是线性模型,表达了车辆密度和交通流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密度-流量关系模型可以用来研究交通系统的稳定性。

交通流控制交通流理论不仅用于研究交通流量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于交通流控制的设计和优化。

交通流控制是指通过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导向系统等手段来改善交通流动性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信号控制是最常见的交通流控制手段之一。

它通过交通信号灯的切换来控制交通要道上不同方向车辆的通行。

交通信号控制可以根据交通流量和交通需求来调整信号灯的时长,以达到最佳的交通效果。

另一个常用的交通流控制手段是交通导向系统。

交通导向系统通过交通标志、路标和电子屏幕等设施,引导车辆选择最优路径和行驶方向,以减少路口阻塞和旅行时间。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研究的是道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干线上车辆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道路设施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来说,交通流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

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是指对交通流总体运行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如平均速度、车辆密度、道路通行能力等;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流的稳定性、交通容量、交通拥堵等问题;而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主要研究单个车辆的运动轨迹、驾驶员行为及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章交通流控制的方法交通流控制是指利用交通管理手段对交通流进行调控,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常见的交通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车道分隔和限行措施:对于车速较慢的车辆(如卡车、公共汽车等),采取单独的车道分隔或限行措施,以减少其与其他车辆的碰撞机会,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

2. 信号控制:交通信号灯是最常见的交通控制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对不同车辆的交通信号进行控制,改变交通流的路权和平衡道路交通流量,从而调控交通拥堵。

3. 交通限速:交通限速是指对某一段路段的最高车速进行限制,以避免不同速度的车辆相互阻碍和交通意外的发生。

4. 车速限制和拦截:交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临时的车速限制或拦截某些车辆等手段,有效遏制不安全驾驶行为,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交通拥堵的出现。

第三章交通流控制模型为了更好地掌握交通流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交通流控制模型成为了研究交通流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通流控制模型可分为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瓶颈模型和微观交通流模型等。

其中,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论的模型,可以对各种状态下的交通流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生产函数模型则是一种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等变量来估计交通流容量的数学模型;瓶颈模型则主要研究交通流系统中的瓶颈位置、影响和处理方法;而微观交通流模型则是通过对单个车辆的行为和状态进行建模,分析其对整个交通流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Q t m t (veh) (2—19) 3600
e m m p( x) x!
x
Q为交通量(veh/h);t 为问题所讨论的时间周期 长(s);e 为自然对数的底;λ 称为秒率。
某交叉口信号灯周期长60秒,一个方向上的车流为 100辆/小时,求一个周期内到达车辆数少于等于4 辆车的概率。
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 流体力学理论 动力学跟踪理论
在道路上某一地点观测交通流,当交通 流量不是很大时,每一个时间间隔内的 来车数与其前后任意一个时间间隔内通 过车辆数量是无关的。 可以认为道路上交通车流是相互独立的 随机变量,可以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理论 来分析交通流。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概 率论方法。
0 m m e p(h t ) p(0) e m 0!
(2—25 )
式(2—25 )是相继发生事件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t 的概率,相应地相继发生事件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的概率为: h
t t
p(h t ) 1 p(h t ) 1 e m
(2—26)
3、某信号灯交叉口的周期t=60s,某进口道上游 车辆到达率为360辆/小时,在有效绿灯时间内, 该方向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数为7辆,求到达车辆不 会两次排队的周期占周期总数的最大百分率为多 少? 4、在交通量N=600辆/小时的道路上,求车头时 距为18~24s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提示:P(18<h<24)=P(h<24)-P(h<18))
60秒绿灯期间有2辆车通过的概率为:
62 e6 p(2) 0.0446 2!
为计算方便,可由公式(2—18)导出它的递推公式,即:
m p( x 1) p ( x) x 1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它用数学及物理的方法研究交通体系内车或人的运动规律, 从而使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2.1交通流基本概念
2.1.1 交通流基本定义 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 环境的统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 ―硬”环境系指对道路交通产生影响的如时间、空间、气候条件等
1.离散型分布 在离散型分布中,其随机变量为事件的数量。例如 在一定周期内或一定长度路段内的车辆数,在一定周期 内的事故数。 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有泊松分布和二项式分布。 1)泊松分布
2.1. 4 交通密度、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
1.交通密度定义: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条车道或一个方向 或全部车道上的车辆数。常用K或D表示,其单位是辆/公里。 可用下式求得: N
K (辆 / 公里) L
式中:N为指定路段上的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
例如一段长500米的双向四车道道路上,在某一时刻每一车道上有12辆车,则
h ht d ( s / veh ) v ht 3600 T ( s / veh ) N
例如某一断面1小时内通过600辆车,则车头时距为:
ht 3600 1 6( s / veh ) 600
式中:v为车速(m/s)。
3.交通密度的应用 1)可以判定交通拥挤程度,它是交通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2)是划分道路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3)车头间距或车头时距是道路通行能力计算的主要参数之一; 4)在交通流计算分析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设计等方面,车头间 距或车头时距也是必不可少的。
(4)交通管理 对有关道路或路段上的车速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以确定限速的 范围,检验交通控制措施的效果。合理设置交通信号、标志、 标线及设计信号灯配时和交通事故分析等也都要应用车速资料。

2交通流理论介绍

2交通流理论介绍

交通问题中的研究对象,如车辆和人都是不连续 的,车流运动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ion)在模拟各种具有 离散性和随机性的自然现象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此启发人们用它来模拟交通问题。

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
格网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d1 un1 t T un1 t T T x n1 t T T
.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第二节 跟驰理论概述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随后, Reuschel 和Pipes 研究了跟驰理论的解析方法。



车辆跟驰模型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无法超 车的单一车道列队行驶时,车辆跟驰状态的理论。 车辆跟驰模型从交通流的基本元素—人车单元的 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分析车道交通流的特性。 通过求解跟驰方程,不仅可以得到任意时刻车队 中各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参数,还可以 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到平均速度、密度、流率等 参数,描述交通流的宏观特性。 车辆跟驰模型是交通系统仿真中最重要的动态模 型,用来描述交通行为即人—车单元行为。 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交通流的特 性,进而把这些了解和认识应用于交通规划、交 通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功效,解决 交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n 1, 2,3,...
.
.
..

第二章第一节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章第一节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3
2.1.2交通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 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 量。若以表示交通量,表示某断面交通观 测时间,表示在时间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车 辆数,则交通量可表示为: Q N ( 辆∕单位时间) T
4
根据不同的需要,交通量的单位可有不同的统计与 表示方式。 ⒈ 按交通组成表示 ⑴ 机动车交通量,包括各类指定类型的机动车、小 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 ⑵ 非机动车交通量,包括各类指定类型的非机动车, 如自行车、人力车、兽力车等。 以上两种统计表示方式也可看着是“绝对交通量”。 ⑶ 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交通量或(和)非机动车 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某种标准车型的 交通量。
车道
0 .5
0 .5
Keh/km)
24
车头间距 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 即为车头间距,记为,单位为m/veh。
K 1000 hd
(veh/km)
25
车头时距 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 时距,记为,单位为s/veh
ht hd v
j
,代入式(2—16),则有
K
1 4
V
f
j
32
(4)Q —V关系
由 得
Q K j (V V V
2
K K j (1 V ) V f
Q K V
Vf
)
f
V0
0
Qm
33
Qm
0
K0
Kj
Vf
Vf
V0
V0
0
0
K0
Kj
Qm
34
35
① 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 (接近自由车速)。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第一章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交通流的运行规律与特性,为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本章将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交通流类型、交通流参数和交通流模型等。

1.1 交通流的类型交通流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车辆交通流、行人交通流和混合交通流。

车辆交通流是指由车辆组成的流动车辆群体;行人交通流是指由行人组成的行人群体;混合交通流则是车辆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混合在一起。

1.2 交通流的参数交通流的参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量化指标,常用的参数包括车辆密度、车速和交通流量等。

车辆密度是指单位长度道路上的车辆数;车速是车辆通过单位时间所走过的距离;交通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量。

1.3 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用来描述交通流特性与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种。

宏观模型研究交通流整体运行规律,如流动稳定性和拥堵解除等;微观模型则从个体车辆的角度考虑交通流的行为规律,如车辆加速度和避让等。

第二章常见的交通流模型本章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流模型,包括流量-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和流量-速度关系模型等。

2.1 流量-密度关系模型流量-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反S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反S模型则将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联系起来,并引入饱和流量的概念。

2.2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广义的Shriver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广义的Shriver模型则考虑了车辆间距和车辆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跟驰理论概述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随后, Reuschel 和Pipes 研究了跟驰理论的解析方法。



车辆跟驰模型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无法超 车的单一车道列队行驶时,车辆跟驰状态的理论。 车辆跟驰模型从交通流的基本元素—人车单元的 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分析车道交通流的特性。 通过求解跟驰方程,不仅可以得到任意时刻车队 中各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参数,还可以 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到平均速度、密度、流率等 参数,描述交通流的宏观特性。 车辆跟驰模型是交通系统仿真中最重要的动态模 型,用来描述交通行为即人—车单元行为。 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交通流的特 性,进而把这些了解和认识应用于交通规划、交 通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功效,解决 交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2、基于速度的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事实上,反应强度系数不仅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而且还与车辆速度成正比。 则有

分母多取1次或2次方
xn1 t T
..
xn t xn1 t
. 2 xn1 t T . x t x t n n 1 2 ,n 1, 2,3,...
n 1, 2,3,...
.
.
..
. . x n1 t T xn t xn 1 t ,
其中
T 1
反应(加速度)= 灵敏度×刺激(速度变化量)
二、非线性跟驰模型

线性跟驰模型假定驾驶员的反应强度与车间距离无关,即 对给定的相对速度,不管车间距离小(如5m或10m),反 应强度都是相同的。 实际上,对于给定的相对速度,驾驶员的反应强度应该随 车距间距的减少而增加,这是因为驾驶员在车辆间距较小 的情况相对于车辆间距较大的情况更紧张,因而反应的强 度也会较大为了考虑这一因素,反应灵敏度系数并非常量, 而是与车头间距成反比的,由此得到非线性跟驰模型。

第二节 线性跟驰模型
一、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刺激的关系式,用 方程表示为:
反应= 灵敏度×刺激

驾驶员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 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 距离的变化; 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是指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相应操纵及其效果。
1、制约性

紧随要求:在后车跟随前车运行的车队中,出于对旅行时 间的考虑,后车驾驶员总不愿意落后很多,而是紧随前车 前进。

车速条件:后车的车速不能长时间大于前车的车速,而只 有在前车速度附近摆动,否则会发生追尾碰撞
间距条件: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即前车制 动时,两车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供后车 驾驶员做出反应,采取制动措施。 即前车的车速制约着后车的车速和车头间距。
跟驰理论及交通影响模型

交通流模型 交通三参数 跟驰模型 换道模型 交通安全模型 交通影响模型
第一节 交通流理论研究回顾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数学、物理学和力学原理描述 交通流特性的一门边缘科学,目的是为了阐述交 通现象形成的机理,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 计和营运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一、跟驰状态的判定

跟驰状态临界值的判定是车辆跟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现 有的研究中,对跟驰状态的判定存在多种观点。 国外的研究中,美国1994年版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规 定当车头时距小于等于5s时,车辆处于跟驰状态; Paker在研究货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时,采用了6s作为判 定车辆跟驰状态的标准;
判断阶段: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做出判断; 执行阶段:由大脑到手脚的操作动作。 这4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假设反应时间为T, 前车在t时刻的动作,后车要经过(t+T)时刻才能做出相 应的动作,这就是延迟性。
3、传递性

由制约性可知,第一辆车的运行状态制约着第二辆车的运 行状态,第二辆车又制约着第三辆车,…,第n辆车制约 着第n+1辆。一旦第一辆车改变运行状态,它的效应将会 一辆接一辆的向后传递,直至车队的最后一辆,这就是传 递性。 这种运行状态改变的传递又具有延迟性。这种具有延迟性 的向后传递的信息不实平滑连续的,而是像脉冲一样间断 连续的。

交通问题中的研究对象,如车辆和人都是不连续 的,车流运动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ion)在模拟各种具有 离散性和随机性的自然现象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此启发人们用它来模拟交通问题。

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
格网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为:驾驶员的加速度与两车 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车的车头间距成反比; 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GM模型清 楚地反映出车辆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延迟性及传 递性。

GM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作为早期的研 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许多后期的车辆跟驰模 型研究都源于刺激-反应基本方程。 但是GM模型的通用性较差,现在较少使用GM模 型,这是因为:第一,跟驰行为非常易于随着交 通条件和交通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大 量的研究和试验是在低速度和停停走走的交通运 行状态中进行的,而这种状态的交通流不能很好 地反映一般的跟驰行为。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d1 un1 t T un1 t T T x n1 t T T
.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

三、线性跟驰模型与非线性跟驰模 型的比较

相同点 均为基于反应——刺激模式

区别
线性跟驰模型:反应强度系数为常量。 非线性跟驰模型:反应强度系数为变量,与速度 成正比,与间距成反比。
第三节 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的学者对车辆跟驰模 型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研究 成果。

这类模型的特点在于可以用一些对驾驶行为一般感性假设 来标定模型。
问题:避免碰撞的假设在模型的建立是合乎情理的,但与 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在实际的交通运行中,驾驶员在很 多情况下并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行驶。因此,当利用基于安 全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通行能力分析时,很难与实际 最大交通量相吻合。

四、元胞自动机模型

1、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反应强度系数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即:
1 / s t 1 / xn t xn 1 t
. . xn1 t T x n t x n 1 t xn t xn1 t ..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交通流理论逐渐由纯理论 转向应用研究
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正式确立 了将美国提出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现代交通运 输系统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进行开发和研究。交通 流理论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学科的融合及传统理 论创新等方向发展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模糊论、突变 论、混沌论、分形论、协同论等现代数学分支理 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交通流理论研究领域得 到进一步拓展。



《Traffic flow theory》认为跟驰行为发生在两车车头间距 为0~100m或0~125m的范围内;
Weidman的研究则认为车头间距小于等于150m时,车辆 处于跟驰状态。

二、车辆跟驰特性

跟驰状态下车辆的行驶具有以下特性:


制约性
延迟性


传递性
同时也是车辆跟驰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三、安全距离模型

安全距离模型也称防撞模型(Collidion Avoidance Models,简称CA模型)

该模型最初由Kometani和Sasaki提出,其最基本 的关系并非GM模型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是寻找 一个特定的跟驰距离(通过经典牛顿运动定律推导 出)。如果前车驾驶员做了一个后车驾驶员意想不 到的动作,当后车与前车之间的跟驰距离小于某 个特定的跟驰距离时,就有可能发生碰撞。
d1 un1 t T un1 t T T x n1 t T T
.
假设两车的制动距离相等,即 则有
d 2 d3
s t xn t xn1 t d1 L
两边对t求导,得到 也即
..
x n t x n1 t x n1 t T T
1933年金蔡(Kinzer.J.P)首次论述了泊松分布 应用于交通流分析的可能性,随后亚当斯(Adams W.F.)于1933年发表了数值例题,标志着交通流 理论的诞生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

1955年,莱脱希尔(Lighthill)和惠特汉 (Whitham)提出了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汽车时代,交通波理论和车辆排队理论等相继问 世 1975年,丹尼尔(Daniel L.G.)和马休 (Matthow J.H.)合作出版了《交通流理论》一 书,1998年出版了修订版。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 了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成为交通流理 论的经典论著。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线性跟驰模型、GM模型、 安全距离模型、生理—心理模型。近年来,又涌 现出来模糊推理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
二、 GM跟驰模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