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酒泉子》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酒泉子译文与赏析原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面向潮水的峰头站立,手上举着的红旗都没有被潮水弄湿。

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只能在梦中反复回想,从梦中醒来还觉得心里凄寒。

赏析: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

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

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

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

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

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

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

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

“郭”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

“争”,竞争。

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

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了眼前。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

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酒泉子

-酒泉子

东山一中读书社*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鸟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解】:1.岛屿:水中或水边高地。

2.依约:隐约,这里指听不分明。

【赏析】:这首词是抒写对西湖的回忆。

词中所绘湖中景致: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依舟吹笛,凭阑眺景。

这人份悠闲意趣,难以忘情,常重温那段难以割舍的依恋情怀。

这首词景入画,情铭心,也正是此词“一时盛传”(《古今词话》)的原因。

潘阆: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

后因事牵连,被查究。

真宗时获释,出任滁州参军。

与寇准,王禹[左"亻"右上"采"字的上部分,右下"再"去掉上面一横]、林逋等交洲唱和。

有《逍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送友人五言律诗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4.兹:现在。

5.萧萧:马鸣声。

6.班马:离群之马。

【赏析】: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浮云”就仿佛游子的行踪不定,“落日”正像故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末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酒泉子·长忆龙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龙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龙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宫中旦暮听潮声。

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

人采食之多不老。

别来已白数茎头。

早晚却重游。

——宋代·潘阆《酒泉子·长忆龙山》酒泉子·长忆龙山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宫中旦暮听潮声。

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

人采食之多不老。

别来已白数茎头。

早晚却重游。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潘阆翠密红繁。

水国凉生未是寒。

雨打荷花珠不定,轻翻。

冷泼鸳鸯锦翅斑。

尽日凭阑。

弄蕊拈花仔细看。

偷得袅蹄新铸样,无端。

藏在红房艳粉间。

——宋代·欧阳修《南乡子·翠密红繁》南乡子·翠密红繁翠密红繁。

水国凉生未是寒。

雨打荷花珠不定,轻翻。

冷泼鸳鸯锦翅斑。

尽日凭阑。

弄蕊拈花仔细看。

偷得袅蹄新铸样,无端。

藏在红房艳粉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宋代·苏轼《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代·晏殊《浣溪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潘阆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描绘的是钱塘江涨潮时的观潮盛况,笔调雄健,气势豪迈。

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了潮水的壮观和观潮人群的激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儿的英勇和技艺的高超。

整首词通过对钱塘江潮水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英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对潮水的描写,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展现出观潮人群的激动和兴奋。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水的壮观和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

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的背景是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表现了观潮的盛况,人们纷纷聚集在江边观看,形成了一种热闹的景象。

然而,诗人却感到疑惑,沧海尽成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疑惑和迷茫。

诗歌的意境独特,通过对弄潮儿的描写,表现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表现了弄潮儿的勇敢和坚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诗歌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迷茫和不安。

这种感慨和思考,不仅在宋代有所体现,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词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在观潮的盛况之中,诗人感到疑惑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翻译及练习题《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的作品,为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

全词画面恬淡,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宋代: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长忆西湖》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释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酒泉子·长忆西湖》习题一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3分)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

(3分)2.①虚实结合。

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2分)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

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虚实结合。

二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这首词画面恬淡,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宋代: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释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赏析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

“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

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

“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潘阆的诗词《酒泉子·长忆西山》赏析

潘阆的诗词《酒泉子·长忆西山》赏析

潘阆的诗词《酒泉子·长忆西山》赏析《酒泉子•长忆西山》宋•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赏析】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是我国佛教五山之一。

据寰宇记载,许由、葛洪等名士皆曾隐居于此山之西。

山麓的灵隐寺,为古刹。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直接进入回忆,写记忆中的西山所处的方位。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两句,回忆游览西山的情景,只点出“冷泉亭”一景,至于景物如何美,作者并没有细写,而随即拈出自己的感受“三伏似清秋”,刻画出山林之茂密,有遮天蔽日之势。

这两句在刻画景物上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作者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比起直接绘景,更显蕴藉巧妙。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两句承“冷泉亭”而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

冷泉亭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

作者借此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两句,由回忆转入现实,写自己与西山别后,因为西山就频频观看西山的画图,然而终究看不出西山的美质。

“欠峰峦”,是说画图上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

这里用图画之“欠峰峦”,来反衬西山峰峦之灵姿秀气,强化了西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西山的深深怀念之情。

扩展阅读:潘阆的生平简介潘阆,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

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

太平兴国七年(982),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预其谋。

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受株连而遭追捕。

潘阆假扮僧人逃进今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一路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

至道元年(995),潘阆因宦官王继恩推荐,得到宋太宗的召见,赐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

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追还诏书。

太宗驾崩之前,潘阆与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

事败,真宗即位,将王继恩等人尽行诛窜。

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译文

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译文

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译文《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期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挂念!1、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译文潘阆《酒泉子》原文和翻译原文: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译文:经常怀念杭州西湖,它吸引我成天倚靠楼上栏杆遥望。

只见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舟,与点缀在湖中的小岛露出一派清秋。

笛声隐模糊约地荡漾在芦花丛里,一行行白鹭受到惊扰突然飞起,离别西湖之后,一有空闲就整理好钓鱼竿,打算驾舟入湖玩赏秋日水波烟云的冷寒。

2、《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解释】①惠:通“慧”。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出名望。

③诣:拜见。

译文:梁国杨家的孩子才九岁,格外聪慧有才智。

孔坦去访问他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

孔坦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们家的家果。

”孩子随声答道:“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3、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酒泉子-长忆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①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③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满郭:满城。

据吴自牧《梦梁录·观潮》:“临安……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

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

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

十八日最为繁盛。

”②沧海:大海。

海水呈青苍色,故称。

钱塘江东接海,涨潮时,白浪滔天,如沧海横流。

当地居民即称钱塘江为“海”。

鼓声:比喻潮声。

周密《武林旧事·观潮》称:“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③“弄潮儿”两句:据周密《武林旧事·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我常常回忆起观潮的热闹和雄壮,满城的人争先踮足向江上眺望。

潮水奔涌,仿佛是大海之水倾力倒光,潮声震耳,真象是万面战鼓同时擂响。

更可观的是弄潮健儿戏浪江上,手中舞弄的红旗沾不到半点儿水浪。

从别后,多少回梦中再见那惊险景象,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丧。

【集评】清·张思岩:“好事者以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

”(《词林纪事》卷三引《皇朝类苑》)【赏析】词劈头点题“观潮”,又冠以“长忆”二字,当年观潮之惊心动魄、终生难忘情景活现。

“满郭人争江上望”以潮牵人心侧面形容海潮之壮美。

“来疑”四句正面写潮。

先写势,海潮汹涌翻滚,排山倒海,竟如沧海倾力排空,夸张、想象,出人意表,狂猛气势如在目前。

再写声,惊涛骇浪,撞击轰鸣,震耳欲聋,竟如万鼓齐擂。

声势若此,海潮之壮可知。

此词尺幅中涵大气概,自成格局。

“弄潮儿”两句写戏潮少年之出色水性。

辛弃疾有词云“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可知舞旗踏波乃钱塘潮中绝技绝景,观潮不可不观弄潮。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湖翻译赏析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湖翻译赏析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湖翻译赏析《酒泉子·长忆西湖》作者为宋朝诗人潘阆。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前言】《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的作品,为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

此词借回忆写西湖美景,用水上渔舟、小岛秋光、笛声芦花、白乌惊飞有机地组合构图。

此词用笛音贯穿下阕,声色俱韵,内涵隽永。

全词画面恬淡,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

【注释】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翻译】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约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赏析】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

“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

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

“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酒泉子·长忆孤山_潘阆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酒泉子·长忆孤山_潘阆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酒泉子·长忆孤山_潘阆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宋代潘阆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注释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

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jì计)荷:出水的荷花。

铎(duó夺):大铃的一种。

役:动词。

差使。

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赏析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

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

孤山处于湖心。

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

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

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

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

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

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

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

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

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

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

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

“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

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酒泉子 [1]宋潘阆长忆西山 [2] ,灵隐寺前三竺后 [3] 。

冷泉亭上旧曾游 [4]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5] ,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 [6] ,终是欠峰峦 [7] 。

注释:[1]酒泉子:一作《忆余杭》,凡十首,所咏皆钱塘胜景。

[2]西山:即灵隐寺,在杭州西界。

[3]灵隐寺:创于东晋,迭经修葺,为天下名刹。

三竺:天竺山,在飞来峰南,有上、中、下三天竺。

长松夹道,景致清幽。

[4]冷泉亭:唐元藇建,原在灵隐西南隅水中,宋人毛友移置岸上。

[5]白猿:冷泉亭左有呼猿洞,晋僧慧理蓄白猿于此。

[6]画图:指所绘钱塘风景图。

[7]欠峰峦:意谓与实景相比,画图仍是逊色。

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

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

山里气候宜人;就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在那里,我还肯眼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哺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有好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

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原文: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观潮 [8] ,满郭人争江上望 [9] 。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10]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8]观潮:八月钱塘江潮为天下奇观。

周密《武林旧事》云:“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至时万家空巷,倾城出观,最为盛况。

[9]满郭:满城,外城曰郭。

[10]弄潮儿:逆潮戏浪的健儿。

《武林旧事》:“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评析:前期小令多言情之作。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山翻译赏析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山翻译赏析

古诗酒泉子·长忆西山翻译赏析《酒泉子·长忆西山》作者为宋朝诗人潘阆。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

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

【前言】《酒泉子·长忆西山》是北宋词人潘阆创作的词,该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注释】①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

上有北高峰。

②三竺(音zhu竹):山名。

有上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

③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石门涧旁。

几行游,一作“旧曾游”。

④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⑤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⑥啸:撮口长呼。

⑦画阑:彩绘的阑干。

此代指画廊。

⑧欠峰峦(音uan孪):欠,欠缺;不足。

此指画中的山峦不够美。

【赏析】此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

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

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

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

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及考点解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及考点解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及考点解析《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及考点解析《酒泉子·长忆观潮》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

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及考点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试题1、上片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江潮的壮观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阅读答案答案1、示例一、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

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示例二、“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

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示例3、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如“万面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示例4、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塘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

(手法2分,分析4分)2、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形象特点2分,分析3分)3、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酒泉子-长忆西湖》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①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释】①依约:隐隐约约,听不分明。

【译文】我经常思念那西湖的山色水光,整日里登楼依栏痴痴眺望。

忘不了烟波渺渺,三三两两钓鱼的小船,忘不了金风飒飒,清丽明媚湖岛的秋光。

似有苦无,幽婉的笛声在芦花深处吹响,忽栖忽惊,成群的白鸟在水边蓝天滑翔。

离别西湖,闲暇时整理出垂钓的鱼杆,心神悠悠,思绪融入了水色寒光。

【集评】宋·杨湜:“石曼卿见此词,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

”(《古今词话》) 清·沈雄:“潘阆字逍遥,太宗朝人,狂逸不羁,坐事系狱,往往有出尘之语。

《词品》曰:‘有忆西湖《虞美人》一阕,于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于玉堂屏风。

’。

《词综》曰:‘潘阆有《酒泉子》二阕,石曼卿见此词,使画工绘之作图。

’柳塘沈雄起而辨之,非《虞美人》,亦非《酒泉子》,乃自制《忆余杭》也。

旧刻词曰:‘长忆西湖……(词略)’。

(《古今词话》“词辨”上卷)清·许昂霄:“翛然自远,不愧语带烟霞之目”。

(《词综偶评》)【赏析】潘阆《酒泉子》又名《忆余杭》,有十首,是追忆钱塘美景系列词作,此为其四。

词以“长忆”起首,思恋之情直贯全篇。

作“尽日”“楼上望”者,为“长忆”之情态;“三三两两”四句为“长忆”中之景物;“闲整钓鱼竿”两句为“长忆”引发之作为。

今之忆,昔之景,浑然一体,丝丝入扣,情真而意切。

最为牵动词人心绪的忆中之景乃西湖秋色之清朗明丽,渔者之悠闲自得,风物之幽渺开阔。

“钓鱼舟”、“岛屿”、“笛声”、“芦花”、“白鸟”,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自然生动。

且纯用白描,一无艳饰,清淡而有韵致。

唯其如此,有别于红尘之矫饰喧扰。

牵动词人“出尘”之意,“闲整钓鱼竿”去退隐湖上,正是情理之举。

潘逍遥脱俗狂逸,清丽潇洒的西湖确是他寄托情思的最佳处所。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酒泉子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注〗①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

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1)词人“长忆西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分析。

(3分)(2)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1)①西山风景优美,名胜众多,可以游玩赏乐;②此处气候凉爽,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适合休憩游玩;③此处可追缅高僧慧理,慰藉自己隐居湖山的愿望。

(3分,3个要点,每对一个得1分。

)(2)运用对比手法(1分),西山的画图无法与真正的山峰相比(1分),突出西山的灵姿秀气(1分),表达自己对这一片美景的赞赏和喜爱(或不能隐于山林的遗憾也可)(1分)。

(手法答“反衬”“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怀)”,分析得当也可)(4分)【参考译文】经常想起杭州的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峰后,冷泉亭上昔日我都曾游过,尤其是冷泉亭,三伏天清爽怡人好像是清秋。

曾经攀高树的白猿,长啸一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离别后,想念那里几次拿出画来看,总是没有真山的韵味。

赏析:《酒泉子·长忆西山》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

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

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

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

酒泉子翻译

酒泉子翻译

酒泉子翻译第一篇:酒泉子翻译酒泉子翻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长:通“常”,通假字,经常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酒泉子改写常常回忆当年看钱塘江潮的情况,一村的人都争在去观潮,潮水来的时候,那股气势好象要将整个海水倒灌,使人难免怀疑大海会不会变成空的。

在万面鼓声中,弄朝儿稳稳的站在潮头上,而手里拿着的红旗都不曾经被浪花打湿。

现在经常做梦梦到这些,梦醒之后,思乡之情常常使自己心痛。

第二篇:酒泉子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背景:北宋,观潮胜地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

潘阆因为言行“放浪”而被斥逐,漂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

涨潮的盛况留给他的印象极其深刻。

上片“长忆观潮”,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

“满郭人争江上望”,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满郭”是夸张之意,然后,作者回忆潮水之汹涌,“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作者见潮水就像一道道银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怀疑是海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中,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面战鼓同时敲打,观潮的人都沉浸在这鼓声之中,真是天下奇观,人间奇迹,作者夸张的描绘,就算没看过的人都能身临其境。

词的下片在回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从上片的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他们向潮头挺立,出没于起伏动荡的惊涛骇浪中,手举红旗,不被潮水弄湿,这是奇迹。

他们不仅能“手把红旗旗不湿”,还要互相竞争,比个高低,真了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阆《酒泉子》翻译赏析
导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译文] 那勇敢的小伙子偏要在潮头戏耍,手中的红旗却不沾一
点水浪。

[出自] 北宋潘阆《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此词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译文: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译文:
长久地思念钱塘观潮,大潮那天,万人空巷,全城人争先恐后地到江边观望。

大潮汹涌冲来时,令人疑心大海变得虚空。

潮水澎湃,好像万面大鼓声咚咚响。

弄潮儿在波涛滚滚的潮头站立,追潮逐浪,尽情玩耍,手里的红旗竟然没有被水打湿。

离开之后,我好几次都在梦中见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梦中惊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战。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
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潘阆《酒泉子》翻译赏析】
1.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2.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3.《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
4.《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5.潘阆词作酒泉子鉴赏
6.有关潘阆《酒泉子》阅读答案
7.酒泉子罗带惹香翻译赏析
8.辛弃疾《酒泉子·无题》翻译赏析
上文是关于潘阆《酒泉子》翻译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
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