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共29页文档
区域经济学案例
![区域经济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69a4fc941ea76e58fa0491.png)
第六章1、浙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2、武汉(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3、“长三角”城市群与“五大湖”城市群(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4、湖南VS珠江三角洲(同3)5、南京市金陵石化PX项目(城市化的影响机制)第七章1、中富瑞德(外部、内部)(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刻影响)2、新加坡总部经济的成功之路---全球化网络中准确的定位(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3、罗氏制药亚太区(同2)4、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国内城市化加快产生两种新的需求)5、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合肥6、施赖德电气集团7、通用电气8、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社会资本效应)9、武汉富士康(制造基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效应)(一)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未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变成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面三个方面:1、政府承诺的配套设施能否及时到位、能否及时保质地跟进将决定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成败。
2、配套企业能否及时跟进。
3、武汉富士康能否顺利生产并发展壮大是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核心,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发展。
(二)促进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1、从政府的角度(1)完善为富士康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2)围绕富士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健全产业链。
(3)加强对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规划与引导。
(4)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富士康项目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实施配套企业本土化战略。
10、富士康离开深圳(2009年网马奔腾计划)(制造基地给区域带来的挑战)11、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问题(发展总部经济)第八章1、环首都经济圈招商引资政策(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途径)“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
区域经济学作业 病例分析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作业 病例分析 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cc345b4b2b160b4e767fcf77.png)
一、区域产业结构病理的诊断选择我的家乡辽宁省(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沈阳市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做出产业结构病理判断。
年份国民收入(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元)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沈阳市区域收入(万元)沈阳市人均收入(万元)屈居人居收入增长率(%)2005年2084.13 29935 1817324726013.812006年2519.63 35940 20.062281722232410.83 24.59 2007年3159.69 45582 26.832875288840508.36 24.98 2008年3780.87 54248 19.013385752747452.70 17.14 2009年4268.51 54654 0.753667224251182.47 7.86 2010年5017.5 62357 14.094184910158236.99 13.78由上表可知,2005-2010年,沈阳市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17.67%,全国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6.148%。
由此可得出地区增长/国家增长>1,人均水平/国家人均<1。
根据区域类型分析:沈阳市为发展中地区。
人均收入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区收入的增长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可能形成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从沈阳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来看,前一轮经济波动在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高峰,季度累计增长达到15.1%。
随后经济增速开始小幅回落。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速下滑加快。
到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2003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增长9.6%,沈阳经济进入此轮经济波动的低谷,也标志着此轮经济波动的结束。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进入复苏阶段。
与辽宁历次经济周期性波动相比,此次经济波动具有下滑较缓、波谷绝对水平较高、回升速度较快的特点。
这说明辽宁经济正处于全面振兴阶段,自身发展动力强劲,抗衰退能力增强。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ppt课件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0fee61fad6195f302ba672.png)
(2)引进原材料,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
(3)发展相关产业;
(4)实现地区城市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5)周围乡村的农业、渔业实现现代化;
2020/2/17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7
(6)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7)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福利; (8)使企业和人口得到疏散; (9)解决“过密”、“过疏”问题; (10)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的目标。 3.“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广域生活圈、大型项目、引进民间
3.教训 ① 忽视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酿成了生态失衡的 悲剧。 ② 区域开发过程中环境污染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也很多。
2020/2/17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12
第三节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方略
一、提出“增长极”发展战略
通过促进边缘地区城市的发展,改变以巴黎为核心的区域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重点问题 ● 日本区域经济开发经验 ● 美国区域经济开发范例
2020/2/17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1
第一节 日本区域经济开发经验 第二节 美国区域经济开发范例 第三节 法国区域经济开发方略 第四节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 第五节 意大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020/2/17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2020/2/17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3
二、濑户内海的环境治理
1.条件:濒临太平洋,面积18000平方千米,是日本最大 的内海,周围被本州、四国和九州三个岛屿环抱,拥 有许多优良的港口,占日本渔业总产量的25% ,是日 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2. 出现“过密”现象 3.水质污染,造成严重后果:
① 大量营养性物质排入水体,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 养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
区域经济学案例——上海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学案例——上海合作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5733b40ede80d4d8d15a4f6a.png)
推动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目前已经提出经过20年努力,实 现高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即实现区域内商品、 资本、服务和技术自由流通。 上合组织成立10年来一直以安全、经济、人 文合作为三大主线,在打击“三股势力”、维 护地区和平与安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 成员国睦邻友好、维护成员国社会稳定方面发 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和赞誉。
运用到的知识
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 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 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域经济 合作。
运用到的知识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工业贸易合作:生产、加工贸易 2.资金合作: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3.劳务合作: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 务、旅游业 4.科学技术合作:科技研发、技术贸易、技术 转让与技术援助
区域经济合作- 能源
吉议会批准吉俄两国政府签署的水电站建设协议 中塔经贸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塔吉克总统高度评价中 国路桥公司承建的隧道工程 俄乌拉尔铁路车辆厂将成为哈最大铁路车辆生产商 乌兹别克斯坦建成中亚第一家汽车发动机生产合资企 业 哈油气总公司称中国企业在哈采油占比为22%
区域经济合作- 交通
区域经济合作- 电信
中兴通讯公司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生产智能 手机 中国电信与哈电信就建设第二个光缆对接站签 署备忘录 俄罗斯统一电力计划2008年起每年向中国输 电40亿千瓦
区域经济合作- 其他
中哈就向中国出口谷物和过境向第三国运输谷 物达成协议 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举办商务论坛推动哈产品向 吉出口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乌兹别克冶 金联合体”公司将共建线材厂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1eb7cc5901020206409cc9.png)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地区开发程序和步骤 如下:
(1)集中公共投资,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建 设;
(2)引进原材料,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 (3)发展相关产业; (4)实现地区城市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5)周围乡村的农业、渔业实现现代化;
(6)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7)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福利; (8)使企业和人口得到疏散; (9)解决“过密”、“过疏”问题; (10)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的目标。
二、奥兰治的区域经济开发
奥兰治开发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地区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 2.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尖
端工业 3.注重城市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节 日本区域经济开发范例
一、日本临海型工业地带的形成 日本政府为减缓地区压力,平衡地区经济
发展,于1962年和1965年先后禁止在东京、 大阪以及川崎和横滨等大城市新设工厂, 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出现了工 业布局向此地带外扩散的趋势。扩散趋势 的特点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巴黎也出现了“大 都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过度密集。
(2)市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
(3)交通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交通拥 挤现象普遍。
主要措施:
1。限制创办新企业 2.鼓励企业外迁 3.兴建卫星城市 4.加速发展地区中心城市,建立同巴黎相
(2)为了使地区间的分工能够有效地结合, 建设交通、通信网络,形成国土开发的 “新骨架”。
4.“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5.“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第三节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方略
“整治方案”主要有: (1)整治全国主要交通干线和通信网络、
保护和整治包括滨海地区在内的5个方 案; , (2)整治中央高原和山区的6个方案; (3)整治主要城市的11个方案。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区域经济学》课程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区域经济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3d15c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教学案例展示(一)落实课程思政大纲,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大纲是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结合后的具体阐述,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
《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归纳为:透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透过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科自豪感;透过区域政策和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理念。
(二)细化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应用型课程。
该课程一般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为主,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侧重理论的应用和对策部分,尤其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为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是学生需要重点了解和把握的内容。
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是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78c7d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e.png)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一、前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联系和协调,促进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以提高一定地区经济实力、地位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地区之间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单纯依赖传统的“自力更生”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整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传统模式。
政府以促进地区发展为目标,思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和措施,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具有决策权、财政投入和商业规划,能够在政策和资源上提供支持,形成强大的约束力。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介入过多,容易阻碍市场化的进程,甚至导致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失去民主监督。
2.市场机制引导模式市场机制引导模式是以市场为中心的模式,透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规则制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种模式强调参与各方的自由选择和竞争,市场自由化规则得到确立,可自主产生动力和推动力。
市场机制引导模式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有效防止政府介入过多,有利于各种资源在区域内的快速整合。
但缺点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市场定价机制可能会影响效率,并且市场机制会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
3.社会共治模式社会共治模式是透过各种不同的社区共治机构来组织社区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种模式强调地区居民和企业等各方的参与,强调产生自下而上的动力。
社会共治模式的优点是更容易产生合作精神,并纳入各种区域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但缺点是与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机制引导模式相比,社区自治也会面临管理问题,一些社区缺乏领导人和组织能力以增强区域整合力。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7af81ea8114431b90dd87e.png)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
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
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
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
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
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
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
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2c1d0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7.png)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6
四
第四节 “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1.京津冀北地区: 中国北方经济核心区; 中国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域; 中国人才培育与信息交流中心。
2.北京: 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服务基地; 全国经济调控与管理中心; 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心。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5
四
2.组合用港,发挥区位优势
以天津、大连和青岛三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其 他港口城市,联合建港、用港,组成港口同盟。其目 的是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货流与服务,实现港口利 用率最大化,用户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最优化。
3.联合培育共同的主导产业
4.寻求政策支持
(1)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有组织保证。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4
四
(2)发挥民间组织的能动作用。 (3)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市场。 (5)树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第一,破除所有制情结,树立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观。 第二,破除地域封锁观念,树立优势互补思想。 第三,破除竞争排他观念,树立互惠互利思想。 第四,破除政府万能观念,树立市场主导思想。 第五,破除“独立大队”观念,确立系统协调观点。
2.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 整合经济整合。
3.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 服务体系。
4.强化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 市场整合。
区域经济学案例
![区域经济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0e760179563c1ec5da71c4.png)
1949年,全国共有各类城市132个,市镇人口5700万人,其中70%集中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仅10.6%,比1900年世界平均水平13.6%还低3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当时中国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中未占主导地位。
解放后,随着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城市数量和布局都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到“四五”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强和发展了一批资源开发型工矿城市和重工业加工业城市。
建设布局的西进,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区域布局。
到1978年,全国共有各类城市193个,其中东部地区69个,占35.8%;中部地区84个,占43.5%;西部地区40个,占20.7%。
全国市镇人口17245万人,其中东部地区6935.14万人,占40.2%;中部地区5739.76万人,占33.3%;西部地区2736.84万人,占15.9%。
与解放初期相比,城市和人口偏集于沿海地区的畸形格局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解放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给其所在区域带来应有的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从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形成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环境,以至建立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这样一个历史和逻辑的顺序关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中央集权式的经济体制中,在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国家所需要发展的地区、部门和企业,政府不得不限制市场的作用,避免经济资源在逐利的过程中流向其他领域,从而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高强度的计划体制。
在城市建设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偏重于工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三位一体等;以及政府通过种种政策的实施来割断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等。
经济学考研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呈现出分割的特点。
在行政分割的区域经济格局下,城市与区域相互封闭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被严重扭曲,从城市发展本身来看,城市功能严重萎缩;从城市与区域关系来看,二者由于行政分割,形成严重的二元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30582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9.png)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案例分析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针对特定地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我们选取的案例是某省份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
该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地区,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因此,该省政府决定制定一份全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设定该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明确了以下几个目标:1. 经济增长: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
2. 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3. 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4.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四、策略与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1. 产业布局优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3. 人才引进与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建设人才高地。
4.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区域内部和外部的互联互通能力。
5. 农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6.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五、实施效果经过几年的实施,该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经济增长:实现了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产业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43cfa910ef12d2af9e7ce.png)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 在问题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 动趋势分析 •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 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 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 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 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 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 因素(见图1)。
•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 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 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 比重仍较高(见图3)。
•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 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 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产 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7d8503581b6bd97f19eaa7.png)
今天的义乌
全世界拥有商品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城市 福布斯2005,06,07,08,09,10,11年中国大陆最佳商 业城市,消费力指数位列中国第一 全国最先进入“汽车时代”的城市 汽车拥有量占全国县级市之最 全国豪车密度最高的城市 全国人均私家车最多的城市之一 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2012年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509元) 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30个最受关注的城市
专业市场本身具有协调生产的功能
结论:
随着专业市场不断完善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地区专业化 的趋势不仅发生在专业市场所在地和外围地区之间,即便在 外围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只要他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方 面存在差异,这种地区专业化就可以不断深入下去
分工协作可以为区域带来好处
专业化生产本身可以带来效率提高
挖煤采矿
钢铁冶炼
上图的主要特征部门的生产对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两个模拟的经济增长过程
2、专业市场对专业化部门生产的重要性
专业市场支撑的区域向外聚爆
浦江
兰溪
义乌
东阳
金华
磐安 永康
武义
图5-1 商圈核心区域空间格局
图5-2
商圈核心区的产业带分工
3.波特的解释。波特高度评价了产业集群,认为企业集聚 可以使企业、地区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存 在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 和协会,这对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极为有利。
以上三种解释各有不同,但有共同点:集聚是有利 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是什么启示?
(3)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