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形成清晰的微观观念。
-研究报告:要求包括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等内容。
-课堂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为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
1.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内涵。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书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微观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科学思维:通过原子和原子的学习,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与实践: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重点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难点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分子原子有哪些共同性质?1.分子、原子质量小体积小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思考回答温故知新讲授新课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1、分子: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氢气、氧气等。
讨论思考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原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
(1)金属,如:铁、铜、银…(2)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3)固态非金属,如:碳、硫…透过微观看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物质,不同种分子构成。
二、分子的定义透过微观看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物质种类不变,分子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来分析。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化学式书写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在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其基本性质。
2.学会正确书写分子的化学式,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6.创设情境,巩固知识:设计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情境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举例:水分子H2O、二氧化碳分子CO2等。
-展示分子模型,加深学生理解。
2.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解原子的定义,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举例:氢原子H、氧原子O等。
-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运动、间隔、作用力等。
3.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药物设计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验演示与讨论:通过分子的运动实验和分子间间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分子的性质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出疑问,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课后布置实际应用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增强,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概括能力。因此,他们能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理解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性质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总结能力。
3.对于常见分子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运用,采用以下设想:
(1)教师示范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如大小写、下标等。
(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式书写练习,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解释等,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运用能力。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充满好奇。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核心概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接触过物质的组成;陌生的是,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尚未深入了解。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讨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学生需要理解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通过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2.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解释水分子在沸腾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2024年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性。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先从宏观的实验现象介绍分子的运动,再通过进一步讲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以此构建一个微观的化学世界,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本质。
再进行原子内部构成的讲解,以构建模型的方式来呈现原子的特征。
以核外电子的得失,讲述离子的概念以及离子符号。
以元素的讲解为载体,完整地呈现化学的微观世界。
本单元的概念性内容较多,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将微观与宏观相连,帮助学生走在化学的世界里以微观角度探究物质的本质。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来展示分子的运动,引入物质的微粒概念。
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展现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图片展示原子结构,以更加直观和立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原子,进而了解离子的形成。
通过日常生活的常见例子,了解化学元素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与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离子及其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元素概念的理解。
单元学情本单元有较多概念性的知识,这个知识是学生今后开展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
本单元将以围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实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融合,锻炼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考能力。
以宏观角度理解微观概念,初步建立微观世界,并能以微观角度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本单元应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宏观实验与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原子、粒子等微观概念。
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4.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5.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6.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等。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新课讲解
一、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
[回答]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分析]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
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
(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
[实验]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③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
[提问]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①溶液为无色;②溶液变红;③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③中A烧杯变红呢?
[回答]氨水使酚酞变红。
[提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A中去了?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3)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讨论]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提示]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提问]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的?
[分析]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四、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
这是因为(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1.A 2.D
[课堂小结]本课题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
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间有间隔。
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初二(3)班班级管理制度细则条例
本班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建立班级的人事安排如下:
1、班干部分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宿舍舍长、科代表、学习小组长、餐桌小组长、清洁区小组长。
2、德育评比细则:
评比时间:每周星期天或星期三班会课
评比周期:每周一小结每月大总结
评比范围:每个人、宿舍、小组
评比方式:由班长带头、小组长组织每个组员对每位组员每周的表现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每位组员在一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每小组根据这个评分结果上报值周班干部处进行小结,由班主任和班干部讨论选出每周的“班级之星”,在班级里进行表扬和加5分,记录到档案,并作为学校、班级各项选优对象。
同时,也在班上选出每、周月的“班级之末”(视扣分程度而定),每周一小结,每月大总结一次并进行表扬和相关的处罚。
奖励制度:凡获得“班级之星”称号的同学,除了在班上公布表扬加分之外,视班级的资金财力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资金由班会费出,另外年终班级各项先进评比从中间由积分最多、最优秀者当选。
入团对象主要由积分多(排队)的同学和班干部从中择优选出。
惩罚制度:凡是被评为“班级之末”的同学,罚扫教室2—5天,若一个月连续两周被评为“班级之末”的同学,并经教育不悔过或一个月中两周以上积分排在班里最后,把其列入学校处分对象,严重者将让其家长带回家教育等经相关的领导和班主任了解确实表现好了再回校,并和学校签订协议书。
奖励加分项:
1、在一周内能认真完成各科老师的作业和练习的(老师如果是因为作业批评某位同学的不可以加分)给予加2分。
2、在学校或老师交给的劳动任务中,坚持完成并且质量较好的的加2分(以一周为基本单位)。
3、在一周内,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超过五次的给予加1分,得到老师表扬3次以上的加1分。
4、为班级在校内争得荣誉的同学加5分,争得学校以上的县级荣誉的加8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分别给予加10、1
5、20分。
5、积极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并得到班级采纳的,加2分,经常帮助同学的加2分,维
护班级荣誉的加2分,揭发坏人坏事的视情况加2—5分。
6、每次每科考试(包括测验和月考)80分以上的同学加3分,90分以上的加5分。
(期中和期末考试翻倍)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加10分,85分以上加15分,总分进步前5名的加5分。
如果条件允许,在另外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7、在一周内,干部能坚持带头完成任务,协助班主任和学校相关部门完成班级日常管理的加2分。
(此项由班长和班主任讨论评选)
第- 5 -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