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或高度的标准。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1 )/

2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横向的需求部门
纵向的供给部门
需求关系
(二)产业的扩散效应 罗斯托:某些产业部门在各个历史间歇的增长中,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
联产业产生的影响。 主导部门的增长对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能源的出现。
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
(五)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新产品 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 第三阶段:国外市场形成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
国内市场形成 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返销,新产品开发
一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密切,产业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之间存在一种 动态的梯度转移和传递过程,一国产业结构如果国际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国 际产业间的梯度转移来实现。
主导部门迅速扩大,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 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投资率、积累率、农业人口、主导部门
(三)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以制造业为典例,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后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 不同特点。
创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相对收益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节约型创 新、资本节约型创新。
创新通过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其产业结构有 序发展的核心动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 (一)定义
主导产业:具备创新和较强扩散效应的高增长产业。 主导部门综合体: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较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共同组成。

产业结构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 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 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 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 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 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 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 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 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 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 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 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二、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与区域分工理论
(一)胡佛(E.M.Hoover)和费舍尔(J.Fisher)的区域产业 结构五阶段论 (二)绝对比较优势与相对比较优势 1.绝对比较优势 2.相对比较优势 (二)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论 (三)协议性地域分工理论 (四)供给可能性理论 (五)技术要素论和产品周期论 (六)新贸易理论
(1)均质区域:本质上是地理学均质区域概念的移植,都要求区内各种变量 一致性最大且区际分异最大,但在具体均质因子选择存在重大差异。经济学 更强调社会经济因素。 (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的地域。极化指极化区域内 增长极宛如磁铁般对经济活动的吸引过程。 3.计划区域:一般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是政府计划、政策实施的地区, 性质上更富有政治性。 4.经济区域的定义:指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 的地域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与地区含义的不同。
(五)技术要素论和产品周期论
由弗农提出。
他认为,新产品生命周期,大体上分为开创期、成熟期和 标准化生产时期。随着周期阶段的更替,分工与贸易格局 会发生变化。 (1)开创期,因技术革新未被别的区域引进,所以会产 生一种建立在技术差距之上的完全专业化的垄断性贸易; (2)成熟期,大量生产、销售,实现了规模经济,所以 新产品开发区域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因技术模 仿率增大,新产品开发区域面临其他区域竞争; (3)标准化期,此时,因技术已纳入机械设备中,技术 要素的重要性减小劳动力价格重要性增大,产品生产逐渐 由技术先进性区域向落后地区转移。

区域经济学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2015.11)

区域经济学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2015.11)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
• 4、作用:可以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揭示区 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并在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中发挥重要地位。 • (八)功能分类法 • 1、功能分类法的涵义:根据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 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将区域的全部产业 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潜导产业。 • 2、功能分类法包括的产业: • (1)主导产业 • ①涵义:在区域经济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居于 支配地位的产业。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
• • • • • • • • • (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 1、基础材料产业 2、加工组装产业 3、生活消费品产业 4、建筑业 5、商业 6、服务业 7、其他产业 (五)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
• • • • 1、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涵义: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 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内容: 第一次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 等; 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 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 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总之,第一次产业特征是广泛的农业,第二次产业 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
• (二)农轻重分类法 • 该分类法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 业三大部门。 • 划分轻重工业的根据是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量。 产品单位体积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就属于重工业, 重量轻的就属于轻工业。 • 一般属于重工业的工业部门有冶金工业、建材工 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 等;轻工业一般有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 业等部门。
第四讲 区域产业结构 区 域 第四讲 经 济 区域产业结构 原 理

区域经济学 课件第四讲: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经济学 课件第四讲:产业结构演进
•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 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 – 市场化条件下依然有效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 什么是主导产业
– 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 产业占比大,成长性高,带动作用强
•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地区专业化:重要地位 – 产业关联度:带动作用 – 产业成长性:发展方向
•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会发生变化
10.0%
0.0
0.0%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就业(%)
第二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就业(%)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 耐用消费品工业:家用电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通信设备制造 – 大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部分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 工业体系与经济规模相关
– 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工业体系渐趋完整,重化工业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 制造业
– 食品轻纺工业: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纺织印染,皮革,服装 – 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电力 – 深加工工业:运输设备制造,装备制造,耐用消费品制造
– 要素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涨 –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 – 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国际产业转移
•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5.2.6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部门迅速发 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1.收入提高导致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结 构变动。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 率。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 占有更大份额。
各产业或产品的比较劳动率上升快慢是不同 的,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 要原因又是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生产率上 升快的产业,技术上升快,生产费用下降快, 就有可能在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和比重。
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工业比 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优势。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以霍夫曼比率的数值的5左右、2.5左右、1左右、 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后来日本学者发现:霍夫曼比率是递减下降的, 但降到60—65%左右便趋于稳定,说明重工业化 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便停滞。停滞的原因 与重工业内部结构有关,工业化后期是靠重工业 机械工业的增长率来支持的,其中耐用消费品工 业又是一大支柱,一旦耐用消费品普及到一定程 度后,机械工业的增长缓慢下来,从而重工业增 长也趋于停滞。
辅助配套产业:即关联产业,为地区专 门化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 产业。对这些产业要适当超前发展。对 后向关联产业,即向主导产业提供原材 料、机器设备的产业,如果从外地输入 昂贵,则应在本地生产。
5.1.5.英国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 产业为农业,第二次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 三次产业为服务业。
5.1.6.联合国的十大标准产业分类法(略)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产业 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 第四章30页PPT文档

区域经济学 第四章30页PPT文档
第四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重点问题
●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 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消极影响 ●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
3.中国的二重结构 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
14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主要分析:在理论上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 区域资源结构的适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5
第二节 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
1.两个方面的含义: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3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主要分析:轻重工业的协调关系 工业根据所有制划分:乡镇工业、地方工 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工业 主要分析:非国有工业发展程度,这反映了区域经济发 展的活跃程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可以看出国外资 金和技术在区域工业中的介入程度,这反映了区域吸纳 国际资金和技术的能力和程度。
(2)非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可以扶 持和滋养主导产业,承担起高层次区域地域分 工的重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 地运转。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7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弹性状况,如 果弹性较大,应变能力强,那么区域产 业结构就能趁有利时机,进入一个更高 的水平和阶段;相反,如果区域产业结 构刚性很大,应变能力很差,那么就不 能及时转换和升级,只能听任大好机会 错过。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阶段
第三阶段:1979年——1995年
n 农业发展加快,比重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加快。
n 工业在前一阶段下降,后上升但缓慢。对以往二产比重过 高进行矫正,内部结构日趋合理;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新 兴产业如电子、电气、汽车等大幅度增长。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n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 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 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n 关联产业: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 产业,在投入产出或工艺上与主导产业有直接联 系。包括后向关联(上游产业)、前向关联(下 游产业)和侧向关联。
n 三产发展迅速,比重由1979年的21.4%上升到1995年 的30.7%。劳动力的比重增加12.2个百分点。
n 经济生活改善,产业之间关系趋于协调。农产品增长快, 市场供应充足。乡镇企业吸纳一亿多劳动力。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阶段
第四阶段:1996年后
n 中级以工业为主、二产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较高加工度和较高附加值产业为主。
n 高级以第三次产业为主、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主。
PPT文档演模板
区域经济学区域产业结构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n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化过程基本一致。第一产 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 缓慢上升。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 图示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22
1.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定理
一个区域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工业化一般都 是从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不高的轻工业开始 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定时期内重 工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工业结构的演进由以 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 工业结构进展,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工业结构的 重工业化。
11
产 品 价 值 链 (增 值 链 )
铁矿石厂→炼铁厂→钢铁厂→汽车制造厂→汽车营销→汽车金融
后向关联 (上游关联)


前向关联
关 (下游关联)

辅助性燃料厂 技术服务机构
12
两种情形讨论:
▲第一种:若主导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分别位于不同的 区域,则形成地区之间的垂直型分工。 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就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在工业加工品与初级产品间价格体系没有理 顺的条件下,长期沿袭这种垂直型分工,使得西部地区在与 东部地区的交易过程中,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问题, 导致东西差距日趋拉大。(解释东西差异成因的又一视角) 故,提倡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型分工相结合的地区分工形式。
与旅 储 商业性 人的 的
店业 业 服务业 服务 其







16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 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19
上述结论说明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促进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工业所 起的作用最大;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区域经济学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定义 一般分类
功能分类
—依据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来分类 基础产业—除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以外的其他部 门都称之为基础产业。包括生产性基础产业、生 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三大类。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
一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完整性和分工性 .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 评 应性 价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 标 力强 准 保证取得最佳的结构性效益
二、评价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基本原理
数学模型
SSM)
Gi=Ni+Pi+Di
Gi—表示i区域(或城市)总的经济增量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二、评价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份额分量
Ni=(
E(t+1) Et
)et- et
其中:E表示全国的经济总量 e表示该区域(或城市)的经济总量 t代表基年 t+1表示研究年份
C=i= di-pi
(△Di/Di) (△Np/Np)
Ci=0,为调整的目标
- (△Si/Si) (△Np/Np)
Ci>0,表明该产业为瓶颈产业
Ci<0,应压缩生产
注意:只要di <0,表明该产业出现衰落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二、评价分析方法 结构效果指标
总产出增长量
n
Er=i∑=1(Tti*Goi/Toi) Tt*Go/To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定义 一般分类
功能分类
—依据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来分类 主导产业—指区域中一个或几个在经济体系中处于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通过对交通运输中运费成本的计算,韦伯将工业的最低成本 归结为运输费用最低点,此外,他还考虑了劳动力费用节约、 工业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比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70.5 17.3 12.2
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1990 60.1 21.4 18.5
2000 50
22.5 27.5
2008 39.6 27.2 33.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 简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划分(克拉克)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包括一切直接取 指一切对自然物 指服务并繁衍于
两大部类分类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 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 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 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第Ⅱ部类)。
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 大部门。由于该分类方法没有包括对服务业的分类,今天 已经很少使用。
这一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①农业、狩猎 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 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 业、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 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
个人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4、两大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 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 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 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 法则
霍夫曼 定理
雁行模式 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 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 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 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与划分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概念与划分
产业: 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
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 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 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 比例关系。
一、产业概念与划分
自于自,主要有 活动,主要有广 上的无形财富的
广义的农业和矿 义的工业和建筑 生产,提供服务
业。
业。
是其主要特性。
由于第三产业门类庞杂,人们在克拉克对三次产业 划分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将 其划分为主要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为生活 服务的第三产业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
教学重点:
1.了解产业结构的发展演 变规律;
2.结构优化的判别标准和 主导产业的选择
3. 测算部门之间的关联效 应
教学难点:
选择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 业结构的优化
目录
1.产业与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3.投入产出分析 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
目录
1.产业与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3.投入产出分析 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
5、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 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 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有助 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 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6. 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
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各 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基础 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
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 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 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 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前、中期),第二产业创造 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 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 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 产业;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为 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以及产前和产后的产业延伸。
基础产业,为保证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与生活 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 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 划分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区域经济学
谢蔓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Tel: 15521162589 Email:wendy533@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目标:
掌握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通过结构分析,认识我国 经济结构发展的变化及其 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 解决问题的途径;
掌握分析各个产业、部门 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和部门 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技术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 分:流通部门 和服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 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 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