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服务架构实践

合集下载

微服务架构实践与挑战

微服务架构实践与挑战

微服务架构实践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业务的不断壮大,微服务架构备受瞩目。

微服务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架构风格,这种风格的应用程序将一个大型的单体应用程序划分成更小、更具可管理性的服务组件。

每个单独的服务都具有自己的独立生命周期,并使用轻量级通信机制来与其他服务交互。

微服务架构通过解耦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

但是,微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下面将从微服务的实践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服务架构实践1. 细粒度服务微服务架构是在单体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整个单体应用拆分成多个小的独立服务,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部署和运行。

这种架构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细粒度的服务可以更好地融入DevOps的开发模式,使项目开发的效率更高。

2. 高度可用在微服务中,每个服务都是独立部署的,因此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服务的数量,从而达到高可用的目的。

例如,当某个服务崩溃时,其他服务仍然可以继续运行,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3. 灵活组合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是独立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组合。

这种灵活性可以为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也可以为未来的业务增长提供扩展空间。

二、微服务架构挑战1. 分布式系统微服务架构的特点是服务之间的通信是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的。

这种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但也带来了分布式系统带来的问题。

分布式系统面临着网络延迟、网络故障、数据一致性等问题,而微服务架构的分割,致使每个服务必须通过网络通信来互相通信。

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服务的性能受到影响,也会导致服务之间相互干扰。

2. 监控和日志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是独立的部署和运行,因此对于每个服务的监控和日志系统要求更高。

这意味着系统管理员必须跟踪分布在不同系统上的服务,以便更好地维护和优化系统性能。

万亿级企业级三高(高可用、高并发、高可靠)微服务架构设计和实践

万亿级企业级三高(高可用、高并发、高可靠)微服务架构设计和实践

万亿级企业级三⾼(⾼可⽤、⾼并发、⾼可靠)微服务架构设计和实践介绍打造顶级思维模型篇,以企业三⾼微服务架构设计为例,打造⾃⼰顶级思维模型;⼀直关注⽞姐,以下介绍和启发都是来源与⽞姐课程分享,每天学习进步加油!⽬录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实践微服务架构设计与拆分⽅法论(拆分⽅法论、架构设计折中、折中思维模型、应⽤实践)微服务架构业务真是案例同步/异步模式深度剖析(阿⾥/腾讯云/异步架构模式)顶级思维模型深度剖析1. 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实践Domain Driven Desgin (领域驱动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就是⾯向对象编程,DDD(领域驱动设计)不是贫⾎模型、充⾎模型、领域模型降本增效DDD本质就是服务⾼内聚、低耦合DDD落地⽅式就是按照业务领域拆分服务2.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拆分⽅法论业务侧(垂直⽅向):领域驱动设计,垂直拆分DDD与⽬前微服务分层结构如下:Entity->ModelAggredateRoot->LogicService->Controller架构侧(⽔平⽅向):⽔平拆分综上所述微服务就是领域驱动设计和架构⽔平拆分,微服务可以分为服务和数据;2.1 业务侧(垂直⽅向):领域驱动设计和实践业务领域设计拆分原则也可以从物理和逻辑进⾏拆分,物理就是强耦合,逻辑是弱耦合,⽐如:⽤户、商品、订单、交易,⽤户与商品、商品与订单、商品与交易都是逻辑关系,即可以把服务拆分为:⽤户服务、商品服务、订单服务、交易服务;也可以从逻辑进⾏拆分,如⽤户服务会有注册、登录请求,注册为写请求,登录为读请求进⾏拆分(API);所有的拆分⼀定要从业务⾓度去考虑,任何脱离业务的架构都是耍流氓;选择优雅的解决⽅案。

2.2 ⽔平⽅向:架构功能拆分和实践⽔平拆分分层图以上是通过软件架构功能进⾏⽔平拆分服务,以及每⼀层拆分服务对应功能;备注:每⼀层服务访问都是从上到下,不允许⽔平服务层访问⼆⼿交易平台微服务架构实践在以上服务分层架构上⾯,也可以把⼀些公共的功能进⾏提取出公共的服务,即微服务中台架构。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如今日益复杂和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推进数字化转型以保持竞争力。

其中,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方向就是构建现代化、高效、安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而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现已经成为了目前最流行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之一。

一、微服务架构概述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大型软件系统拆分成许多小的、独立的服务单元,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将这些服务单元连接起来,以实现多种业务功能。

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单元都具有自己的独立进程,可独立部署、升级和扩展,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微服务架构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快速响应的开发和部署能力。

二、微服务架构的优点1. 高度解耦。

微服务架构将整个系统拆分成许多小的服务单元,每个服务单元都具有自己的代码、数据存储和运行环境等,并且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连接,因此各个服务单元之间高度解耦,避免了单体架构中因为耦合度高而带来的代码臃肿、难以维护的问题。

2. 高可用性。

由于每个服务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因此当其中一个服务单元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并不会崩溃或者无法工作,而是只会影响到实际需要该服务的业务部分。

因此,在微服务架构下,系统具有更高的可用性以及更好的容错能力。

3. 灵活性更强。

由于每个服务单元都可以独立部署、迭代升级,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框架、技术栈等,因此在微服务架构下,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并且可以更好地面对业务的变化和不断的创新。

4. 易于扩展。

在微服务架构下,为某个具体的业务单元增加或者减少服务单元非常容易,因此在面对业务增长和用户量上升的情况下,微服务架构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扩展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企业级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定义业务领域。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微服务架构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拆分成小型、可独立部署的服务单元的架构模式,这种架构能够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采用微服务架构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单体架构中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现方式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架构模式,它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主流的两种,分别为REST和RPC。

REST架构是基于HTTP协议的,它的模式类似于Web的工作方式,即请求和响应,构建了一个资源的表达模式。

每个资源都有唯一的URL,通过HTTP协议调用上限资源,对其CRUD操作,这也是Web应用中的常见操作。

RPC架构是一种远程调用协议,多数是基于TCP协议打包而成的。

从而通过网络、不同进程、不同地域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现方法的调用。

二、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应用单从架构的角度看,微服务架构比单体架构要复杂得多,在部署、调试、监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因此,使用微服务架构时需要合理的框架和工具支撑。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微服务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出微服务的基础架构,具体如下:1. Spring BootSpring Boot是Spring家族的一员,它可以快速搭建整个Java工程,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文档和演示工程,非常适合快速开发各类微服务。

2. DubboDubbo是阿里巴巴公司自研的一款RPC框架,目前成为了Apache的开源项目。

Dubbo具备高性能和稳定性、功能强大的特点,还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如负载均衡、可靠性、多协议支持等。

3. Spring CloudSpring Cloud是Spring家族的另一款微服务框架,它是Spring 本身的一部分,支持在多个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和整合。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断路器、服务发现、配置中心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每个具体的项目而言,选择哪种框架是需要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出发进行决策的,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框架才是更为重要的。

Django中的微服务架构与实践

Django中的微服务架构与实践

Django中的微服务架构与实践在Django中的微服务架构与实践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服务架构成为了许多企业和开发者的首选。

Django作为一款强大的Web应用框架,也可以支持微服务的开发。

本文将介绍Django中的微服务架构与实践。

2. 微服务架构概述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组较小、独立的服务的方法。

每个服务都可以部署、扩展和维护。

它们之间通过API进行通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

微服务架构的主要好处包括松耦合、独立部署、团队自治等。

3. 在Django中使用微服务架构在Django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扩展库和技术来支持微服务架构的开发。

3.1 Django REST frameworkDjango REST framework是一款用于构建Web API的强大工具。

它提供了序列化、身份验证、权限控制、视图等功能,支持与其他服务进行数据交换。

我们可以使用Django REST framework来构建和管理微服务的API。

3.2 RabbitMQRabbitMQ是一款开源的消息中间件,它可以将消息从一个应用程序传递到另一个应用程序。

在微服务架构中,RabbitMQ可以用于服务之间的异步通信和解耦。

我们可以使用RabbitMQ作为消息队列来处理服务之间的通信。

3.3 DockerDocker是一种容器化技术,它可以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为一个独立的容器。

使用Docker可以方便地部署和管理微服务。

我们可以将每个微服务打包为一个Docker容器,并使用Docker容器编排工具(如Docker Compose)来管理它们的部署和关联。

4. 微服务架构实践案例4.1 用户服务用户服务是一个常见的微服务,负责处理用户相关的逻辑和数据。

它可以包括用户注册、登录、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

我们可以使用Django REST framework构建用户服务的API,并使用RabbitMQ来处理与其他服务的通信。

微服务架构下DFX设计实践

微服务架构下DFX设计实践

7 DFC Design for Compatibility 兼容性设计
保证产品符合标准、与其他设备互连互通,以及自身版本升 级后的兼容性。
8 DFPr Design for Procurement
可采购性设计 在满足产品功能与性能前提下物料的采购便捷且低成本。
9 DFSC Design for Supply Chain
Design for Energy 5 DFEE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
能效与环境设计
在设计中考虑能效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环保设计减少毒 害性和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6 DFNS Design for Network Security 安全性设计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和资源的脆弱性,包括机密性、完整性、 可用性、访问控制、认证、防抵赖和隐私保护等方面。
1. DFX概述
1.1 概念 DFX是Design for X的简称, 表示面向产品非功能性属性的设计。 其中“X”代表产品生命周期或其中 某一环节, DFX包括:可靠性、节能减排、归一化、可服务性、可安装性、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采购性、 可供应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扩展性、成本、性能、安全性。
3 DFT Design for Testability
可测试性设计 提高产品能观能控、故障检测与定位隔离的能力。
4 DFS Design for Serviceability
可服务性设计
提高系统安装调测与维护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隶属于DFS的二级DFX有:可维护性设计(Design for Maintainability)、易用性设计(Design for Usability)
DFS需求:Design for Serviceability,可服务性设计,提高系统安装调测与维护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微服务的实施必然要具备需求管理、代码版本管理、质量管理、构建管理、测试管理、部 署管理、环境管理等工具链,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发部门与运维部门的协作,因此DevOps是微服务实施的充分必 要条件。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开发实践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开发实践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开发实践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软件开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靠性,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了软件开发的主流选择。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个应用程序拆分成多个小型服务的架构风格,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维护。

这种架构方式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实践要点。

首先,微服务架构使得软件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敏捷开发。

由于每个微服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开发团队可以更加专注于特定的业务功能,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不同的微服务可以由不同的团队并行开发,减少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协调成本。

而且,当需求发生变更时,只需对相关的微服务进行修改和部署,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微服务架构显著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当某个服务的负载增加时,可以单独为该服务进行扩展,增加更多的实例或者提升其硬件资源,而无需对整个应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这种按需扩展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再者,微服务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容错性。

如果某个微服务出现故障,其他服务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通过合理的监控和容错机制,可以快速定位和恢复故障服务,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然而,要成功实施微服务架构,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解决相应的问题。

服务的拆分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任务。

如果拆分不当,可能会导致服务之间的通信过于复杂,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

在进行服务拆分时,需要充分考虑业务的边界、功能的内聚性以及数据的独立性等因素。

服务之间的通信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微服务之间通常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和技术。

常见的通信方式有 HTTP API、消息队列等。

同时,要注意处理通信中的延迟、容错和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数据管理也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可能会出现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需要通过合适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同步策略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微服务架构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

这一架构将整个应用程序分解成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可独立进行开发、部署、维护和升级。

SpringCloud作为微服务组件中的重要一员,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享一下在实际项目应用中的SpringCloud微服务实践经验。

一、SpringCloud介绍SpringCloud是一个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的框架,它基于Spring Boot微服务构建技术,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治理组件。

SpringCloud包含了多个子项目,如Eureka、Hystrix、Zuul等,这些组件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高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微服务。

二、SpringCloud微服务的应用场景在日常开发中,SpringCloud微服务常用于以下三个场景:1. 服务编排服务编排主要是将多个应用程序协同工作,以实现更为复杂的业务逻辑。

SpringCloud通过Eureka、Feign等组件,可以实现服务的快速注册、发现与调用。

服务治理是指通过对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

SpringCloud通过Hystrix、Turbine等组件,可实现服务的熔断、降级、限流等机制,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API网关API网关是企业级应用接口的统一入口,负责处理API请求和响应,并进行鉴权、数据转换、流量控制等处理。

SpringCloud通过Zuul组件提供了API网关服务,能够快速构建安全可靠的API 网关。

三、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到的SpringCloud组件有Eureka、Feign、Hystrix、Zuul等。

下面以微服务架构下的电商企业为例,详细说明SpringCloud的实际应用。

1. 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注册与发现是SpringCloud微服务的核心组件,它主要用来管理多个微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2024年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范文

《2024年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范文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业务需求日益复杂化,对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许多企业仍在使用遗留系统,这些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存在架构陈旧、扩展性差、维护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研究并实践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降低维护成本。

二、遗留系统现状及问题遗留系统通常是指企业长期使用、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的旧有系统。

这些系统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首先,传统单体架构的遗留系统扩展性差,难以应对业务的高速增长。

其次,系统维护成本高,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代码修改和调试工作量巨大。

此外,系统之间的耦合度高,导致功能更新和升级困难。

三、微服务架构概述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复杂系统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独立服务的架构风格。

每个服务都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相较于传统的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 灵活性高: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升级。

2. 扩展性强:根据业务需求,可以轻松地水平扩展或垂直扩展各个微服务。

3. 维护成本低:微服务之间耦合度低,修改和调试工作量小。

4. 易于实现复杂功能:通过组合多个微服务,可以快速实现复杂的业务需求。

四、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实践1. 系统拆分:将原有的遗留系统按照业务功能和服务类型进行拆分,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微服务。

每个微服务负责处理特定的业务逻辑,并对外提供API接口。

2. 通信机制设计:为了确保微服务之间的通信高效且可靠,采用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轻量级通信机制。

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设计合理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

3. 数据库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微服务的特性,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架构。

可以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或数据库中间件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扩展性。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实践一、引言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架构的选择对于项目的发展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逐渐无法应对高并发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新的架构风格应运而生。

在我的软件开发岗位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项目,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

二、微服务架构的概念微服务架构旨在将复杂的单体应用拆分成一系列轻量级、独立部署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通过消息传递等方式进行互通。

相较于传统单体应用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 高可伸缩性:微服务架构可以按需扩展每个服务,通过水平扩展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并发能力。

2. 独立部署和维护: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维护,降低了开发团队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了开发效率。

3. 技术栈多样性:由于每个微服务独立运行,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栈来实现每个服务,提高了开发团队的灵活性。

4. 容错性和可恢复性:由于每个微服务都是独立的,一旦某个服务发生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容错性和可恢复性。

三、实习项目背景我所参与的实习项目是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服务系统,主要负责处理用户的注册、登录、订单处理等功能。

原先的系统采用的是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但由于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用户量的急剧增加,系统逐渐暴露出性能瓶颈和可扩展性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们团队决定重构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项目实践过程1. 服务拆分与设计在微服务架构下,拆分服务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单体应用进行了功能分析和业务拆解,确定了需要拆分出来的独立服务模块。

根据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的关系,我们将用户服务、订单服务、支付服务等功能模块划分为独立的微服务。

2. 服务间通信与协作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核心。

我们选择了RESTful API作为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使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如何进行服务化架构设计与实现的实践与方法分享

如何进行服务化架构设计与实现的实践与方法分享

如何进行服务化架构设计与实现的实践与方法分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传统的单体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软件系统的需求。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服务化架构。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服务化架构设计与实现的实践与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理解服务化架构的概念与优势服务化架构是一种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的架构模式。

每个服务都具有明确的职责和功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采用服务化架构可以实现系统的解耦、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二、确定服务边界与拆分策略在进行服务化架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服务边界。

服务边界定义了每个服务的职责和功能范围,是服务拆分的基础。

为了确定服务边界,可以根据业务领域、业务流程和数据模型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划分。

拆分策略是确定如何将系统拆分成服务的规划和决策过程。

常见的拆分策略包括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

垂直拆分是将系统按照业务领域进行拆分,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水平拆分是将系统按照功能模块进行拆分,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三、定义服务接口与协议服务接口定义了服务的入口和出口,是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和协作的约定。

定义良好的服务接口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在定义服务接口时,需要考虑接口的粒度、参数和返回值的设计,以及接口的版本管理和兼容性。

服务协议定义了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和格式。

常见的服务协议包括RESTful API、SOAP和gRPC等。

选择合适的服务协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四、实现服务化架构在实现服务化架构时,可以采用微服务框架来简化开发和部署过程。

微服务框架提供了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容错和监控等功能,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和管理服务。

同时,需要考虑服务的部署和运维。

可以使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和Kubernetes,来实现服务的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

微服务治理的实践和经验

微服务治理的实践和经验

微服务治理的实践和经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IT 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软件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分布式、高可用、快速响应等特点,而企业内部的IT系统通常都是由多个微服务组成的。

如何对这些微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就对微服务治理的实践和经验做一些讨论。

一、微服务治理的概念微服务是指把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分解成小的、自治的服务单元,这些服务单元可以独立部署、独立扩展、独立升级,分布式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部署性和可用性。

微服务治理是指对微服务进行管理和监控,确保整个微服务系统的高可用性、高稳定性、高性能、高安全性。

微服务治理常用的技术包括服务注册和发现、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服务限流、服务降级、服务监控等。

二、微服务治理实践1. 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注册与发现是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它可以使微服务实现独立部署、独立扩展,并在运行时发现其他服务。

服务注册与发现需要考虑服务的数量、服务的变更和服务的健康状态。

目前主流的服务注册与发现技术有Eureka、Consul、Zookeeper等。

其中,Eureka是Spring Cloud中国社区推出的服务发现框架,轻量级,易于部署,具有高可扩展和可靠性。

2. 负载均衡微服务通常会有多个实例,负载均衡可以使请求分配到不同的实例中去,以达到分担服务压力的目的。

当前主流的负载均衡器有Nginx、HAProxy、Ribbon等。

其中,Ribbon是Spring Cloud中国社区提供的负载均衡技术,相对于Nginx和HAProxy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

3. 容错机制微服务架构通过分解服务,使得服务之间产生了很多依赖关系,因此必须考虑容错机制。

容错机制包括服务的备份、服务的重试、服务的降级和服务的熔断等。

在微服务的调用中,如果出现第三方服务的宕机,我们可以使用Hystrix来实现容错。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许多企业也开始尝试使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微服务架构在应对复杂业务场景时具有许多优势,如灵活、可扩展、容错等。

在本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践经验。

一、微服务架构概述所谓微服务架构,通俗来说就是将应用系统按照业务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

每个服务只负责单一的业务功能,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调用来协调完成整个业务流程。

这样的架构具有以下优点:1.轻量级:每个服务只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使得服务的大小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2.灵活性: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更新,不影响其他服务。

3.可伸缩性:每个服务可以根据实际负载进行水平扩展,使系统具备更高的性能和可用性。

4.容错性:服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服务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服务正常运行。

5.技术多样性:服务之间使用网络通信,因此技术栈可以不同,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选型进行开发。

二、微服务架构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微服务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的粒度问题服务的粒度直接影响了微服务的可重用性和扩展性。

如果服务的粒度过大,会导致服务太过笨重,难以实现扩展;如果服务的粒度过小,会导致服务过于繁琐,增加服务间通信的复杂度。

因此,在设计服务时,要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复杂度来确定服务的粒度。

2.服务的拆分原则服务的拆分原则是指根据哪些标准或逻辑来完成服务的拆分。

通常情况下,服务拆分原则可以按照业务能力、隔离性、独立性、内聚性和高内聚等方面考虑。

3.服务的调用方式微服务体系下,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调用来协调完成整个业务流程。

调用方式有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两种方式。

同步调用主要是通过接口进行调用,需要考虑调用超时、并发量等问题;异步调用则通过消息队列或事件机制进行调用,可以实现解耦和异步处理。

4.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项核心功能。

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注册中心来管理服务的注册和发现。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软件开发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作为软件开发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项目开发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在项目中应用和实践微服务架构的经验和收获。

二、微服务架构介绍微服务架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风格,将一个完整的应用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的、独立部署的服务,每个服务只关注特定的业务领域,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相较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 独立开发和部署:每个微服务可以由不同的开发团队独立开发和部署,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2. 松耦合和可扩展性:微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彼此之间松耦合,可以根据需求对某个服务进行独立的扩展,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3. 容错和容灾性:由于每个微服务是独立部署的,当某个服务发生故障时,其他服务不会受到影响,提高了系统的容错和容灾性。

三、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微服务架构来构建一个在线购物平台。

以下是我们在项目中应用和实践微服务架构的几个方面。

1. 服务划分首先,我们根据业务的不同领域将系统拆分为一系列独立的微服务。

例如,我们将用户管理服务、商品管理服务、订单管理服务等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模型、业务逻辑和接口。

2. 服务通信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我们选择使用RESTful API作为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通过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这种方式简单、灵活,并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3. 服务注册与发现为了使各个微服务能够互相找到并调用,我们引入了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

我们使用Consul作为服务注册与发现的工具,每个微服务启动时会向Consul注册自己的服务信息,其他微服务可以通过Consul查询到所需要调用的服务的地址和端口。

4. 负载均衡在高并发场景下,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我们采用了负载均衡机制来均衡流量分发。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一、引言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岗位的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实习项目,该项目涉及到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技术的实践。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分享关于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实践的见解和经验。

二、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软件架构,将单一应用拆分为一系列小型、自治的服务。

每个服务都具有独立的业务功能,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特点:1. 模块化:将复杂的单一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实现了高内聚和低耦合。

2. 可独立部署: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进行部署,不会影响到其他服务的正常运行。

3. 弹性扩展:由于每个服务都是自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服务进行水平扩展或垂直拆分,提高系统的弹性和可伸缩性。

4. 技术多样性:微服务架构鼓励使用最适合特定任务的技术栈,不同服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框架。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微服务项目的开发。

我们团队采用了Spring Boot作为微服务开发框架,通过Spring Cloud来实现微服务之间的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等功能。

通过使用微服务架构,我们成功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和可独立部署,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云原生实践云原生是一种以云计算为基础,借助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和DevOps等技术实现敏捷开发和快速部署的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模式。

云原生实践的核心理念是将应用程序从传统的单体式架构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从而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

1. 容器化技术:容器化是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到一个隔离的虚拟环境中,实现了应用程序与底层环境的解耦。

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可以实现快速部署、隔离性强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

2. 微服务架构:云原生应用程序通常使用微服务架构实现。

通过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实现了高内聚和低耦合,以及独立部署和弹性扩展等特点。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理念的架构风格,旨在提供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它是由多个独立的服务组成,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并通过轻量化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理念是将一个系统分解成更小的、松耦合的服务单元,每个单元能够独立演化,提高了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为您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的实现原理及最佳实践。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现原理1.以业务边界为基础进行服务设计微服务架构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业务系统按照业务边界划分为各个小型服务,避免了传统单块架构中庞大而复杂的代码量及难以维护的状况。

服务之间的通信通过轻量化的接口进行交互,可以轻松实现服务之间的协作与交互。

2.使用轻量化技术实现服务间通信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应当是独立的,但服务之间仍需相互通信。

在服务之间进行通信时,应该使用轻量化的技术,如REST、RPC等。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数据传输,加快通信效率,并且使通信过程更具有可扩展性。

3.使用自动化工具实现服务管理由于微服务架构涉及多个独立的服务单元,如果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服务的管理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极大的增加了错误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使用自动化工具能够大大降低服务管理的风险,使服务实现自动化的部署、扩展、配置以及监控等过程。

4.服务自我保护机制由于微服务架构的服务之间相互依赖,当某个服务出现错误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自我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使用熔断器等技术,当服务出现故障时,可以相应地降低它们的负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服务的可用性。

二、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1.服务自治每个服务都具有独立的部署、升级、测试、回滚等能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避免服务之间的耦合,减少服务之间的依赖。

每个服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进行独立的演进,这种自治原则可以使每个服务更加灵活。

2.服务定位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的职责应该是尽可能小和明确的,以便于更好的解耦和单独管理。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可用、高扩展、敏捷开发等需求。

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它将复杂的应用系统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通过轻量级通信进行整合,以解决单体应用架构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微服务架构。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1. 拆分现有的单体应用微服务架构的第一步是拆分现有的单体应用。

拆分的原则可以基于业务功能、模块划分、系统边界等,将原本耦合的模块分解成独立的服务。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和业务分析,确保拆分的粒度合理,并考虑到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2. 设计服务接口和协议每个服务应该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以便其他服务可以调用。

接口设计应该符合服务的特定业务需求,遵循一致的命名和参数规范。

此外,需要选择适当的通信协议,例如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

3. 建立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微服务的规模往往会迅速扩大,因此需要建立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机制,以确保各个服务能够互相发现和通信。

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服务注册中心,例如Consul、Etcd等,在服务启动时将自己的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并定期向注册中心发送心跳保持可用状态。

4. 实施服务间的通信微服务架构中,各个服务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常见的方式包括同步调用、异步消息、事件驱动等。

在实施阶段,需要根据服务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并确保通信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配置管理与动态扩缩容由于微服务的特性,每个服务可能需要独立的配置信息,因此需要建立配置管理的机制。

配置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环境变量等方式进行管理,以便灵活地进行调整和部署。

同时,为了应对不同业务压力,需要实现服务的动态扩缩容,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二、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1.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微服务架构强调敏捷开发和快速交付,因此采用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是最佳实践之一。

微服务治理:体系、架构及实践

微服务治理:体系、架构及实践
最基础的度量指标共三个:调用量、调用延时和异常。
●静态代码调用链路分析;●动态线上调用依赖关系分析。
目录分析
1.2服务治理发展 历史
1.1 IT治理与服务 治理的关系
1.3微服务治理的 范畴
2.1微服务架构 2.2服务度量
2.3服务管控
2.4三位一体:通过 度量、管控、管理实 现微服务治理闭环
精彩摘录
架构、设计、发布、发现、版本治理、线上监控、线上管控、故障定界定位、安全性等
一般的看法是,根据业务的边界来确定服务的边界,只要符合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专心完成一件不可再分割的完整业务操作功能,即可称为“微服务”,这也符合设计上的“单一职责原 则”。
4.8服务线上稳定 性保障
5.1 APM及调用链发 展史
5.2调用链跟踪原理
5.3调用链跟踪实战
5.4 APM及调用链落 地策略
1
6.1架构治理
2
6.2研发治理
3
6.3运维治理
4
6.4协同管理 治理
5
6.5业务治理
7.1整体架构 7.2指标采集
7.3日志预处理 7.4指标发送
8.2数据接收
8.1整体架构
微服务治理:体系、架构及实 践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体系
线
体系
作者
能力
案例
第章
架构
治理
能力 服务
关系
治理
架构
维度
指标
调用

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指南

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指南

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指南摘要:随着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服务架构在企业应用开发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指南,包括架构规划、服务设计、部署策略和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指南,企业可以了解如何在实施微服务架构时遵循最佳实践,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用性和高度可管理性。

1. 引言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套指导原则和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在部署微服务架构时取得成功。

2. 架构规划在实施微服务架构之前,企业需要进行详细的架构规划。

首先,确定应用的边界和功能模块,将应用拆分为多个微服务。

然后,定义每个微服务的职责和接口,并设计相应的服务间通信机制。

此外,还需要考虑容错机制、安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

3. 服务设计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是服务的设计和实现。

在设计服务时,需要遵循一些关键原则。

首先,每个服务应该具有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实现单一职责。

其次,使用轻量级通信协议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便不同服务之间的交互。

此外,还要考虑服务的可伸缩性和可重用性。

4. 部署策略微服务架构的部署涉及到多个服务的运行和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选择适合的容器技术,如Docker,以便将每个服务打包为可移植的容器镜像。

然后,使用容器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实现服务的自动化部署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考虑监控和日志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5. 监控管理微服务架构的监控管理是保证企业应用稳定运行的关键。

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或Grafana,来实时监测每个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

此外,还可以设置警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同时,要建立日志管理系统,记录每个服务的日志,以便进行故障排查和分析。

6. 安全性考虑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与部署需要重视安全性。

首先,要建立适当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微服务架构实践美丽好车的微服务实践是基于Spring Cloud 体系来做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踩了不少坑,对于微服务也有了实际的切身体会和理解,而不再是泛泛而谈。

在整个Spring Cloud 技术栈中,基于不同职责需要,我们选择了相应组件来支持我们的服务化,同时配合Swagger 和Feign 实现接口的文档化和声明式调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研发联调和测试的效率。

从应用架构来看,正是由于基于Spring Cloud 来实现,整个系统完全秉承了微服务的原则,无论是Spring Cloud 组件还是业务系统,都体现了服务即组件、独立部署、去中心化的特性,由此提供了快速交付和弹性伸缩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基于各个组件具体介绍一下美利好车的微服务实践,首先最基本的就是Eureka,其承载着微服务中的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的职责,是最基础的组件,必然有高可用的要求。

基于高可用的Eureka 集群实现服务发现美利好车在生产实践中部署了一个三节点的Eureka Server 的集群,每个节点自身也同时基于Eureka Client 向其它Server 注册,节点之间两两复制,实现了高可用。

在配置时指定所有节点机器的hostname 既可,即做到了配置部署的统一,又简单实现了IP 解耦,不需要像官方示例那样用profile 机制区分节点配置。

这主要是由于Eureka 节点在复制时会剔除自身节点,向其它节点复制实例信息,保证了单边同步原则:只要有一条边将节点连接,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和同步。

在生产环境中并不要过多调整其它配置,遵循默认的配置既可。

服务发现作为服务提供者的Eureka Client 必须配置register-with-eureka 为true,即向Eureka Server 注册服务,而作为服务消费者的Eureka Client 必须配置fetch-registry=true,意即从Eureka Server 上获取服务信息。

如果一个应用服务可能既对外提供服务,也使用其它领域提供的服务,则两者都配置为true,同时支持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

由于Ribbon 支持了负载均衡,所以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应用一般都是采用基于IP 的方式注册,这样更灵活。

健康检查在开发测试环境中,常常都是standlone 方式部署,但由于Eureka 自我保护模式以及心跳周期长的原因,经常会遇到Eureka Server 不剔除已关停的节点的问题,而应用在开发测试环境的启停又比较频繁,给联调测试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为此我们调整了部分配置让Eureka Server 能够迅速有效地踢出已关停的节点,主要包括在Server 端配置关闭自我保护(eureka.server.enableSelfPreservation=false),同时可以缩小Eureka Server 清理无效节点的时间间隔(eureka.server.evictionIntervalTimerInMs=1000)等方式。

另外在Client 端开启健康检查,并同步缩小配置续约更新时间和到期时间(eureka.instance.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10 和eureka.instance.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20)。

健康检查机制也有助于帮助Eureka 判断Client 端应用的可用性。

没有健康检查机制的Client 端,其应用状态会一直是UP,只能依赖于Server 端的定期续约和清理机制判断节点可用性。

配置了健康检查的Client 端会定时向Server 端发送状态心跳,同时内置支持了包括JDBC、Redis 等第三方组件的健康检查,任何一个不可用,则应用会被标为DOWN 状态,将不再提供服务。

在生产环境下也是开启了客户端健康检查的机制,但没有调节配置参数。

Eureka 的一致性在CAP 原则中,Eureka 在设计时优先保证AP。

Eureka 各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几个节点挂掉不会影响正常节点的工作,剩余的节点依然可以提供注册和查询服务。

而Eureka 的客户端在向某个Eureka 注册时如果发现连接失败,则会自动切换至其它节点,只要有一台Eureka 还在,就能保证注册服务可用(保证可用性),只不过查到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不保证强一致性)。

除此之外,Eureka 还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在15 分钟内超过85% 的节点都没有正常的心跳,那么Eureka 就认为客户端与注册中心出现了网络故障,开启自我保护,支持可读不可写。

Eureka 为了保证高可用,在应用存活、服务实例信息、节点复制等都采用了缓存机制及定期同步的控制策略,比如客户端的定期获取(eureka.client.registryFetchIntervalSeconds),实例信息的定期复制(eureka.client.instanceInfoReplicationIntervalSeconds),Server 的定期心跳检查(eureka.instance.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客户端定期存活心跳(eureka.instance.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等等,加强了注册信息的不一致性。

服务消费者应用可以选择重试或者快速失败的方式,但作为服务提供者在基于Spirng Cloud 的微服务机制下应当保证服务的幂等性,支持重试。

因此如果对一致性的要求较高,可以适当调整相应参数,但明显这样也增加了通信的频率,这种平衡性的考虑更多地需要根据生产环境实际情况来调整,并没有最优的设置。

Config 的高可用及实时更新高可用方案Config 的高可用方案比较简单,只需将Config Server 作为一个服务发布到注册中心上,客户端基于Eureka Client 完成服务发现,既可实现配置中心的高可用。

这种方式要求客户端应用必须在bootstrap 阶段完成发现配置服务并获取配置,因此关于Eureka Client 的配置也必须在bootstrap 的配置文件中存在。

同时我们引入了Spring Retry 支持重试,可多次从Server 端拉取配置,提高了容错能力。

另外,在启动阶段,我们配置了failFast=true 来实现快速失败的方式检查应用启动状态,避免对于失败的无感知带来应用不可用的情况。

配置实时同步在实际的生产中,我们同时基于Spring Cloud Bus 机制和Kafka 实现了实时更新,当通过git 提交了更新的配置文件后,基于webhook 或者手动向Config Server 应用发送一个/bus/refresh 请求,Config Server 则通过Kafka 向应用节点发送了一个配置更新的事件,应用接收到配置更新的事件后,会判断该文件的version 和state,如果任一个发生变化,则从Config Server 新拉取配置,内部基于RefreshRemoteApplicationEvent 广播更新RefreshScope 标注的配置。

默认的Kafka 的Topic 为springCloudbus,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用集群的节点不能采用consumer group 的方式消费,应采用广播模式保证每个节点都消费配置更新消息。

Spring CloudBus 又是基于Spring Cloud Stream 机制实现的,因此配置需要按照Steam 的方式设置。

具体为:如果需要重定义Topic 名称,则需要如上所示进行调整,由于多套开发环境的存在,而Kafka 只有一套,我们对Topic 进行了不同环境的重定义。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实时刷新会导致拒绝任务的异常(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必现(当前Edgware.RELEASE 版本)但不影响实际刷新配置,已被证实是个Bug,具体参见https:///spring-cloud/spring-cloud-netflix/issues/2228,可简单理解为在刷新时会关闭context 及关联的线程池重新加载,但刷新事件又同时提交了一个新的任务,导致拒绝执行异常。

Zuul 的网关的安全及session安全处理针对外网请求,必然需要一个网关系统来进行统一的安全校验及路由请求,Zuul 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点,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尽量让gateway 系统不集成任何业务逻辑,基于EnableZuulProxy 开启了服务发现模式实现了服务路由。

且只做安全和路由,降低了网关系统的依赖和耦合,也因此使gateway 系统可以线性扩展,无压力和无限制地应对流量和吞吐的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重定向的问题需要配置add-host-header=true 支持;为了安全保障,默认忽略所有服务(ignored-services='*'),基于白名单进行路由,同时开启endpoints 的安全校验,以避免泄露信息,还要通过ignored-patterns 关闭后端服务的endpoints 访问请求。

Session 管理Zuul 支持自定义Http Header,我们借助于该机制,实现了Session 从网关层向后端服务的透传。

主要是基于pre 类型的ZuulFilter,通过RequestContex.addZuulRequestHeader 方法可实现请求转发时增加自定义Header,后端基于SpringMVC 的拦截器拦截处理即可。

ZuulFilter 不像SpringMVC 的拦截器那么强大,它是不支持请求路径的过滤的。

Zuul 也没有集成SpringMVC 的拦截器,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开发实现类似的功能。

如果需要支持SpringMVC 拦截器,只需要继承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Adapter 重写初始化方法postProcessAfterInstantiation,向ZuulHandlerMapping 添加拦截器既可。

为了支持请求的过滤,还可以将拦截器包装为MappedInterceptor,这就可以像SpringMVC 的拦截器一样支持include 和exclude。

具体代码示例如下:关闭重试机制Zuul 底层是基于Ribbon 和Hystrix 实现的,因此超时配置需要注意,如果基于服务发现的方式,则超时主要受Ribbon 控制。

另外由于Spring Config 引入了Spring Retry 导致Zuul 会至少进行一次失败请求的重试,各种开关配置都不生效,最后通过将Ribbon 的MaxAutoRetries 和MaxAutoRetriesNextServer 同时设置为0,避免了重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