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柯氏评估模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评估,它用来评估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

结果评估是测量受训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直接结果,根据工作岗位职责的不同,测量的内容也不同。

通常,测量的内容主要为培训后业绩的改进程度,如劳动效率的变化程度、销售额的变化程度、客户满意程度的变化、积极性是否提高,等等。

企业往往根据这一指标来衡量员工培训对于企业所
带来的最直接影响。

除上述内容外,企业也可以将受训人的绩
效与工资福利相挂钩,利用绩效工资充分激励
受训人的工作效率。

此外,企业将培训作为一
项福利项目,帮助员工适应企业多方面的工作
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未来的岗位竞争和
职业晋升提供必要的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
[2]陈凤平,陈辉平.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及有效性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3.
[3]秦广业.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J].经济
视角(上),2008.6.
[提要]目前,证券市场中存在很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本文从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盈余管理的利弊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利弊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一、引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达到预谋的利己效果的会计行为。

二、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动机。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存在信息不对称。

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行为的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

由于有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或者股权,管理人员可能在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有个人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
股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
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
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
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
期银行存款利率”等。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
达到这些要求,很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按照目前
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
处于较为不利地位。

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
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
盈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
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
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

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
将愿意选择可增加收入以及减少费用的
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所以债
务安排也是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


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
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

对企业所得
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
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调整为应税利润。

企业
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
降低报告利润,可以达到少纳税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行为利与弊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
利益。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并非没有好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益
处。

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
理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尽量降低契约成本。

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
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会降低契约成
本,而且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
发事件做出较好的反应,从而较好地保护
企业及经营者自身利益。

其次,从资本市
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
的内部信息,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
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
且成本较高的,而盈余管理行为则能够通
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
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
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
的危害。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益
处,但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显见的,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降低了财
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管理者为了避
免报告损失或者盈利水平减少,进行盈余
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
而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
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
性。

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
经营者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
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
们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
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
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文/孙立娟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管理/制度
46
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

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盈余管理所使用的方法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以及非会计的手段来调整和控制会计收益,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盈余管理改变的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以使会计报告呈现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但是它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盈余。

由于企
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可以选择
的多种方法,当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利益
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
管理当局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或改变会计政策,使盈利信息对自己
有利。

企业管理当局具有较多的信息优
势,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管
理当局就有可能采用或变更对自己有益
的会计计量方法,以此达到盈余管理的目
的。

(二)利用非会计手段调节企业生产
经营及交易。

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报告期的
收益,往往会提前确认收入,滞后确认费
用和成本,更有甚者还会创造交易,这些
非会计的手段都会对企业当期的报告利
润产生影响。

(三)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联交易往往不是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的,
企业将资产承包给关联方,由关联方承担
亏损,同时还可以获得固定的承包收益。

关联交易包括虚构业务量、低价收购原
料、高价销售商品等关联购销交易。

或者
将不良资产承包给关联方,由关联方承担
亏损,同时还可以获得固定的承包收益
等,这些都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马尔福德等著.程炼,郭戎,徐凯
译.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识别[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2]梁莱歆等编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3](加)威廉R斯科特著.汉文,夏文贤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
[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转变银行的利润增长方式。

然而,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理财需求。

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或家庭量身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实现资产抵抗风险、保值增值的目的,具有个性化、综合性、专业化、网络电子化等特点。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以来,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与发达国
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比,在目标
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创新、客户经理的培训
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一、导论
(一)个人理财概述。

个人理财在中国是渐
行渐近的,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仅仅崭露
头角。

近年来,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产
品日益丰富,个人理财市场需求日渐突显,国
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初级个
人理财服务和专有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
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等,部分地区的
商业银行已经在个人理财方面形成了一套比
较完整的管理办法、掌握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手
段、并组建起拥有相关业务技能的理财人员队
伍,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居民
的个人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由于个人
收入分配的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对金融服
务、资产增值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而居民的金
融知识、理财技能较为缺乏,客观上需要专门
的理财机构和理财专家为其进行投资理财,商
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备受青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七十年
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商业
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

所以,
西方国家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和著作颇丰,其
理论体系、研究层面也较为成熟和深入。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和理查
德·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将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地分析了决定和影响
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该理论的中心理论是以
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的。


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即用边
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
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
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启示
□文/黄兵兵吕金梅马磊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
金融/投资
47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月号下(总第45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