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cd94776edb6f1afe001f61.png)
精心整理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中国(3)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2)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3)7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https://img.taocdn.com/s3/m/0bcdbaf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4.png)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唐时期:(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开明政策,被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2)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中亚。
(3)——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5)吐蕃——青藏高原。
2.两宋时期:(1)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2)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地区。
(3)大理——控制云南。
(4)金——原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以北属金。
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及活动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中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
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攻势。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761d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b.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47b8a7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8.png)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与周边国家及远离自身的国家交往的经历。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温和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古代中国推崇和平共处,是其外交政策中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在平衡相互竞争关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组织联盟以达成和平协议。
如果同盟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尽可能保持和平。
一方面,中国不会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除非自卫;另一方面,中国常常将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
二、文化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轰动一时的文化输出。
例如,开放“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更是实现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三、外交礼仪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
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礼仪是政治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万邦之表"。
被称作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外交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文明、文化形象,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外交礼仪往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思想体系,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
四、国际经贸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也十分注重经贸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活跃身影。
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强外交关系的稳定性,并有利于双方国民的福利和发展。
五、对外援助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外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e8777e5acfa1c7aa00cca2.png)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 恢复” 而不用“加入” “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 说法? 说法?
1.中国为什么能在第 届联合国大会 中国为什么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国为什么能在第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A.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
(“两弹一星”;导弹部队组建)
乔冠华 大笑
毛泽东会 见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 田中角荣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重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重大发展 世纪70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1972年) (1979年)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考再现 【 08武汉 】1.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 武汉 年 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 周年首脑会议上, 周年首脑会议上 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 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 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 世纪50年代 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 世纪 年代 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 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 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目的: 目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 关系 影响: 影响: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 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认可, 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原则。 原则。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b0712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4.png)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e66660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2.png)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国际交往历史。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对外交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与亲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以和平共处和亲善为基调,秉持着“以德服邻”、“和为贵”的原则。
古代中国的帝王与政治家往往注重以示好、联姻、贸易等方式来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例如,中国周朝时期禹、尧、舜等圣王均倡导仁政,以德治国,并与邻国通过婚姻来巩固友谊。
二、外交手段:朝贡与使节交往中国古代外交手段主要包括朝贡和使节交往两种形式。
通过朝贡,中国向邻国派遣使者,向其国君奉上珍贵的礼品,以示友好和尊重,同时也希望与对方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经由使节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式的外交往来,派遣使节与对方代表进行洽谈和签订条约,进一步巩固国际交往关系。
三、对外交往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互惠互利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国际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播和互惠互利方面。
通过和平共处和外交手段,中国不仅传播了其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邻国的优秀文化。
例如,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和其他亚欧国家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西方旅行家、学者和商人纷纷来华探访、学习,并将中国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另外,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还促进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使中国得以与西方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及远方国家的经济繁荣,形成了东亚文明圈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以和平共处、亲善关系为主要特点,注重文化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手段的运用,中国古代在保持优势地位的同时,也与邻国和其他国家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这种国际关系与外交的实践对于塑造中国的历史、文化形象,以及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d9f2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高三历史课件古代对外关系.pptx
![高三历史课件古代对外关系.pptx](https://img.taocdn.com/s3/m/c21b93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2.png)
九.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华侨下南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占澳 4、郑成功收复台湾
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6.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
第15页/共33页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 夺。 3.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 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 斗争。
影 响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因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力
驱动,远洋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第29页/共33页
畅想天地
郑和下西洋一般都选择 秋冬出发,夏季返回。你认 为郑和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第7页/共33页
开辟:张骞凿空
绸陆 之上
路线: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疏勒—葱岭—中亚—欧洲
路 丝 经文交流:输出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井渠法造纸术;
传入佛教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第8的页陆/共3上3页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请你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并谈谈你对两汉对世
思治以影 为界路、从响东分经促影:亚析济进一文响:、经方明的一 文 济面的理般 化 文,中解说 、 化经心。来对交济,,外流文其影交、化对响通丰发外对、富展交外及世交政界居往往策人于促的五民世进因方生界 了素 面活先中主 分、进外要 析扩行经可 ;大列济以 影中,文从 响国成化政 可影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5661c6aac77da26925c5b0b9.png)
战争
战争
7xP103
7xP105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大致以和平往来为主题
秦汉时期——开始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考点回顾
考点回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谈一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给了你哪些启示?
中 国 古 代 的 对 外 关 系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闭关锁 国只会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我国应该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等。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 1945年台湾回归。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
元朝设置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新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 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 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等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 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朝代 民族(地区) 秦 汉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240d9b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1.png)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古代对外关系
![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2eab86d1eb91a37f1115cac.png)
古代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史实: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当然,安敦派使者来中国这个知识点,这两年的考试说明没做要求。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特点: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从交往形式上:既有,也有;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三条途径,其中是主要参与者;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史实: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doc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doc](https://img.taocdn.com/s3/m/5102678a0740be1e650e9a8e.png)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备考导航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ff1b5c0551810a6f424862f.png)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推行积极的外交,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三、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秦汉至明朝中期,我国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政策;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前期),反对外来侵略,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概况(三)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概况五、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通的发达。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陆上丝注意: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重心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隋唐时期,海陆并重;唐朝以后,逐渐以海路为主2、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中,西汉开创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将其推上了顶峰,但很快由于各种因素,海上丝绸之路也日益衰落3、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与其发达的对外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中应注意结合教材中的《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进行掌握。
以下为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六、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见前两部分内容)。
从汉代到清朝,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明清等朝代的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其贸易性质是贡赐贸易,主要体现出“加强外交的手段”特点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中国的科技文化不断外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fa1277a417866fb84a8edc.png)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394211ba84868762caaed568.png)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5、唐朝:(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a07c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5.png)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是中考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外交关系进行深入解析,从中探究古代中国在外交交往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一、外交关系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那个时候,外交交往主要集中在领土分界和互通使节上。
这种形式的外交交往逐渐演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间的联盟与争斗,推动着各国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和平外交思想:中国古代重视和平,崇尚和平外交。
和平外交思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各代统治者秉持这一思想与外国进行交往。
2. 重视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外交非常重视礼仪和仪式,这是一种表达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使节互相拜见、交换礼物和文章是外交交往的重要环节。
3. 亲征外交:中国古代国君重视亲自出征或接见使节,这既是一种表达威信和实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加强与外国关系的手段。
4. 互利共赢的外交思想:中国古代外交旨在维护国家利益,但也重视与外国进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三、中国古代外交的代表事件中国古代外交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外交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1. 周平王与西王母的故事:《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周平王派使者向西南夷的国王求贡的故事。
这一事件显示了中国古代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关系。
2. 時空外交: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時空外交」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
唐朝皇帝唐玄宗与日本天皇相互间送来了时空意义上的贡品,大大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3. 嘉靖与宣德:明代的「嘉靖与宣德」事件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当时的明朝皇帝嘉靖与日本的宣德天皇互派使节并交换礼物,促进了两国的和平与友好。
四、中国古代外交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影响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古代外交关系的和平思想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互通有无、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葱
安息
岭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认识与感悟
1、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才能 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与 民族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