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合集下载

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供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专业使用)前言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

急诊医学主要研究各种现场救护(又称院前急救)、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如急症/征的院内诊治)、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创伤、危重病监护、灾害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研究的任务就是将院前急救、院内诊治和危重病监护三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快捷的医疗服务。

急诊医学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多发、急、危、重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救治原则,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转运、检查、治疗、监护等各项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诊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急诊医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的需要,让急诊医生具有快速诊断、急救、监护等方面的专业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既能掌握一般的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又有相对固定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为今后从事急诊专业的临床医师在救治急、危、重病人奠定良好基础,而且为从事其他专业临床医师拓宽了这一新学科的知识面。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沈洪,刘中明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预防、麻醉、肿瘤、放射、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试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医德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立志献身急诊专业,造福于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队伍,使正在掘起的急诊医学这一新的学科得到更快更完善地发展。

急诊与灾难医学灾难现场医学救援ppt课件

急诊与灾难医学灾难现场医学救援ppt课件

16
精选--张连阳
止血带止血法
❖ 仅用于其他方法无效、四肢严 重创伤大出血时
❖ 出血创口上方5cm ❖ 前臂宜在上1/2处 ❖ 大腿宜在上2/3处 ❖ 尽量近创口处
17
精选--张连阳
不直接缠在皮肤上 绑扎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 应有明确的时间标记 不宜超过3~5h 1~1.5h缓慢放松1次,每次30~60 s 禁用电线、铁丝、绳索
41
精选--张连阳
饮用水获得及净化
❖ 不进食人可以活3周,但如不饮水则仅能坚持3天 ❖ 失水量占1%体重时感口渴,达3%体重时食欲不振,达7%体重时言语
障碍,达9%体重时无法行走,达11%体重时无法吞咽,处于高度危 险状态 ❖ 除自带的瓶装净化水等饮用水源外,野外寻找饮用水非常重要
40
❖ 在灾难救援中,医学救援人员同受灾人员一样,也处于灾难环境中 ❖ 医学救援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常识,还要掌握个人在恶劣条件下生存
生活的基本技能 ❖ 野外生存技能不但可保障医学救援人员本身的生命安全,避免人员损
失,而且有助于提高受灾遇险人员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的能力, 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 医学救援人员在奔赴救灾一线时必需备齐生存生活的有关装备,包括 水、食品、帐篷、野炊用具和防疫药品等
提供确定性治疗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5
精选--张连阳
一、灾难现场心肺复苏
6
精选--张连阳
所有严重创伤病人都缺氧
7
精选--张连阳
保持呼吸道通畅
8
精选--张连阳
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
9
精选--张连阳
气道管理与颈椎保护
❖ 气道通畅是第一优先 所有钝性伤患者须固定颈椎直到排除颈椎损伤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PPT课件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PPT课件
❖ 防骨折端移動,減輕痛苦,避免骨折端損傷血管、神經 ❖ 固定骨折前,應首先完成基本生命支持等救命措施 ❖ 對外露的骨折端不應送回傷口,對畸形的傷肢不必複位 ❖ 固定範圍應超過骨折上下相鄰的兩個關節 ❖ 疑脊柱骨折固定後搬運
1
搬運
❖ 儘快撤離危險現場是救治的第一步 ❖ 通常採用擔架搬運傷患
脊柱骨折
❖ 大批傷患救治,最主要的不是技術,而是高效的組織
救援 模式
救治机构有明确分工,确保分级救 治原则的落实,根据灾情严重程 度、伤亡人数、医疗资源残存情 况等决定,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 模式
①二级救援模式,“灾区内基层 医院-灾区内三级医院(建制完整、 运行良好)”
②三级救援模式,“灾区内基层 医院-灾区内三级医院(建制完整、 运行良好)-灾区外医院”
基本組織形式
1
二、分級救治原則
及时合理
• 10分钟内获得现场急救 • 3小时内获得紧急救治 • 6小时内得到早期治疗 • 12小时内接受专科治疗 • 关键是现场抢救、积极后送,
勿使伤员在现场过多、过久 地滞留 • 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服 务于最大多数的伤员,以尽 可能多地救治伤员为目标
连续继承
• 将救治过程分工、分阶段 • 各级救治应连续继承,使整
收容分类
• 快速将伤员分别安排到相应的 区域,接收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救治分类
• 判定创伤的严重程度和主要损 伤,确定救治措施,统筹安排 救治顺序
转运分类
• 以伤员尽快到达确定性治疗机 构为目的,根据各类救治措施 的最佳实施时机、转运工具及 转运环境等确定转运的顺序、 工具、地点
1
分揀依據
生理体征 解剖损伤 致伤机制 伤前状态 其他因素
控制出血是维持循环 稳定的关键

《灾难医学》课件

《灾难医学》课件

环境卫生整治
加强水源保护、垃圾处 理和居住环境改善,减
少疾病传播途径。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疫情监测和报告系 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
情。
疫情监测与控制
01
02
03
04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覆盖灾区的疫情监测网络 ,实时收集和分析疫情数据。
疫情预警
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疫情 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和居民采
取防控措施。
救援人员与灾区居民交叉感染
缺乏防疫资源和专业人员
救援人员进入灾区可能携带病原体,与灾 区居民接触后可能引发交叉感染。
灾后医疗资源紧张,专业防疫人员不足, 影响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防疫措施与策略
建立防疫体系
建立灾后防疫指挥体系 ,统一协调防疫工作。
健康教育
开展灾区居民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
能力。
02
CATALOGUE
灾难现场的医疗救援
医疗救援队伍的组织与培训
组织
组建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疗 救援队伍,包括医生、护士、急 救员等,确保队伍具备高效、有 序的救援能力。
培训
定期进行灾难救援培训和演练, 提高医疗救援队伍应对各种灾难 现场的快速反应和救治能力。
现场救援装备与技术
装备
配备先进的医疗救援装备,如便携式 医疗设备、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 确保救援人员在现场能够进行有效的 救治工作。
灾难意识和应对能力。Fra bibliotek培训演练
组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 高公众在灾难发生时的自救互救
能力。
社会参与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难救 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救援体系。
THANKS

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相关问题解答

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相关问题解答

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相关问题解答第一节灾害医学救援概述1.灾害医学救援的概念是什么?灾害医学救援是研究灾害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的一门学科,它不是传统医学的简单分支,而是急救医学、工程脱险技术和应急管理三门学科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的高度融合。

灾害救援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灾害现场伤员救治,包括:营救幸存者,进行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疏散和运送伤员;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灾后心理障碍的处理;灾后帮助当地医院的重建与医疗培训工作。

2.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是什么?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是: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随机性;②灾害救援现场的危险性;③灾害伤情救护的复杂性;④救护活动的阶段性;⑤灾害医学救援的社会性;⑥灾害救援的特殊性;⑦灾害救援的协作性;⑧灾害现场各种物品供应的紧迫性;⑨灾害现场卫生防疫的重要性。

3.什么是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制?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制是灾害伤病员救护和传送工作的组织形式及基本制度,包括救护机构的设置、救护任务和救护范围的区分。

该体制以分级救护为宜。

4•什么是分级救护?为什么要进行分级救护?分级救护是指把承担灾害伤病员救护的医疗机构,按技术高低和措施的复杂程度分成若干等级,并按从低级到高级的梯次配置,把伤病员的整个救护过程从时间、距离上分开。

伤病员在转送过程中,通过这些救护机构得到逐步完善的治疗。

这种救护与转送结合的分级救护过程是灾害伤病员救护的基本组织形式。

灾区的救护条件受限,无法处理复杂的伤情及收容大量伤员。

因此,伤病员必须经过现场抢救后转送至第二级或第三级治疗,将一个医院承担的救护全过程由三级或两级救护机构分工实施。

但并不是每个伤病员都需要经过三级救护,应依据病情的轻重决定最终治疗机构的等级。

如重伤病员是三级,2~3周能治愈的伤病员为两级。

5.分级救护的组织形式是什么?(1)第一级现场急救:由军队或地方医疗队派出的医护人员与公安、担架员等共同组成抢救小组,在灾区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初步急救措施。

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

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
• 分配急救优先权和确定需要转送的伤员, 是分级救治的基础。
(二)原则
1. 简单快速 2. 分类分级 3. 救命优先 4. 自主决策 5. 重复检伤 6. 公平有效
(三)种类
检伤分类的种类
收容分类
救治分类
后送分类
(四)常用方法
START法 SALT法
Jump START法
1.
2.
3.
1.SSTTAARRTT法法
1.临时指压止血
用手指压迫出血动 脉作为应急措施,可使 出血暂时停止。
2.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用于小动脉以及静脉或 毛细血管的出血。
伤口内有碎骨片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
3.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用于腹股沟、腋窝、鼻 腔、宫腔出血以及盲管伤、 组织缺损等。
4.抬高肢体止血
四肢大量出血,在上止 血带前应抬高患肢2min,在 出血部位的上方。


红色组
评估意识,能否听命令做简单动作?


红色组
黄色组
START法
重 中

死亡
Jump START法
能否行走? 否
有 呼吸?
呼吸频率 <15或>45
(次/分) 15~45
红色组
能否触及 脉搏?

红色组

AVPU
对P反应不恰当 或U
红色组
对A,V 或P反应恰当
黄色组

轻伤
二次分类

有呼吸
开放气道
2.Jump START
是对START修正后用于受伤儿童(1~8岁)检伤分类的方 法。分组方法和分类依据与START相似,但基于儿童的生理 特点对分类依据做了调整。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流程及勤务知识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流程及勤务知识

where
who
how 一看、二问、三摸、 四查;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危急伤 病员应边救治边分 类。
what 明确伤病员应由救 治机构的哪一个职 能组(室)接收和对 伤病员处置的先后 顺序 明确应为伤病员实 行何种救治措施及 救治顺序
分类 收 容 进入 场/后 救治 送运 分 机构 输工 类 具
分类人员
• 带什么?——物资装备配备标准
– 参考现有标准,依据分析预判 – 模块化、配套化、„„Leabharlann • 要发挥先进技术器材的作用
– Histoacryl®组织胶水
– 无需麻醉、无需拆线 – 节省时间、节省支出
– 使用方法极为简单,无特定的培训 要求,医生,护士均可进行操作
机动权——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核 心主动权
伤员伤势 评估及处 置顺序参 考条件
救 治 进入 各组 分 组室 室 类 后 伤病 送 准备 员室 分 后送 各组 室 类
临床救治人员
详细检查
后送组人员会同临床救 明确伤病员后送的 治人员;手术后和抗休 根据伤病员的诊断、 去处,运送的伤病 克的伤员,由手术人员 预后的判断和下一 员姿势、工具及顺 和经治人员进行后送分 步救治的需要 序 类
“不要成为新灾民”
“时间就是生命”
– 灾难伤员致伤效应多样、复杂,救治难度大
• 致伤效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 伤类复杂、伤势严重,危重伤、复合伤多 • 现场急救力量薄弱,伤员抢救和后送困难 • 灾难(害)救援医学
– 灾难伤员致伤效应多样、复杂,救治难度大
面对灾难,你 的医学技术足 够吗?!
– 灾难医学救援保障协调难,组织指挥复杂
• 平转战(灾)
– 受领任务,启动预案,计划部署 – 信息收集,需求评估,现场侦察 – 调整组织,调配人员,人员集结 – 筹措物资,点验装备,准备给养 – 思想动员,应急培训,检查上报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医学:灾难医学概论

医学:灾难医学概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生命优先原则
在救援过程中,应优先救助生 命受到威胁的人群,特别是老
人、儿童和孕妇。
科学救援原则
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合理 配置资源,确保救援行动的有
效性。
安全第一原则
在救援过程中,要确保救援人 员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造
成二次伤害。
灾难现场的医疗救援流程
现场评估
到达灾难现场后,医疗人员应 对现场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救
VS
详细描述
在某火灾事故中,医疗救援队伍第一时间 到达现场,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针对不 同伤情,医疗队采取了相应的救治措施, 如现场止血、心肺复苏、稳定伤病情等。 同时,医疗队还加强了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国际重大灾难的医学救援案例
总结词
国际合作、人道援助、共同应对
详细描述
在国际重大灾难发生后,多个国家的医疗救 援队伍联合行动,共同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各国医疗队之间密切配合,共享资源,确保 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此外,国际社会还提 供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和资金,为受 灾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灾难医学的技术创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 术对灾难救援进行智能化 管理,提高救援决策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远程医疗技术
发展远程医疗技术,为灾 区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和 咨询,减轻灾区医疗资源 压力。
生物技术
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型药 物和疫苗,有效应对灾难 中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
灾难医学的教育与培训
有效的灾难医学应对能 够减少社会恐慌,维护
社会稳定。
提高应急能力

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用研究

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用研究
灾难医学救援分类理论与应 用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灾难医学救援概述 • 灾难医学救援的分类理论 • 灾难医学救援的应用场景 • 灾难医学救援的策略与方法 • 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分析 • 灾难医学救援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灾难医学救援概述
灾难医学救援的定义
灾难医学救援是指针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等,由医疗专业人员参与,提供紧急救援、医疗救治 、卫生防疫、心理援助等服务的综合性救援行动。
灾难医学救援的主要目标是挽救生命、减轻伤痛、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传播,以及为受灾地区提供持续的医疗和公共卫生 服务。
灾难医学救援的重要性
灾难医学救援对于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 能够及时提供医疗和卫生服务,挽救生命,减轻伤痛,控 制疾病的传播,缓解受灾地区医疗资源的短缺。
灾难医学救援还能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和技术协作。
总结
美国911事件的医学救援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 最广的一次医学救援行动,充分展示了美国在灾难医学 救援方面的实力和应对能力。
06
灾难医学救援的未来展望与 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进国际灾难救援信息共享
建立国际灾难救援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全球灾难信息,加 强国际间的协作与沟通。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案例一:汶川地震的医学救援
灾区情况
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 地震。灾区遭受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次生灾害。
医学救援措施
在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医学救援应急机制,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紧急驰援灾区, 为灾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同时,大量医疗物资、药品和设备被紧急调运至灾区 。

【人卫出版社】《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版-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人卫出版社】《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版-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保护颈椎
• 颈部脊髓占50%椎管 • 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
症状和体征判断 • 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
在损伤时,而不是确 定有损伤时
10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呼吸功能维持
致命胸伤 维持通气
张力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
连枷胸
气管插管不是 人工呼吸“金标准”
面罩给氧 具有相同效果
监测脉搏 血氧饱合度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急诊与灾难医学
第二十章 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
张连阳
2
主要教学内容
1
灾难现场的医疗急救
2
伤员的现场分拣
3
伤员的分级救治
4
伤员的转运
5
救援人员的生存技能和自我保护
6
大宗尸体处理与患者身份鉴定
3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第一节 灾难现场的医疗急救
第十九章 灾害现场医学救援
4
现场救治
灾难救援中最关键的是针对伤员的医学救援 现场急救技术是灾难救援中的主要急救手段 急救人员应当根据现场环境和条件灵活组织与运用 正确掌握急救技术,对降低伤死率、伤残率,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循环功能维持
心肺 复苏
根据呼吸、咳嗽反射 和对人工呼吸与强刺 激的反应确定是否接 受心肺复苏
应早开始,各10秒钟 内评估意识、呼吸、 循环
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疑颈椎伤,双手推举 下颌法来打开气道
2000年国际CPR指南 对口对口人工呼吸不 作严格要求
控制外 控制出血是维持循环 出血 稳定的关键
纱布加压包扎
14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二、灾难现场伤员急救
止血 包扎 骨折固定 搬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第一节 灾难伤员医疗急救 第二节 伤员现场分拣 第三节 伤员分级救治 第四节 伤员转运 第五节 救援人员自我防护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重点难点
掌握 灾难伤员现场初次评估、急救,灾难现场危险因素
熟悉
伤员现场分拣目的,分级救治适用情况和原则,伤 员转运分类,继发性创伤应激障碍防治
了解
(三)骨折固 定
防骨折端移动,减轻痛苦,避免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 固定骨折前,应首先完成基本生命支持等救命措施 对外露的骨折端不应送回伤口,对畸形的伤肢不必复位 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上下相邻的两个关节 疑脊柱骨折固定后搬运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脊柱骨折
(四)搬运
尽快撤离危险现场是救治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担架搬运伤员
SBP 80~90mmHg 对休克病人延迟复苏肯定有 害 出血未控制者立即复苏危害 更大,延迟复苏危害轻 适用于:未控制出血,院前 救治时,轻度低血压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生存链
早电话

早除颤

建立液体通道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其他内脏损伤判断
严密观察有无脏器活动性出血
颅脑伤后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大小,肢体活动 胸部伤后要严密观察有无心包或胸腔内积血, 有条件时可行胸腔穿刺以明确诊断及伤情严重程度 腹部钝性伤后要特别注意有无腹部移动性浊音, 有条件时可行腹腔穿刺以明确诊断及伤情严重程度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A:气道管理与颈椎保护
气道通畅是第一优先 所有钝性伤患者须固定颈椎直到排除颈椎损伤
控制气道
• 呼吸暂停 • 意识状态改变,丧失气道
保护功能 • 颈部、颌面部损伤等,不能维
持正常氧合等
保护颈椎
• 颈部脊髓占50%椎管 • 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症状
和体征判断 • 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在损伤时,
灾难救援中最关键的是针对伤员的医学救援 现场急救技术是灾难救援中各级救治机构最主要的急救手段 急救人员应当根据现场环境和条件灵活组织与运用 正确掌握急救技术,对降低伤死率、伤残率,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提供确定性治疗机会,
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灾难现场心肺复苏
徒手完成A、B、C 徒手心肺复苏
骨盆骨折
常见错误
体位
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 肢,保持躯体成一直线 防止脊椎弯曲或扭转
严禁分别抬胸、抬腿
伤员仰卧
髋、膝半屈, 膝下垫好衣卷
三角巾围绕臀部和骨盆, 下腹部前面的中间打结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三、灾难现场伤员急救
止血 包扎 骨折固定 搬运
16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止血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血色鲜红,血液 由伤口向体外喷
射,危险性大
血色暗红,血液 不停地流出
血色鲜红,血液 从整个伤面渗出,
危险性小
加压伤口包扎, 指压止血
加压伤口包扎, 填塞止血
加压伤口包扎, 填塞止血
伤员现场分拣方法,分级救治组织,转运原则和方 式,灾难现场个体防护分级,防护装备
第一节
灾难伤员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救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概述
灾难现场初次评估
包扎 骨折固定
灾难伤员 医疗急救
止血 搬运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现场救治
在进入事故或灾难现场或邻近区域前,应快速而全面地评估风险,确保救援人员、被救人员 和旁观者安全。
控制 外出血
覆血难收,控制出血是维持循环 稳定的关键
纱布加压包扎压迫
止血带明确有效,避免过高、过 松、过紧或过久
避免遗漏背部伤口 肋骨 100~200mL 胫骨 300~500mL 股骨 800~1000mL 骨盆 >1000mL,搬动可导致额 外失血800~2000ml,避免重复 检查
限制性液 体复苏
现场,非医务人员可完成
借助器械、药材等 完成A、B、C
气管插管、静脉输液、药物应 用、胸腔穿刺引流等
现场,院外,院内, 需医护人员实施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所有严重创伤病人都缺氧
气道压迫,胸部创伤, 头伤,低血容量 有自主呼吸时紧闭性带储袋面罩; 昏迷时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慢性肺病也应给高浓度的氧, 2—慢刀手,O2—快刀手
而不是确定有损伤时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B:呼吸功能维持
致命胸伤 维持通气
张力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
连枷胸
气管插管不是 人工呼吸“金标准”
面罩给氧 具有相同效果
监测脉搏 血氧饱合度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C:循环功能维持
心肺复苏
根据呼吸、咳嗽反射和对人 工呼吸与强刺激的反应确定 是否接受心肺复苏 应早开始,意识、呼吸、循 环各10s 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疑颈 椎伤,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 开气道 2000年国际CPR指南对口对 口人工呼吸不作严格要求; 绝不能放弃胸外心脏按压
位置和大小,污染程度,可 能损伤的解剖结构,末梢血
运,骨折,是否毁损
可能导致大出血的伤口现 场不探查;严禁探查伤道
或取出异物
保护受伤的肢体,避免伤 口污染,减少痛苦,控制 出血,并固定伤口的敷料 和夹板,轻、快、准、牢
不可过紧或过松,在四肢 要露出指(趾)末端,以便 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无创
清理口腔
体位引流 避免误吸
有创
气管插管 环甲膜切开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
环甲膜切开:上呼吸道梗阻,手法抬下颌、 简单气道辅助和气管插管等失败时应用。
在复苏室由于异物或水肿导致时应用; 12岁以下儿童不推荐行环甲膜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不推荐在急诊室进行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止血带止血法
不直接缠在皮肤上 绑扎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 应有明确的时间标记 不宜超过3~5h 1~1.5h缓慢放松1次,每次30~60s 放松前包扎伤口 禁用电线、铁丝、绳索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伤口包扎
伤口检查 伤口包扎
根据失血的表现可初步判断失血量。当失血量达全身血量的20%以上时,则出现休 克症状,如脸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呼吸急促,心慌气短,脉搏细弱或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到。
17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止血带止血法
仅用于其他方法无效、四肢严重创伤大出血时 出血创口上方5 前臂宜在上1/2处 大腿宜在上2/3处 尽量近创口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