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17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
第1课邓稼先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筹划(chó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2.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形容知道的范围较广。
侧重于“妇孺”,妇女和小孩。
知道的范围较广,用“妇孺皆知”;事实道理较普遍,用“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
适用于明显的事实或道理,也适用于人。
3.词语释义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作者简介: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好的教学设计课件是很重要的。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盼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关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气。
2、品尝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洁有肯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一曲激扬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
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日,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倾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观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留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 小组代表朗读展现。
?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索下列问题? 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过程,描述了一个什么的场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
) 参考答案:安塞腰鼓表演?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参考答案:宁静舞动安静?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详细的东西?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参考答案: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张扬、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精神的自由? 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呢?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气。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最新修订)
新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7审定最新教材)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新版教材全册教案。
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编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7年月日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及步骤】课时设计:2课时课时1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2017年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春朱自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3、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整体感悟1、听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3)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2、正音(出示投影)水涨(zhǎng)(sǎn )散在草丛里酝酿(yùn niàng )应和(yìng hâ)(báo)薄烟黄晕(yùn)(hōng)烘托蓑(sūo)抖擞(sǒu)朗润(rùn)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语音四、研读与赏析分析第一部分:盼春(第1段)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突出了什么感情?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分析第二部分:绘春(第2-7段)提问: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明确: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三班这学期共41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81分,最低分18分,优秀人数0,人均分58.5分,与其他两个班的差距较大。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部分学生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语文单元归属教材分析七年级(下)课文跟旧版课文篇目有所增删,写作指导和综合性学习做了全部修改。
所以,对老师们来说比较陌生,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
纵观整册教材,可以总结出几个要点:教材内容以成长、爱国、立志、探险、动物分类,建立六个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主题相一致,再辅以一定的写作实践指导,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意义重大。
知识与能力方面,规定学生要达到以下要求:‚结合个人经历和体验,学习文章表达技巧‛;‚揣摾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这些教学要求有的与上学期重复,意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学情分析本学期所上班级七(1、2)班学生共67人,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男女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
学生智力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是: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有待提高。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全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017年人教版初一语文(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案1邓稼先知识与技能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
(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初中语文】2017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教学案(31套)-人教版21
【初中语文】2017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教学案(31套)-人教版21LT17 紫藤萝瀑布【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感悟中心。
2.品味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学习重点】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水平。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各种美丽的花卉,让人赏心悦目,也曾引起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的遐思。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曾读过哪些写花的诗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是“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初中语文】2017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教学案(31套) 人教版23
19 *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忧郁..(yōu yù)诱.人(yòu)瞬.息(shùn)涉.足(shè)幽寂.(jì) 延绵.(mián) 荒草萋.萋(qī) 伫.立(zhù)(2)词义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5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理解意蕴丰富的词语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美美地听——深情地读——细细地品——尽情地说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板书课题:黄河颂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读教师分发的材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自学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美美的听,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境界。
3、深情地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
(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三、课堂探究1、细细地品(一)自主探究:可以对歌词做批注,然后自由交流读书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
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游戏: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童话故事,那么我们来做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好不好?看图片猜童话。
请你认真看图片,然后猜一猜,这是来自哪篇童话?(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知道得真多!是呀,童话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快乐着!老师发现今天的你们格外精神,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飞进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趣中探疑1一提到花园,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用你积累的词句描述一下。
啊!太美了,那么巨人的花园又是什么样呢?2指名读文,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3交流个体感悟。
(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谁能带我们走进巨人漂亮的花园?(交流后课件出示: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4集体朗读:好美的花园呀,让我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这花园的美丽。
(齐读) 5范读想象: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
请把眼睛闭上,静静地聆听。
(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感受欢乐: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出示:“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过渡:看,花园四季交替多正常啊!可巨人的加入就使这个花园发生了变化。
花园是怎么变的,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7读文思考:(课件出示)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三交流感悟1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最新审定)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审定最新教材)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新版教材表格式全册教案。
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编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7年月日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17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 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掌 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 迅 1881~1936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 1907~1936 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 日记、书信等共 800 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 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 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 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 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 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缠络 á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 ò 此处状声觅食 ì 找食渊博 ā 学识深广确凿 á 菜畦 í 桑椹 è 油蛉 í 攒 á 斑蝥 á 珊瑚 ā 蟋蟀 à 敛 ǎ 脑髓 ǐ 陌 ò 人迹罕至 ǎ竹筛 ā 秕谷 ǐ 系 ì 传授 ò 书塾 ǔ 宿儒 ú 蝉蜕 ì 人声鼎沸 ǐ 窦 ò 厥士 é 拗 ǎ 倜傥 ìǎ 金叵罗 ǒ 盔甲 ī 绣像 ù 锡箔 īó3.指 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 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 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小结课文第 1 至第 9 段写的是作者儿时 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 10 至第 22 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 生活。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导学目标】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
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
回眸20XX,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2)词义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1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理解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理解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小段。
2 体会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前准备:1.阅读,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时:二时第一时(总第1时)教学要点:了解背景整体感知朗读,理解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性散《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答辩。
人教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
人教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人教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有收集谜语或自编谜语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在读后说说自己猜谜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出自己猜谜语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字词卡片、写有谜底的大苹果、小黑板、几张谜语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自读识字(一)、1、创设情景导入: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字谜,想猜一猜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谜语的课文《识字五》教师板书识字五(二)试着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79页,自己来读一下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办呢谁来说一说呢?自己读读课文,找出生字宝宝读生字指名回答齐读课题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拼一拼拼音、问同学、问老师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课中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醒学生怎样获得别人的帮助二合交流(一)出示生字宝宝(二)指名试读,随机纠正小老师领读师生点评分组读1、开火车读,师点评2、生字组词游戏,加深学生的记忆指名读其他小组组员点评学生学习正确客观的评价别人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学会组词人教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13个,会写“奶、妈、午、合、放、收”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关心长辈、体贴长辈、帮助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 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掌 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 迅 1881~1936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 1907~1936 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 日记、书信等共 800 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 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 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 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 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 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缠络 á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 ò 此处状声觅食 ì 找食渊博 ā 学识深广确凿 á 菜畦 í 桑椹 è 油蛉 í 攒 á 斑蝥 á 珊瑚 ā 蟋蟀 à 敛 ǎ 脑髓 ǐ 陌 ò 人迹罕至 ǎ
竹筛 ā 秕谷 ǐ 系 ì 传授 ò 书塾 ǔ 宿儒 ú 蝉蜕 ì 人声鼎沸 ǐ 窦 ò 厥士 é 拗 ǎ 倜傥 ìǎ 金叵罗 ǒ 盔甲 ī 绣像 ù 锡箔 īó3.指 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 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 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小结课文第 1 至第 9 段写的是作者儿时 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 10 至第 22 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 生活。
5.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 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 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 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 1 至 9 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 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 10 至 24 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 1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 1 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 么作用?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 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 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 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 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 1 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 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 2 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明 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 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 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 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 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 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 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 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 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 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 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 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 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 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 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 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 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 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明确作者 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 2 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
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
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 2 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 3 至 3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 3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或承上
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
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
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其一,故事
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
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 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 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
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
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 7、8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7 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
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
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 8 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
什么关系?明确第 8 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 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 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 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 9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 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
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 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 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 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 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 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 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 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①背诵默写课文第 2 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