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发表时间:2014-09-23T10:01:16.95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6期(上)供稿作者:谢周勇

[导读] 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可以孜孜不倦地甚至废寝忘食地阅读。

谢周勇(武胜石盘初级中学武胜638400)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过程;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鲁迅先生曾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他们个性化阅读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可以孜孜不倦地甚至废寝忘食地阅读。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构思巧妙,感情充溢的抒情散文前,教师可通过播放《黄土高坡》、《腰鼓》乐曲等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调动他们个性化阅读的积极性。又如,教完《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再读兴趣,我特意安排了一次特有趣又有价值的自由阅读,然后学生自选角色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动作、表情,进行极富个性的话剧表演。再如,在教学《黄河颂》、《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天上的街市》等诗歌时,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个性化阅读的积极性,我常在全班举行“个性化诗歌吟诵比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展开联想的翅膀,用自身的生活阅历去丰富作品,并在头脑中进行个性化的再次创作。

二、树立正确阅读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营造“百花争艳”的学习氛围,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理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就文中写中年闰土再见“我”时一声令人震撼、揪心的“老爷”这一情景的理解,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想想自己如果见到了多年不见的童年伙伴,却发现彼此某方面的悬殊(比如彼此家庭城乡环境的变故,或者各自经济水平的高下,或者彼此学习成绩的差距,或者各自事业的成败等),这时双方的心理怎样?是否不由自主地也会像文中的“我”与闰土那样产生厚厚的隔膜?这样一来,那份“震撼、揪心”就不难理解了吧。

又如在《风筝》教学中同学们对“我”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持赞同意见的,认为哥哥该严格管教弟弟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而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哥哥太冷酷专横,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读出个性。从而,有力地显示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三、教给学生不同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教师得要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并了解它们的侧重点、适用范围、表达效果和注意事项等,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朗读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是带着对于勒的同情与无奈的感情而“默读”,有的是带着对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鄙视与憎恨的感情而大声“朗读”,有的是截取“菲利普夫妇”或“于勒”或“我”的重点部分来“精读”,有的用“浏览”全文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那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此不同方式的阅读,既是阅读需要的不同反映,也比较集中地说明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可“精读”文中写父亲艰难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精彩片段,仔细揣摩文中“攀”、“缩”、“倾”、“努力”等词句的表现力,突出伟大的父爱。又如,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词时,为了激发不同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发展其个性阅读,教师可让学生以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如善于朗诵的则鼓励朗诵,乐于口述的就大胆口述,,长于演讲的则激情演讲,喜于绘画的就尽情绘画……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了张扬个性的平台,他们就能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展示自我,释放自我。

四、创新性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创新”,是让学生审视文本,跳出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如何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悲凉地离去……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啊”。

这句话潜在的是爱?是恨?是怨?是悲?是困惑?是无奈……学生在这里该如何确定?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细细体会“我”此时的百感交集而又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

又如《最后一课》的结束段:“他转身朝着黑板,……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教师教学至此,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进行创造性阅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总之,今后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让阅读扬起个性的风帆,使阅读中学生的一声声叹息化作一脸的微笑和期盼,让阅读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