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目录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选择培养基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得到能够产生果胶水解酶的细菌以及能够分解几丁质的霉菌;根据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芽孢有无及位置,运动性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细菌、果胶、霉菌、几丁质、划线分离、纯培养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实验目的1.学习利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能够产生特殊水解酶的细菌以及霉菌的方法;2.学习运用划线分离法纯化分得的细菌以及真菌的方法;3.学习测定土壤中细菌数目,种类的方法;4.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结果,运动性以及生理生化试验鉴定未知细菌;小室培养法观察鉴定未知真菌;实验原理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以上便是在微生物鉴定过程中的经典思路及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以上各项指标设计一系列试验包括形态学观察,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其进行逐步定位;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G+Cmol%以下为该方法的关键因素:解链温度法Tm值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差别>10,属不同的属;2 核酸分子杂交法DNA-DNA分子杂交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结论:I DNA同源性≥ 60% 同种II DNA同源性≥ 70% 同亚种III DNA同源性60~ 70% 不同亚种IV DNA同源性20~ 60% 同属316s rRNA作为细菌进化的计时器本次实验中由于实验性质以及仪器试剂限制,主要以微生物形态鉴定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主;实验整体思路:在确定取样环境之后,对微生物原样进行梯度稀释,产生合适的浓度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涂板用于微生物的选择与计数;通过检测得到有特定功能的细菌以及霉菌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用平板划线法多次划线得到纯种;对得到的纯种细菌染色并镜检,利用形态学方法以及运动性对微生物做一粗略的定位;根据镜检设计相关生理生化试验作进一步定位;运用小室培养法观察霉菌形态并对其进行鉴定;根据以上获得的信息确定微生物类群并加以定位;实验仪器及材料1.土样:18号土样2.试剂及培养基a)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几丁质酶真菌筛选培养基;果胶酶划线分离培养基;几丁质酶划线培养基;细菌半固体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葡萄糖酵解培养基;乳糖酵解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b)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无菌水等3.仪器锥形瓶500mL×2;300mL×2;100mL×3、培养皿20套、试管20支、移液管3支、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涂布棒、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等实验步骤A.细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及鉴定1.细菌的筛选a)土样处理i.配制生理盐水:在烧杯中配置%的生理盐水,用移液管各移取9ml于五支洁净试管,再移取90ml配置好的生理盐水于三角烧瓶,并放入少许玻璃珠,包好灭菌;ii.加土样:冷却后准确称取10g土样放入盛有90ml无菌生理盐水并带有少许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充分震荡摇匀,然后放在30℃恒温培养箱中静置15min;b)果胶酶菌种筛选i.梯度稀释:用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此为10-1稀释液,以此类推制成10-2、10-3两种稀释度的土壤溶液如下图;ii.涂布:配制果胶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后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分别写上10-1、10-3两种稀释度字样,每稀释度标记三皿,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3、10-1两管土壤稀释液中吸取适量对好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央位置,每皿准确放入,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其方法是将菌液先沿一条直线轻轻地来回推动,使之均匀分布,然后改变方向90度沿另一垂直线来回推动,平板内边缘处改变方向用涂布棒再涂布几次;iii.培养:将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1-2天;iv.果胶酶透明圈平板检测:取10-1涂布平皿,用%的刚果红染色15-20min后,倒掉刚果红,用1mol/L的NaCl脱色几分钟至观察到透明圈,则说明水解圈内的菌有水解果胶的能力;v.菌落描述:取此菌进行菌落形态描述,就菌落的大小大、中,小,颜色白,黄,粉红等,干湿干、湿,边缘整齐,不整齐,表面光滑,粗糙,有无突起等分别进行阐述并详细记录;2.细菌的分离纯化a)划线分离:制备果胶酶划线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挑取具有水解圈的菌种,第一次划线分离培养1-2天后取分离所得单菌落再进行第二次划线分离,划线分离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平皿上划定区域,然后将接种针在火焰上进行灭菌操作,取含菌种的培养皿,在火图细菌的划线分离示意图焰上方注意:不能离火焰太近打开培养皿盖,先拿接种针在上盖处划线以降温,然后用接种针轻挑所选菌落一到两下,将平皿盖上放好,再取刚刚冷却了的干净平皿在1区进行划线接种操作;操作完毕后对接种针进行灭菌操作,完成后在火焰上方打开平皿盖,将接种针冷却后从1区引线到2区,再如图所示划线,划完后引线到3区,同上进行划线,划线完毕后盖盖平放;b)纯种保藏:再配制一份普通细菌培养基,分装试管后灭菌,制得斜面,将纯种划线接种在斜面上培养保存并进行下一步的鉴定;3.细菌的基本形态及运动性鉴定a)纯种果胶酶水解能力的测定配制果胶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后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将分离纯化的细菌点种于平板上注意:点种的量不宜过多,以3~4个为宜,在30℃培养箱中培养1~2天,取培养后的平皿用%的刚果红染色15-20min后,倒掉刚果红,用1mol/L的NaCl脱色几分钟至观察到透明圈,测量并记录透明圈的大小b)简单染色步骤i.涂片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ii.干燥与固定涂菌面朝上,通过火焰以干燥并固定菌物,固定过程应使载玻片通过火焰2-3次,注意温度的控制,过热的温度会将细菌杀死,温度以手背感觉微微发烫为标准;iii.染色将载玻片平放于载波片支架上,滴加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即可,染色iv.水洗倾去染液,将载玻片的涂菌面朝下,自来水冲洗,水流不宜太急、太大,至洗出水无色为止;v.干燥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自然干燥;vi.镜检将制备好的样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形态;c)革兰氏染色步骤i.涂片先在载玻片一侧用记号笔标记间隔的四个区域,在另一侧四个区域的位置分别滴加半滴无菌水;分别取四种活跃生长期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一种自选菌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用酒精灯按照简单染色中所述干燥和固定的方法对四种菌进行干燥和固定;ii.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使之覆盖涂菌部位,染色后水洗;iii.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后水洗;iv.脱色先用乙醇冲去水迹,然后用95%乙醇覆盖脱去色素,脱色约30s,立即用水冲洗;v.复染先用番红洗去水迹,然后滴加番红复染后水洗;vi.镜检将制备好的样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用油镜观察细菌;分别以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染颜色作为对照,来判断枯草杆菌以及另一种自选菌的染色结果;d)芽孢染色步骤i.涂片,加热干燥及固定在洁净盖玻片接近中部两处分别滴一滴无菌水,分别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加热干燥及固定;ii.孔雀绿加热染色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向载玻片上滴加5%孔雀绿水溶液使之完全覆盖涂菌部位,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孔雀绿着色能力强,加热可使较难染色的芽孢染成绿色,且再难洗脱至染液冒蒸汽开始计时并维持5min,注意加热时应以有蒸汽微微冒出为宜,过热或加热不足均会影响观察效果,且加热时在载玻片上随时补加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iii.水洗水洗一定要等载玻片冷却后进行,否则可能导致载玻片的破裂;具体水洗按常规方法进行;iv.复染用%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v.水洗并干燥按常规方法水洗后自然干燥;vi.镜检先在低倍镜下寻找视野范围,然后换用高倍镜调焦,最后加香柏油在油镜下仔细寻找两种细菌以及其周围或内部染成绿色的芽孢;e)半固体穿刺法观察细菌运动性i.配制培养基配制半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装于4支试管内,110度灭菌20-30分钟,正立于烧杯中冷却至室温;ii.在无菌操作台上右手握接种针,以针挑取菌苔.垂直刺入半固体琼脂培养的中心直至接近但勿触及试管底,然后循原路退出;如图所示:iii.接种完成后在30℃条件下培养两天观察并判断其运动性;4.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a)淀粉水解试验i.培养基制备配制淀粉培养基,灭菌后将冷却至50℃左右,无菌操作制成平板;ii.接种用记号笔将平板划成四部分,将所鉴定的菌种在不同位置点种;注:由于四种菌对淀粉的水解程度不同,为防止由于接种量过大导致四种菌对应区域水解部位发生重叠,宜采用点种的方式,如下图;接种完成后贴好标签;iii.培养将上述已接种的平板倒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b)葡萄糖发酵试验i.培养基配制将配制好的葡萄糖发酵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同时向每只试管中加入一支德汉氏小管后放入灭菌锅中进行湿热灭菌,冷却至室温;ii.接种用记号笔在各试管上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名称和所接种的菌名;取盛有葡萄糖发酵培养基的试管2支,接种鉴定菌,另一支作为对照;iii.培养将上述已接种的试管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c)乳糖发酵试验i.培养基配制将配制好的乳糖发酵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同时向每只试管中加入一支德汉氏小管后放入灭菌锅中进行湿热灭菌,冷却至室温;ii.接种用记号笔在各试管上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名称和所接种的菌名;取盛有乳糖发酵培养基的试管2支,接种鉴定菌,另一支作为对照;iii.培养将上述已接种的试管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d)吲哚试验i.培养基的配制将配制好的蛋白胨水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后放入灭菌锅中进行湿热灭菌,冷却至室温;ii.接种用记号笔在各试管上标明所接种的菌名;取盛有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2支,接种鉴定的菌种;iii.培养将上述已接种的试管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e)甲基红试验i.培养基的配制将配制好的蛋白胨水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后放入灭菌锅中进行湿热灭菌,冷却至室温;ii.接种用记号笔在各试管上标明所接种的菌名;取盛有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2支,接种鉴定的菌种;iii.培养将上述已接种的试管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5.土壤中分解果胶细菌种类和数目的测定及纯化细菌菌属鉴定取培养三天的菌液1000倍稀释涂布平板3个,观察不同形态菌落的数目以及总菌落数,并记录,求3个平板的总菌数平均值来计算1g土壤中分解果胶的细菌数目;根据以上细菌的形态,革兰氏染色结果,芽孢的位置,运动性以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查看伯杰手册对纯种细菌做出鉴定;B.霉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及鉴定1.霉菌的筛选a)涂布配制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至不烫手,无菌操作加链霉素1mL/1000mL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分别写上100、10-2两种稀释度字样,每稀释度标记三皿,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0、10-2两管土壤稀释液中吸取适量对好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央位置,每皿准确放入,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其方法是将菌液先沿一条直线轻轻地来回推动,使之均匀分布,然后改变方向90度沿另一垂直线来回推动,平板内边缘处改变方向用涂布棒再涂布几次;b)培养将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2-3天;2.霉菌的分离纯化a)划线分离:制备几丁质酶划线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挑取长出的菌种,第一次划线分离培养2-3天后取分离所得单菌落再进行第二次划线分离,划线分离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平皿上划定区域,然后将接种针在火焰上进行灭菌操作,取含菌种的培养皿,在火焰上方注意:不能离火焰太近打开培养皿盖,先拿接种针在上盖处划线以图霉菌的划线分离示意图降温,然后用接种针轻挑所选菌落一到两下,将平皿盖上放好,再取刚刚冷却了的干净平皿在1区进行划线接种操作;操作完毕后对接种针进行灭菌操作,完成后在火焰上方打开平皿盖,将接种针冷却后从1区引线到2区,再如图所示划线,划完后引线到3区,同上进行划线,划线完毕后盖盖平放;b)再配制一份PDA培养基,分装试管后灭菌,制得斜面,将纯种划线接种在斜面上培养保存并进行下一步的鉴定;3.小室培养法鉴定霉菌a)灭菌准备制作4个平皿,在每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再与1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10mL 移液管两支用牛皮纸包好;b)灭菌将上述用牛皮纸包好的仪器与试剂连同配好的PDA培养基一并放入灭菌锅中110℃灭菌30min由于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由于高温而使糖发生糊化而变质,灭菌温度不宜过高;c)制作琼脂薄片在无菌操作台上分别取已灭菌并溶化冷却至约50℃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6~7mL 注入两个灭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在两个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记号笔画下约1~×1~的方格,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画下的方格线将其切成方形的琼脂块;注:解剖刀使用前应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进行切割操作d)接种在无菌操作台上,先用镊子将载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块儿琼脂块,置于载玻片上注意:镊子与解剖刀每次使用前都应先在酒精中浸泡,灼烧冷却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用接种环分别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鉴定菌的孢子,分别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最后用移液管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3ml 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 ,盖上皿盖并贴标签,每一种菌接种两个小室;e)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3~4天;f)镜检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小室培养后的载玻片,用低倍镜即可较为清晰的观察到霉菌的菌丝体及孢子,根据真菌手册对所得的菌进行鉴定;实验结果A.细菌部分倍稀释平板的细菌种类和数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实验报告——刘景成

《微生物实验》实验报告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名称: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以及鉴定专业班级:_____10级生科1班_____姓名:______刘景成______学号:____201000140048____组别:_________2-3_________实验日期:__ 2011.12 __实验目的:1、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2、再次强调无菌操作概念;3、初步学习微生物鉴定纯化的方法和思路;4、学会应用相关手册对微生物进行分类。
实验原理及思路:实验整体原理: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以上便是在微生物鉴定过程中的经典思路及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以上各项指标设计一系列试验包括形态学观察,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其进行逐步定位。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mol%以下为该方法的关键因素:*解链温度法(Tm值)*(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差别>10,属不同的属。
(2)核酸分子杂交法*DNA-DNA分子杂交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
结论:I DNA同源性≥ 60% (同种)II DNA同源性≥ 70% (同亚种)III DNA同源性60~ 70% (不同亚种)IV DNA同源性20~ 60% (同属)(3)16s rRNA作为细菌进化的计时器本次实验中由于实验性质以及仪器试剂限制,主要以微生物形态鉴定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主。
实验整体思路:在确定取样环境之后,对微生物原样进行梯度稀释,产生合适的浓度进行涂板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染色并镜检,利用形态学方法对微生物做一粗略的定位;根据镜检设计相关生理生化试验作进一步定位;根据以上获得的信息确定微生物类群并加以定位。
仪器及材料:样品及来源:实验室土样试剂及培养基: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培养细菌用,配方见附表,下同);几丁质酶真菌筛选培养基(培养真菌用)。
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方法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物质循环、生态功能以及农田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并进行研究是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方法。
1.稀释涂平法:稀释涂平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分离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首先,将土壤样品稀释成一定的浓度;然后,将适量的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最后,将培养基平板的菌落进行分离鉴定。
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常见的土壤微生物;缺点是只适用于可培养的微生物。
2.筛选技术:筛选技术通过筛选和培养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实现对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常用的筛选技术有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酶基因筛选、菌落形态和色素筛选等。
优点是可以选择性培养其中一类型的微生物;缺点是存在选择性偏倚和培养基有限性。
3.海绵法:海绵法通过悬浮土壤样品,利用海绵吸附和负压吸附的原理,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
首先,将土壤样品加入海绵中;然后,通过一定的操作将海绵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最后,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优点是可以分离植物根际微生物和陆地微生物;缺点是操作复杂。
4.聚合物链式反应(PCR)和16SrRNA基因测序:PCR和16SrRNA基因测序是一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首先,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的DNA;然后,利用PCR方法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最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分析。
优点是可以快速分离和鉴定微生物,无需进行培养;缺点是依赖于标准数据库的准确性。
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并通过分析其形态特征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分离。
优点是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微生物;缺点是无法进行鉴定和培养。
综上所述,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方法有许多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求。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因此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2.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原理:
微生物分离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得某些微生物得到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从土壤中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材料和培养基。
2.在实验室制备土壤样品。
3.将土壤样品加入稀释液中稀释,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4.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微生物,根据选择的培养基和条件处理
土壤样品,如气氛,温度,pH值等,使其生长繁殖并形成纯
培养物。
5.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选取多种常用的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菌落计数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差异较大,而在同一培养基中,不同的土壤样品菌落计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离培养法,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了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并通过特定的鉴定方法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结论: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并且能够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为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微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微生物期末试验报告

微生物期末实验报告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姓名:余振洋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生科三班组别:周三4组同组者:张刚刚、岳永胜、俞华军、谢英健时间:2010年12月27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及霉菌图谱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2、平板分离法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其原理包括两方面: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但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的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有的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2.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3.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分离法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后者除能有效分离纯化微生物外,还可以用于测定样品中活菌数量。
4.细菌的染色观察A.简单染色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染色方法观察,并且可以观察细菌大概处于什么时期,从而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革兰氏染色或芽孢染色。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然可以。
以下是一篇关于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的示例文章,按照清晰的标题和不同级别的小节编写: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实验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提高分离技术的实践能力。
实验步骤:
1. 采集土壤样品,从不同深度、不同地点取样,放入消毒过的容器中,避免污染。
2. 准备好细菌培养基,如Luria-Bertani(LB)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取少量土样,加入LB培养基中,振荡混合,放入4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24小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生长菌落,若有,则取一部分菌落接种到新的LB培养基上再次培养。
5.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单个菌种菌落。
用无菌线圈挑取单一菌落,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果:从土壤样品中获得多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微生物。
通过分离和纯化,最终得到单一微生物菌落。
实验结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能够获得纯净的菌落,为进一步鉴定和研究微生物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也证明了分离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3)培养与移植
待平板完全冷凝后,将平板倒置37℃恒温箱中培养 24~48小时,检查分离结果。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 落分别挑取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斜面上,然 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菌苔 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 微生物,若有其它杂菌混杂,就可再一次进行分离、 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
微生物学实验
制作人员: 张敦林、周业飞、周红霞
实验二
土壤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 操作技术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作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接 种培养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的无菌操作 技术。
(1)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① 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0ml无菌水三角瓶中,振荡 15~20分钟,使微生物细胞分散,静置约20~30秒, 即成10-1的土壤悬液。 ② 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编号为10-2、10-3、 10-4、10-5、10-6及10-7,用无菌吸管吸取10-1土壤悬液 lml,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吹吸三次,使之混 合均匀,即成10-2的土壤稀释液。再用另一支吸管吸 取10-2试管中的土壤稀释液1ml,加入编号10-3的无菌 试管中,轻轻摇动,使之混合均匀,即成10-3的土壤 稀释液,一定要每次更换一支无菌吸管(连续稀释)。 同法依次分别稀释成10-4、10-5和10-6等一系列稀释度 菌悬液
(三)平板划分离法
交叉划线法
连续划线法
(五)实验作业
1.在你所实验的三种培养基平板上长出的菌 落属于哪个类群?简述它们的菌落形态特征。 2.稀释分离时,为什么要将已融化的琼脂培 养基冷却到45~50℃左右才能倾入到装有菌液 的培养皿内? 3.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 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4.培养时为什么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摘要:本实验是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项目包含了微生物学实验使用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类群的主要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制片染色技术等。
[1]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不仅对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生理生化,1前言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 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
一般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多。
本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为了分离和确保获得某种微生物的单菌落,首先要考虑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
各类菌的稀释度因菌源、采集样品的季节、气温条件而异。
其次,应考虑各类微生物的不同特性,避免样品种各类微生物相互干扰。
细菌或放线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较多,但细菌比放线菌生长快,分离放线菌时,一般在制备土壤稀释液时添加10%酚或在分离培养基中加相应的抗生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
培养基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将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各种营养物质混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菌种保藏等方面。
实验一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目录
• 引言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 微生物培养条件与培养基选择 • 微生物鉴定与结果分析 • 实验注意事项与误差分析
01
引言
实验目的
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
鉴定微生物
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将土壤中的不 同种类微生物分离开来。
对分离纯化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生 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
废弃物处理
将实验废弃物分类收集,妥善处理,避免对 环境造成污染。
常见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方法
样品采集误差
试剂误差
确保采样工具干净,避免交叉污染;采样 点要具有代表性,避免偶然性误差。
使用优质试剂,确保试剂纯度和浓度准确 ;注意试剂保存条件和使用期限。
操作误差
设备误差
提高操作技能,减少操作失误;保持实验 环境稳定,避免外部因素干扰。
促进目标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03
鉴别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物质,依据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某种
物质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或沉淀,从而鉴别不同种类
的微生物。
培养条件设置(温度、pH等)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一般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 微生物。在实验中,需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要求,设 置相应的培养温度。
采样工具及容器准备
采样工具
使用无菌的铲子、勺子或土壤钻 等工具进行采样,避免交叉污染 。
容器准备
选择无菌的塑料袋、玻璃瓶或塑 料瓶等容器,确保容器干净、干 燥、密封性好。
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去除表面杂质
去除土壤表面的植物残渣、石 块等杂质。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植物生长促进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二、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土壤样品,分别来自农田、森林和草地。
使用无菌勺子将土壤样品采集到无菌离心管中,并尽量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
2. 稀释与涂布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加入无菌的盐水中进行稀释,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
然后,将这些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3. 培养与分离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待菌落形成后,使用无菌勺子将单个菌落分离到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管中,形成单菌株。
4. 鉴定与保存对于分离得到的单菌株,我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以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鉴定工作。
同时,我们将这些单菌株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以备后续的实验研究。
三、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成功分离出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
经过鉴定和分类,我们发现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不同类群。
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据了总菌落数的70%以上。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细菌形成了光滑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粗糙的表面。
此外,它们对不同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也有所差异,表明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代谢特性。
四、讨论与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实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发现了它们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差异。
这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初步的分离与鉴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培养 实验步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若成片菌苔大小不到培养皿的一半,其余一半分布均匀,将此一半计数*2;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
将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 C温箱 将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0C温箱中培养24h;
实验步骤——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
0
中培养24h;统计所长出的菌落数; 然后同样方法,配置成稀释度为10-4,10-5,10-6的土壤溶液;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
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
实验材料:
菌源:土样10g;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实验仪器:
取液器(5000 ul, 1000ul, 200ul 个一支); 培养箱,摇床
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
实验试剂:
1N NaOH, 1N HCl, 0.9% 无菌生理盐水;
1N NaOH, 1N HCl, 有较大片菌苔生长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弃用,以无片菌苔生长的平皿计数;
挑菌(不做) 然后同样方法,配置成稀释度为10-4,10-5,10-6的土壤溶液;
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 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
取液器(5000 ul, 1000ul, 200ul 个一支);
只有一个符合此范围时,以该平均菌落数乘稀 释倍数即为该样品中微生物总数;
有两个在30~300间时,按两者菌落总数比值决 定:比值小于2,取平均;比值大于2,取较少的菌落 总数;
实验步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菌落计数
所有菌落数均大于300,取稀释度最高的平 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既能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土壤形成和保护等生态过程,又能影响和调节植物生长、土壤质
量和健康、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方面。
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分离、鉴定、计数、培养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定量和定性
分析,了解其种类、密度、活性、分布等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和作物
生长等因素的关系。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分离鉴定法:采用分离平板或液体培养基,将土壤样品培养出
不同的微生物单菌种,再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等特性进行种属鉴定。
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适当的基
因或序列作为指示剂,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目标微生物的数量。
3.微生物生态学方法:通过土壤酶活性、氧化还原电位、pH值、养分含量等环境因子,综合评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4.组学(metagenomcis)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代谢途径、基因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快速、全面地揭示土壤微生物的谱系和功能。
综合应用上述方法,可以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土壤
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
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矿物质转化等。
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3.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摇匀后过滤;
2.将过滤液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3.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4.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挑选单一菌落进行分离和纯化;
5.将单一菌落接种在新的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种菌株。
三、实验结果
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多种土壤微生物,如放线菌、链霉菌、芽孢杆菌等。
其中,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线条;链霉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链条;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白色,表面有光滑的质地,形似细长的杆状物质。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掌握了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观察了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提供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其研究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组员:巩鹏鹏、高艳双、顾斐、曹凌雪、白相林、杨金玉实验时间:2006年12月11号——2007年1月15号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生理生化,实验摘要: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不仅对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为几百万个/克土至几亿个/克土,有各种生理类群,营养类型多属异养型,鉴别染色多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含量为几万个/克土至几百万个/克土,但其生物量不比细菌低,因为菌丝体积较大。
土壤中真菌含量为几千个/克土至几十万个/克土,而其生物量常比细菌的大。
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
藻类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及微生物总数的1%,生长在潮湿土壤的表层。
原生动物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较多。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及划线纯化,涂布分离长出的单菌落,须经划线纯化,再转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涂布分离细菌的平板,温箱培养2d~3d后,于室温下放置3d或2d,使菌落性状表现较充分,然后挑取各单菌落的部分培养物,在预先制备好的平板上划线纯化。
达到分离纯化认识土壤中微生物的目的,并掌握各种相关实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一) 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成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简易的细胞挑取法和平板分离法。
其中平板分离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奇迹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1)逊则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或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有利于该种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单个的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因而可以通过挑取单个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或去掉那个菌落的方法可由稀释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有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微生物菌株。
<二> 菌株的鉴定的生理生化实验糖发酵与氧化试验在细菌的分类鉴定中,糖类发酵与氧化测定是一项重要依据。
特别是对细菌的鉴定尤为重要。
常用的发酵与氧化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三类: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醇类包括五元醇,六元醇;如到金盏花醇,甘露醇等;糖苷类主要包括有水杨苷等。
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能源和碳源,但由于不同的菌类存在酶类差异,已而对糖类发酵与氧化的能力就有所不同。
有的能利用这种而不能利用那种,有的正好相反;有的在糖类发酵与氧化代谢中能分解糖类,产酸产气,有的则只能产酸不能产气。
酸产生与否,以及时发酵类型产酸还是氧化类型产酸,可以由预先加在培养基中的指示剂(溴百里酚蓝水溶液)呈现出来。
这样把接好菌种的培养基放在厌氧或好样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基由绿色变为黄色为产酸,是否产气是通过观察培养基中是否产生气泡或培养基断裂来测定,如产生断裂或有气泡证明由气体存在。
过氧化氢酶测定乳酸菌和许多厌氧菌与其他细菌区分的主要依据是测定有无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又称接触酶,它能把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氧分子变做气泡跑出来,则为过氧化氢酶阳性。
乳酸菌和许多厌氧菌在过氧化氢试验中呈阴性。
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氧化酶中的一种,有时人们习惯的把细胞色素氧化酶称为氧化酶,所以在细菌分类鉴定中所说的氧化酶就是指细胞色素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在右分子氧和细胞色素C存在时,可氧化二甲基对本撑二胺(氨基二甲基苯胺),使之呈现玫瑰红到暗红色,在此基础上,还能和a-苯酚结合生成吲哚酚蓝,而出现蓝色。
实验目的: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
一般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数量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园、果园土中数量多些。
本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并纯化细菌。
1、设计实验方案,分离目的菌,并通过后续实验做出初步鉴定。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掌握倒平板的技术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过氧化氢酶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和糖发酵与氧化试验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3、复习显微镜底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复习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复习其使用方法。
4、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复习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复习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复习各种灭菌方法的操作步骤。
5、复习、掌握细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
复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复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6、复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复习鞭毛染色、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实验器材: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试剂:革兰氏染色液、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甘油、灭菌水3、仪器或其他:三角瓶、试管、接种环、接种针、载玻片、酒精灯、涂布棒、移液枪、显微镜、平皿、木夹子等。
4、样品:生命科学院试验田中土壤实验步骤:一、分离与纯化1. 准备将内装90ml的蒸馏水和玻璃珠若干的三角瓶、已配好的培养基、涂布棒、试管(内装9ml蒸馏水)若干、平皿若干放入高压锅高温灭菌。
2. 稀释将土壤样品10g加入90ml灭菌水中振荡20分钟,形成土壤悬浊液,取1ml加入装有9ml灭菌水试管中振荡形成10-2稀释,依次将土壤样品稀释10-3、10-4、10-5、10-6、10-73. 涂布平板将10-5、10-6、10-7的稀释样品分别涂布到已制好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每种涂3个平板。
4. 培养。
将平板置于37C恒温培养三天。
5. 分离从平板中挑取单个菌落进行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培养2天,共选了4种菌。
6. 纯化将划线长出的菌接种于已准备好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中。
培养2天。
7. 镜检对平板中的4种菌分别进行美蓝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8. 保种将长出菌的斜面放入冰箱中保存。
二、生理生化实验(一)糖类发酵与氧化实验一、器具或材料试管、接种针、恒温箱等糖类发酵与氧化实验培养基(半固体)二、操作步骤1、接种:以移接18—24小时待鉴定的菌用接种针穿刺接种。
接4支,其中2支用灭菌的凡士林或石蜡洋菜上封盖,以隔绝空气为闭管,另2支不封为开管,同时要有不接种的闭管作对照。
2、培养:置于37度恒温箱中,培养8—16个小时,1天、3天和7天3、观察:在上述培养时间内观察试管中指示剂的变化情况三、结果在8小时、16小时检查,若培养基柱上部变黄,下部仍为绿色,则证明为氧化型,全部变黄或下部变黄上部为绿,则为发酵型。
(二)过氧化酶测定一、器具与材料试管、培养皿、小滴管、接种环、恒温箱等,3%过氧化氢溶液二、操作步骤1、接种:将鉴定菌接种于适宜的斜面或固体平板上2、培养:适温培养18—24小时3、测定:取3%过氧化氢0.5毫升,滴加到不含血红素或红血球的琼脂培养物上,也可取一环培养18—24小时的菌苔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滴一滴3%的过氧化氢。
三、结果培养物出现气泡为阳性反应,无气泡为阴性反应(三)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一、器具与材料新华一号滤纸、培养皿、白金丝(或火柴棒)等。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盐酸二甲基对苯撑二胺(或盐酸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1%α—萘酚乙醇溶液二、操作步骤Ⅰ、方法一1、在干净培养皿里放一张滤纸(或滤纸条)2、用白金丝或火柴棒(切勿用含铁物质,因遇铁后出现假阳性)取培养18—24小时的鉴定菌苔粘在滤纸上。
3、在滤纸上菌苔处,加上一滴1%盐酸二甲基对苯撑二胺(或盐酸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进行观察。
Ⅱ、方法二1、用1%盐酸二甲基对苯撑二胺(或盐酸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湿润滤纸2、再滴加约等量的1%α萘酚乙醇溶液3、用白金丝接种环或火柴棒榨取约鉴定菌菌苔涂抹在上述滤纸上,进行观察。
三、结果方法一:在10秒钟内涂抹的菌苔呈现红色者为阳性;10—60秒钟呈现红色者延迟反应,也为阳性;60秒钟以上呈现红色者都不计,按阴性处理。
方法二:出现兰色者为阳性,出现变色的时间要求同上四、查伯杰氏手册根据菌落形态、染色性质及生理生化性质查分离出的菌为哪几种菌。
实验结果记录:3、生理生化实验结果(1)糖类发酵与氧化实验根据封管判断:1、2、3、4号菌均为发酵型,且均不产气。
结论:1、3、4号菌有过氧化氢酶,2号菌无过氧化氢酶(3)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结论:1、2号菌含氧化酶,3、4号菌不含氧化酶 4、查伯杰氏手册结果:1号菌:细胞杆状,链生,革兰氏反应阴性,有芽孢,端生,代谢为发酵型,过氧化氢酶测定为阳性,氧化酶测定为阳性。
查伯杰氏手册估计为杆菌科芽孢杆菌属。
2号菌:细胞杆状,革兰氏反应阴性,菌散乱不成片生长,代谢为发酵型,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测定为阴性,氧化酶测定为阳性。
查伯杰氏手册为弧菌科弧菌属。
3号菌:细胞球状,革兰氏反应阳性,菌片生生长,过氧化氢酶测定为阳性,氧化酶测定为阴性,代谢为发酵型。
查伯杰氏手册为微球菌科葡萄球菌属。
4号菌:细胞杆状,形成芽孢,不多于一个。
革兰氏反应阳性,代谢为发酵代谢,产生过氧化氢酶。
查伯杰氏手册为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
实验心得:1、配方中使用的糖类不同,配置出的百里酚培养基的颜色不同。
本实验使用了乳糖,培养基呈透明的墨绿色。
通过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使用蔗糖配置出的兰色培养基观察效果较好。
2、在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实验中,用于培养实验材料的平板培养基由于在灭菌时,高压锅出现问题,灭菌不彻底,培养基中长出了众多杂菌菌落。
由此更深一步加强了无菌操作及彻底灭菌的意识,灭菌不彻底或感染将会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
3、熟悉了一般微生物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以及一般实验都包括哪些部分。
4、锻炼了独立思考,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5、实验前应对整个实验进行充分的设计及统筹,包括实验当中要用到的器材的种类、数量、药品,并预先进行必要处理,如:灭菌等,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