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论复仇制度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法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秩序和谐需要依赖于礼法的约束。
也有一些情况下,礼法的束缚会让人觉得无法让人满意,这时候复仇制度就会出现。
那么,复仇制度与礼法在中国社会中是如何纠缠不清的呢?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礼法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礼法是束缚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礼法作为社会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减少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在古代,礼法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它严格地规定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以及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
在礼法的约束下,人们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循规范,保持社会的和谐秩序。
礼法在古代时期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出现了对礼法的批判,认为礼法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导致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僵化。
在这种情况下,复仇制度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复仇制度是指受害者或其家人由个人去主动追求对加害者的报复,以平息内心的愤怒和憎恨。
在古代,复仇制度是一种私人行为,但也受到了一定的道德和规范的约束。
古代中国有谚语云:“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外部冲突的解决是通过复仇制度。
礼法与复仇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礼法与复仇制度之争也依然存在。
随着现代法制的建立和发展,礼法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现代法制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减少了复仇行为的发生。
人们在受到侵害时,不再凭借复仇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法律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并不是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通过法律渠道得到妥善解决,而这时候复仇制度就可能再次出现。
与此礼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行。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失去尊严而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而倾向于通过复仇来寻求“公道”。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的礼法时代,就存在复仇事件与礼法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复杂和严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历史渊源、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
在古代中国,复仇制度是一种原始的社会权力的表达形式,根植于人们的本能和血脉文化。
当一个人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会寻求报复,并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而礼法制度则是一种对社会规范和秩序的约束,通过仪式和规矩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在古代社会,复仇事件往往会引发家族之间的械斗和血仇,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礼法制度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与复仇制度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兴起,礼法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复仇制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在封建社会中,礼法制度成为了统治者维护自身权威和统治秩序的法宝,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道德和法律秩序的重要手段。
复仇制度虽然没有被完全取缔,但其势力范围逐渐受到了限制,社会的秩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兴起,复仇制度再次呈现出复活的迹象。
现代社会的复仇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暴力犯罪、网络欺凌等,使得复仇制度再次成为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与此礼法制度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难度,使得一些人将复仇作为维权的手段,导致社会出现更多的混乱和纷争。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呈现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复仇行为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复仇行为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间的冲突,而是由社会事件和群体冲突所引发,如群体性事件、网络暴力等,使得复仇行为的危害性更加严重。
复仇行为的跨地域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强,复仇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跨地域和跨国界展开,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
复仇行为的持续性。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场重要的社会伦理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斗争。
在中国古代,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复仇制度强调的是私人之间争端的解决和个人的权利,而礼法制度则强调的是家族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对文明法规的尊重。
复仇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有权利对个人的冒犯者进行报复。
在没有法院或法律机构的约束下,个人通过复仇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种私人复仇的行为被视为正当的,并且在社会中是被鼓励的。
复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权力平衡的手段,也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复仇制度与礼法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者在对于私人冲突处理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实践中二者很难达到共识。
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个人的复仇行为被视为扰乱社会秩序,而礼法制度的规范又往往被认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这种冲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和社会思想家曾经试图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平衡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来限制个人的复仇行为,并强调礼法制度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曾经提到了关于礼法制度与复仇制度之间的矛盾。
到了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而复仇制度逐渐式微。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法律对于个人的复仇行为进行了限制和规范,而礼法制度在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复仇制度与礼法制度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个人的复仇行为有利于维护个人的权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礼法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个人复仇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制度之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场重要的社会伦理和文化价值观之争。
在古代社会中,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矛盾依然存在。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这样一个大的话题,这表明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复仇和礼法观念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本文将就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展开探讨,以期加深人们对此的了解。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复仇制度曾经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的不成熟,导致了人们无法得到公正的对待,迫使他们通过私刑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复仇成为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
当一个人受到了伤害或冤屈,他就会借助自己或者他人的力量来进行复仇,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愤怒。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复杂的社交关系、家族联盟、私人恩怨也将复仇行为不断延续。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上的不满和矛盾得以宣泄,同时也加深了社会上的分裂和不稳定因素。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复仇制度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这个时候,礼法制度开始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取代了复仇制度成为了主流。
礼法制度主张“以礼制人,以法约束人”,认为要以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通过自行其是的私刑。
礼法制度强调平等、正义和公正,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的认同。
尽管礼法制度和复仇制度相对的两种价值观念在相互竞争、碰撞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曲折,但始终长存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中的两大核心价值体系。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制度,但仍要强调要加强法治教育,从油腻腻的红楼梦中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礼法制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力求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稳定。
总之,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礼法制度已经成为了主流。
人们通过礼法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曾经的复仇制度,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系,它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变迁;同时,也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去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社会。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复仇制度和礼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复仇制度强调个人的私人权益,强调个人对不公平待遇的报复,而礼法强调社会的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
这两种制度往往会在实践中发生冲突,并成为社会的矛盾之一。
复仇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流行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
复仇制度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强调个人的私人权益。
当一个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遭遇不义之事时,他有权利主张自己的权益,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复仇制度中,人们认为个人的私人权益比较重要,个人的利益应该得到保护和实现。
复仇制度赋予了个人追求自己权益的权力和能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复仇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复仇制度注重个人权益,忽视了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追求个人权益,很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复仇制度强调个人对不公平待遇的报复,容易引发个人之间的恶性冲突和仇恨。
如果人们都按照复仇制度的原则行动,社会将充满仇恨和暴力,无法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与复仇制度相对立的是礼法制度。
礼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它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秩序。
礼法制度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整体的利益,个人应该按照社会的规范和准则行事。
在礼法制度中,个人的追求应该受到社会的限制和约束,个人应该注重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
礼法制度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礼法制度可能忽视了个人的权益和需求,压抑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如果个人的权益和需求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将受到限制。
礼法制度可能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守旧。
如果社会的规范和准则过于僵化和守旧,不顾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革。
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问题。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有着悠久的礼法传统,在古代社会里,礼法被奉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而复仇制度也曾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历史上,复仇制度与礼法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和对抗。
复仇制度是指个人或家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通过私自报复来回应他人的冒犯或伤害。
在中国古代社会,复仇被视为一种正义行为,并得到社会的赞许。
复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杀人、毁灭财物、诅咒等。
在部分地区,复仇甚至成为了家族传统,被视为维护家族荣誉的义务。
这种情况下,复仇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常常超过了个人恩怨引起的矛盾,造成了恶性循环。
而通过复仇行为,原本的冲突也会扩大,导致更多的伤害和矛盾。
而礼法则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礼法强调的是践行道德和秩序,强调个人的道德内在,以及对社会关系和规范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法是施行权威、维护社会和谐的一种方式。
尊重权威、尊重规范、尊重他人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礼法的范畴内,政府和官员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而个人则要遵循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礼法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规范,倡导人们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冲突和争议。
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反映了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在复仇社会中,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尊严,通过复仇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过度的个人主义和复仇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政府和社会早期的领导者试图通过推行礼法来限制复仇行为。
礼法以家族和个人为单位来监管,限制和惩罚非法的复仇行为。
它鼓励人们遵循社会规范,以实现和谐和秩序。
复仇制度和礼法之间的对抗并不总是平衡的。
礼法虽然在理念上更加理想,但其推行需要权威和统治阶级的支持,需要政府和官员的正确引导和执行。
若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和执行,导致法律无法约束个人,复仇制度就有可能成为替代的手段。
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也可能导致复仇行为的增加。
当社会中存在明显的不公正和压迫时,人们可能不再相信和遵守既有的礼法,转而利用复仇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历代复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复仇,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源于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古代,复仇被视为一种合法的维权手段,法律对复仇行为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本文将梳理我国历代关于复仇的法律规定,以期揭示复仇在法律史上的演变轨迹。
二、先秦时期的复仇法律规定1. 春秋时期的复仇观念春秋时期,复仇观念深入人心。
当时,各国法律对复仇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左传》等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复仇事件,反映了当时复仇观念的普遍性。
2. 《周礼》中的复仇规定《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法典,其中对复仇行为有所规定。
《周礼·秋官》中提到:“凡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这意味着,复仇行为必须通过官方途径进行,私自复仇是违法的。
三、秦汉时期的复仇法律规定1. 秦朝的复仇法律秦朝时期,法律对复仇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秦律》规定:“有仇不报者,罚金十斤。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处理复仇案件的机构——报仇司。
2. 汉朝的复仇法律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复仇法律,并对复仇行为进行了细化。
《汉律》规定:“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有仇不报者,罚金十斤。
”此外,汉朝还规定,若被复仇者已经死亡,其家属可代为复仇。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复仇法律规定1. 三国时期的复仇法律三国时期,各国法律对复仇行为的规定基本沿袭了汉朝。
《魏律》规定:“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同时,三国时期的法律还规定了复仇期限,逾期不得复仇。
2. 晋朝的复仇法律晋朝时期,法律对复仇行为的规定更加完善。
《晋律》规定:“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有仇不报者,罚金十斤。
”此外,晋朝还规定了复仇的例外情况,如被复仇者有罪等。
3. 南北朝时期的复仇法律南北朝时期,复仇法律继续发展。
南朝《宋律》规定:“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有仇不报者,罚金十斤。
”北朝《魏律》也沿袭了这一规定。
五、隋唐时期的复仇法律规定1. 隋朝的复仇法律隋朝时期,法律对复仇行为的规定进一步细化。
《隋律》规定:“报仇者,得相告,不得私杀。
古代复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复仇,是古代社会一种常见的民间行为,指个人或家族为了报答亲人或家族的冤屈,采取暴力手段对仇人进行报复的行为。
在古代,复仇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道德准则。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复仇行为逐渐被法律所限制。
本文将探讨古代复仇的法律规定,分析其历史演变和特点。
二、古代复仇的法律规定概述1. 春秋时期的复仇观念春秋时期,复仇观念逐渐兴起,成为民间道德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法律对复仇行为并未明确规定,而是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
如《左传》中记载:“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朋友之仇,不反色。
”这表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复仇是正当的行为。
2. 战国时期的复仇法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复仇行为更加普遍。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各国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复仇行为。
如《法经》中规定:“父之仇,得杀之;母之仇,得杀之;兄弟之仇,得杀之;朋友之仇,得杀之。
”这表明,战国时期的法律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复仇。
3. 秦朝的复仇法律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复仇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
秦始皇时期,颁布了《秦律》,规定:“凡报仇者,皆处死刑。
”这一规定将复仇行为视为犯罪,予以严厉打击。
4. 汉朝的复仇法律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对复仇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汉律规定:“父之仇,得杀之;母之仇,得杀之;兄弟之仇,得杀之;朋友之仇,得杀之。
”同时,汉朝还规定了“义杀”制度,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个人或家族为了正义而复仇。
5. 隋唐时期的复仇法律隋唐时期,复仇法律逐渐完善。
隋律规定:“父之仇,得杀之;母之仇,得杀之;兄弟之仇,得杀之;朋友之仇,得杀之。
”唐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父之仇,得杀之;母之仇,得杀之;兄弟之仇,得杀之;朋友之仇,得杀之;妻子之仇,得杀之。
”这表明,隋唐时期的法律对复仇行为的限制更加严格。
6. 宋元明清时期的复仇法律宋元明清时期,复仇法律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的法律对复仇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复仇的条件、程序和刑罚。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文化现象。
复仇制度,代表着个人的情感诉求和私人权益的维护;礼法制度,则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公众利益的维护。
这两种制度往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冲突,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的复仇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私仇可以通过复仇来平息,这是一种血债血偿的观念。
复仇制度的核心是以个人为中心,当遭受冒犯或损害时,个人有权利采取报复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秩序的薄弱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而礼法制度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封建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法制度,其中的“礼”是一种规范行为的道德准则,“法”则是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
这种制度以道德为基础,旨在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礼法制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限制个人的复仇行为,避免社会的混乱和动乱。
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被强调。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进一步加剧。
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日趋混乱,政府的法律管制力度不断加强,对个人复仇行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社会的权力关系逐渐由地方势力向中央政府转移,政府试图通过强化中央权力、加强法律审判、推行礼法制度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此时,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之间的冲突尤其激烈。
尽管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试图限制个人的复仇行为,但复仇制度并未完全消失。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复仇制度仍然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存在。
在一些地方和族群,复仇仍然被视为维护家族和个人尊严的手段。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法律制度无法完全覆盖的地方,复仇行为仍然不时发生。
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复仇制度的存在容易产生私仇私仇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尤其是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时期,复仇行为往往泛滥成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可以追溯到古代。
复仇制度是指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或冤情时,他有权利采取私人行动来惩罚施害者或者寻求正义。
而礼法是指一整套制度和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遵守道德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复仇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血海深仇观念。
根据这种观念,一个人有义务为亲属或朋友的冤情报仇,并且必须通过报仇行为来恢复荣誉和平衡。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复仇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就像是捍卫个人和家族尊严的一种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法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提倡以仁义道德为准则的社会秩序。
礼法强调个人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将个人的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
与复仇制度相比,礼法强调社会秩序和和谐,强调的是公正和公平,严禁个人的私人报复行为。
这种复仇制度与礼法的对立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上。
东汉时期的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强化礼法来取代复仇制度,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唐代的礼法家陆贽主张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反对私人报复行为,但他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接受。
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复仇行为盛行的情况,许多人仍然坚持复仇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在现代中国,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复仇制度逐渐受到限制。
现代法律设立了法院和法官作为公正的第三方,来解决纠纷和确保公正裁决。
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取代了私人报复行为成为主流。
一些案件仍然不能够得到满足,被冤枉的当事人会选择采取复仇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种情况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缺乏法治观念的社会中更为普遍。
事实上,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仍然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对于一些被剥夺权益的边缘群体来说,他们不信任司法系统,因此更倾向于采取私人报复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伤害的人也可能选择复仇来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古代曾经存在着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历史,这一讨论持续了数千年。
复仇制度和礼法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的考量,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性与道德的不同理解。
在这个话题上,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讨论,这一辩论依然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复仇制度的存在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个人权利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社会中,往往容易出现私刑私法。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自行追求正义,而不依赖法律和官方的制裁。
这种情况下,复仇被视为一种正义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复仇,才能伸张正义,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依赖于权贵和官府。
复仇制度的存在也与社会中的个人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有关。
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关系和私下的行动来解决矛盾纠纷,而不是通过法律和制度。
这种情况下,复仇被视为一种人际关系的维护,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复仇制度与礼法的讨论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讨论。
有一些学者认为,复仇制度是对个人权利和正义的维护,是人性和道德的表现,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而有一些学者认为,礼法制度是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维护,是法制和制度的体现,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在这个话题上,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讨论,这一辩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复仇制度与礼法的讨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探讨这一话题,以求找到更好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国政府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正和正义,也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这一辩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将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一直都存在着。
复仇制度强调的是个人的血海血仇,强调着个人的私人感情,而礼法强调的则是社会组织,强调着社会组织的规律和秩序。
复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当时的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被杀害,他的后代和亲属就必须为他复仇,如果不报仇,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亲属的不尊重。
这种复仇制度一直存在,直到20世纪初才被废除。
然而,复仇制度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阴暗的事情。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以杀人为乐,为了一个人的死而引发复仇事件。
因此,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血海血仇和暴力事件。
在一些地区,当今依然存在着以血海血仇为根基的黑恶势力。
与之相对的是礼法之争。
礼法是指漫长的社会守则历史和宣告社会道德常规的法规和成文约定。
礼法制度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古代礼法制度的改革中,“礼”和“法”一直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在这种制度下,法律鼓励公众遵守一定的规则,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让人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礼则强调对个人的约束,强调着个人应该遵守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在传统文化中,礼法之争的重点在于如何平衡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
在这个制度下,个人的感情和道德责任是不能随意忽略和漠视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中国的社区和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程度也在不断地上升,中国的文化悠久、深厚、历史悠久,礼法之争和复仇制度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受到广泛的关注。
总的来说,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借鉴,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有意义的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一直保持这种文化传承,同时改善和加强这种文化传承。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作者:花蕾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3期【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超越文明与民族、种族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中国古代复仇现象在其产生和发展中,深受情理法的影响与调整。
对复仇制度进行研究,既可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认识,并挖掘出其在当代存在的积极意义,也可从中寻找复仇案件的处理机制,有利于构建安定祥和的社会。
【关键词】复仇儒家思想情理法冲突一、复仇的起源和概念(一)复仇的起源自人类社会产生,复仇始终伴随着其发展,甚至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也存在复仇。
但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这时的复仇只能认定为人这种生物的一种报复本能,按照穗积陈重先生的说法,这是源自于生物的自保性,正如蜜蜂会蛰毁巢者,猛兽毒蛇会反噬攻击者,这完全是个体基于身体受到痛苦而给予对方本能的还击,尚未融入其他的社会性因素。
进入原始社会后,法律尚未出现,但氏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得到解决,同态复仇便成为了最简便、最让人接受的方法,甲氏族的族人被乙氏族打伤或杀死,作为复仇,乙氏族必然会杀死或打伤甲氏族的一名成员,这样冲突将会得到平息。
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复仇行为定义为血亲复仇。
(二)、复仇的概念“复仇”在辞海和词源中的概念如下:复仇、报仇(《辞海》)。
复仇,报仇雪耻(《辞源》)。
可见,“复仇”就是一种对于加害者的再加害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报复雪耻”的行为。
當然,有的复仇不是针对加害者本身,而是想让加害者处于同自己一样的境地。
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复仇行为:从个人角度上来说,复仇行为是一种私力制裁,是对个人不满情绪的释放,也是最朴素的公平正义的体现;而从社会角度上来看,复仇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护,是对个人利益的再次平衡。
二、复仇制度的存在条件(一)、复仇制度的思想渊源首先是侠义崇拜观。
在传统的中国,人们颇为崇拜行侠仗义的人和事,视其为侠肝义胆的英雄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代表的是公理和正义,具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自古有“血海深仇”的现象,尤其在战乱频繁、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年代,人们的报复心理难以控制,复仇行为时有发生。
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法文化则是相对于复仇制度而存在的,两种文化的交错与冲突,直至今天都仍然存在。
本文将就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进行探讨。
一、复仇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复仇制度是指由个人或某个家族自行实行的报复行为。
这种制度在人们找不到合法途径解决争端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解决方式。
然而,复仇行为因为其私人性质,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带来更大的危害,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复仇行为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
当个人或家族实行复仇,往往会采取暴力手段并把复仇进行到底,这不仅会波及到复仇对象的家人、亲友,而且还会引发其他人的矛盾与仇视,形成多重矛盾与复仇事件的涟漪效应,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其次,复仇行为会造成人民的心理恐慌。
当社会中出现复仇事件时,人们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样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导致社会全面的恐慌。
再次,复仇行为会阻碍社会法治的建设。
在一个拥有复仇制度的社会中,法律和正义得不到保障,这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法治建设。
复仇行为通常都是基于个人情感的,而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公正、公平、为整体社会福利的考虑,而复仇行为中的个人因素往往影响了公正和公平的制定。
二、礼法对复仇制度的制约礼法文化则是一种对个人行为制约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规范作用,可以防止人们因情感冲动而采取复仇行为。
首先,礼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情感。
礼法的教育强调了人们的情感合理化,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礼法认为,只有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感,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复仇行为。
其次,礼法文化强调了个人义务与责任的意识。
在礼法的教育下,个人的行为被要求尊重他人的权益、义务、排斥暴力、保护人权、依靠法律保障而不是采取私人行为等。
这种社会规范的建立为法律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制度的演进一直是受到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的: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
复仇制度是指个人或个人所属的家族为亲族间的先前不公或违法行为报仇复仇的制度。
礼法制度则是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和制定。
这两者在中国历史上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而且越到近代,这个相互作用越发的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复仇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部落社会。
根据中国传统观念,亲属之间应该互相维护、帮助、保护。
因此,亲属之间如果有人受到不义之灾,其他亲属就会视之为重大的丑闻。
为了恢复亲属的尊严,保护部落的名誉,复仇的必要性就形成了。
而传统的复仇制度,表现为亲属群体为一人的死亡,而对犯罪行为者或其所属的群体报复,以体现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礼法制度渐渐形成了。
礼法制度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尤其是对社会公德的规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法制度是很重要加分的组成部分。
在政治机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礼法制度得以不断完善。
同时,礼法制度推进了家族和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之间的权衡。
其中,礼法制度对中国古代复仇制度的影响非常大。
礼法制度虽然没有直接禁止复仇,但是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减少了复仇的机会。
同时,礼法制度将法律和道德绑定在一起,让人们通过道德约束实现对于不公行为的抵制和反制。
但是,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中,复仇制度没有终结,它依然是一种可行的行为模式。
在中国的殷商、周朝时期,复仇制度仍然是主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在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复仇制度被推向了高峰,各种报复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和恐慌。
在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就是曹操的三代,一代父亲曹嵩被王濬误杀,曹操杀王濬报仇;二代曹丕被卢弼扔石头打中叛逃,曹操指挥父亲杀卢弼报复;三代曹睿称帝,杀害了曹植,以保护自己统治的稳定。
其实,复仇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人际关系。
反映的是个人与个人、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了传统贵族家庭中的尊严和荣誉观念。
古代复仇杀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复仇杀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杀人行为,往往与家族荣誉、个人尊严紧密相连。
古代法律对于复仇杀人行为的态度,经历了从宽容到严厉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古代复仇杀人的法律规定,分析其背后的法律思想和社会背景。
二、古代复仇杀人法律规定的演变1. 先秦时期:宽容复仇先秦时期,复仇杀人行为在社会上较为普遍,法律对复仇杀人持宽容态度。
据《周礼》记载,当时法律规定:“凡报仇者,必经官府,得官府之许可,方可复仇。
”这一规定表明,在先秦时期,复仇杀人需要经过官府许可,但总体上对复仇行为较为宽容。
2. 秦朝:严厉打击复仇杀人秦朝时期,法律对复仇杀人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据《秦律》记载:“杀人者,罪至死;杀人者,罪至死;杀人者,罪至死。
”这一规定表明,秦朝对杀人行为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处罚。
3. 汉朝:从宽容到严厉的转变汉朝时期,复仇杀人法律规定发生了从宽容到严厉的转变。
汉初,法律对复仇杀人行为仍持宽容态度,如《汉书·刑法志》记载:“杀人者,罪至死;杀人者,罪至死;杀人者,罪至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朝逐渐认识到复仇杀人行为的危害,开始对复仇杀人进行严厉打击。
如《汉律》规定:“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
”4. 隋唐时期:复仇杀人法律规定的完善隋唐时期,复仇杀人法律规定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这一时期,法律对复仇杀人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复仇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如《唐律疏议》规定:“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无故杀伤人者,罪至死。
”此外,唐朝还规定了“十恶”制度,将复仇杀人列为“十恶”之一,予以严厉打击。
5. 宋元明清时期:复仇杀人法律规定的传承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复仇杀人法律规定在继承前代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法律对复仇杀人行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明确了复仇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处罚标准以及适用法律程序。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古代有着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的历史。
复仇制度是指个体为了报复个人冤屈和损失,而诉诸私刑行为;而礼法则是强调依法律和道德规则来解决纠纷。
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的核心是权力与伦理的冲突,以及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抉择。
中国古代的复仇制度源于血族关系的重要性,人们相信血缘关系是至高无上的,并因此将复仇视为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在古代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冤屈或者损失,他的家族就有权力去为他寻求公正和报仇。
复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重要的是展示家族的力量和尊严。
在这个制度下,复仇往往是私下进行的,通过私刑来实现。
复仇被视为一种正当的行为,因为它是为了维护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同时也是对冤屈和损失的平衡。
但复仇也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激化冲突,并且通常缺乏公正的审判程序。
与复仇制度相对立的是礼法制度。
礼法强调的是依据法律和道德规则来解决争端和纠纷。
在古代中国,礼法是上层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强调的是家族和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法律和道德规则被认为是公正与公道的体现,通过诉讼和审判来解决纠纷,保证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平衡。
在礼法制度下,复仇被视为私刑行为,是违背礼法的行为。
而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则必须通过法律和道德规则来维护,而不是通过私刑行为。
复仇制度和礼法之间的冲突体现了权力和伦理的矛盾。
复仇制度强调个人和家族的利益,追求报仇和公平;而礼法制度则追求的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复仇制度以个人的感觉和情感为导向,而礼法制度则以公正和规则为导向。
复仇制度容易引发血腥冲突和私刑行为,缺乏公正和平等的审判程序;而礼法制度则可能牺牲个人权益和自主性,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复仇制度是指个人或家族为了寻求个人主义的正义,采取私刑行为,而礼法则是指根据传统礼教以及法律规定,对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复仇制度和礼法之争一直存在,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复仇的本源是人类对未经惩罚的不义行为的愤怒和对个人正义的追求。
古代社会缺乏现代公正的法律制度,人们往往难以获得公正的审判和裁决。
个人或家族往往采取自己的方式来寻求正义。
这种方式往往是暴力的,甚至有时会引发血腥的血案。
复仇制度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礼法制度的出现,使得社会进一步发展,个人和家族的复仇行为受到了限制。
礼法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一种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制度。
它包括礼教、家法和国法等各种法律制度。
礼法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义务,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也提供了一个可以解决争端和冲突的机制,避免了个人和家族之间的复仇冲突。
在实践中,复仇制度与礼法之间的冲突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尽管礼法制度在理论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它也经常出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情况。
一些富有和权贵的人往往能够逃避法律制度的制约,从而导致社会不公。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和家族往往会重新拾起复仇制度,以寻求公正和正义。
复仇制度也有其弊端。
复仇行为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暴力和冲突。
这种基于私刑的行为容易造成无限循环,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复仇制度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借助法律和制度来解决争端和冲突。
正因为复仇制度和礼法之间的冲突,中国社会不断探索和完善法律制度。
在中国古代,国家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近代以来,中国更是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个人和家族的复仇行为的限制和惩罚。
杀母之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杀母之仇,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复仇观念根深蒂固,法律对复仇行为也给予了特定的规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杀母之仇的法律规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三个方面,探讨杀母之仇的法律规定及其演变。
二、中国古代杀母之仇的法律规定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复仇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法律对复仇行为有一定的规定,但相对宽松。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复仇必先告于君”的原则,即在复仇前需向君主请示。
这一规定体现了当时法律对复仇行为的宽容态度。
2. 秦朝秦朝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复仇行为进行了规范。
秦律规定,复仇者需先向官府报告,经官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复仇。
此外,秦律还对复仇者进行了刑罚,如罚款、流放等。
这一规定表明,秦朝对复仇行为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态度。
3. 汉朝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对复仇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汉律规定,复仇者需先向官府报告,经官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复仇。
若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复仇,将受到严厉的刑罚。
此外,汉律还规定了“十恶不赦”中的“谋杀父母”,将杀母之仇视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复仇观念进一步深化,法律对复仇行为的规定也更加完善。
唐朝法律规定,复仇者需先向官府报告,经官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复仇。
若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复仇,将受到严厉的刑罚。
此外,唐朝还规定了“十恶不赦”中的“谋杀父母”,将杀母之仇视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三、近现代杀母之仇的法律规定1. 清朝清朝法律对复仇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清律规定,复仇者需先向官府报告,经官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复仇。
若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复仇,将受到严厉的刑罚。
此外,清律还规定了“十恶不赦”中的“谋杀父母”,将杀母之仇视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法律对复仇行为的规定有所放宽。
1928年颁布的《刑法》规定,复仇者需先向官府报告,经官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复仇。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
论中国复仇制度与礼法之争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复仇制度和礼法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
复仇制度是指个人或家族通过暴力手段对于伤害自己或家族成员的人进行报复,诉诸于私权,强调个人私权。
礼法制度则是指官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进行社会控制,诉诸于公权,强调统治者的权威。
中国古代的复仇制度一直是个人私权的体现,严重侵犯了公法的权威,激烈的复仇往往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基于此,中国的礼法制度逐渐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同时也在竞争着法制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法制度逐渐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方式,它主张阳奉阴违、以礼制人、智取刚强,并非单纯以武力为核心,而是以智慧和规范为主要手段。
尽管礼法制度已经取代了过去秉持的复仇制度,但在很多时候,复仇制度依然存在,这也表明我们的礼法制度还有不足之处。
我国在秦汉时期,推出的法家思想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并且完全靠国家力量来制约人民的行为,而这样的法律监管方式实际上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就是说,复仇行为依然存在,一些人启用复仇制度去解决纠纷。
这种以复仇为城墙的武士社会显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同时,现实社会中又有很多光天化日下的犯罪行为仍未被法律所惩罚,问题突出,人民权利保障不足。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借口复仇制度,试图通过私刑手段申冤,这样也形成了一个私权膨胀的局面。
因此,既要继承优秀的礼法传统,又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让社会保持和谐、进步和稳定。
首先,改善立法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出现空白地带。
其次,强化司法机构培训,提高司法机关的水平和能力,使得判决更公正、合理。
最后,完善社会调解机制,促进合理有效的调解,有助于化解纠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法制史,论复仇制度
篇一:12级法学一班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
12级法学一班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
刑法题目
1、论古代的死刑
2、论流刑
3、论充军刑
4、论肉刑的废除
5、论族刑
6、论赎刑
7、论古代“减死贷命”之刑的设计
8、论清代的监禁刑
9、论无期徒刑在近代的确立
10、论管制刑
11、论古代妇女犯罪
12、论古代妇女的法律的地位
13、论古代疯人犯罪
14、古今疯人犯罪之比较
15、论古代老人犯罪
16、论古代法律对老人的优待
17、论老人法律地位在近代的变化
18、论残疾人犯罪
19、古今残疾人犯罪之比较研究
20、论化外人犯罪
21、论古代犯罪的年龄要件
22、格杀勿论研究
23、论古代因时制宜的刑事政策
24、论古代因地制宜的法律原则
25、论“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26、论古代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27、“刑不上大夫”论
28、论古代的共同犯罪
29、论古代的“屡犯罪”
30、古代屡犯罪与现代累犯之比较研究
31、论古代的俱发罪
32、古代俱发罪与现代数罪并罚之比较
33、论复仇制度
34、论比附原则
35、比附与罪刑法定之比较研究
36、古今杀人罪之比较研究
37、论古代的盗罪
38、论保辜制度
39、“论心定罪”研究
40、“原情定罪”与中世纪欧洲“严格责任(或法定责任)”原
则之比较
41、论“准五服以制罪”
42、“存留养亲”研究
43、容隐制度研究
44、论从“准五服以制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转变
45、论“五刑”体系之废止与近代刑法体系之确立
46、论近代中国刑法中的“亲属加重原则”
47、论《大清新刑律》(背景/精神/体力/原则/概念/语词)
48、论罪刑法定原则在清末民初之确立
49、论近代刑罚易科制度
50、古今刑罚易科制度比较
51、论古代自首制度
52、古今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53、清代刑罚研究
54、劳役刑在古代刑法体系中的确立
55、论徒流刑中心刑罚体系的确立
56、论清代的“监候待质”制度
57、论古代的赦免制度
58、论古代的保释制度
狱讼题目
59、论古代的“地域管辖”
60、论古代的“级别管辖”
61、论刑讯
62、口供研究
63、口供在古今司法中地位之比较
64、论古代的“亲告乃坐”制度
65、论秋冬行刑制度
66、论清代的上控制度
67、汉代的乞鞫制度研究
68、论明朝特务司法机构
69、论清代的秋审制度
70、古今死刑复核制度比较研究
71、论古代的会审制度
72、论古代法官在审判中的地位
73、治外法权研究
74、论近代的自由心证制度
75、论《中华民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制度
76、论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
77、论中国古代的裁判制度
78、论古代证据豁免制度
79、论民国初期县知事兼理司法
80、论近代的陪审制度
81、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陪审制度
82、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83、论马锡五审判方式
84、论古代的审转结案程序
85、论古代的“证据豁免”制度
86、论古代的“众证定罪”制度
87、论古代审判的“行政性”特点
88、清末独立司法体制的确立
习惯法题目
89、论古代婚姻的成立
90、古今婚姻成立之比较研究
91、古代的休妻制度
92、论诸子均分原则
93、论父债子还
94、论同居共财
95、论古代的永佃制度
96、论古代的“一田两主”制度
97、论古代的“所有权”
98、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中之田土关系
99、论隋唐之田制
100、论古代家父的法律地位
101、中国家父与罗马家父权利之比较102、论收嗣制度103、古代收嗣与现代收养制度之比较104、论古代中国之继承制度
105、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之演变
篇二:论复仇
论复仇
ReVengeisakindofwildjustice;whichthemoremansnaturer unsto,themoreoughtlawtoweeditout.Forasforthefirstwr ong,itdothbutoffendthelaw;buttherevengeofthatwrong, putteththelawoutofoffice.certainly,intakingrevenge, amanisbutevenwithhisenemy;butinpassingitover,heissu perior;foritisaprincesparttopardon.
andsolomon,iamsure,saith,itisthegloryofaman,topassb yanoffence.thatwhichispastisgone,andirrevocable;and
wisemenhaveenoughtodo,withthingspresentandtocome;th ereforetheydobuttriflewiththemselves,thatlaborinpas tmatters.thereisnomandothawrong,forthewrongssake;bu ttherebytopurchasehimselfprofit,orpleasure,orhonor, orthelike.thereforewhyshouldibeangrywithaman,forlov inghimselfbetterthanmeandifanymanshoulddowrong,mere lyoutofill-nature,why,yetitisbutlikethethornorbriar ,whichprickandscratch,becausetheycandonoother.themo sttolerablesortofrevenge,isforthosewrongswhichthere isnolawtoremedy;butthenletamantakeheed,therevengebe suchasthereisnolawtopunish;elseamansenemyisstillbef orehand,anditistwoforone.some,whentheytakerevenge,a redesirous,thepartyshouldknow,whenceitcometh.thisis themoregenerous.Forthedelightseemethtobe,notsomuchi ndoingthehurt,asinmakingthepartyrepent.butbaseandcr aftycowards,arelikethearrowthatfliethinthedark.cosm us,dukeofFlorence,hadadesperatesayingagainstperfidi ousorneglectingfriends,asifthosewrongswereunpardona ble;youshallread(saithhe)thatwearecommandedtoforgiv eourenemies;butyouneverread,thatwearecommandedtofor giveourfriends.butyetthespiritofjobwasinabettertune :shallwe(saithhe)takegoodatgodshands,andnotbecon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