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菊花意象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

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

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陶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三、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

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思妇情怀也是诗人们常咏的主题。“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在《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菊》潇湘妃子)。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