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朝少数民族将领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汗国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
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之初,亲率十万大军,直逼渭水,驻兵便桥之北。
唐太宗当时正以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尽可能维持和好关系。
不过,他也认识到在突厥进兵的情况下,不能退缩,越退缩,越对唐朝不利。
为此,唐太宗召集禁军,出拒突厥。
他自己首先身披甲胄,跨上御马,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出长安城,抵达渭水。
颉利可汗在营中听说唐天子来了,立即上马出营,也来到河边。
唐太宗见颉利到来,就隔水责他负约。
不一会儿,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
颉利见唐军军容整齐,面有惧色。
唐太宗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颉利对话。
大臣萧瑀恐怕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
唐太宗事后对萧瑀说:“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长安城郊,是以为唐朝内部不稳,新皇刚刚即位,没有力量抵御他们。
我们如果示弱,闭门自守,颉利就会纵兵大掠,我们就不好制服他们了。
所以我轻骑先行,以示对他们的藐视;又摆出军容,表示我们决心一战。
这样做是颉利意想不到的,他就会失去主意”。
“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没过多久,颉利就派人来请和。
唐太宗又亲临清水,与颉利可汗相会。
他们两人就在便桥上,杀了白马,歃血为盟。
唐朝赠给颉利许多金帛;颉利答应不再进犯唐朝,随后,引兵而去。
629年,关中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唐太宗的统治也已初步巩固。
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霜旱天灾,牲畜大量死亡。
颉利加重对各部的勒索,各部纷纷叛离。
唐太宗认为时机成熟,就在这年冬天派大将李绩、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
第二年,追击突厥至阴山以北,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登上顺天门,召见颉利可汗,当面数说了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掠夺百姓的五大罪状。
最后又对他说:“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没有大规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不杀你。
”颉利可汗感激不杀之恩,哭谢而退。
贞观大事记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贞观九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636年------贞观十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大事记(贞观·唐)
627年------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628年------贞观二年
诏各地置义仓(官督绅办的仓储制度)
薛延陀(漠北少数民族,役属于突厥)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629年------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645年------贞观十九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649年------贞观二十三治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637年------贞观十一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638年------贞观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640年------贞观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安史之乱的战役
安史之乱的战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安史之乱的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安史之乱背景简介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藩镇崛起主词条:节度使、藩镇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2] 外重内轻主词条:折冲府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
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
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唐代契苾家族研究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契苾家族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80531摘要唐朝是继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之后建立起来的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帝国,这与唐廷历代宽松的民族政策,及数以万计的蕃兵蕃将生死捍卫不无关系。
作为初唐蕃将的杰出代表——契苾何力,其自贞观年间携部内附后,家族先后七代人为唐朝政治、军事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契苾何力、契苾明、契苾嵩子孙三代都为唐代前期疆域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家族第四代人契苾承明长流藤州之后,贺兰都督一职易于他人,但契苾家族另一支系中,契苾光之孙契苾嘉宾继续承袭着家族的武将特性,依然以捍卫唐王朝的领土为己任。
安史之乱后,第五代人契苾漪携部落北迁回纥,大和六年(832)又携子契苾通内附于振武附近的胜州,契苾通因宣谕突厥及详备边事之功,终至振武节度营田等使,主导代北军事。
契苾通去世之后,诸子皆供职于代北行营。
契苾家族由河西迁至代北,以及多与武将家族联姻,这实为其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原因;该家族之所以有其起伏兴衰的特征,主要在于唐廷前后民族政策的变迁与汉化受阻等诸多深层问题。
本文结合出土墓志与传统文献,对该家族的族源、世系及迁徙过程进行全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它的发展情况,着重对其家族成员的为官经历、婚姻状况、活动地域等三个方面作细微探讨。
在明确了该家族发展特征之后,重点探讨它的兴衰问题与唐代政局的关系,企图通过贞观至开元的契苾家族、唐朝夷夏政策之变迁、安史之乱与契苾氏家族的关系、代北契苾与沙陀权力之消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契苾家族的起伏兴衰实为唐朝政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唐代;契苾氏;家族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unparalleled uniform multinational empire which was set up after major national amalgamat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is related with the loose national policies as well as thousands of the minority soldiers and generals’ do in battles bravely and selfless. As the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early days in Tang Dynasty, QiBi HeLi and seven generations after him in his fami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ang Dynasty’ polity, and to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ffairs from he took along his followings to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Zhenguan. Especially,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QiBi HeLi, QiBi Ming and QiBi Song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aspect of exploiting the territory in the prophase of Tang Dynasty. General HeLan was substituted by other persons since the fourth generation QiBi ChengMing stayed in Tengzhou a long time. But in the other branches of QiBi family, QiBi JiaBin, the grandson of QiBi Guang, kept on inheriting the family’s characteristic of warrior,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 of the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After AnShi Rebellion, the fifth generation QiBi Yi took his followings to migrate HuiHe in the north. Then he took his son QiBi Tong to submit ShengZhou around the area of ZhenWu in the sixth year of DaHe. QiBi Tong served as the military governor ZhenWu finally because of his contributions in digging up the hatchet to Turk and the contributions in frontier affairs, leading Daibei military affairs. After he passed away, his sons were all served in Daibei military camp. Then family QiBi migrated from HeXi to DaiBei, and most allied with other warrior families through marriage. This are the exterior cau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whole famil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y this family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up-and-dow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deepest issues were the variances of minority policies and the obstacles in Hanization.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 epitaph and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idy up the family’s origin, pedigree and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On this foundation, I go deep into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 and stress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members of this family in three aspects: the experience in court, the situation of marriage, and the place of activit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aking clear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mily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s flourish and decline and Tang Political Situation, attempt to obtain such kind of conclusion that the up-and-down of the family QiBi is actually an epitome of migration of Tang Political Situation through four aspects: the family QiBi between ZhenGuan and KaiYuan, the variances of Yi-Xia policy in Ta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Shi Rebellion and family QiBi, the right’s ebb and flow between the family QiBi in DaiBei and ShaTuo.Key words:Tang, QiBi, family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唐太宗励精图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二十三年(649),被后世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津津乐道。
唐太宗也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盛名天子。
它为唐朝的极度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于贞观之治有以下内容:1、任人唯贤,听言纳谏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按照任人唯贤的原则,从中央到地方选用了一批精干的官吏。
在中央机构,唐高祖时的宰相左仆射裴寂(晋阳宫监)、右仆射萧瑀(萧皇后兄,隋朝民部尚书)、中书令封德彝、杨恭仁等都是姻亲宿旧、前朝遗老、暮气沉沉,都不是开拓新局面的人才。
唐太宗首先对中央宰相班子进行改组。
玄武门之变后,马上提拔高士廉(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之舅,其父长孙晟早死)为侍中、房龄为中书令、杜如晦为兵部尚书、杜淹为御史大夫、魏征为谏议大夫。
贞观二年(638),李靖为检校中书令,后为兵部尚书。
贞观三年,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其子杜荷因承乾事被诛)、魏征守(阶卑而拟高者曰守,阶高而拟卑者曰行)秘书监,“参预朝政”。
贞观四年,杜如晦死,以李靖为右仆射,又以温彦博为中书令,王珪(王僧辩之孙,父仕北齐,参与杨谅起兵)为侍中,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
贞观七年,王珪漏绁禁中语,左迁同州刺史,以秘书监魏征为侍中。
至此,贞观名相基本到位。
(唐太宗23年中,提拔了23名宰相)这个宰相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具有治国平天下所需的全面素质,杜如晦长于决断,房玄龄善于谋划,人称“房谋杜断”。
《资治通鉴》贞观三年:“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字,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率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二人深相得,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问侍中王珪(东宫官属)说:“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魏徵。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秦国:太监—赵高,儿子——胡亥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统一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后又攻打了南方的越族,统一了广东、广西。
为防止北方蒙古高原一带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括攻打匈奴,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2、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⑴、西汉时期:此时,仍然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有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和景帝)和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全国大统一。
西汉时期,仍然受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打败单于。
同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初期被匈奴所征服),成功地解救了西域,并建立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最远达到伊朗、罗马。
⑵、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蒙古高原一带的北匈奴仍然威胁着东汉政府和西域,窦固和窦宪先后打败了北匈奴,此时,南匈奴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
在攻打凶奴的同时,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到达波斯湾,重新恢复了与西亚和欧洲的联系。
东汉后期,住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因受东汉官吏和地主的压迫,与住在一起的汉族人奋起反抗,大大削弱了东汉政权。
3、两晋时期: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乱世时期的西晋有著名的“八王之乱”和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东晋时期是南北对峙局面。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分别在:羯jíe族人在山西东北部,鲜卑族人分别住在长城以南和河西一带,氏族人住在甘肃东南部,羌qīang族人住在陕西和甘肃东部,氏族控制着鲜卑族和羌族。
4、南北朝:南方汉人统治的称南朝,北方由鲜卑族统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称北朝。
5、隋朝:北灭了南,重新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多民族大融会时期(这个时期,没有了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以下同),只是,隋炀帝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高丽的战争。
6、唐朝:除突厥外,其他少数民族跟唐朝关系都很好。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国贸102 吕莲10064618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是他的名言,亦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功绩的皇帝,一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而他对国家的治理之道,就是让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建立的初期,社会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农业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唐太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合并州县、裁减冗员,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
同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了新的租赋徭役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在关中、关东等地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后,他又诏令开仓赈民,使人民得以生存、养息。
在商业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
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
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
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
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2.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
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
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
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3.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4.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
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A.促进民族融合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社会流动D.提升官员素质.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A.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6.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
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
唐初名将阿史那社尔生平简介
唐初名将阿史那社尔生平简介阿史那·社尔,唐初名将,处罗可汗次子。
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
其后社尔率部投奔唐朝,尚衡阳长公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初名将阿史那社尔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阿史那社尔简介阿史那社尔简介记载他是西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
由于是处罗可汗的儿子,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统领各个部落。
父亲死后在他治理下的部落,十年没有征收过苛捐杂税,因此他领导下的部落都很拥护他。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突厥发生了内乱,阿史那社尔率兵前往平定,从那以后他便自立为都布可汗。
贞观十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归唐。
不久唐太宗把自己的亲姐姐嫁给阿史那社尔,封他为驸马都尉。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为交河道行军总管,率兵前往高昌。
贞观二十一年,阿史那社尔被任命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大唐天子李世民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向新皇请求殉葬,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但他和其他十三位贞观年间归附的外族臣子的形象,被雕刻成十四尊深目大鼻,弓刀杂佩的仿真石像,树立在了昭陵墓道上。
六年之后阿史那社尔病逝,也葬入昭陵,并且他的坟墓在众多陪葬武将中离昭陵主墓峰最为接近。
这是阿史那社尔简介中突出强调的内容。
从阿史那社尔的简介中可以看出,这位突厥王子刚烈奔放。
李世民驾崩,他为之毁容欲与之殉葬。
他十分忠心,为大唐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作出很大的贡献。
这位突厥小王子一生飘零,到死也未回到家乡,他选择留在大唐,常伴大唐天子李世民左右。
阿史那社尔将军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同时也是唐朝名将,生于404年,死于655年,归顺唐朝后多次出征,战功累累,获封将军。
那么阿史那社尔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阿史那社尔十一岁时就相当聪明,并且别任命为突厥的首领,社尔担任突厥首领十年从不征收赋税,老百姓很是爱戴他,为他为什么不收税,让自己的生活更富足一点,社尔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老百姓富足,他就和满足了”,有这样的人作为首领,是百姓之福。
薛仁贵的故事有哪些
薛仁贵的故事有哪些薛仁贵是中国唐代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唐朝贞观年间武艺高强的年轻将领,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薛仁贵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薛仁贵的故事薛仁贵,名字为薛礼,仁贵是他的表字,为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
他勇猛果敢且胆识过人,多次营救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忠心,因而受到身为皇帝的李世民的重任。
薛仁贵的故乡现在在我国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他年少时家庭十分贫困,与大多数农民一样种田,养家糊口,日日粗茶淡饭。
甚至住不起房屋,与妻子一道住在土窑里,后代的人都称他住的地方为“白虎岗”,一方面是纪念薛仁贵,另一方面是夸赞在战场上一身白衣英勇无畏的薛仁贵,是一头惊世白虎。
他的确是一头勇敢的白虎,在唐朝与北方民族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杀敌无数,让敌人闻风丧胆。
他在北方征战沙场,他的妻儿一直在那“白虎岗”等待着他荣归故里。
在于他的家——土窑,不远的地方有他常年练武的地方,红寥滩,他常举弓对月。
“白虎岗”,这个地方诞生出一代名将!后人们将薛仁贵生前所居住的土窑称作“寒窑”,可见他当时的艰苦。
但是无论他住的地方多么艰苦,在薛仁贵的心里,“寒窑”也一定是暖窑。
谁会知道在山西的小村落里,修村,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薛仁贵间接的为他的故里命名“白虎”,是白虎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白虎呢?“白虎岗”因他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他这头白虎鼓舞的不仅是他的故乡的人,更鼓舞了世界的人!薛仁贵三次征讨高丽背后的故事薛仁贵,三十岁才开始参军入伍,随后也开启了他征战沙场四十年的传奇一生。
作为武将,他最大的攻击就是三次征讨高丽国。
高丽也叫作高句丽,位于中原地区的东方,生活时代是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0年。
高丽发展的过程不断扩大边疆领土,而中原地区的政权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到隋朝,高丽先发制人,开始和隋朝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有说法是隋朝的快速灭亡和高丽有很大的关系。
到唐朝贞观年间,基本平定各方,唯有东边的高丽,不能平定,让唐太宗很是头痛,在劝降不成后决定发兵攻打高丽,之后唐太宗也亲自参与东征。
从“贞观之治”看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目录题目 (2)摘要 (2)关键字 (2)一重视人才,德才兼备 (2)(一)重视人才 (2)(二)德才兼备 (3)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一)不拘一格 (4)(二)选拔人才 (5)三知人善任,不忌贤臣 (5)(一)知人善任 (5)(二)不嫉贤臣 (6)四推心待士,用人不疑 (7)(一)推心待士 (7)(二)用人不疑 (7)注释 (8)参考文献 (9)英文摘要 (9)从“贞观之治”看唐太宗的用人思想作者:王冬雪指导教师:宋纯路摘要:综观古今,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使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积极倡导和推行进步的人才观。
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到运用人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着重的从重才、选才、知才和用才等方面充分分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关键字:唐太宗贞观之治用人贤才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627-649)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拿唐太宗个人来说,虽他的文才与武功都很出众但丛他的用人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与以及用人不疑等方面更为引人注目。
唐太宗用人不断吸取前人教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一重视人才,德才兼备(一)重视人才唐太宗历经隋末大动荡,他深知创业难,而守业更难的道理。
何以守业,他认为关键在于得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为此他对臣子说“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 ⑴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
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治安之本惟在得人”⑵“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人。
”⑶他把贤才看是立国、强国的第一要素。
他认为贤才以兴天下,只要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统治。
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特别是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他说,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有隋文帝的用人不当的因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唐的盛衰》“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精美版课件
思 考:
1.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分别以什么标准选拔官 吏的?
2.对读书人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科举考试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 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己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 己的社会地位。
3.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科举制度可以网罗大量的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魏征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以后又充当了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
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 ——杜甫
1.唐太宗重视生产的措施是源于他对什么的总结?
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登基成为唐 魏征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以后又充当了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 玄宗即位,才稳定下来。唐玄宗统治前 期,年号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 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他尤其重 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吏的政绩。他 仿照唐太宗,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 提倡节俭。这些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 局为之一新。
姚 崇
宋 璟
1、农业生产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生产工具改进, 3.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少数民族的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等,也都当了将军。
1、农业生产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少数民族的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等,也都当了将军。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 提示:这几个时期都是在其朝代的初期; 2.对读书人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2、手工业生产 丝织业、制瓷业发达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它表面的色釉丰富多彩,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资料:据史书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名将薛仁贵的简介
名将薛仁贵的简介名将薛仁贵的简介薛仁贵,中国唐高宗时期名将。
历任右领军中郎将、左武卫、右威卫大,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将薛仁贵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名将薛仁贵的生平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
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其父薛轨早丧,因此家道中落。
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娶妻柳氏。
薛仁贵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
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
”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张士贵应征。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
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
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
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
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
战后,唐太宗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云泉府果毅。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昭陵唐太宗李世民(588-649)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杰出的帝王。
他在位23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中国发展到一个鼎盛时代。
后人称“贞观之治”。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九嵕山的主峰,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20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李绩(徐懋功)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人之墓,形成一座庞大的皇家陵园。
清明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是非常盛行。
滴水观音像观音像总高9.9米,寓意九九归一,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尊整石观音,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对雕刻技术要求非常之高,是由雕刻之乡--福建惠安的师傅精心雕琢而成的。
唐昭陵幕园唐昭陵幕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东南端。
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堪称天下第一风水宝地,是安葬故人的理想墓地。
其地势坐北朝南,阳光普照饱满,南来暖气聚止,北来寒流可遮挡,且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道山梁,远处有泔河、泾河、渭河三条大河,近处有山谷间的龙脉活水;唐昭陵所处的九嵕山,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子午山岭的“龙头”处,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在同一第“龙脉”上。
唐昭陵墓园紧挨唐昭陵九嵕山主峰,处于承接“龙气”的位置上,周围峰恋墩阜,攒簇聚会,葱绿雅静,藏风聚气,可谓是山清水秀,龙虎缠绕的风水宝地。
陕西唐昭陵墓园开发建设面积150亩,高计规划理念以梦回大唐为背景,建设以仿唐风格为基调,墓园文化以盛唐历史为主线,竭力呈显盛唐时期的龙脉气势。
唐昭陵墓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集观光旅游及悼念亲人于一体的大型园林式墓园。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①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90.
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这是贞观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和健全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形式
贞观元年,为了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唐太宗大力发展和推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的方式。隋代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和 明经两种,到了唐太宗时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大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
(二)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贞观初,唐太宗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 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 不得不举。”①他依据这样的原则,大胆起用前朝遗臣和异党中的忠良之人。即如王珪、萧瑀、裴矩、房玄龄、魏征、薛万彻 等等。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用和重用。魏征,原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官任太子 洗马。在唐太宗与李建成争夺帝位继承人时,他劝李建成尽早杀掉唐太宗,以巩固太子地位。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唐 太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而魏征从容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周围人都 为魏征捏了把汗。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致死不悔,认为他是经国之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再如:薛万彻最初也忠于隐太子 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血战宫门,失败后太宗多次派人传达旨意不治他的罪。他归顺后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奇 勋,特别是在大破天柱王于赤水源一役中,独率轻骑深入敌军。更有萧瑀、裴矩、杜如晦等均属隋代遗臣,也都被委之以重 任。
名将薛仁贵的简介
名将薛仁贵的简介薛仁贵,中国唐高宗时期名将。
历任右领军中郎将、左武卫、右威卫大,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将薛仁贵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名将薛仁贵的生平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
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其父薛轨早丧,因此家道中落。
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娶妻柳氏。
薛仁贵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
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
”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张士贵应征。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
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
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
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
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
战后,唐太宗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云泉府果毅。
后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高句丽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
唐朝著名的“外籍”名将
唐朝著名的“外籍”名将唐朝是我们统⼀⼤朝代中最繁荣昌盛的,也是最开放的⼀个朝代,长安更是世界之都,不乏唐朝之外有名⼈⼠来此,更有当时不少名将在⼤唐功成名就,军功赫赫,今天我们来简单列举⼀下⼤唐盛世下有名的“外籍”名将。
⾼仙芝:⾼句丽⼈,姿容俊美,骁勇果敢。
幼时随⽗⼊唐。
20岁时被授予将军。
⾼仙芝在吐蕃占领⼩勃律,唐王三次攻打不利,他主动率军出击,智取⼩勃律,升安西节度使。
天宝九年时⾼仙芝进攻⽯国先约和,后突袭,⽣俘其国王和部众。
次年,⽯国引⼤⾷来攻,⾯对⼤⾷近18万联军,⾼仙芝仅有2万唐军,⼀万附属国军的劣势下主动出击,给予⼤⾷联军重创,不过后因附属国叛乱与⼤⾷前后夹击⼤败⽽归。
后⼊朝,安禄⼭叛乱时,⾼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齿常之:百济⼈,⿊齿⽒,唐朝著名军事将领。
⿊齿常之⽣在百济。
⿊齿常之是⼀个善于⽤兵的⼈,降唐后数⼗年,⿊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打的吐蕃不敢出击,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
永昌元年,受酷吏周兴诬陷,⿊齿常之含冤⾃缢⽽死。
阿史那社尔: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
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昌,封毕国公,⼜先后征讨⾼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军功。
贞观⼆⼗⼀年(647年),率领铁勒、突厥部众⼗万⼈击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服。
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
契必何⼒:铁勒⼈,曾是铁勒可汗的孙⼦,后随其母降唐,曾随李世民前往征讨⾼丽,尽管在战场上受伤可依旧勇猛杀敌,⽴下⼤功,公元666年在辽⽔⼤败15万⾼丽⼤军,并与徐世绩⼀同灭了⾼丽,去除⼤唐⼀⼤患。
这些虽不是汉⼈,可却为⼤唐⽴下了⽆数战功,为⼤唐疆⼭流⾎洒汗。
唐初少数民族
突厥的由来突厥是中国古民族。
在南北朝时住在现在中国西北地区。
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8年建立的政权的北匈奴。
公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族。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攻灭东突厥,显庆四年(659)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但是在武后(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突厥政权,约在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
最后亡于回纥。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
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
松赞干布小传松赞干布(617--650),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他像佛祖个大德高僧一样给西藏人民所世代供奉。
松赞干布出生的时候,吐蕃王朝的都成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正是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成长以后,南征北战,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建新都拉萨,带领雅隆部落走向更为辽阔的天地,开辟了藏族历史的新纪元。
由于他对藏族历史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
唐代的历史书,称他为“弃弄赞”。
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其父率兵灭掉了北方的苏毗部落,初步统.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
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唐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13岁时,父亲被人毒死。
诸族一起举兵叛变,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
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继承了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
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对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贞观六年(632),松贊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拉萨河畔的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失思力
1、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娶唐高祖李渊女九江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
执失思力原为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心腹爱将,曾率兵侵略唐朝,后投降。
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十九年(645年)二月、二十年(646年)正月,执失思力领军分别在居茹川、夏州等地,大败吐谷浑军和薛延陀部,使唐北部边境从此得以安定。
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二月初三,执失思力因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谋反一事受到牵连,流配巂州(治今四川西昌)。
龙朔(661—663年)中,复官为归州刺史,不久病卒。
阿史那社尔
2、阿史那社尔:(609年-655年):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
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
之后,他引军攻击薛延陀,战败,逃奔高昌。
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娶唐太宗之妹衡阳公主为妻。
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
其后,他又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
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被唐高宗阻止。
永徽四年,官拜镇军大将军。
永徽六年(655年)去世,
年四十七岁,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命人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
契苾何力
3、契苾何力:(620-677年):铁勒族人,祖父与父亲都为可汗。
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贞观六年(632年),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人归属唐朝。
贞观九年(635年),唐朝派契苾何力等人至赤水川讨伐吐谷浑。
契苾何力见机行事,挑选精兵一千余名,突袭吐谷浑王帐,俘获了吐谷浑王后,并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只),取得重大胜利。
太宗于是下诏,任命他为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并将临洮公主嫁给他。
贞观十六年(642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母亲和弟弟时,被劫持到薛延陀部,他大骂薛延陀可汗,面向东方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即割下自己左耳,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契苾何力回到唐朝后,先后被授予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弓月道行军大总管。
太宗亲征高丽,他为前军总管,攻城时被长矛刺中,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
唐太宗去世,契苾何力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被唐高宗阻止。
仪凤二年(677年),契苾何力因病去世。
唐高宗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并陪葬昭陵,谥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