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流动-58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特纳的流动过程理论 《社会分层-一个理论分析》(1984): 流动是六个方面的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垄断资本主义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市场
二者之间流动有限 2、二元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过程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流动依然存在 社会流动中的无序与越轨现象增多
资料:当前城市分层结构及其社会流动 变化的新趋势
贫富分化更为明显,造成“社会结构紧张” 的局面
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的倾向 中产阶级有所发展,但总体仍然比例较小 阶层利益的多元化与“碎片化”特点
思考
富(穷)不过三代? 科举制度、高考制度与中国的社会
大型企业内部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其特征有三 : 其他: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混合型社会分层结构
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阶段分析 三、中国当代社会流动的特点
wk.baidu.com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阶段分析: 两大阶段五个时期
1、1949~1956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 2、1957~1965 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
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个人层面:个人社会关系的区位移动 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的层次移动 3、相关概念: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移动,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称
为迁移)与暂时性 人才流动:
二、不同类型社会中的流动限制
划分标准:社会流动的障碍大小 1、封闭型——等级体系:等级固定、限制流动,
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 ):
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向上流动;向下流动 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
同一层次上的横向流动:
职业流动、角色变化 不涉及地位高低变化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一个
(3)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增加 活力。
负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索罗金的社会流动理论 1972《社会流动》:
1、关于流动的原因: 2、社会不平等是必然的: 3、社会流动率理论:
社会流动率与社会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达,流动率越高 4、代际流动的研究:父子职业流动 5、工业社会中流动的特点:
第四节 社会流动的功能
1、引起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财富、权力、声望
2、缓解社会差别的消极影响 3、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运行和稳定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的分 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 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加强社会的整合程度。
政治上:人民与“非人民”; 户籍:城乡; 档案身份:干部与非干部; 所有制:集体与全民;
3、1966~1977 社会流动的失序 4、1978~1991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 5、1992~ 新社会阶层结构及流动模式的初步成型 重点关注:
各阶段的推动力及其表现特征
三、中国当代社会流动的总体特点
二、利普赛特和本迪克斯的社会流动研究 《工业社会的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三、布劳和邓肯的地位实现模型 《美国的职业结构》(1967):5个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实现的 因素:父亲的教育与职业、本人的教育与初职、本人的现职 一个重要结论:上一代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可能全部或部分 在下一代中“再生产”。
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变化 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一个
家庭中上下两代人在职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 变动
第三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的性质: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
水平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社会政策、制度: 教育、就业、人事、户藉、组织制度等:制约着流动的 方向、途径、速度
第十章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四节 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 1、索罗金的定义:
1927年《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者社会的事物、价 值,即由人类活动所创造、改变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 置向其他的社会位置移动。 2、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 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率 社会价值观:
家庭、乡土、成功、职业、地位等价值评判体系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等: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二、个人因素
1、个人受教育状况 2、家庭背景 3、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4、个人的主观选择:爱好、价值
观
三、自然环境因素
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 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1、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 社会流动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约 ➢ 社会流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 社会流动的波浪式反复 ➢ 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的新特点:
经济因素成为个人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精英人物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由原来单一流向政治
领域到分流到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 出现了多重地位相悖的现象 社会流动以非结构性的个人流动为主,但结构性的社会
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 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 2、自然生态的变化:
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 或迁入。例如中国自汉唐以后,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 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影响, 最终失去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从而使人口逐渐向长江 三角洲流动。 3、自然资源:
流动 “X二代”现象:富二代、官二代
、贫二代……
代际之间的阶层有何联系? 阶层“固化”了吗?
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 2、流动的动力条件:
社会差别和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结构性流动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
阶层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
教育结构等。 特点:快速、剧列、大规模 二、非结构性流动
又称自由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
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来源于先赋因素。 2、开放型——阶级或阶层体系:分层有弹性、自
由流动,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依靠自身的努力。 3、混合型:兼具开放、封闭两方面的特征
思考: 流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流水不腐、 流动是一把双刃剑? “度”如何把握?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流动的可能性条件: 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没有法律、政策、制
五、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主要劳动力市场:垄断资本主义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市场
二者之间流动有限 2、二元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过程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流动依然存在 社会流动中的无序与越轨现象增多
资料:当前城市分层结构及其社会流动 变化的新趋势
贫富分化更为明显,造成“社会结构紧张” 的局面
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的倾向 中产阶级有所发展,但总体仍然比例较小 阶层利益的多元化与“碎片化”特点
思考
富(穷)不过三代? 科举制度、高考制度与中国的社会
大型企业内部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其特征有三 : 其他: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混合型社会分层结构
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阶段分析 三、中国当代社会流动的特点
wk.baidu.com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阶段分析: 两大阶段五个时期
1、1949~1956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 2、1957~1965 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
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个人层面:个人社会关系的区位移动 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的层次移动 3、相关概念: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移动,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称
为迁移)与暂时性 人才流动:
二、不同类型社会中的流动限制
划分标准:社会流动的障碍大小 1、封闭型——等级体系:等级固定、限制流动,
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 ):
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向上流动;向下流动 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
同一层次上的横向流动:
职业流动、角色变化 不涉及地位高低变化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一个
(3)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增加 活力。
负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索罗金的社会流动理论 1972《社会流动》:
1、关于流动的原因: 2、社会不平等是必然的: 3、社会流动率理论:
社会流动率与社会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达,流动率越高 4、代际流动的研究:父子职业流动 5、工业社会中流动的特点:
第四节 社会流动的功能
1、引起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财富、权力、声望
2、缓解社会差别的消极影响 3、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运行和稳定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的分 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 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加强社会的整合程度。
政治上:人民与“非人民”; 户籍:城乡; 档案身份:干部与非干部; 所有制:集体与全民;
3、1966~1977 社会流动的失序 4、1978~1991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 5、1992~ 新社会阶层结构及流动模式的初步成型 重点关注:
各阶段的推动力及其表现特征
三、中国当代社会流动的总体特点
二、利普赛特和本迪克斯的社会流动研究 《工业社会的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三、布劳和邓肯的地位实现模型 《美国的职业结构》(1967):5个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实现的 因素:父亲的教育与职业、本人的教育与初职、本人的现职 一个重要结论:上一代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可能全部或部分 在下一代中“再生产”。
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变化 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一个
家庭中上下两代人在职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 变动
第三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的性质: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
水平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社会政策、制度: 教育、就业、人事、户藉、组织制度等:制约着流动的 方向、途径、速度
第十章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四节 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 1、索罗金的定义:
1927年《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者社会的事物、价 值,即由人类活动所创造、改变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 置向其他的社会位置移动。 2、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 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率 社会价值观:
家庭、乡土、成功、职业、地位等价值评判体系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等: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二、个人因素
1、个人受教育状况 2、家庭背景 3、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4、个人的主观选择:爱好、价值
观
三、自然环境因素
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 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1、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 社会流动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约 ➢ 社会流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 社会流动的波浪式反复 ➢ 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的新特点:
经济因素成为个人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精英人物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由原来单一流向政治
领域到分流到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 出现了多重地位相悖的现象 社会流动以非结构性的个人流动为主,但结构性的社会
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 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 2、自然生态的变化:
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 或迁入。例如中国自汉唐以后,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 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影响, 最终失去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从而使人口逐渐向长江 三角洲流动。 3、自然资源:
流动 “X二代”现象:富二代、官二代
、贫二代……
代际之间的阶层有何联系? 阶层“固化”了吗?
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 2、流动的动力条件:
社会差别和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结构性流动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
阶层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
教育结构等。 特点:快速、剧列、大规模 二、非结构性流动
又称自由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
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来源于先赋因素。 2、开放型——阶级或阶层体系:分层有弹性、自
由流动,个人的社会地位较多依靠自身的努力。 3、混合型:兼具开放、封闭两方面的特征
思考: 流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流水不腐、 流动是一把双刃剑? “度”如何把握?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流动的可能性条件: 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没有法律、政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