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论自杀》是代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①国外看法: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
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韦伯。
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内看法:A.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
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4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3.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是从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入手寻 找越轨行为发生的原因,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 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文化有 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流, 即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亚文化 是一种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但与主文化并存于社会。
虽然社会要求儿童学习社会规范,但事实上家长 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地将越轨行为传授给了 儿童,如父母在和邻里的利益争执中使用了不正当手 段等。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时地处在越轨情境中, 有机会学习越轨行为。另外,一些社会化机构也传递 越轨行为,如在学校里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把坏习惯传 染给其他学生,这些坏习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 越轨行为。 在监狱中,老囚犯常常向年轻的同监犯人传授更多 更有效的犯罪方法。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越轨也是 青少年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说,越轨者并非 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也是遵从一种行为规范, 即越轨亚文化。
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 姆(涂尔干)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
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 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缺乏表述)的一种社 会状况。
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 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默顿认为越轨行为是制度化手段和文化目标之间发 生冲突的结果。制度化手段是指被社会认可为合法的 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文化目标是指社会依据它的规 范体系认定某些社会事物是值得存在、有价值的东西。 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正 常途经,但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却没有为每一个人提 供去实现目标的合法途经,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获得 成功的机会。这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这种挫折 和紧张可能会促使人采用越轨方式来实现合法的目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填空题1.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案】激进(革命)社会变迁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方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组织二、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范文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十五、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14.1 复习笔记一、越轨行为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1)社会越轨的含义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①违法行为。
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
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
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1)生物学解释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主要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2)心理学解释①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默顿的社会失范论默顿认为,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见表14-1)。
表14-1 五种适应模式+表示承认文化目标,或采用制度化手段。
-表示不承认文化目标,或不采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第十四章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它发端于何时?为什么具有必然性?答:(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发端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发展处于十分缓慢、曲折的过程之中。
(3)城市化的必然性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
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
从物质方面看,促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
2.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城市化道路”,在中国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1)围绕以何种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并举论等几个著名观点:①小城镇重点论。
不少学者指出,我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代表人物费孝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4.1复习笔记一、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1.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规模划分)①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它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有时既可能成为整体变迁的障碍,又可能超前于社会整体的变迁。
(2)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划分)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有关社会变迁方向的划分是在一定的抽象意义上做出的。
在现实社会变迁过程中,进步和倒退两个方向上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根据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划分)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社会变迁,取决于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的工具。
当人类对社会变迁过程和方向缺乏参与控制时,社会变迁往往在进步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倒退。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三章社会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及机制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4.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宏观和微观;个人、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血缘、地缘和业缘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和文化堕距3.文化堕距的概念: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
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5.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了解概念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6.文化的功能:重点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得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得条件与机制得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她内容得关系第三节社会学得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得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得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得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得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得功能第五章社会学得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得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得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得社会化第三节人得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得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得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得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得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得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得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得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得特征第五节我国得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得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得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得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得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得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得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得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得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得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得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得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得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得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2.生态隔离(专门化)
城市生态学把城 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叫生态隔离。
“专门化”系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
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发现,伴随专门化的过程,商业区日益集中于地价
最高的区域,大 银行、日用品商店、百货公司、大旅社等位居
而将市区分成各 种区域。
(4)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
1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 量不等。
2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
3完全单一的功能 区是不存在的。
2.郊区
(1)郊区是围绕在市 区四周的环状地带。
(2)一个城市的郊区 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一直围绕市
区形成一个不规 则的圈型地带。
(3)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 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的到发展的。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集中和分散
(1)集中产生的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
1集中可以降低成本
2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3集中有利于促进 学习、刺激竞争
4集中便于融资
5集中便于提高管 理效率
6社会优越性:急 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为人的素 质提咼创造了前提。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 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 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 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 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论述)★答:①标志:“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②条件:(自己概括)(1)经济、政治条件: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使得社会发生转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的是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端,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2)思想理论条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影响。
(3)自然科学条件: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4)社会调查条件: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即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的概念和解析:(简单了解)答: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也只有在现代社会中才会系统地提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所谓“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所谓“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所谓“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所谓“综合性的”,表明社会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对象的单科性学科,同时也表明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涉及的领域例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所谓“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
业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
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
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
重要原因。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自18 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为世
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
城市化的国家。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
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
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
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人口稳步增长。
③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
(三)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2)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城市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②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2.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57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第二阶段1958-1965 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城市人口大起大落,起伏很大
1966-1978城市化水平停滞不前,下降到(3)第三阶段
12.5%
(4)第四阶段1979以后加速发展,目前近40%
3. 关于中国城市化探索
(1)城市化道路: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
大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50万人口的城
市为中等城市。
(2)几种观点
小城镇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城市重点论
并举论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1. 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同心环带”模型
20世纪20年代,城市社会学的著名派别——芝加哥学派的社
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根据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一个假
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这一
发现称为“同心环带”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五个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
区和通勤者区。
2. 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
1939年,美国学者霍默·霍伊特提出了一个“扇形”模型。
该
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向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环带的方式展开的。
3. 昌西·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
1945 年美国学者昌西·哈里斯和爱德华·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许
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中心都有可能向外扩展。
(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1. 市区
(1)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人口比较密
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市区易于趋向的部位。
(2)城市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市区的规模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的规模成正比。
(3)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行政或政
治上的划分;二是按照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
而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
(4)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
①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
量不等。
②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
③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
2. 郊区
(1)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
(2)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一直围绕市
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圈型地带。
(3)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的到发展的。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 集中和分散
(1)集中产生的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
①集中可以降低成本
②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③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④集中便于融资
⑤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⑥社会优越性:急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为人的素
质提高创造了前提。
(2)分散
集中带来的问题:①人口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中心商业区的地价更高,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②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③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人口及
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⑤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
题。
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以“郊区化”为标志
的分散过程在发达国家首先发生。
2. 生态隔离(专门化)
城市生态学把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叫生态隔离。
“专门化”系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
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发现,伴随专门化的过程,商业区日益集中于地价
最高的区域,大银行、日用品商店、百货公司、大旅社等位居
地价最高的地段,而且中心商业区地界明显。
3. 侵入和承继
(1)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
(2)承继:是继侵入过程的不断发生而出现的。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 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1)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主张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点
和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家。
他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
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何以城市
为特征的法理社会。
(2)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齐美尔将“大城市型特性”描述为个人主义、个性、自
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并把这种独特的城市个
性看作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3)沃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即
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
2.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一)城市问题
1.城市问题概述
城市问题是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2.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①城市决定论
②人口构成论
③亚文化论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概述
所谓“规划”,按照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尔的解释,是指编制
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是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2. 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简介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马塔的“带型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