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意境教学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意境教学简析
摘要: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事实上,只有通过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意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31-01
翻开小学语文课文,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这些名篇都可以看作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范例。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才是达到这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自读感知,走近诗的意境
古诗词的语音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和音乐美。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统一的。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要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音乐性
在默读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必须诵读,而且要反复地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小学生来说,初读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读得通顺,读出节奏。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我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学会初读:重点突出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如:“榆关、聒碎、更”等字,读准字音后,要求学生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读词,促使读流利。我适时为学生范读,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性的目标,也促使学生主动追寻朗读的方法,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会读的教不会读的/都会读的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指名读、师生接力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感悟诗意,而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可以去初步体会感受词的意思,实现整体感知。
二、抓“诗眼”,感悟诗魂意境
古诗中“诗眼”是通向古诗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
有时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疑置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全文,“绿”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教学中,我问学生,这“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想想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绿”字,不难使学生感受到一片绿色锦绣,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感叹。
又如在教学《咏柳》时抓住“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的“裁”字,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是“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悟,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抓住“诗眼”,领悟到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三、激发想象,延伸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精炼性使古诗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小学课本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先启发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工作。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意境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接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将《江雪》改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诗的意境,而且,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延伸了古诗的意境。
四、设境实践,深入意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抒情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善于创设或借助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如教学《游子吟》时,我让学生上台扮演母亲与儿子的角色:儿子准备远行,老母亲牵挂儿子久行不归,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在扮演过程中,有些学生加入老母亲老眼昏花被针刺痛的情形,也有学生加上母亲叮嘱儿子在外要好好保重身体的唠叨话……从学生的精彩表演中,无处不体现出母爱是伟大的主题。通过设境实践的方法,既寓教于乐又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学习的机会,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更易于体会诗歌里面所蕴涵的意境。
“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搭建一座通向古诗意境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