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合集下载

基督教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以基督徒群体网络为中心的分析

基督教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以基督徒群体网络为中心的分析

基督教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徒体为中心的分析*摘要:西方冲击与本土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传教士进入了中国,不仅传播了西教和西学,还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本文通过传教士传记、《万国公报》和清朝的档案《筹办夷务始末》,对晩清时期的传教士群体进行系统分析,并借助一个动态的视角,分析基督教如何借助社会网络影响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传教士社会网络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铺开,基督教传播也获得快速的,并现了“基督教热”的现象$随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基督教并投身到相关研究中,基督教研究也从险学变成了一门显学$—些学者开始注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思索基督教与现代化的关系,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一种西方的$学者曾对此议题做过代表性的$—是台湾的林治平教授,他组织过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学术研会,并了相关研究(林治平,1994)$他主编的《基督教与中国代化论集》《基督教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基督教大学论文集》均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这个议题有所涉及$他用了“媒介”这个概念,把基督教看作西方文明和中国现代化的中间人。

同时他也把基督教看作中国现代化的推手。

林治平把基督教对中国现代化的影*钟智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讲师。

窒数生全学(第六辑?....Sociology of Religion(Vol.6)响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改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林治平,1975)。

二是何光沪教授$他在《学人》了关于“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文中他把基督教比作现代化的红娘,认为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和中国近代化之牵线搭桥的作用(何光沪,1995)。

王立新教授在这个领域也有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他在《美国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化》一书里系统梳理了美国传教士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教育、开眼看世界思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王立新,2008)$他认为传教士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因其宗教局限误导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立论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几个较具影响力的传记系列也涉及基督教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分别是由鹤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的《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亦称《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①和由李可柔、毕乐主编的《与》系$《来华基督教教记书》《与》系列以人物为中心,前者关注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外关系的影响,后者则通过的中国基督徒精英呈现岀基督教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一两千年而没有消失,必然有其自身存在而不消亡的因素。

宗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是社会主建设的的重要力量。

宗教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等方面,其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宗教;现代化建设;作用一、对宗教的一般认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本质是要通过它的外部特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有宗教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目前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表现了宗教的普遍性特征;宗教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了宗教的复杂性特点;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表现了宗教的长期性特征;最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宗教的国际交流水平也日益提高,表现出了宗教的国际性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的宗教的主要特征为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国际性。

二、宗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宗教对政治的作用宗教对政治的作用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

我国的信教群众历来把爱国与爱教相统一,这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民主革命时期佛教有“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教义,“念佛不忘救国”;而道教提倡“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保国”;我国的伊斯兰教实践“国家兴亡,穆民有责”;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基督教明确确立了自治、自养和自传的立场。

事实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试论基督教对于现代化的促发作用

试论基督教对于现代化的促发作用

试论基督教对于现代化的促发作用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追求,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此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更应该在深层认真对待作为其根基和背景的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近代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亦即以科学和*为代表的世俗化运动,并不构成简单的冲突和不相容关系,作为价值形态的基督教,与作为工具形态的科学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并且,从根本上,基督教信仰恰恰构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背景与基本动力和根据.。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西方文化有过交流和接触。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艺术文化等方面。

1.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经超过了数百年。

从17世纪开始的第一批传教士便开始引进西方的哲学思想,主要为基督教思想和自然哲学。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播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19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础。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新近方式的思考方式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考方式和方法上。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思考的合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具有哲学分析、思辨和逻辑推理的特点,这种思考方式不断推动并深化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1.2 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立西方哲学思想对于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

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让中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人类文明。

1.3 社会思潮的发展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新儒家思想,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还塑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西方科技文化也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19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加速,其中西方的科技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科技文化的引进和推广19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西方科技文化迅速流传到中国。

西方的科技文化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现代科技的内涵和优势,对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育方面,西方科技文化让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科学性,让学生学习到更为精准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提要】:基督教是一个对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宗教,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宗教传播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

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

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

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现代欧美基督宗教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试论在当代中国积极引导基督宗教思想促进社会和谐

现代欧美基督宗教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试论在当代中国积极引导基督宗教思想促进社会和谐

现代欧美基督宗教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试论在当代中国积极引导基督宗教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在现代欧美社会,基督宗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信仰体系。

它不仅占据了欧美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对欧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督宗教强调爱、和平和谦卑的价值观,成为走向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者。

本文就其发展历程、现今对社会的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深入分析其对当代中国的启迪及对中国社会和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章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基督宗教起源于公元30年左右的巴勒斯坦,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基督宗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古代和现代。

在古代时期,基督宗教主要产生在欧洲和中东地区。

在基督宗教早期,它遭受了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十字架上的耶稣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使基督教信仰得以传承下来。

在罗马帝国加入基督教后,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宗教之一。

在欧洲基督教成为西方文明的中心,在文化和社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时期,基督宗教已经成为欧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布道,致力于传播和宣扬爱、和平与宽容的宗教信仰。

今天,基督教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其信仰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国家的范围。

第二章基督宗教的核心价值观在基督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它教育了数亿人,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和人们的思想。

基督宗教强调爱、和平、宽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前的欧美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 爱的核心价值观:基督教教义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爱。

基督宗教强调爱是义务和责任,是行动和日常行为的体现。

信仰者需要爱他们的神,爱自己的邻居,爱所有人。

基督宗教强调,爱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需要付诸于行动。

2. 和平的核心价值观:基督宗教也强调了和平作为人类的仁慈行为。

基督宗教教义认为只要信仰者对自己的内心意愿有所了解,就能构建和谐的生活方式。

通过内心探索发现自己求和平,展现爱,信仰者从而变得更为宽容、和善。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们不仅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带到了中国,还带来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建筑艺术。

在唐朝,伊斯兰教传播得很快,逐渐建立起了许多清真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和云南的昭庆寺。

而基督教的传入则是在明朝末期,由欧洲传教士带来。

他们不仅传播基督教的信仰,还把一些西方科学、社会学等新知识带到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同样深远。

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包容性强,教义阐述简单,强调个人独立,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中国北方的回族和塔吉克族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他们传承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中。

基督教则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教士把西方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带到了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同时,基督教也注重对教徒的教育,不仅仅是宗教方面的教育,更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科技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中东地区,是中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文化自成体系,有着一套独特的科技体系,特别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伊斯兰教的数学成就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如伊斯兰数学家阿拉伯人阿尔-库华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古代数学家吸收和发展。

基督教在科技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欧洲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了中国,如时钟、急救与医疗技术、航海技术等,这些科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速,而宗教思想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就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宗教和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同时也会关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节。

西方宗教思想简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西方宗教思想的基本面貌。

在西方,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其信仰的中心是耶稣。

伊斯兰教则以先知穆罕默德为领袖,其信徒称为穆斯林。

犹太教则以圣经中的摩西和亚伦为创世者。

这些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信仰,同时也都有很多教派和分支。

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谈论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现代化是什么。

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西方宗教思想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方面是教育。

西方宗教思想有着严格的教育体系,强调个人能力和责任,而中国古代教育则强调群体和家庭。

在清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授西方知识和技术,帮助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传教士建立了很多学校和大学,教授各种学科,包括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和科学等。

第二个方面是价值观。

西方宗教思想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

这些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谦逊和顺从相对立。

这种对个人尊严和自由的重视激发了中国人的个人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这种思想也促进了中国人对民主和人权的认识,使得这些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

第三个方面是科技。

西方宗教思想主张人类使用科技来改善生活。

西方传教士和教育家在中国推广了西方医学和工程学,同时也带来了外国科技如电报、炮兵和农业机械。

这些科技的使用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西方宗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与宗教信仰

现代化进程与宗教信仰

现代化进程与宗教信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它既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传统,又关乎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根本问题,甚至会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首先,现代化对于宗教信仰带来了冲击。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诱惑,似乎没有了那么多需要借助宗教信仰来解决的问题。

例如,通过现代科学和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不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作为唯一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又如,通过先进的医学技术,人们可以治愈更多不同种类的疾病,不再需要依靠祷告和信仰来获得健康和生命。

其次,现代化也为宗教信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这为人们接触和了解各种宗教信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另外,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也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存在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例如如何在日益多元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维护宗教信仰的纯正和正统;如何让宗教信仰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宗教信仰和现代化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一些宗教信仰自身也在通过创新和改革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基督宗教的新福音主义运动在认为,宗教信仰不应该局限于个人的灵性需求,而应该关注社会正义、环保和人类的幸福。

伊斯兰教也通过伊斯兰复兴运动来恢复对于经典文化和宗教教育的重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佛教在西方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从传统上的东方哲学转向更加个体化和实践化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信仰的作用和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改变,但并没有消失或者减弱。

相反,它反而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活力和作用。

例如,宗教信仰仍然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安慰和信仰依托,这在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节奏下显得特别重要。

西方宗教与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西方宗教与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西方宗教与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西方宗教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而如今的中国,更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西方宗教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示和认识。

一、西方宗教的传播和影响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代时期。

当时,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并以中国传统宗教为基础推广自己的宗教。

在随后的清朝时期,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改变。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宗教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深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

尤其是在香港和台湾,基督宗教、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并且成为了当地重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人文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

它是一个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开放精神。

相比于其他思想流派,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被认为非常适合现代社会,并且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在中国,人文主义思想也开始了广泛的流传。

在高校教育和文化产业领域,人文主义思想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尤其是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

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有助于中国建立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

三、西方宗教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在中国在中国,西方宗教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很多宗教教派基于人文主义的思想与西方宗教进行了结合。

例如,基督教和佛教的一些领袖在现代社会中反对极端主义和暴力,并倡导了一种宽容、理智和公正的社会观念。

此外,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西方宗教和人文主义的结合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例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家致力于创作关于信仰与人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人文主义与宗教元素的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信仰与宗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深深影响着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四个主要宗教入手,探讨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的特点。

一、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宗教之一,据传在公元1世纪便传入中国。

佛教充满智慧,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

其核心思想是“生老病死皆是苦”,通过皈依三宝、修行八正道以及多种修行方法来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特色,例如禅宗、净土宗等。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教注重修炼,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其重要特点是以养生、炼丹、修道为核心内容。

道教还有许多流派,如全真道、太上道等,它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对人们的信仰与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尤其在西北地区有广泛的信仰群体。

伊斯兰教强调唯一真主,认为信仰者应当全心全意地始终致力于真主,并遵守《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

伊斯兰教对信徒的行为、食物等有严格的规范,同时也强调义务教育和慈善事业。

中国的伊斯兰教在地域和民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有汉族穆斯林,也有少数民族穆斯林。

四、基督教基督教传入中国较晚,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强调爱、和平和救赎。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立的中国基督教特色。

中国的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教派,分别具有不同的教义和组织结构。

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都起到了促进现代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多样而庞大,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主要宗教。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摘要】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

基督教在中国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提升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力量和动力,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发展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基督教, 中国社会, 现代化, 传播历史, 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社会制度改革, 社会发展进步, 人文精神内涵, 文化多样性, 包容性, 结论, 重要角色, 作用。

1. 引言1.1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历史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当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在中国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许多教会和学校在中国各地建立起来。

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虽然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基督教受到了一些挑战和限制,但是它仍然持续传播并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变迁和挑战的过程,但它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基督教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着共通之处,如爱、和平、公义等,可以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基督教在推动社会制度改革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科技、教育、治理等领域的发展。

基督教的文化传统也能够提升社会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之前)基督教传入的历史------------三阶段在西方国家靠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国门之前,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社会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景教时期早在唐朝年间,被称为“景教”的基督教聂斯多略派就已经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传入中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认为是正统的基督宗教)。

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635年即唐太宗年间,“一群聂斯多略派人由阿罗本领导来至中国”。

但随着唐朝日后的日渐崩离,景教也随之渐衰。

公元845年,唐武宗谕“勒大秦(景教)穆护袯、袄教之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国之风。

”景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便就此告一段落。

也里可温时期但是,在远离统治中心的边疆地区,景教却被保留下来,并一直流传至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督旧教被蒙古人称为“也里可温”,是蒙古人对基督徒的称呼。

马可波罗的来使加强了中西方的交流,因为随行者有许多是基督徒,所以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基督教在元朝的再次兴盛。

他在自己的游记中云:“由喀什葛尔以东,直至北京,沿路一带,几无一处无聂派基督教徒也。

”又曰:“在中国各地,如蒙古、甘肃、山西、云南、河北之河间、福建之福州、浙江之杭州、江苏之常熟、扬州、镇江等处皆有聂斯托里派,及其教堂。

”但这一时期具有开创性的人物是方济各会士孟高雄诺,他于1289年奉教宗尼古拉四世之命前往中国传教,于1294年抵大都,获准在大都居留后开始传教。

他的传教颇有成效,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朝的上层社会。

他建立教堂,为人受洗,收养儿童,授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组织圣诗队,并将《新约》和《旧约圣咏》译为方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元朝灭亡时,北京的天主教徒已达6万人。

但也里可温最终也随缘差的消亡而在中原销声匿迹,这与其传教范围有关。

从历史资料来看,孟高雄诺等人的传教几乎只在蒙古民族中,甚至主要限于统治阶层中。

因此,当元朝灭亡时,天主教随之消失,应该说是极其自然的。

然而,也里可温在这一时期传播的最重要意义是:罗马教廷于中国朝廷的正式接触,始于元朝。

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

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

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伦理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对于塑造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影响与启示。

一、基督教的爱与仁慈基督教教义强调爱和仁慈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自己”,并教育信徒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仁慈和关爱的精神形成了现代社会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例如,通过建立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来帮助那些受虐待、贫困或疾病困扰的人们,社会得到了更为积极和持续的发展。

二、基督教的人性观念基督教信仰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

这一人性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和歧视,推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利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保护人权和尊严成为了基督教思想的重要遗产。

三、基督教的原谅与和解基督教强调原谅和和解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以理解和宽恕的心态对待他人”。

这种对原谅的强调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充满冲突和紧张的世界中,基督教的原谅精神提醒人们将仇恨与仇视抛诸脑后,追求和平与和解。

这使得社会得以团结,关系得到修复,减少了冲突和暴力行为。

四、基督教的公义与正义基督教教义强调公义和正义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这种对公义和正义的追求构成了现代社会伦理中的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努力中,基督教的影响不可忽视。

维权和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往往受到基督教伦理的启示,并以公正和正义的名义行事。

总结:基督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伦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强调爱与仁慈、人性观念、原谅与和解、公义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

这些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公正、尊重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平共处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

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

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针对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从宗教信仰对社会道德、生活秩序、心灵寄托、文化塑造和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虽然在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情况下,由于宗教活动需要政府审批,因此宗教的社会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首先,宗教信仰对社会道德具有引领作用。

宗教对于信徒而言,其所传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道德的归宿。

宗教的信仰和教诲对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解放,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以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这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

宗教信仰的存在,就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传递何谓是善良、正义、公正、慈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从而引领社会道德的建构。

其次,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也有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旨在建立一个和平、友好、互信的社会环境,它所讲的教义也包括众人和睦相处以及坚守正义的信条。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一些大型宗教活动中,往往有专门的志愿者群体维护现场秩序,示威游行等活动中也有信徒们维护现场秩序,这是宗教信仰能够带给现代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体现。

第三是宗教信仰具有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的作用。

身处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遭遇各种挫折、危机和失落,这些往往导致心灵的受伤。

宗教精神可以扮演一种精神治疗的作用,为受伤的人们提供一个宽容、温暖和支持的环境,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舒缓和安抚,达到一种自我认知和心灵洗礼的状态。

举个例子,一些禅宗寺庙将困扰心理的求助者视为重点关注对象,在寺庙中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转换思想的讲座,为受伤的灵魂提供净土。

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四是宗教信仰对于文化塑造的作用。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不仅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修行人们和信徒们在长期奉行宗教信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我守法、自我校式和自我调整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向社会中传递的是一种和谐、平静、简单和优雅的文化理念,为社会文化的塑造增添了一些色彩。

中国基督宗教的现代意义

中国基督宗教的现代意义

作者: 卓新平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49-51页
主题词: 中国;基督宗教;社会服务事业;人生质量
摘要:中国基督宗教以基督“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人赎价”的精神而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业。

中国教会曾有过基督徒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究竟应为“先知”还是应为“仆人”的讨论。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教会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中国基督徒所达到的基本共识是:在信徒仍作为少数“信仰群体”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其使命首先并不是以“先知”之姿去君临、而应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即以服务精神来发挥光和盐的作用,体现基督徒的人生质量和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及体制正在改组、。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神学及其他层面来分析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行,以及从这几个层面阐述如何实现基督教的中国化。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基督教会以圣经为指导,积极努力使基督教的神学教义、礼拜仪式、组织结构以及传教方式等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情,适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接受方式和灵性表达方式,使之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认同,从而把中国教会办好的一项事业。

基督教自传入中国始,就面临中国化问题。

不同时代的爱国基督教领袖们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对基督教中国化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通过三自爱国运动,才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实现了自治、自养、自传,走上了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中国化道路上走了重要的一步。

三自爱国运动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最重要的实践成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督教界不断探索,以“三自”原则办好教会为目标,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了基督教会的健康发展。

在国人的眼中,基督教是洋教,耶稣是西方的上帝,教会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

尽管普通人对基督教没有深仇大恨,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对基督教敬而远之。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现基督教中国化。

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宗教中国化的基本方针。

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实现中国化也势在必行。

这涉及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

本文就这方面做些浅思。

一、通过文化的融合,实现基督教中国化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该如何理解文化?首先,人对神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各自的文化处境。

其次,人们在生活中要对周围的世界有所认识,包括自然和社会。

《罗马书》1章20节中保罗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神用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向人显明自己,祂借着普遍启示显明自己的存在,借着特殊启示让人认识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的意义逐渐得以彰显。

当然,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基于不同的认识,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其价值判断的多样性和对基督教在华影响回升的迥异态度。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真正对外开放,在经济理论界和重新崛起的社会学思潮中,曾兴起了一股持续较久的“韦伯(Max Weber)热”。

人们尤其关注其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种种说法,以及他对东西宗教伦理与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比较。

不少经济学家在谈及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等所起的“潜在的精神力量”之作用时,既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感触,又体现为一种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呼唤和渴望。

这种现象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的。

人们在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忽有一种惊讶和警醒,随之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这种自知之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而导致的对外在思想文化体系的客观研究和虚心学习,以及这种研习的坦诚和认真,亦是史无前例的。

在借“他山之石”的此刻,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基督教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人因感到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太厚、传统负担太重而对之失去信心和耐心,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即“西化”,而“西化”即“基督教化”,试图以这种绝对而极端的“拿来主义”来将一切推倒重来,由此圆其“现代化”的美梦。

然而,静观基督教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其对现代发展某些弊端的批评和否定,以及弄清基督教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取向,则使不少中国人深感不能将“现代化”或“西化”与基督教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不同之处。

对于基督教与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外学者已有诸多研究和评述,故不必在此重提或详谈。

但有关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中国学者则议论不多,且有各种疑虑。

而这一问题亦是我苦苦思索、刻意求解的关切所在,它涉及到基督教对现代中国的精神启迪和其本身在中国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促进这一研究的深化及其意义的彰显,在此谈谈自己的管见浅识,与大家交流和讨论。

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有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从宗教和哲学的研究角度来看,我们侧重于基督教对此的价值层面和精神意义,而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各层次的作用和影响只能附带来谈、不作为本题讨论的重点。

这里关注的是在基督教精神、价值体系中比较独特、突出和值得弘扬的基本因素,它们能给现代中国人带来清新的感觉,和全然不同的启示,从而构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些独有意义。

大体而言,这些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督教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自我审视的反省意义中国人在其文化传统上对人的本性或本质通常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强调人的“性善”、“良知”、“有为”和“人定胜天”,不认为人本性有罪,因此对基督教的原罪观感到难以接受,尤其对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而“失乐园”的神话诠释不以为然,形成对基督教罪之意识、罪感、认罪态度和忏悔心境的一种文化隔膜。

然而,中国人这种历史悠久的向善论、进步观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在其社会发展步骤明显加快的今天,却受到严重的挑战,出现了本质性动摇。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的“船坚炮利”曾迫使中国人痛定思痛、奋发图强,以引进西方科技、开展洋务来力图迎头赶上。

但看到这种科技上之差距、实力上之劣势的同时,中国人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其反观自身的传统基调和对其国民性之乐观、自豪乃至优越的肯定见解。

其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乃“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为中用”。

回顾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文化革命以及当前的改革开放举措,都是从肯定、积极的意义上争取或重新恢复中国人的“自强”、“求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伴随着这种政治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选择的国民心理基础,仍不离一种乐观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人格不断完善和人性正面发展的坚信不移。

不过,多次政治运动唤起的激情和人们对社会改革全身心地投入,在中国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却已出现与传统经历意味深长的不同转向。

一些中国人已感到其激情耗尽的疲惫,更有人因机经拼搏后仍面临差距的加大而灰心失望。

许多人在几度兴奋、真心参与各种具有自我奉献精神的公共事业之后,却看到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流行、崇高境界消退、理想主义丧失,这一幅无情的图景。

在社会腐败、人性堕落、道德沦丧、丑陋及丑恶现象和沉渣泛起、人们追求享乐和实利、沉溺于低俗之举、价值观念混乱和多元化这一严酷现实面前,许多现代中国人对基督教古老而传统的原罪观有了深刻的醒悟和体认。

在这种对基督教原罪观的冷静认识中,人性自我可自觉达到“道德完美”的观念开始动摇,中国人开始对其传统的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尤其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国强”、“维新”、渴望“富国富民”却欲速不达的原因加以探究和分析。

基督教“忏悔录”意义上之“随感”的问世,思想文化界“忏悔意识”的萌生,“忏悔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以及人们有关“负罪”、“忏悔”之话语的流行,都反映出原罪观这种被视为“中国人最大的绊脚石”的基督教信仰要素,已奇迹般地被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中国人所体会乃至认同。

他们对其传统乐感精神的人性本善之论的反省或扬弃,代表着基督教人性论或人生观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一种渗入。

其给中国人在认识人性上带来的震动和警醒,可能预示着中国人心灵历程一种新走向。

也就是说,自我并不能靠自力而达到“人性完美”、“成德成圣”。

从存在论和实践论意义上而言,人之罪性或人的致恶倾向乃客观存在。

人只有体察到这种人性“幽暗”的存在、意识到由“人世”文化所依存之本质关系的失衡,或破裂而构成的“罪恶”状况或缺乏“完美”,才可能从一种高度的自省精神来彻底否定自我,从而达到获取真正自由和人性新生的起始。

诚然,中国人不可能完全接受这种负罪、忏悔层面上的基督教原罪观,但它对现代化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和社会审视所具有的反省意义、其为之摆脱紊乱、无序的生存和认知窘境所提供的新视野、新参照,则是不可否认的。

二、基督教拯救观对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创造价值的意义如前所述,中国现代社会内部在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沦丧和人性败坏等消极现象,以及在与其外界之比较中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与失衡,已使不少中国人体验到在文化领域上受威胁、被抛弃的失落感,并由此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边缘焦虑”。

由于几经反复后,人们在精神和文化领域中否定得太多,因而在其感受到后现代主义批判、破坏之力的痛快之际,却又出现了价值和精神追求上的真空。

不少人对于如何实现价值重构和精神建树已觉得茫然或力不从心。

在传统价值的破坏和毁灭过程中,人们正思考着如何实现社会转型时期价值重建的问题,和找寻着通往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之路。

而基督教的拯教观正以其独有的悲壮和深沉给人们以感染和激励,为人们创造价值的努力提供动力和信心。

在基督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

这种精神既有其超然意义,又有强烈的现实使命感。

拯救观正视人世社会存在的罪恶和不义,又以基督自甘受难之态来催促人醒悟和悔改,帮助人涤除罪恶、达到超脱和升华。

其感人极深的舍身、忘死之悲剧效果,和令人敬佩的高洁、超越之纯化意境,给人以强大的心灵震憾和精神鼓舞。

在神学意义上,拯救观乃指耶稣基督降临人寰、以其清白之身来替罪孽深重的世人代为受过,以自我牺牲来换取人之得救的希望与可能。

耶稣基督降生于世界沦落之时、受任于世人危难之际,以其谦卑、忍让和自我奉献来与人沟通、为人楷模,主动承担为人赎罪的若行和磨难。

不过,这种观念往往难以被具有乐观气质、过于自信的人所接受,因而在乐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社会气围中,未曾引起太多的共鸣或回应。

但现代中国人对其文化优越曾拥有的自豪,一旦被其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不安全感和“边缘焦虑”所取代,就有人开始认真思索和冷静聆听基督教拯救观带来的“福音”,和在中国传统中所缺乏、或尚未得以彰显的东西,并试图藉此从其所面临的无价值、无意义之困境中解脱出来,创立或把握一种全新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价值即在世俗化和无序化的混乱中重觅一种纯洁、重树一种神圣、重达一种升华,以其超越尘寰的追求和体验来洁身自好、并爱人济世,从而为中国社会转型寻找其价值支点、精神重心,使人们能在动荡、多变中自立于一块恒定、永固的盘石之上。

由此而言,一些人已不同程度地体验到基督教拯救观“从来不掩盖现实的恶浊,相反,它非常强调人们应该认清现实中的罪恶和无意义性;耶稣到苦难的人世中来,绝不是要给人类所受的苦难作自我催眠,而是带来这个世界所没有的东西” ,以其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使空虚的世界得以充实,令消沉的人们得以振奋。

当然,这种体认并非认信得救,或宗教皈依意义上的体认,而是一种不与世风日下、人欲横行之腐败倾向同流合污的灵性抗争,是以这种精神借鉴,来在社会之变化和人的观念之变化中确立一种真实、永恒的价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守住一方不染尘埃的心灵净土。

因此,基督教拯救观在中国现代社会价值重构中可以弥补其原有“人治”精神、“逍遥”精神或“出世”精神之不足,使人对其生存意义有新的把握,在其此刻此在之处境中有新的作为。

三、基督教超越观对中国社会现代改革的启迪意义对于改革,人们一般会从具体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来理解,由此体现为典型的现实关切。

然而,若无一种超然的尺度来对之衡量、规范,那幺这些改革往往会囿于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之圈,出现短视或迷惘。

中国历史上已经历了无数种改革,其成功或夭折的经验教训,都作为一种传统积淀和遗产而影响到今日的改革。

用一种超越观念来认识到社会政治改革的相对性和不彻底性,有助于克服改革者的自满自足,而使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完善。

回首过去,中国的知识精英比较强调以儒家所追求的“内在超越”来促成其“外王之道”。

但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内在超越,因以自我为中心而无彼岸的尺度或追求,结果使为其社会政治之时空境遇所限,从而无法真正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改革有所作为。

所以说,基督教的超越观对这种意义的社会改革带来了一些不同凡俗的启迪。

与儒家不同,“基督教追求的主要是外在的超越与升华,以达到与绝对本体的合一。

” “内在超越”者本身往往摆脱不了对政治的依附或为权力所御用,其“忠君”和被“御用”乃是其“参政”、“有为”之前提,因此在其内在超越很难越出修身、养性之范围。

而强调“外在超越”的基督教则认为,对此岸任何有限之物的信仰均为迷信和偏见,只有对彼岸无限绝对者的敬仰,才体现宗教本质和真理。

这种超越观要求在“人世”政治之外形成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其观念本身并非纯理想意义上的清谈、空论,而是与现实革新和进步有密切相关。

回顾西方现代发展的历史,基督教超越观所具有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原则,其彼岸世界与超然价值之说,使之认定国家和社会各种权力机构只有相对意义,它们不易摆脱其历史局限性;而这些思想内容曾为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铺平过道路,给其普遍存有的民主意识、社会监视责任感和自然保护态度提供了思想前提,并且对现代西方世界人们认请社会、国家、政治思想观念和文化现象的相对性与多元性起过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