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6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环境

(初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要。实现充分就业,并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佛山市各级、各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了管理和服务的力度,稳定了全市就业再就业形势。然而,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目前又处在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期,佛山市就业形势继续呈现出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局面,分析佛山劳动就业环境,有利于我们将就业放到发展政策的重要位置,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研讨就业环境,首先必须界定什么叫“就业环境”?我理解,就业环境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客观条件。研究就业环境,就是研究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以达到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改善劳动者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就业环境涉及的问题很广,诸如政策环境、地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包括就业和再就业观念)等等,既是理论问题也是政策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为此,本人仅就近一些年来所观察到的谈几点看法。

一、劳动就业环境的历史变革

劳动就业环境历史变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革,是我国劳动就业工作从1953年“政府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1957年国家“统包统配”、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提出城镇劳动就业实行“三结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1997年12月召开的全国劳动会议提出了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和《促进就业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所进行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一)劳动就业环境曲折徘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头三十年间,佛山市劳动就业环境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建国后本来打算实行劳动力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后来发现这样做解决不了当时失业问题,遂于1954年3月改行新的方针,一方面由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另一方面鼓励失业者自找工作。由于放宽了就业环境,不过三年就解决了问题。“大跃进”失败,曾动员城镇职工回乡劳动。这个时期是在1963到1964年,主要通过“劳动介绍所”介绍就业。“文化

大革命”期间,“劳动介绍所”受批判,改行“统包统配”制度。劳动工资大权集中于中央,企业不得自行招工,劳动者不可自找工作。号召、强制“知青”上山下乡,将城镇失业转嫁给农村。1979年,由于国内出现了第一次失业高峰,高度集中的“统包统配”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就业形势严峻的需要,党中央于1980年8月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决定放弃“统包统配”,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针,从而拓宽了劳动就业的渠道。在此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劳动就业开始实行“两个选择”(后称“双向选择”)。“两个选择”的意思是:单位招人择优录用,劳动者择优就业。但是由于工作岗位短缺、劳动者长期形成的择业心理和依赖国家分配的惯性,愿当国家职工不去集体和干个体,以及社会和个人对就业认识上的误区,开头几年,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者人数很少。从掌握的历史资料看,1981年到1985年,每年新增加的就业人员中,由劳动部门安置到国有单位的均占60%左右。为安置“待业”青年,国家和各级政府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等等,经过几年努力,渡过了这次失业高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伊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还不明确。曾记得,有好几年报刊上不能讲商品经济,只可讲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

还不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对改善城镇劳动就业环境,"三结合"的作用有限,不可能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实现最优结合。同时,由于当时需要就业的失业人员相对集中,安置工作不可能做得很细,曾有“归口包干”和“分片包干”的做法。这也是达不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最优结合的原因。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采取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劳动组合”等办法,但冗员问题一直到90年代还未能解决。

(二)劳动就业环境适时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了农贸市场,允许城乡小商贩从事个体经营,国家保护他们的合法收益,可以请帮手招学徒。这种条件下,雇工劳动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早已消失的劳动力市场悄然复苏。在城乡劳动群众自发的行动下,就业环境客观上得到改善。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过程中,城乡劳动力市场十分活跃,经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到了1989年,全市进入非公有经济就业的职工人数已达4万多人。实践表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大大有利于劳动就业,放宽了就业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后,10月,召开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首次重大突破,也是开放劳动力市场、改变劳动就业方针的大好时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决定》。《决定》提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劳动力市场得到承认,而且是当前培育市场的重点之一。至此,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在此形势下,就业环境开始市场化的变革,引进市场机制。由于客观上受到地区经济利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统一、户籍制度森严、城乡隔离、公民没有迁徙自由等等障碍,劳动力市场发育很慢,块块分割,根本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当然也不能较充分地实现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空间很窄,无法进行市场竞争就业。劳动就业环境的变革大大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变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也很难实现。

(三)再就业工程的成绩和思考。1988年三季度开始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财政、货币紧缩,抑制消费,市场疲软,生产停滞。经济不景气,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不得不停产、减产;许多集体、乡镇企业和个体私企倒闭,大批职工失业,出现了近二十年的第二次失业高峰。下岗失业人员年龄相对较大,职业技能较差,再就业困难。失业压力很大。为维持社会稳定,国家采取政策措施:通过“再就业工程”来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再就业工程”1993年提出,1994年初在全国30个城市(包括佛山市)试点,1995年4月在全国范围实施。这是照顾部分失业人员就业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