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陈学娟(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32010809023)摘要: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对于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儿童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

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

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对于婴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1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仅仅是母—婴依恋的建立,父亲对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不具有多大的作用。

因为母亲主要担当着日常照顾和抚养的责任,母子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强化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而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时间远远不如母亲,只要儿童能得到适当的悉心照顾就可以忽视父亲的作用。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

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父母是儿童形成安全感的源泉,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1.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

理解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理解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理解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风格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稳定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的依恋风格通常来源于童年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等。

这些不同的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风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一、安全型依恋风格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稳定、信任和关怀。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能够主动去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也愿意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关爱。

这种依恋风格能够促进稳定的人际关系,建立互信和深度的情感连接。

安全型依恋者往往具有更好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解决冲突,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二、回避型依恋风格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和依赖,他们常常表现出疏离和独立的行为。

这种风格可能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怀和支持有关,导致他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和不安。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他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较低,通常选择保持距离或者避免进一步的投入。

这样的依恋风格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孤立,影响其质量和稳定性。

三、焦虑型依恋风格焦虑型依恋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担心被拒绝的恐惧。

这类依恋风格可能由童年时期父母的不可靠性和不稳定性所造成。

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过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欲,他们常常对关系的稳定性和伴侣的爱恨缠绵,希望通过控制或变相的行为来保持对方的关注。

然而,这种依恋风格的表现往往会产生压力和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源于以下原因:首先,依恋风格在童年时期形成,对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恋风格反映了个体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其次,依恋风格影响了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和信任程度。

安全型依恋者相信他人的可靠性和支持性,有更高的互信度;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者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威胁和不安全感更为敏感,对人际关系产生疑虑和恐惧。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作者:陈学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摘要: 依恋风格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 儿童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

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

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对于婴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一、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

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

[1]在婴儿建立和形成依恋风格的过程中,母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①母亲对儿童照料的敏感度。

敏感的照护是指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

Clarck-Stewart等[2]的研究表明: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

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安全感

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安全感

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安全感亲密关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还能够带来心理安全感。

而在亲密关系中,依恋模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安全感,并针对几种不同的依恋模式进行分析。

心理安全感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和被支持的程度。

它是人们感受到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而依恋模式是形成个体心理安全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安全型依恋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倾向于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并且相信他们的伴侣也会支持和接纳他们。

他们通常能够与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且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的温暖。

这种安全型依恋模式使得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拥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

然而,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着其他类型的依恋模式,比如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对依赖和亲密性感到不安,更倾向于保持独立和独立的自我。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会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可能导致他们与伴侣之间的沟通不畅,进而降低了心理安全感。

与回避型依恋相反,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对近乎病态的依赖和焦虑。

他们常常担心伴侣会离开他们,需要不断地得到伴侣的确认和安慰。

这种不安和焦虑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安全感较低,同时也给伴侣带来压力和负担。

除了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之外,还存在着混合型依恋。

混合型依恋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或不同的关系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

这些人在亲密关系中经历着依恋和独立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回避和焦虑的行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总的来说,依恋模式与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

安全型依恋模式有助于促进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沟通和支持,从而提高心理安全感。

相反,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模式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心理安全感。

依恋类型分析

依恋类型分析

依恋类型分析个人经历的影响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

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

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

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

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

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的确如此,孩子依恋类型的差异表现得如此泾渭分明,所以依恋过程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

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

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孩子表现出的这些依恋类型生动鲜明,但直到研究者(Hazan & Shaver,1987)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依恋类型才真正引起了人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的名词解释

安全依恋的名词解释

安全依恋的名词解释【主题】安全依恋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的成长与发展中,依恋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人类对于安全依恋的渴望与追求,涉及到人的心理、情感以及行为等多个层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安全依恋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定义、特征、形成原因及影响等方面。

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情感依赖和追求,而安全依恋则是依恋关系中最为健康与稳定的一种形态,因其对于人的成长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

安全依恋的定义,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对他人的信任感、被爱和被接纳的愿望、自我依赖与独立的平衡。

在安全依恋中,人们会坦诚和亲近地与他人相处,他们对伴侣的爱和被爱能够平衡,互相提供支持和安全感。

安全依恋的特征在于相互信任、共享喜悦与困难、理解彼此需求以及情感安全感。

这种依恋形式使得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稳定、被自己所关爱的程度达到满意,并且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挑战与变化。

然而,人们对于安全依恋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却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首先,个体的安全依恋与早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父母的爱和关怀程度对于孩子的依恋类型产生影响。

当父母能够提供稳定、温暖以及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相反,父母的冷漠和对孩子需求的忽视可能导致不安全依恋的形成。

其次,个体的个性特征也会对安全依恋产生影响。

性格温和、自我依赖较低、对于他人的信任度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而相反,性格偏执、自我依赖较高、对于他人的信任度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在个体生活中产生的重要影响有许多方面。

首先,安全依恋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拥有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自我尊重和自尊心。

此外,安全依恋还与个体的情感幸福感紧密相连。

安全依恋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更容易体验到爱的满足和情感支持,能够拥有更稳定、持久且令人满意的关系。

除此之外,安全依恋还与个体的社交能力密不可分。

拥有安全依恋的人更具有自信与尊重他人的能力,在社交互动中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依恋类型了解你的依赖模式

依恋类型了解你的依赖模式

依恋类型了解你的依赖模式依恋类型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亲密情感连接时表现出的模式。

它对个体的人际关系、情感表达和自我认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心理学中,依恋理论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验证。

了解自己的依赖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需求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依恋类型和它们对个体的影响。

一、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的依恋模式,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和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且满足的关系,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有积极的期待。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能够寻求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回避。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试图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抵制依赖他人以满足情感需求。

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持怀疑态度,害怕受伤,并倾向于独自解决问题。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对亲密关系的发展持消极的预期,有时会表现出冷漠或逃避的行为。

三、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强烈需求和担忧。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通常怀疑他人的爱和忠诚,并对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感到不安。

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接纳,但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遗弃。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持有强烈的渴望,但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四、混合型依恋除了上述的三种主要依恋类型外,也存在一些混合型依恋。

混合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同时表现出回避和焦虑的特征,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

混合型依恋的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会因环境和关系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有时可能对亲密关系感到困惑和矛盾。

总结起来,依恋类型是对个体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同依赖模式的分类和描述。

了解自己的依赖模式对于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牢固的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建立稳定、满足的关系,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可能会对亲密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依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基础性的情感连结,它起着塑造我们人格、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它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的起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个体对于依恋的倾向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某些基因变体与安全依恋模式之间存在关联,这也表明了依恋的起因可能与遗传有关。

2. 早期经历: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于形成依恋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照顾、关爱和反应对于幼儿依恋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稳定、温暖和安全的关爱环境,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3. 环境因素:除了亲子关系,社会环境也对依恋起到了重要影响。

幼儿园、学校、朋友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依恋行为产生影响。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1. 情绪安全感: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强的情绪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支持和安慰。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无助和恐惧。

2. 自我价值感:依恋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关心。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自卑和担忧他人的看法。

3. 人际关系质量:依恋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密不可分。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分享爱与情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面临较多的人际冲突和困扰。

4. 心理健康:依恋风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更具有抗压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三、依恋的影响1. 影响个人生活:依恋风格对于个体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享受更多的支持和爱。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孤独和痛苦。

2. 影响亲子关系:依恋风格也会直接影响个体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接纳和关怀,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分离焦虑和依赖。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

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

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

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一)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

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

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

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

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

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同时,父母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

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

(二)根本途径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

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因为任何身体内、外部的不适刺激都会引起儿童的哭闹等情绪反应直至父母消除这些不宜刺激。

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

由于这些需要的隐蔽性,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

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

父母应多与幼儿接近 (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 ),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

三种依恋类型

三种依恋类型

三种常见的依恋关系人际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其中依恋关系更是人类社会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心理学研究,依恋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以下是每种依恋关系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的人类不同的表现。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最健康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父母的充分关爱和支持,形成了安全感和信任感。

他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自信、独立、有信心•对自己和他人有良好的评价•感情稳定,能够建立长久的、健康的恋爱关系•能够处理人际关系,与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情绪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人在遇到需要情感支持时会选择独立面对问题的一种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对情感回避或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自我保护,对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轻易信任他人•对自我评价较高,可能过于强调自我独立•在人际交往中较为孤独,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可能表现出冷漠、沉默、难以沟通和亲近3.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指人们因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亲密关系过度依赖,需要持续的情感支持的一种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分离焦虑,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对亲密关系感到非常需要,但也非常担心被拒绝或失去这种关系•对自我评价不高,常感到焦虑、不安、自卑•表现出过度依赖、控制、猜疑•对亲密关系感到非常需要,但也非常担心被拒绝或失去这种关系•对自我评价不高,常感到焦虑、不安、自卑•表现出过度依赖、控制、猜疑•在情感上容易受伤害,常常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支持•在恋爱关系中容易陷入不健康的循环,因为他们的需要和猜疑可能导致伴侣感到被束缚、无法自由呼吸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依恋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发现的那样,通过与更加安全的对象建立亲密关系,以及接受心理治疗等方法,人们可以从不健康的依恋模式中逐渐走出来,并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是指人们在恋爱关系中如何表现和满足其依恋需求的方式。

根据依恋理论,依恋样式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以及焦虑型三种。

在本文中,我将分别讨论这三种依恋样式,并探讨它们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一、安全型依恋样式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信任、接受和安全感。

他们通常与伴侣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联系,能够表达情感,并且在面对困难时寻求彼此的支持。

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愿意为恋人付出,并能够平衡个人需求和伴侣需求。

安全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由于他们对伴侣的信任和接受,双方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感情的亲密度。

在面对冲突时,他们有能力以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避免无谓的争吵和伤害。

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更倾向于建立长久而健康的恋爱关系。

二、回避型依恋样式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通常表现出独立、独处和回避伴侣的倾向。

他们喜欢保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并不愿意与他人过度依赖。

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可能对亲密关系持有怀疑和恐惧情绪,可能会避免深入投入。

回避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带来一定的挑战。

由于他们倾向于回避情感的表达和亲密的接触,可能会给伴侣带来不安全感和冷漠的感受。

这种情况下,恋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关系的疏远和冷淡。

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需要在恋爱关系中学会坦诚和承担责任,以建立起更加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三、焦虑型依恋样式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经常表现出不安全、多疑和过于依赖的倾向。

他们对伴侣的关注和回应有着强烈的需求,并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忧虑之中。

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常常担心伴侣的离去,需要持续的安慰和确认。

焦虑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他们对伴侣的需求较高以及过度敏感,可能会给伴侣带来沉重的负担,并导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需要学会自我安抚和信任,以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稳定的恋爱关系。

依恋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困扰。

而依恋模式作为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方式,对一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一、什么是依恋模式?依恋模式是个体在早期关系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和期望。

根据学者贝尔克(Bowlby)的相关理论,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

1. 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表示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依赖度较高,能够有效地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关爱,并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积极开放的态度。

2. 回避型:回避型依恋表示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感较低,倾向于独立和自主,对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持保留态度,害怕过度依赖他人。

3. 焦虑型:焦虑型依恋表示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感较强,对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有强烈的需求和期望,担心他人的离开和拒绝。

4. 混合型:混合型依恋则是以上三种依恋模式的特征混合而成。

二、研究表明,依恋模式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安全型依恋与抑郁症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

因此,安全型依恋与抑郁症之间呈现负相关。

2. 回避型依恋与抑郁症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将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个体更容易陷入自我孤立,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3. 焦虑型依恋与抑郁症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他人的关注、支持和接纳有强烈的需求,但往往担心他人的离开和拒绝,对人际关系持有消极预期。

这种情绪上的不安全感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三、依恋模式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虽然依恋模式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的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影响机制:1. 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可能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影响抑郁情绪的形成。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王金良!郑海燕!牟宏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北碚!@B B C"A#"摘!要!本文对影响依恋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来自父母"家庭以及儿童自身三方面!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依恋类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7-$+,21)$%"(’-20*,-)’-81$$1)+3,-$1-&$+,.1#$%2%"3(,)*"’$#1$$1)+3,-$45($"1)$!U,-76/+&8.+,6+*’7%4-’/-+,-1-2-%&35-’+&7/,*%18-’".6++6/,5-’++&368-’+)-8-6’6%0>-1*’+,*.68+*/%-;U,&.-76/+&8.56*’%0*’/%41-5&+,-8677-/+*&’1-38*2-#/,*%18-’".+-53-865-’++86*+#765*%06’1.&/*-+0-’2*8&’5-’+;$’1)-6%.&34+ 7&8)681+,-5-6.48-.+&,-%3+,-7&85&7.-/48*+06++6/,5-’+;6,#.%"&(!6++6/,5-’+.+0%-$76/+&8.$*538&2*’(5-6.48-.中图分类号!@A A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 B B=A C A C"!B B A#B D=B B B C=B!!!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一’儿童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Y&)%90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D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二&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8+,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气质论者#如Z6(6’%"V D V&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型(因此气质论者认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较少的由喂养历史决定#更多的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很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三&家庭与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研究者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各种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 U,&56.和Q,-..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C第!"卷!第D期!H&%;!"I&;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 K L M I$NK OP<Q RL$IQ K N N S?SK OS T L Q$U<K I!B B A年D月!$(4;!B B A"!作者简介!王金良%"V D"&’!男!山东东营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郑海燕%"V D"&’!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牟宏伟%"V D B&’!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二#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一(了解儿童的特点是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同时!父母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二(提高父母的抚育质量是根本途径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因为任何身体内#外部的不适刺激都会引起儿童的哭闹等情绪反应直至父母消除这些不宜刺激"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由于这些需要的隐蔽性!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父母应多与幼儿接近’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对稍大一点的幼儿的活动!父母则给予关注性参与"’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辅助条件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言谈举止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显然!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婴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反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有证据指出!在童年时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子女多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参考文献!!""!刘芳G 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作用!J ";南都学坛$哲社版%&"V V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W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V V V ;!"B [!"D ;!E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B B B &$!%;!@"!董奇等;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B B B &$!%;!A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W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V V E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B B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大均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的部分工作,批准号’Y Y $B "B B @V!上接第#页"提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各种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团体语言学习法等!使学生真正明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教师除了讲授外!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团队作业等方式授课!启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对话"在课堂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与英语国家的人们接触!锻炼他们的实战沟通能力"’A(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文化的融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文化的融合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话语和文本时无不在接触文化"要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注意话语和文本所传达的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注意话语和文本所隐含的深层信息"比如阅读一篇英语原文课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法现象和词句含义!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接着还要指导他们思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及这种立场观点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才不至于出现问题"@G 结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扎实的教与学作为基础的"事实上!语言教学本身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本文只是从应用能力导向的角度谈了谈自己对英语教学的一些看法"如果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多用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相信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就会越做越好"参考文献!!""!贾冠杰;应用语言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B B !G!!"!肖智立;试论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 B @&"C $A %’V A [V C G !E "!王淑敏;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体系;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 B @;"#$E %’A #[A D G !@"!李春侠;浅议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B B @&"C $E %’"A A ["A #G !A "!W /T &’&4(,&P +-2-’W /T &’&4(,;M -.-68/,5-+,&1.7&8S ’(%*.,%6’(46(-+-6/,-8.;Y -*\*’(’O &8-*(’N 6’=(46(-U -6/,*’(6’1M -.-68/,]8-..&!B B B G 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B B A 年D 月 。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认为自己是值得他人喜欢的、他人是可以依赖的,这将为发展 就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型(简称 IWM,Internal working model,Bowlby,1980)。
三、安全型依恋与自我概念
四所、以安 说自全,型“我依内恋部效与工情作能绪模式感”其、实质自是儿我童对概自我念、重提要他供人以一及人个际关安系的全一种的稳定基认知础。 。实证研究也表明, 亲子依恋可以预测自我概念 安全型的个体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期望他人是有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
定认知模式(Ba念
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我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经常也会利用独处的时光来进行自我反省,更有效地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
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我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经常也会利用独处的时光来进行自我反省,更有效地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
安全型依恋
一、依恋类型是否会变化
Bowlby 指出,婴幼儿早期的依恋体验将内化入自己的内部认 知系统,产生对自己、他人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表征,这一表 征系统就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型(简称 IWM,Internal working model,Bowlby,1980)。内部工作模型是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 这种对依恋的认知表征使儿童获得对自己的可接受性及可认可性的 基本认识,同时也对他人产生基本的依赖、认可、信任等认知观念 起作用。依恋之所以不仅仅是一个阶段内的命题,是因为早期依恋 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是贯穿于一生、相对稳定的.儿童早期 在重要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心理表征会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 运作,成为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 式(Barthelomew.1998)。
根据依恋理论,由于安全型个体早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良好经历,使得他们比不安全型个体有较高的自尊。

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关联分析

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关联分析

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关联分析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它对于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一、依恋关系类型依恋关系类型是指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的情感依附样式,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信任度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建立亲密关系,并保持稳定的情感连接。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独立自主,对于他人的依赖度较低,常常回避亲密关系的建立。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依赖度较高,但同时又存在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对于亲密关系问题表现出较大的焦虑和不安。

二、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的关联1. 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关系问题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建立亲密关系时,通常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和稳定性。

他们倾向于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积极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关爱。

因此,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并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2. 回避型依恋与亲密关系问题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通常表现出回避和独立的特点。

他们不太愿意去依赖他人,也不太愿意展示自己的情感。

因此,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问题时可能会避免表达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焦虑型依恋与亲密关系问题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亲密关系问题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对于他人的反应和回应较为敏感,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遗弃。

因此,焦虑型依恋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焦虑和冲动,导致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依恋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问题关联的原因1. 早期经验的影响个体的依恋关系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的亲密关系经验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在早期得到了充分的父母关爱和支持,形成了安全感。

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经历了不稳定或不安全的亲密关系,导致他们在建立亲密关系时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样式。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在一段关系中,有着能够信任并依赖他人的能力。

通过建立积极的互相依赖关系,个体能够感受到安全、支持和尊重。

安全型依恋能够为个体提供许多好处,包括有助于建立健康和稳定的关系、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困难,并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

安全型依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特征来区分:1. 信任他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他人有着较高的信任度。

他们相信他人会对他们负责,会给予支持和关爱。

2. 依赖他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愿意依赖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帮助。

他们不会感到过度的依赖或理所当然,而是能够平衡自立和依赖的关系。

3. 接纳自己和他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并愿意接受不完美的一面。

他们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要,并愿意为了维护关系而做出妥协。

4. 处理冲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具备处理冲突的能力。

他们不会逃避冲突,而是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5. 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建立和维护稳定、亲密的关系。

他们倾向于形成持久的伴侣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支持和成长。

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早期关系经验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父母提供的安全和稳定的环境、积极的亲子互动以及对孩子的关注和尊重,都对孩子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一些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促进安全型依恋的发展。

比如,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有效地沟通;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与他人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增强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来维持自己的价值。

总之,安全型依恋对于个体的关系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安全型依恋的能力,能够帮助个人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更好地适应和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现在的依恋理论,采取的是四象限的分类模式,这个四象限在依恋理论系列的文章有更完整的说明。

寻求依恋对象不断保证不会离开自己;有时候又和逃避依恋一样,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绝在外。

四类分别说明
安全依恋,顾名思义的就是,他们能够和依恋对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关系。

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

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当自己有需要时,总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如果从依恋理论来看,焦虑依恋的孩子,尽管需要经历不断地呼喊,主要照顾者终究还是会响应他们的需求。

也因此,他们在面对主要照顾者的不理睬时,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呼唤自己的主要照顾者。

对逃避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期采取初级依恋策略时,依然无法得到依恋对象的响应,因此他们也会采取次级依恋策略。

矛盾依恋,在一些教科书上又称为紊乱依恋,它同时也是上文所说的恐惧型逃避依恋。

他们同时有着高焦虑与高逃避的特质,有时候想要和焦虑依恋一样。

安全型依恋自我分析报告

安全型依恋自我分析报告

安全型依恋自我分析报告依恋模式主型:安全型依恋这是个有爱的世界,我和他人都是可爱的。

安全型的依恋是良好、积极的,这种依恋类型最容易形成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对伴侣的共同成长有着很好的基础。

安全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善于察觉自己的情绪,也善于自我调节;不会强迫对方和自己一致,不会控制对方,反而给对方合理的自由空间,允许对方做自己。

在冲突和伤害中,安全型的人不会自轻、不受威胁,能够原谅、能够施爱。

你在亲密关系中会是很好的伴侣,你的特质会让你和伴侣在安全、信任和爱中共同成长。

亲密关系深入解析以上是你在焦虑/安全维度的百分比得分,越靠近左侧自我接纳和自信的程度越高,越靠近右侧焦虑程度越高。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将依恋关系划分为四类,新近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依恋类型不是绝对的分类,而是每个人都在坐标轴中的某个位置。

以下是根据科学的计算公式所得出的你与每一种依恋关系的匹配度:倾注型的人对自身的看法有些消极,对自己的评价和自身各方面的真实水平相比往往偏低。

倾注型的人认为自己是不可爱、不招人喜欢的,倾注型依恋的人缺乏安全感,在独处时容易感到焦虑。

归属感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被人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可以帮他们摆脱被抛弃的恐惧。

倾注型的人对他人的能力很信任和欣赏。

他们通过把自己和可靠的人绑定到一起来获得安全感。

他们肯为伴侣或朋友付出,但这背后有着很高的期待,当期望落空时,倾注型的人容易以指责对方的方式来发泄不满,有时候在伴侣亲近的时候,又会因为觉着自己没那么可爱而怀疑伴侣的真心。

而长此以往这会给对方带来过大的压力从而破坏亲密关系。

你的副型是倾注型,对于主型为恐惧型的人而言,这说明你在试着信任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不过倾注型并不是你进步的终点,你还需要发现自身的能力、价值和爱的力量,当你认同自身并赶走内心恐惧的时候,你就离安全型不远了。

对于安全型的朋友而言,可能你内心里对自己的认可还有提高的空间,也可能是最近遇到了什么事情使你的自信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也可能是遇到了非常优秀的人,因为太爱对方而有点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
0706022023 刘晓明观察对象:徐永琪性别:男年龄:四周岁幼儿园小班
徐永琪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是我的小侄子。

这个小男孩虽然平时说话不多,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总会吸引住大人们的目光。

他那憨憨的模样,稚嫩的笑容更会时不时引得我们开怀大笑。

但是在与他的交流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有一定程度的依恋行为。

他不习惯独处,妈妈不在场时就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不希望妈妈离开他半步,必须要时刻看见妈妈才能安心玩耍,否则就会哭闹,直到看见他妈妈为止。

例如某天他妈妈因为有事所以就离开了他一段时间,而当其发现妈妈不在身旁时,便开始大哭大闹,任凭我怎么劝哄他都不听,甚至哭得更厉害。

直到找到他的妈妈,他才安静下来,停止哭泣。

对于这种现象,我结合所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根据安斯沃斯的三种依恋类型进行判断,他属于B型,即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在陌生环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的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

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

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根据我自身对他以及他家庭的了解,我想引起其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父母的抚养方式。

其一,他的妈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其刚出生的时候便进行了一些家庭教育。

其二,他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地打工,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短暂,所以当他好不容易跟父母聚在一起时,便再也舍不得离开。

而父母则觉得长年没法照顾他,关爱他,心里也产生些许愧疚,再加上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小孩,所以难免会对他比较宠爱一些,也因此有求必应。

这就促成了母亲抚养过程中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我想这方面原因也是构成其产生
依恋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也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

,对于前两种原因可以排除,而内在的气质特点则又是他产生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另一原因。

但是气质对依恋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研究证明,抚养行为对依恋安全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儿童自身气质的影响,并且可以改变气质对依恋的影响。

可见父母的抚养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非安全性的依恋影响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和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性依恋的幼儿。

所以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态,美好的未来,父母应对自己的抚养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