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
0706022023 刘晓明观察对象:徐永琪性别:男年龄:四周岁幼儿园小班
徐永琪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是我的小侄子。这个小男孩虽然平时说话不多,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总会吸引住大人们的目光。他那憨憨的模样,稚嫩的笑容更会时不时引得我们开怀大笑。但是在与他的交流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有一定程度的依恋行为。他不习惯独处,妈妈不在场时就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不希望妈妈离开他半步,必须要时刻看见妈妈才能安心玩耍,否则就会哭闹,直到看见他妈妈为止。例如某天他妈妈因为有事所以就离开了他一段时间,而当其发现妈妈不在身旁时,便开始大哭大闹,任凭我怎么劝哄他都不听,甚至哭得更厉害。直到找到他的妈妈,他才安静下来,停止哭泣。对于这种现象,我结合所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根据安斯沃斯的三种依恋类型进行判断,他属于B型,即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在陌生环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的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根据我自身对他以及他家庭的了解,我想引起其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父母的抚养方式。其一,他的妈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其刚出生的时候便进行了一些家庭教育。其二,他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地打工,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短暂,所以当他好不容易跟父母聚在一起时,便再也舍不得离开。而父母则觉得长年没法照顾他,关爱他,心里也产生些许愧疚,再加上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小孩,所以难免会对他比较宠爱一些,也因此有求必应。这就促成了母亲抚养过程中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我想这方面原因也是构成其产生
依恋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也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对于前两种原因可以排除,而内在的气质特点则又是他产生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另一原因。但是气质对依恋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研究证明,抚养行为对依恋安全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儿童自身气质的影响,并且可以改变气质对依恋的影响。可见父母的抚养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非安全性的依恋影响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和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性依恋的幼儿。所以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态,美好的未来,父母应对自己的抚养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