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

“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
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 本体,是基础,为立国之本,西学之用,是 为固本的权宜手段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考史,即通我中国之学术文 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 以起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
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 1月,恭亲王奕等奏请在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下设立文馆,专习外国语言文字。直到1862年6月11 日,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同文馆首先开办英文馆,后陆 续增设法文、俄文、德文、东文等馆。1866年12月,奕诉等 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
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军事(武备)学堂
为“御外侮”和“靖内患”,清政府特别注重创办
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进入19世纪80年
代,创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渐成高潮。许多洋务
大员效仿西方,纷纷建立新型的军事学堂。洋务运
动时期著名的军事学堂主要有: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6月, 闽浙总督左宗棠 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 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 2、天津水师学堂
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概念。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 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 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 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 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 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

洋务运动的教育

洋务运动的教育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首次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学教育,把科学这一“艺末”之学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这使得这场在政治意义上失败了的运动在教育上有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中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

为了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为了培养国内的技术人才,洋务教育就变成洋务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由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

在欧洲科学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清末的社会和教育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模式缓慢前进由洋务派创办的新式洋务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这三方面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兴办洋务学堂。

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

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

2,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开创了官派留学生之先河洋务派在留学教育领域所掀起的一系列变革对冲破晚清于朝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思想起了巨大作用。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 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文+ 西艺" 洋务派翻译刊印了大量的西方图书,仅同文馆就译刊西方图200多部。

内容除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地理外还包括外交、世界历史和法典等。

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综观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深受技术实用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洋务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大多成为洋务企业的监督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很少谈论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研活动,只是一批实用型人才。

洋务派培养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方面,都是为现代军事和工业服务的实用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 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 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 造和操纵等。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 地方试行;军事中心;专业优先。(参见李剑 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 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 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 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 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 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 类。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优加奖叙以资 鼓励”的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
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设万
国公法;1867年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 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数学;70年代初年, 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 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同文馆主要以 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试 三项。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
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

14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4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一.洋务学堂创立发展概况●二、洋务学堂的特点二、洋务学堂的特点●(1) 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2) 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 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 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二节洋务留学教育●一、幼童留美●二、派遣留欧二、派遣留欧●1876 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

●1877 年1 月,李鸿章等奏请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并将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附呈朝廷照准执行。

●依据上述章程,1877 年3 月31 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第一届留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880 年左右先后回国。

第三节“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张之洞与《劝学篇》●(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洋务派与守旧派●“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主辅”、“本末”、“体用”(2)张之洞与《劝学篇》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劝学篇》●1898年,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他着重对西政、西艺加以解释和强调。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新人,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前言洋务运动是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这一时期,随着洋务派洋务活动的开展,由于意识到新型人才的极度匮乏,洋务企业逐渐增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朝廷调整教育方针和策略,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事业。

洋务文化教育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养了包括翻译、外交、科学技术、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之后又意识到光在本国学习西学,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又提出留学到国外再次深入研究所学科目,这些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洋务派在洋务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急切需要性而逐渐进行的,是为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在于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一)新式学堂设立前,清政府与洋人的外交清政府在与洋人打交道中使用通事,不是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更不是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才开始,而是早已有之。

那时的通事,主要是因为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等活动,和澳门一隅同洋人接触及传教士的活动等关系,而自发的出现和形成的“通事”群。

只有在北方因与沙俄交往很多,但是俄语通事难寻,清王朝才曾在北京设立过俄文馆。

在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公使驻京,与西方国家交涉事件也开始增多,以英法为最多。

因此,对于懂英法语言文字的人才需求颇为急切。

以前虽有从买办等渠道自发形成的通事,只是一方面这类人数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不能适应通商形式和国家外交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类通事大多与洋人关系密切,清政府对他们并不是很信任和安心,而事实上“通事”的品行也确实无法让清政府放心。

而且洋人又多懂汉语,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语言不通而吃亏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同治元年(1862年)冯桂芬在《上海设立同文馆议》中即指出:“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国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其人不外两种:一为无业商贾,凡市井游闲娇弛,不齿乡里,无负转移执事之路者,以学习通事为;一为义学生徒,英法两国设立义学,广招贫苦童稚,予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竖流品甚杂,不特易于沾染洋泾习气,且多传习天主教,更出无业商贾之下。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但即使是这些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仍然 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等领域的 一支重要力量。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
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
近代中国官派留欧学生的前导是1875年随船政局正监 督的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回法国为船政局购买设备的前 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后学堂学生刘步蟾、 林泰曾5人。
三、福建船政学堂
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 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
图和机器图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面 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 细分析课。 艺圃实际上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学员是从船政局各 生产部门招收的15至28岁的青年工人,名曰“艺徒”。 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年限为3年。
参见李剑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一洋务学堂概览?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第三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 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 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学习时间最初是每晚大约学习一个半小时, 后来增加到每天上午和晚上各一个半小时 共3个小时。学习课程与绘事院大致相同。 成绩优秀者担任领班、工场监工,甚至提 升为工程师或派出留学。这种通过工读结 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 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
三、福建船政学堂
(二)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洋务运动

第三节洋务运动

4、专业
1872设德文馆,1896年设日文馆
(一)京师同文馆
5、历程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 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 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 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 试进入。 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 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 公法等。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二、派遣留学生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一)外国语学堂
• (二)工业技术学堂
• (三)军事学堂
一、创办新式学堂
• (一)外国语学堂 • 1. 1862年京师同文馆 • 2.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 3. 1864年广州同文馆

(一)京师同文馆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奕訢 1862 北京 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
(二)工业技术学堂
•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 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 代轮船的工厂)
• 福建船政学堂

•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
• 开设目的:培养驾驶 制造人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 术
• 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
事务所内设至圣先师神位,由驻洋委员率领幼童和随行教师
行礼等。
• 1881年,因监督吴子登
的顽固思想,认为留学
生沾染洋气,“他日纵
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
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
会”为理由,几乎将所
有学生召回,留下学习
的只有少数人而已。
• (二)留学欧洲
• 1873年12月7日,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工 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派遣学生赴欧 留学的建议,清廷很快将沈葆桢的奏折批转 总理衙门“速议具奏”。 总理衙门组织南、 北洋通商大臣及左宗棠等就派遣船政学堂学 生赴欧留学一事进行讨论。总理衙门在征求 上述意见后,对于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人 员一事表示原则同意。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00%
派遣留学生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 洋务派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前往欧 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80%
推广西学课程
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西学 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 机械、航海等,以培养专业人才 。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探索教育体 制改革,尝试建立与现代化相 适应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的变革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尝试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逐渐摆脱 传统的科举制度。
洋务派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 包括军事、工业、商业等领域 的学堂,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 要。
同时,也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 外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为中 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
02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洋务运动的教育宗旨
军事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是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培养士兵的纪律和战斗技能。
近代兵器知识
教授近代兵器知识和技术,如枪 炮制造、战舰建造等,以提升军 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
04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技 术性,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的实用人才,为当时的工业化、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CONTENCT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内容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 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试图 通过改革自强。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ppt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ppt
• “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 各个环节。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 张之洞(1837—1909),直隶 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孝达, 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卒 后谥文襄。
• 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 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过 重大影响。
•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 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篇》,从学术、教育入手提出和论 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 实践课:主要是上船实习(远洋航行)
轮机专业 • 目标:训练高级轮机人员
• 基本课程:设有英文、算术、几何、 制图、发动机绘制、操纵维修船用蒸汽 机,以及指示器和其他仪器的使用方法 等;
• 实践课:分别在岸上和船上安装蒸汽 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P.S:轮机的技术含量相对高些,主要涉及到操作类和维护类项目,学起来难度要比航海 高一些;驾驶专业是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在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涉及面上要远高于轮机, 但是专业性过强导致陆地就业面相对狭窄。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目录
• 发展背景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 洋务留学教育 • “中体西用”的演变与张之洞的系统阐述
发展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在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部发生 了分歧。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只有这样清王 朝才能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这部分人称为洋务派 棠、李鸿章等。另一部分人则是极端守旧的顽固派,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 一切外来新事物都看成是“奇技淫巧”,主张按照老路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们的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不过方法和手段不同。

第十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全

第十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全

分斗 地 左 疆 。 古 地年船 派 棠
裂 争 区 宗 人 18 柏 区 督 政 重 (
祖 , 进 棠 民 76 入 。 办 局 要 18
国 迫 行 恢 的 年 侵 新 , 人 12
西使 交 复 配 , 新 北沙 涉 了 合 他 疆 领俄 , 除 下 率 后 土归 左 伊 , 清 , 的还 宗 犁 清 军 当 阴伊 棠 以 军 , 时 谋犁 积 外 取 分 任 ,。 极 的 得 三 陕 巩左 进 新 重 路 甘 固宗 行 疆 大 进 总 了棠 军 地 胜 军 督 祖收 事 区 利 新 的 国复 部 , 。 疆 左 的新 署 之 不 , 宗 边疆 , 后 久 讨 棠 防, 配 , 阿 伐 力 。粉 合 中 古 阿 主
12、不足 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 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 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 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外国语学校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二)上海广方言馆
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3、1898年发表职《。劝在学晚篇清》,,他提是出一“旧个学 为体,新学为用非常”,突以出维的护人封物建,伦不理论纲常, 反对戊戌变法。是在政治上、军事、文 4、1903年,强化调等办多学方首面重都师有范自。己的 5、1906年,授建军树机。大臣,兼管学部。他 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中体西用”
6、评价: 积极作用:A :在向西方学习上: a:引进技术,建立企业,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b: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旧式学校逐渐向新学堂过渡; c: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 B:在教育领域:影响到了百日维新和“新政”改革。同时,改变了传统教育只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1861年1月,因奕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洋务事业呼唤新式人才,为此,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教育启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力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洋务思潮,加速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而新式工业在这个时期诞生,新的社会阶级在这个时期孕育和形成,新的思想文化在这个时期传播。

“洋务运动”可算是晚清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对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西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确立了以“德”和“礼”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都具有建立教育制度的政策理念”从封建社会开始,统治者更加重视教育政策的作用。

”不论是秦朝的教育政策,还是西汉武帝的“罢黯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不论是宋朝的“重文”政策,还是明清时期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表明了历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改革的勇气,它们对中国的人才一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三、对洋务运动的反思由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政策杠杆的调节下,必然会呈现出自身的弊端,对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等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1

(3)军事学堂
洋务派认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培养军事 人才,保国御侮尤为洋务派所重视。国家举办了陆、 海、医务等军事学堂。 主要有1880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这是我国最早 的军事学校; 1866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 陆军军官学校。

(4)综合性学堂
主要有1866年改设的京师同文馆,1874年创
(三)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1)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
(2)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
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3)教会学校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 促进因素
2.影响:
(1)教会学校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教育的样本 (2)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
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不懂外语的苦衷。
为了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培养本国的翻译人员, 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 语学堂。 主要有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 1863年创设的上海广方言馆等。
(2)技术学堂
由于当时民用企业的开办,急需技术人才,国家开 办了专业技术学堂,各大企业自己也都举办附属的 技术学校 主要有1865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机 械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技术学校; 1866年设立的福州马尾船政局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 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



19世纪末,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教会学校更加发展,到 1899年增至2000所左右,学生达 4万人以上。一些学校后升格 为大学,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 上海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改为圣约翰大学 等 庚款兴学:即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 育事业。始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山西 处理庚子事件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摊派的赔款银50万两用 于设立学堂。因此于1902年建立山西大学堂,经费由赔款开支, 学校大权由李提摩太掌管,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收回。退还庚款的 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 即1078万多美元“退还”中国,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 北京创办了一所留学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经费使用由美国派 员监督。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 教育文化基金会”,用于给在华文化团体开展活动的资助。“庚 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 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

中国教育史习题(下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黄宽、黄胜三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A、林则徐B、阮元C、龚自珍D、魏源三、简答题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2、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的教育宗旨,并在其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改组为“”。

二、判断题()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1、京师同文馆:四、简答题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五、论述题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2、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的教育宗旨,并在其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改组为“”。

二、判断题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四、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18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二、判断题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四、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五、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