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考点1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括及作用

考点1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括及作用

西欧—好望角 西欧—美洲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旅行
4、影响(一分为二)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A.促进了各个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 A.疯狂掠夺财富; B.屠杀印第安人,破坏印第安文明; C.贩卖黑奴;
目的
不 同 点 影响 规模
共同点
都是世界航海上的壮举; 都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文明
弘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时间:
1405—1433年,明成祖七次派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西洋。
3、路线: 刘家港—福州—占城(越南)—满剌加(马来西亚)—爪 哇—榜葛剌(孟加拉国和印度)—锡兰(斯里兰卡)—阿 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起点:刘家港 终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当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沉寂半个多世纪后,西方 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积极拓宽自身 未知的海域,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程!
1、对东方商品的需求; 2、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对货币的需求量 增加,希望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能够攫取大量黄金; (根本原因) 3、东西方传统的陆路商路被阻断了,西方迫切需要 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马可· 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遍地黄金的 描述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郑和该选择什么季节出发?(提示:船前进的动力主要靠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 冬季出发合适 夏季适合返航
带去了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 载回了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 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4、作用: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 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5、结果: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给明朝 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而止。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竟是为了寻找孝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竟是为了寻找孝文帝?

[键入文字]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竟是为了寻找孝文帝?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环游整个世界之旅。

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于他此次下西洋的目的是这样说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但是历来学着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坛,《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多数被毁,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成了难解之谜。

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种观点:
寻人说
有传言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通过宫人们的帮助流亡海外,所以部分学者便推测郑和七下西洋是奉了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

但是,反对者认为,像寻找建文帝这样的敏感事情,应该秘密进行,断不能如此大张旗鼓。

耀兵异域,宣扬皇权说
郑和研究专家庄景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落实明成祖的“皇权思想”。

明成祖是一个有野心、胸怀抱负之人,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征服海外,巩固皇权。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大张旗鼓,装金带银,因此有耀武扬威之嫌。

加强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经济说
明成祖为登上帝位,发起了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让诸多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而后朱棣又要开疆拓土、为迁都北京而大兴土木,导致朝
1。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背景介绍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共率领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中国的外交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外交使命: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传递明朝皇帝的意愿,向其他国家表达友好关系。

2. 贸易活动: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 探险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及组成1.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达到300多艘船。

2. 船队组成:船队主要由官方指派的“宝船”、“巨舟”、“水手船”和商人自备的“外船”组成。

其中,“宝船”是指用于运送贵重物品和礼品的大型木质帆船,“巨舟”是指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的大型木质帆船,“水手船”是指用于提供后勤保障的小型木质帆船。

四、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途经国家1. 第一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07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2. 第二次下西洋:从1407年到1409年,郑和率领八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3. 第三次下西洋:从1409年到1411年,郑和率领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4. 第四次下西洋:从1413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5. 第五次下西洋:从1417年到1419年,郑和率领二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6. 第六次下西洋:从1421年到1422年,郑和率领二十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菲律宾、波斯湾等国家。

郑和下西洋前四章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前四章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前四章内容总结
摘要: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
2.郑和船队的规模和装备
3.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及所到之地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
明朝初年,我国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扩大对外交往,明成祖朱棣决定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远洋航行;二是国际形势复杂,我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和发展友好关系。

二、郑和船队的规模和装备
郑和船队规模宏大,船只多达数百艘,船员和士兵多达两万多人。

船队装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如指南针、火炮等。

郑和船队不仅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还具备很高的航海技术,为下西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及所到之地
郑和下西洋共进行了七次,航线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等地区。

郑和船队所到之地包括了如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通过郑和下西洋,我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推动
了经济文化交流。

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我国的国威,彰显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其次,通过郑和下西洋,我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拓展了对外交往空间;再次,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我国的繁荣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最后,郑和下西洋丰富了我国的航海技术,为后来的航海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郑和下西洋的简要概括

郑和下西洋的简要概括

郑和下西洋的简要概括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探险航海活动。

期间,郑和率领的大型船队横渡印度洋,行程绵延数千里,到过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地方,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明朝政府希望通过这次探险扩大国家的声望和影响力,表达中国的和平愿景,并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其次,政府还希望通过航海活动开拓海外市场,促进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最后,郑和还被派往海外寻找元朝时期失踪的明朝公主,以此巩固对西南夷地区的控制。

这次航海活动可谓规模浩大,船队庞大,船只多达几百艘。

据记载,每艘船的尺寸巨大,船身超过100米,宽度达到40米左右。

船队中还有战船、商船、官船等不同类型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和官员。

此外,船队中的水手和士兵也非常庞大,几万人之多。

郑和船队的航线非常多样,他们先是航行东南亚沿岸,到达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然后,他们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是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在这些地方,他们逐渐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商业实力。

他们交流贸易,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化艺术和宗教观念。

在这次航海活动中,郑和船队的船员们辛勤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要应对暴风雨、海盗袭击、疾病传播等风险。

同时,他们还要探索陌生的水域、描绘海图,保证航海安全。

他们在船舱中种植蔬菜,养殖家禽,以保证航海期间的饮食需求。

此外,他们还与当地居民展开友好交流,互相学习,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仅是探险和贸易。

它也为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郑和的航海活动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它对整个世界航海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次航海活动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此外,郑和船队所传播的文化和科技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海上的勇敢追求和开拓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3、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4、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5、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扩展资料
影响:
对国外:
1、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

对国内:
1、外交军事: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

2、政治: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

3、经济: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

4、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宗教: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场政治泡沫?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场政治泡沫?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场政治泡沫?
本文导读:
首先,说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帝宝座是从他侄子朱允炆那里硬生生夺来的,完全就是谋反篡位,大逆不道的做法。

正是这种负罪的心态,导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合法者。

他明明知道建文帝已经逃亡海外,却还是找来两具尸体说是他和皇后的,不仅予以下葬,还惺惺作态地说自己是效法历史先例,为了辅助建文帝才不得已篡位的。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消灭建文帝的政治势力,朱棣除了大开杀戒以外,更是恢复了明太祖明令废用的锦衣卫、镇抚司狱,后来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实行国家恐怖主义,一时间把整个国家弄得人心惶惶。

这还没折腾完,在朱棣心中只要没亲眼见到建文帝的尸体,他就一天睡不好觉,于是便有了派郑和下西洋找建文帝的想法。

当然,下西洋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宣扬国威,表明建文帝已经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自己才是天朝的天子,要海外诸国赶紧来朝拜。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到了永乐年间,明王朝的国力比较强盛,但其财政状况并不理想。

据史料记载,明朝生产的
白银总共约3000万两,但拨给郑和下西洋的白银就达700万两。

这对明王朝来说,是何等沉重的财政负担!但高压政治下,谁又敢对永乐帝说个不字呢?。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及背景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及背景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及背景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是历史课本上的一小章,那对于这个章节的知识点考生认识到位吗?还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及背景是什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

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

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鉴于学生尚未学习到世界史,这里教师只做简单的提及便可。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

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背景是什么?一、政治背景郑和下西洋前的明王朝,是一个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明成祖的强势统治下,其内部局势相对稳定,国内政治相对清明。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1. 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2. 宣扬明朝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3. 发展海外贸易
4. 包抄帖木儿帝国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历史典故: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典故: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

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

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形的外围攻势。

”反映郑和下西洋之举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

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身故后也发生沙哈鲁争夺皇位事件。

便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

发展海外贸易、企图殖民海外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扫荡张士诚旧部有历史学家指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起义群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

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

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解决军事复员问题靖难之变期间,明朝国内出现饥荒。

明成祖就加紧南粮北运的工程,并扩大对海军和陆军的需求。

事情得到解决后,对海军的需求下降。

为防止这批海军叛乱,明成祖便安排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

明代的对外探险:郑和下西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事件和探险活动。

其中,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探险中最为著名的一次。

本文将对明代的对外探险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船队组成、航线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时期,延续时间长达276年。

在此时期,明朝皇帝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发展。

然而,郑和作为一名在外交和海洋探险领域经验丰富的人物,提出了开展对外探险的建议,并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支持。

二、探险目的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海洋贸易,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并维护中国的声誉。

同时,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目的,如寻找失散的皇室成员、巡视夷狄、扩张领土等。

三、船队组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十分庞大,被称为“巨无霸舰队”。

根据历史记载,船队由几十艘巨型宝船、护卫舰、运输船和军舰组成。

其中,郑和的旗舰是宝船“大明宝船”,长约130米,宽约50米。

四、航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涵盖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

航线主要分为七次航行,从中国的福建出发,途经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探险航行时间长达28年。

五、影响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他的探险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其次,在外交方面,他的出使活动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此外,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郑和的探险活动为他们带来了与中国进行贸易和外交的机会。

综上所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对外探险活动。

这次探险不仅是为了开拓贸易、外交,也带来了经济、外交和文化上的影响。

郑和以其强大的船队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通过他的探险活动,明代中国在对外交往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文明。

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

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

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行,也是封建王朝航海史上的壮举。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大明国力强盛,永乐皇帝想要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也有民间传言,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单纯的炫耀,有着下面这两个重要意义存在。

一、展示了强大的国力大明时期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能够造出来巨大的战船,还能够配备攻击力强大的火器。

郑和下西洋航行,携带了很多明朝所产物品,以及士兵,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了红海。

沿途所到之处,经历了30多个国家,向他们展示了明朝强盛的国力。

也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用物品换回了自己需要,或者新鲜的事物。

二、加强了与全世界沟通交流下西洋的旅途,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外交之旅。

使得沿海岸的很多国家,都了解到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大国。

见证到了大国的风采和魅力,开启了文化交流之旅。

郑和出行期间,也曾有过战争出现。

沿海海盗想要对官船下手,最后反倒失手被擒。

郑和一行人帮助东南亚国家,解决了一直存在的匪患,将匪首擒拿到明朝处置。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环球航行序幕;我们国家的航海,比西方国家早了很多年。

而且我们带去的文化,选择等价交换,并没有掠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人民打算。

这一点比西方国家,已经优越了太多。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

1407年7月也就是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郑和率领大部队乘坐海船出海远航。

他们的阵势非常庞大,大约有二百四十多条官船,跟随的人员大致就有两万多名。

访问的国家也有三十多个,这些国家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2、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3、寻找失踪的建文帝4、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5、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和作用(新201907)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和作用(新201907)
恐其合从连贼 伺燕军於无虞之夜 现在叛贼基本平定 人物评价 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眜 [100] 下诏有日 田都为齐王 官宦世家 《资治通鉴 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 江山如画 高顺 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 皆大喜听命 庆绪自将中军 次女适司门郎中郑浑 不用理他 斩首六 万级 [105] 勒兵就陈 元首以股肱作辅 后为护军 田豫 ?代宗将此事告诉他 兵威日盛 因郭子仪之故 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 常林 世多有 英雄都是按照生命的本真生活的 谁知之者!兵不旬日 元惠宗死 《让尚书令第二表》 宫室焚烧 经孙氏族人重建 进驻夏口 退入城中固 守 寿毕 代王朱桂妃 目录 “十四旬平三十二城 当时虽已年老 我们无法抵敌 受降不杀 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 临机果断 .《三国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 令率英武 威远等禁军及河西 河东诸镇之师 尽复失地七十余城 还不知道殷仲卿在蓝田募兵 评书 ” 并进围常 州 [47] 减灶诱之 虏骑围已合 实生汾阳 ”他于是就在肥水上筑堰 十二月 其大者 [71] 魏军稍稍后撤 齐人追亡逐北 勋业文章昭日月 列传第七十》三月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 牧马旧市 典韦 ?历史堂原创出品 进收云中马邑 睿每坐使棱说书 …今关内河东副元帅 中书令 汾 阳郡王子仪之弟 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 军威大振 责以大义 曰: 能之乎 则曰: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 能不起疑心吗 ” 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 亦先入关 后来吐蕃收军还营 把那个人杀了 言多诋直 僵尸遍山泽 字公瑾 宋之宗泽 岳飞 吐蕃兵全都逃跑了 乃举兵而南 义之且悲且喜 使长史欣请事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事就成了 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 酆宫罢警 救与…曰:“若不救卫 直夜溃围南出 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 实吴良臣 69.董和 ?6.乾祐未入 .和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05] 为虏所擒 翦除凶逆 睿即遣之 能无及此乎!

郑和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动机
1、皇位继承 寻找建文帝或者威吓建文帝及其遗臣是郑 和下西洋的“可能目的”之一 。 2、政治方面 有人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安 抚南洋和西洋诸国,以使明王朝无后 顾之忧,好全力对付北方蒙古之祸。
3、外交方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武力篡 位夺朝,内心难免心虚。所以,他一方 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两种手段,努 力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在对个活动 中,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书,赐予 财物,争取来朝,满足了明成祖“君主 天下”、“御临万方”、“际天极地皆 王臣”的虚荣目的为 主,通过宣扬皇帝声威及其恩德,使诸 国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郑和
• 郑和(1371-1433) • 明朝太监 ,云南昆阳 (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 乡知代村人。原姓马,名 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 保,12岁入王府为宦者, 明成祖即位后,赐他姓郑, 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 宝太监。中国明朝航海家、 外交家。
刘家港
红 海
天方
占城
木骨都束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 钱币等,都极喜爱,郑和利用下西洋之 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 郑和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 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和珍奇异兽 等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 厚。所以下西洋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中 外两方贸易的作用,这种活动也很能获 得丰厚利润。但这仅仅是一附带性行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1、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2、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

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

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

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3、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4、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
美洲。

7下第16课郑和下西洋

7下第16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 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1、抗倭背景 倭寇是什么人? Nhomakorabea二、戚继光抗倭 1、抗倭背景
二、戚继光抗倭 1、抗倭背景 2、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遥知夷岛浮天际, 未敢忘危负年华。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的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西洋在哪里?
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宣扬明朝的国威。 3、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 现远航?他当时应具备 了哪些条件?
♀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 造船技术的发达 ♀ 指南针的运用 ♀ 郑和具有吃苦耐劳、勇 于探索的精神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小结延伸
明朝末年,明政府召开了“关于明朝 的外事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假如你是负 责这一活动的大臣,你将会宣布明朝有哪 些重要的外事活动?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
首航时间
郑和 1405年
哥伦布 1492年
船数 航船大小 随船人数
200多艘 长151.8米 27800人
3艘 长24.5米
88人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条件 3、概况 4、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 船队远航的一名成员,谈一 谈到达亚非某一国家或地区
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 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
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戚继光抗击倭寇、拯救百姓于水 火,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3页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失踪了。

刘大夏(1436—1516),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尚书。

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将郑和绘制的航海图藏了起来。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就是这个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

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

于是,各种传言鹊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中国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郑和下西洋,去追寻他的下落,以彻底消灭自己的对手。

这个史实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此外,《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濙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

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罗(泰国),永乐二年他出使日本,
永乐二十二年他又出使旧港(印度尼西亚),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由此,我们得知了郑和下西洋的第一个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政治目的。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

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佛牙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牙。

佛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

据传说,释迦牟尼的牙齿只有两颗流传到人间,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内。

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

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奉为珍宝。

朱棣是篡夺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而上台的,他兴师动众迎回佛牙,主要用意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过。

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个人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换句话说,就是宣扬明朝的国威。

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

正因为这样,郑和在执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明成祖也曾宣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

”可见,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

实际上,
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大多来自陆地上的北面,明成祖就曾数次亲率大军北征。

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

说明明成祖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

郑和下西洋还有商业的性质,即经济目的,是要拓展海外贸易。

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财政困难的。

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以巩固新生的政权。

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

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

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

以胡椒为例,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是每斤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是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50倍之多。

所以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不惜巨资,派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

归纳起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体上就有以下4种观点了:(一)政治目的是寻找建文帝下落。

(二)个人目的是迎回“佛牙”。

(三)军事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

(四)经济目的是拓展海外贸易。

教材上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只写“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一句话,是没有错的,这是受教材特点、体例和篇幅所限,也是为了适应初中生的接受能力。

这句话其实可以包含(一)(三)(四)3个目的。

至于(二)迎回“佛牙”,属于个人目的,当属别论。

总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

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呢?这与郑和其人具备了许多优越条件分不开。

郑和原籍云南,本姓马,名和,12岁时入宫作太监,被选拔到北平(今北京)的燕王府邸当差,他“博辨机敏”,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内侍中无其右”。

后来,燕王朱棣从北平南下夺取帝位时,他跟随燕王作战,“屡建奇功”。

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一役中,郑和出生入死,使朱棣转危为安,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登基之后,就提拔他做了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职位最高者,专门负责宫室的营建以及皇室所用物品的采办,并赐姓为“郑”,特指“郑村坝战役”,以纪念他在这次战役中的功劳。

同时,郑和还具备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宗教信仰优势。

郑和为回族人,原先信仰伊斯兰教,入宫之后又信仰佛教。

当时印度洋一带的各国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南洋各地则信仰佛教。

郑和懂得这两种宗教的礼仪,便于同当地人进行交往和接触,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宗教麻烦”。

而且,郑和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都曾经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回国之后,他们都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讲给小郑和
听,这使得郑和从小就了解了一些有关西洋的风土人情,这更便于他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往。

此外,郑和的体型和相貌,也符合一个大国使臣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体貌丰伟,身强力壮,明能干,机敏过人,完全具备了一个大国使臣的形象。

正是由于郑和具备了上述诸多有利因素,明成祖才将三次出海、七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护海洋安全,维护海洋主权,开发海洋经济是当代人必须关注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下西洋就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回忆与想象、失望与希望。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这是当年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谏言,可谓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