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当前,如果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
作为教师,我对课堂的理解是这样的: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三个难题:一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一包到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过重课外负担,产生厌学心理;三是我们的学校双差生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束手无策,放弃埋怨的多。面对这样的问题,新课堂教学实施意义深远,势在必行。但还是有很多管理者、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理念陈旧,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始终奉行“教不教是我的事情,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的信条,完全没有从学生的发展思考。教师必须有“放心教”的勇气,相信学生的能力,彻底革除“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智慧的教师,在新课堂教学行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设计思路
巫山县实验小学:苏贵琼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同学们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同学们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看懂图意,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3、会用"渐渐"、"挂"造句。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完成练习。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使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同学们读课文前,先听一段音乐,猜情景,而后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起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生字学习,结合词句
课前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用横线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允许同学们提出本课尚不要求或被遗忘的字,在文中
画出来。再对照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让同学们在朗读中试拼。然后引导同学们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及个人独特的识记方法进行生字识记。由于本课的生字只有四个,在课堂上的教学,就采用了检查生字:逐个出示生字,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通过组词成句,回到课文,体会生字出现的环境,了解用法习惯。
三、自主学习,感悟语言。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同学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同学们朗读,让学生找一找:读完了课文,你有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吗?请你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四人小组说说喜欢的理由,最后带领同学们品字赏句,重点领悟“压、乱、垂”。
四、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同学们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文本解读心得体会
巫山县实验小学:苏贵琼作家余华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受,那基本等于没读。”解读,既要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本解读”的真正内涵.
一、把握文本的语言。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掘内蕴。解读文本首先要充分尊重文本,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叶圣陶)。而这其实也是凸显语文的学科性质,还原语文味的重要途径。至于如何捕捉文本的关键处?一般可以从文本文眼、文本主旨、文本结构、文本体裁等处入手发现,当然也是不一而足,重要的是能保持言语警觉和敏锐,逐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檫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其中就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一个字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又比如《小音乐家杨科》中有一句话“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说“这是杨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