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科层制组织理论
第三、四章韦伯及其理论

•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 韦伯考入 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 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 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 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19岁在 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 韦伯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 后来晋升为军官。
•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官的军官一直 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哥 廷根大学继续深造。1886年通过高等 学校法学考试。 •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 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 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 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 “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生平经历
•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 韦伯生 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 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 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后来成 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伯的母亲海 伦妮· 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 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 女。
•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 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 感情。 •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 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 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 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 • • • • • •
形式合理性的六大方面: 1、效率 2、可计算性 3、可预测性 4、破除神秘性 5、控制 6、去人性化
• 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 形式合理性:“是什么” •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 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 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 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 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 度决定。 • 货币计算——复式簿记技术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专题三 马克斯韦伯及其科层制理论

三、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想一想
1、社会政治意义 2《西方行政学说史》武
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官僚制的基本特征(P104)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4)职业化的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三)官僚制的优缺点
1、优越性
系统严密性 组织规定合理性 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普遍适用性
2、缺点
官僚制将人固定于其中,压抑了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 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从 而影响行政效率。
二、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权威结构理论(P103)
1、权力与权威 2、三种合法的权威模型
“卡里斯玛型” (charisma)权威 (魅力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 合法合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二)官僚制及其特征
1、定义
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 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 形态,是一种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制 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 模式。
一、生平与著述 二、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一、韦伯其人
韦 伯 ( Max Weber, 1 8 6 4 1920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 官僚制理论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爱 尔福特。 1882 年入海德堡大学攻读 经济学和法律,后又就读于柏林大学 和哥廷根大学。他先后在柏林大学、 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多所大学 执教。韦伯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涉 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 宗教、法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并且 都提出过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韦伯在管理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就 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理论”。韦伯也因而被人们称为组织 理论之父、官僚制之父。 主要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 神》、《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科层制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一讨论。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
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
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表达。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
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
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
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来自权威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管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这样一个合法性来源或正当性信念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类是主观的正当性,包括情感的正当性〔多表现为情绪的接近、亲和〕、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相信一个秩序表达了个人的美学、伦理或其他价值〕、宗教的正当性〔来自于对救赎需要秩序这一看法的认可〕;第二类是所谓客观的正当性,包括习惯的正当性〔对已经成为过程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的默认,以及心理学意义上可表述为主要来自于外部压力的从众心理〕、法律的正当性〔对法律体系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抑或外在的服从〕。
科层制组织的主要思想

法理权威
即是合法而理性化的权威。 • 兴起的原因:西方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家族制社会关系的阶级以及 个人魅力统治的非长久性,催生法理权威。 • 内涵:以内部规则为基础,相信政策、规章必须合乎法律,权威拥有 者 在法律规则之下发布命令。 以对组织规则的服务和对法律的遵守为特征,是对组织规则和 法律的信守,法律与规则代表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行政官员 的权威来自法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也由法律来界定。 从法律地位上来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平等的,都必须 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 特别之处:是以一种 “非人格化”的统治。其权威寄托在规则、程序 和制度之上,因而它难以滥用,也很少引起严重的不正义。
一、在经济生活中,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的支配,公司不得不 连续地、精确地并尽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处理它的业 务。
二、在现代民族国家问题上,现代国家统治越来越依靠科层化的管理 方式,使它的军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日益脱离行政管理组织的物 质手段,领取工资和薪金的国家行政人员彻底摆脱了过去曾经被先赋 的任职条件,他们已经被广泛地普遍地雇员化了。
魅力权威
魅力权威是建立在特别神圣、个人英雄主义和非凡 品质、规范模式或规定秩序的信念基础之上的权威。 这种权威是与具有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联系在一起 的,即以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迷信为基础,对 其超人能力、英雄主义精神、模范品质进行崇拜。 其政治统治是建立在领袖个人权威的基础上的。比 如说,预言家、智者、狩猎的首领、战争英雄,这 些人都被看作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超人的、 他人无法企及的素质,甚至是受神灵差遣的,他们 因此被视为“领袖”。
•
• 中国改革前的政治权威的基础是建立在克里斯玛权威基础之上的,构 筑这种权威的知性基础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和超现实的理想主义。
科层制

• 科层制组织的角色:官僚角色
阿尔蒙德——“选择和诱导”
• 科层制组织的价值:效率、功利、工具、服从
• 韦伯认为,科层制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理性的持续不断的行政管 理保证法人组织实现自己的宗旨,从而避免组织被社会固有的秩 序排斥,因此,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值规范构建的。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
科层制体现的理性精神
1. 注重工具合理性
2. 强调组织运行的高 效性和稳定性。
科层制存在的弊端
形式主义导致的效率悖论
压抑个性导致的创新性缺失
本位主义导致的合作意识缺乏
文牍主义导致的积极性不足 权力垄断导致的反民主性、官僚主义
评价
阿布洛
理性组织:追求最高效率。 组织无效率的病象: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偏差办事作风,例如结构僵化、 流程迟缓、抗拒变革和翘班摸鱼等行政系统弊病。 行政官员控制的政府:政府职能趋向复杂和专精,政府的政务官难以 指挥事务官。 行政制度或文官制度:护国型(古中国和普鲁士)、阶级型(古印 度)、恩惠型(19世纪英美)和功绩型(当代西方国家和日本)。 组织管理办法:例如专业组织、层级结构、分工协调、文书档案。 大型组织:组织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必然走向科层制。 当代社会:组织牢笼。
科层制
2011134210 海量PPT模板免费下载
罗樱
目录
科层制的涵义 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科层制的规范结构 科层制的主要思想 科层制的利弊端 科层制的评价
涵义
•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 是指一种政府类型, 而是指一种行政管理 体制,是由训练有素 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 规则持续运作的行为 模式。这种行政管理 体制越来越盛行于所 有的政治体制,是实 现统治目标最合理的 形式。 科层制是合理化的产 物,推进了合理化的 发展。反之,合理化 则是科层制实现的保 证。二者是不可分割 的统一体既有设计 的组织或政策,能够达成原先所赋 予的目标;而反功能则是该组织或 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副作用)。
《社会学》(社会组织)

二、组织理论的发展
1.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理论
(1)科层制的含义 科层制(或翻译为官僚制)是现代组织结构的一种典型的正 规化形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指出了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①组织成员的活动有统一规则,按规章办事,不必一事立一 个规矩,这样可减少纠纷和提高效率。 ②组织内分成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任务 的工具和方法部有明确的规定。
权变理论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提出最适宜环境的 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三、中国社会组织分析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组织结构总的特征表现为:
资源的独占性。 功能全面性。 控制的严密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组织的性质与作用开始转变。 组织的自主性增强。 组织的开放度增加。 资源配臵方式的改变。
第三章:社会组织
阅读与思考:
公元15世纪,一位智勇双全的船长哥伦布直接得到了西班牙国 王与王后的支持,指挥着三条小船一直向西航行,到达了他预 想中的“东印度群岛”,后来实际证明这是一块未被发现的新 大陆——美洲大陆。
在航行的过程中,哥伦布对将要到达的地方和可能发生的危 险一无所知,他一人负责指挥船员、排解机械故障、熟悉当 地文化、协调各种问题,最终完成了这项创举。而公元20世 纪,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同为划 时代的壮举,阿姆斯特朗的境遇却完全不同。他隶属于美国 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包括 几十个像阿姆斯特朗这样的宇航员,上百个各领域的专家, 上千个协调工作人员。哥伦布必须独立作出的决定和行动, 阿姆斯特朗却有一个专家系统作为后盾,他几乎不必也不需 要独立做出什么决定。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解释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领域特点:(1)大众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大众管理关注和正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大众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配合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大众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子,即大众政策路子(Public policyapproach,P路子)和企业管理路子(Business approach,B路子)。
P路子的大众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正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科层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评价——社会政治意义
• 对封建世袭制或家臣制的否定。“科层制举起理性和 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靠个人专制、 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武断和感情用事进行管理 的做法。” • 对形式平等的追求。法律和规则主义,保障了人人在 法规、制度面前的形式上的平等和非个人性。 • 对知识和技术的重视。科层制组织的基础是专业知识、 专家职业,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招募来源,摈弃了身份 制和世袭制下重视社会门第、出身、特权的传统,促 进了实证科学知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也有 助于职业专家和技术官僚人格的发展。
韦伯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 韦伯理论是对普鲁士官僚行为进行朗抽象的结果,是 一种高度纯化的理论描述,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或 者说现实中不会真正出现韦伯所推祟的理想型科层组 织,因而无法对韦伯理论进行实证性论证。 • 韦伯对官僚组织的分桥偏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了机 械式正式组织的功能,忽视了组织运营中的实际状态; 过分强调了层级节制体制,忽视了下级人员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过于强调遵守组织规则和各项制度;使组 织陷于僵化,缺乏应变能力与弹性。 • 韦伯理论偏重于对组织内部形态和管理结构进行分析, 缺乏对组织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探讨,这是传统组织 理论中存在的共同闷题。
韦伯的组织理论基础—权威
•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没有权威 的组织是无法实现组织目标的。
权威的类型
• 传统权威,以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尊重为基础,权威 特点具有世袭性,封建性、绝对性。 • 超人权威。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如对宗教 先知、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的崇拜,对这些人的超人 能力、英雄主义精神,典范品格进行崇拜。韦伯认为 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是先天形成的,是天神赐予的。 • 法定权威。它以组织内部各种规则作为权威的基础, 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等级体系。此 时的权威必须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被领导 者对权威的服从实质上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
社会工作行政复习整理

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论述题:一道1、第三条道路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日益重视社会服务评估3、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方法第一章社会行政的含义与构成1、社会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行政):简单地说是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管理活动。
具体是指政府社会工作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管理,实施社会政策,从而满足民众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2、社会行政的发展1)民间社会服务的开展促进了社会行政的发展。
早期英国的《济贫法》和济贫院。
工业革命后,许多私人救助机构的设立。
“慈善组织会社”的成立,被认为是民间服务机构社会行政的开始。
2)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行政的发展。
美国1933年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德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行政作为一种专业方法的发展。
3、社会行政的要件1)社会政策是社会行政的基础。
社会行政就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政策不仅包括政府的政策法规,还包括相关组织的原则规定。
2)社会福利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3)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服务及管理机构)在现代社会,实施社会福利的组织系统有三个:非正式社会福利系统[初级社会群体组成]、正式社会福利系统(政府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组织]。
4)社会行政人员在社会政策执行系统和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政策实施设计和对服务活动进行协调、督促的人员。
是社会行政职能的承担者,他们对有效地实施社会政策、实现政策目标负有直接责任。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系统实施社会政策的推动者和政策实施框架的设计者;另一部分是与具体服务相连的行政人员,他们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服务活动,以促进服务的落实。
5)社会服务人员是直接将社会福利资源传送到政策对象手中的工作人员。
(服务的最末环节)第二章社会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1、社会行政的层次(宏观社会行政、微观社会行政)1)宏观社会行政:指在政府社会行政系统中和在大型非营利性组织中,从事政策的执行设计、为其建立条件及规则,并综合性的推动政策实施的活动。
行政组织学第三章 外国行政组织理论

外国行政组织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外国行政组 织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历史时期 主要的理论流派,掌握其贡献与不足。
第一节 外国早期行政组织思想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思想
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一)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和政治思想家,《政治家篇》。 主要观点有: 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 2.哲学家才能治理好国家。 3.治国者应以教育为“第一要务”。 4.晚年提出依法行政思想 。
四、法纳尔的一般组织理论与原则
法约尔(1841-1925年):法国人,1916年出版《工业管 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思想有: 1、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管理的基础是组织。 2、任何切实有用的管理理论不仅能应用于工商业,而且也 同样能应用于所有的各种人类组织。 3、组织的层级结构。在组织中保持较小的管理幅度。越往 上,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越少,一般不要超过6人。 4、组织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5、14条组织管理原则,即精密分工;权责一致;纪律;统 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 等级系列;秩序;平等;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二)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古希腊思想 家,《政治学》。 主要观点有: 1.第一次提出议事权力、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区别; 2.提出设臵行政机构的依据; 3.提出行政组织职能的思想; 4.行政人员的任用应遵循适用、专任、德才兼备的原则; 5.提出建立行政监督机构; 6.崇尚法治。
三、泰罗的组织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1856-1915年):美国工程师,“科学管 理之父”,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组织思想有: 1、将组织中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与工人的作业职能 加以分离,各负其责。强调管理者与工人要合作。 2、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所有的管理人员 应当尽可能专门地分担某一种管理职能。 3、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 4、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
组织社会学第三讲 科层组织理论

• 科层组织最早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被称为科层制(bureaucracy) 。 • 一、三种支配类型 • 韦伯的科层制观点建立在他对社会支配类型的划 分上,科层制是他所分析的三种支配类型中法理 型权威的最典型、最纯粹的形式。 • 韦伯认为支配是一群人会服从某些特定的命令的 可能性。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包含着最起码 的自愿服从的成分。每一种支配系统都希望培养 其“正当性”(合法性)基础。由于正当性基础 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支配类型。
• 最简单的是岗位职系,意即“工种”。最复杂的 是资位,分为“全叙”和“不全叙”;“全叙” 又分为员级和师级,员级分为员一员二员三,师 级又分为师一到师十七。每个级别的薪资都不同, 这套体系师自台湾军队的管理等级划分方法。至 于管理职位,也从组长、课长、专理,到经理、 协理,再到副总经理、总经理、副总裁等,一个 事业群的级别高达12层。富士康有12个这样的大 事业群,之间还存在竞争,每年都要根据业绩进 行排名。 • 富士康常设“检讨制”和“集合训话制”;每周 业务检讨,每日交接班集合训话,常有工人被训 到哭。在日夜排班、高速运转的流水线生产体系 中,基层管理似乎奢谈“人性”和细致,常伴以 训斥与责罚。
• 2、科层组织的负功能 • 其一,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使组织成员只照 章办事,形成“管僚主义人格”; • 其二,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员,所以当遇到规 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 “训练出来的无能”的现象; • 第三,组织中严格的分层及权力的明确划分使上 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 第四,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 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 案例分析: • 有富士康内部管理人士对本刊记者称,自幼 生长在台湾的郭台铭,深受台湾“全民皆兵”的 文化影响。他本人强悍、干练、节制的个性,也 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角 落。员工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包括自身性格、 家庭背景、社会遭遇等多种问题;但所谓军事化 管理、工作强度与条件等,确实也带来了巨大压 力。 • 富士康的管理制度层级森严。公司对于“中 干”(大陆籍员工),分管理职位、薪资资位、 岗位职系三条线管理,以多重标准考核员工和定 岗定编。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一、选择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二、简答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2.组织的基本变项: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
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4)职员非人格化(5)量才用人(6)行政效率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含义: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信系统、电气系统内容:(1)相互依赖的观念(2)整体性的观念(3)协同作用的观念8.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互惠原则(2)评估原则(3)选择原则9.选择原则的内容:(1)正确阐明组织目标的意图,详细说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2)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并制定详细的目标战略(3)确定实现目标途径的行动计划,把组合字目标具体化和分化为可操作性的目标(4)确定测量工作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5)分析预期将发生的问题,给予目标实施以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6)预算执行目标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预算)(7)选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的方式(个人目标的实现应以不损害组织目标为前提,或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来满足个人需求)(8)建立一套实用的考核机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评价10.目标管理的含义:有效的管理技巧,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愿望来严格制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效益的方法)11.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1)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2)每一组织都有一套适合其目标、环境、技术及人员的结构(3)当组织环境极其成员的感情要素均被理性规范所限制时,组织最为有效(4)专门化有利于选择个人的聪明才智(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规则(6)结构可以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行(7)组织问题常常以不适应的结构为特征,重新设计及改组结构就可以解决问题12.群体的类型:(一)根据结构特征: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二)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1)功能型群体: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持续的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的、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它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成员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隶属关系和正式的职位规范。
自学考试--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基础。
一、管理的基本内涵:1、管理活动:是为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而有意识地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资源间关系的努力。
权威的确立和组织分工成为组织管理活动出现的前提。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包括四层涵义:①管理与所有权、地位和武力无关;②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性工作;③管理者成为一个专业管理阶层;④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德鲁克的管理定义全面反映了在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当代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目标、协调和有效性。
2、管理思想:是渗透于管理活动之中,并经由管理活动得以反思、提炼进而指导管理活动的观念和意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先秦至汉代最为丰富。
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法家。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其管理思想的基础。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道德经》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权术,被称为“君王面南之术”。
无为成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
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法的执行还得靠“势”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管理技能在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是相通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更多题库可关注众联网校他自己分内的,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思想,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城邦、公民、政体等概念。
基本的政体类型有六个:君主政体、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
在约公元前450年,古罗马制订了有名的“十二铜表法”。
3、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的系统研究与发展,是经过认证的体系化的思想。
近代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传统,诞生于16世纪中叶。
事实与逻辑成为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的两块基石。
近代物理学之父加利略开创了科学实验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传统。
莫尔和培根的国家管理理论、洛克的政府管理理论、卢梭的契约管理论、斯密的分工理论、欧文的人事管理理论、巴贝奇的操作管理理论、尤尔的管理教育理论、麦卡勒姆的管理原则。
第3章 科层制组织理论

第四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困境与发展
一、 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形式主义导致的效率悖论(马上就办部) 形式主义导致的效率悖论(马上就办部) 压抑个性导致的创新性缺失 本位主义导致的合作意识缺乏 文牍主义导致的积极性不足 权力垄断导致的反民主性、 权力垄断导致的反民主性、官僚主义
2、科层制组织兴起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货币经济的出现 ·社会拥有大众化教育 ·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
四、科层制组织兴起理论的实践基础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科学管理原理 ·文官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与要素 一、含义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 在中国行政体制中, 在中国行政体制中 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 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 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 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本文讨论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 (1)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 (2)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 (3)科层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人缘化的悖论。
二、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三、要素体系
科层制组织的机构
权限 层级 职务的履行 职位 调节 专业化 例行化 限制
角色
非人格 等级 职责权限 协议 专业 固定薪酬 职业 晋升制度 权力使用 制度化
科层制组织的角色: 科层制组织的角色:官僚角色 阿尔蒙德——“选择和诱导” 阿尔蒙德——“选择和诱导” —— 科层制组织的价值:效率、功利、工具、 科层制组织的价值:效率、功利、工具、服从 韦伯认为,科层制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理性的持续不断 的行政管理保证法人组织实现自己的宗旨,从而避免组织 被社会固有的秩序排斥,因此,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 值规范构建的。
00319行政组织管理3-科层制组织理论

第一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二、马克斯·韦伯与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与泰勒、法约尔同时代的德国著名社会 学家、政治学家、行政学家,是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组织理论 之父”。 对科层制组织理论影响较大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经济与社会》(上、下卷,1925)。
第一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二)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依据。 科学管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第二,制度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管理的分工与分权。
(三)文官制度的确立 韦伯科层制理论正是通过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才得以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2)组织内部管理的非专业化。 (3)组织的不稳定性。
(三)理性—合法型组织 理性—合法型组织,又称科层制组织。这类组织以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为基础, 人们对权威的服从以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为依据。
第二节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与要素
三、科层制组织的要素体系 (一)科层制组织的机构
(1)权限预先确定。 (2)职位的层级化。 (3)职务的履行。 (4)职位。 (5)调节。 (6)专业训练。 (7)工作例行化。 (8)限制。
第二节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与要素
(二)科层制组织的角色 (三)科层制组织的价值 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值规范构建的。 其核心要素有: (1)效率。 (2)功利。 (3)工具—目标取向的合理。 (4)服从。
(2)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人”与“臣 仆”之间的关系 (3)绝对性,即在支配者那里,以言代法,权力不受限制,具有至高无上性。 (4)组织行为缺乏经济理性。 (5)组织具有强烈的守旧性和宗教性。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简介

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工作规范化,提高效率。
二、权责明确
各种职务都是按照职权组织起来的,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上下级之间有职、权、责分工明确的结构。
三、等级森严
组织按照等级原则,从顶层到基层有一条权力线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
这样建立起来的组织有利于目标合理化、管理专业化、关系理性化、工作协力化、行为制度化、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科层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理性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后来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各类正式组织的一种典型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华企业文化网)
作者:梁喜生文章来源:中华企业文化网点击数:2076更新时间:2007-4-30 21:25:32
【阅读字号:缩小放大】
科层理论属于古典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科层制与官僚制是同义语,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鲜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这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感知和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特殊涵义是有区别的,科层理论是由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韦伯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完全按照理性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高效率的组织模式的概念,这种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
官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不得依行政职位之便,获取工资之外的任何报酬。
韦伯认为,这种以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核心的文牍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因为这种纯理性组织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任何个性化的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效率,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组织管理形式,它简直就像一架由人组成但并无人情味的运转良好的机器,人只是这架机器上一个个性能良好的齿轮。
科层制

材料7 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 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 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 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 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 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 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 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 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 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 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 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 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 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 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二、马克思〃韦伯与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三、科层制组织的兴起及其条件
1、科层制组织的产生: ·现代可曾体系的出现,首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 一起的 ·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二元化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 ·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 科层制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 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必须以 正式科层组织这种高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日益繁重的组织目 标,至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第三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 二、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基础——合法性权威 传统权威——传统性组织 魅力权威——魅力型组织 法理权威——合法性组织 三、不同权威下的组织类型
第四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困境与发展
一、 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米赛尔对科层制的辩证理解 布劳等对科层制组织反功能的分析 古德赛尔对科层制的辩护 赛尔兹尼对科层制组织内部授权的研究
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的组织形 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的组织形 态,也就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也就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层次、制度、权责、信息、命令 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层次、制度、权责、信息、
一位镇政府主管计生工作的官员这样描述有关的检查工作: 省市县都组织检查。当省里来检查时,市、县、镇联合起来对付省的检查 团;当市里来检查时,县镇就联合起来对付市里的检查团。省里到县里检查时, 事先不通知去哪个镇或村。但是,实际上各地政府都联合起来对付检查团。省 里来的时候,市里县里就提前来打招呼:“你们那里的问题处理好……”检查团 到了县里,各个镇都得到通知,严阵以待。一旦领队的得到通知去哪个村,在去 那个村的路上就有电话通知到那个村,连车号、时间、地点的消息都十分详尽。 检查团一般都是早晨8点以前就到达。所以,一大早,村里妇女小组长就在各个 路口把守,一旦发现情况就立即通知村里,把有问题的孩子转移出去……我工作 6年来,除了有一个乡被省检查团查出来外,只有两次(两个镇)是县里检查出计 划外的问题,做了一票否决的处理,镇书记和镇长都调换工作,没有重用。县里 也没有向上报告。(访谈记录H2346)
2、科层制组织兴起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货币经济的出现 ·社会拥有大众化教育 ·理性精神实践基础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科学管理原理 ·文官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与要素 一、含义
二、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三、要素体系
科层制组织的机构
权限 层级 职务的履行 职位 调节 专业化 例行化 限制
角色
非人格 等级 职责权限 协议 专业 固定薪酬 职业 晋升制度 权力使用 制度化
科层制组织的角色: 科层制组织的角色:官僚角色 阿尔蒙德——“选择和诱导” 阿尔蒙德——“选择和诱导” —— 科层制组织的价值:效率、功利、工具、 科层制组织的价值:效率、功利、工具、服从 韦伯认为,科层制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理性的持续不断 的行政管理保证法人组织实现自己的宗旨,从而避免组织 被社会固有的秩序排斥,因此,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 值规范构建的。
第四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困境与发展
一、 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形式主义导致的效率悖论(马上就办部) 形式主义导致的效率悖论(马上就办部) 压抑个性导致的创新性缺失 本位主义导致的合作意识缺乏 文牍主义导致的积极性不足 权力垄断导致的反民主性、 权力垄断导致的反民主性、官僚主义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 在中国行政体制中, 在中国行政体制中 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 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 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 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本文讨论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 (1)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 (2)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 (3)科层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人缘化的悖论。
第三节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主要 思想 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 ——合理性 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 二、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基础——合法性权威 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基础——合法性权威 —— 传统权威—— ——传统性组织 传统权威——传统性组织 魅力权威——魅力型组织 权威—— 魅力权威——魅力型组织 法理权威—— ——合法性组织 法理权威——合法性组织 三、不同权威下的组织类型
第3章 科层制组织理论
郑琛 changjin2011@
第一节 科层制概念的产生 一、科层制概念的源起
• 科层制bureaucracty韦伯 科层制bureaucracty韦伯 bureaucracty
• 科层制在原初意义上更多地是指实施社会管理的组织管 理形式, 理形式,而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可能会产生一 些诟病
悖论二:在激励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正式激励机制力度
越大,目标替代的现象越严重,共谋行为的驱动力便越强。
过去出台一个政策前要试点考察,有一个程序。现在上级领导都急于出成果, 出政绩。有时候他提出一个项目,还没有试点完成就急于全面推广。结果是 与下面的情形差别很大……我们日常工作里要面对许多困难。最为困难的 是你的上级给你的任务不 现实,根本无法完成。现在的领导仍然是按拍脑袋的方式做事。有时领导让 你3天之内给他摘下月亮来!他不管你能不能做到,只要你给他办成。现在的 领导给你直接下命令,不听你解释。他只要结果,不管过程或者你是怎样做 的。 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如果不做好,镇、区、市的所有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当然如果做得太好了,也不行。一个镇管计划生育的专职人员只有两个,根 本不够用。我们雇用了20多人。这些人没有财政拨款,只能靠罚款养活。如 果计划生育做得太好的话,没有罚款,就无法养活这些人了。所以,总是有一 个自然平衡点,每年总有两三个违章的,罚个二三十万,正好够养活这些人。
悖论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步强化了共谋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 基层政府间的 行为。如此,我们看到一个互为强化的怪圈: 行为。如此,我们看到一个互为强化的怪圈:上级政府 为了防止共谋而集中权力,加大执行过程的激励强度, 为了防止共谋而集中权力,加大执行过程的激励强度, 推动组织制度正式化; 推动组织制度正式化;而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诱 导、强化了共谋现象:权力越集中,治理力度越大,基层 强化了共谋现象:权力越集中,治理力度越大, 政府面临的执行压力越大, 政府面临的执行压力越大,其经营各种关系网络的冲动 越强。 越强。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在制度正式化的过程 中,制度环境压力越大,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越高,行政 关系人缘化趋势越强,政府间共谋行为的程度便越高。
• 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是一种建立在合法统治理 论基础之上的,以分工、分层、规制、 论基础之上的,以分工、分层、规制、集权为 特性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方式
二、马克思·韦伯与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
三、科层制组织的兴起及其条件
1、科层制组织的产生: ·现代可曾体系的出现,首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 联系在一起的 ·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 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二元化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 上的科层制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迅 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 必须以正式科层组织这种高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日益繁 重的组织目标,至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悖论一:政策的一统性越强,它与基层实际情况 的差异越大,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注入的灵活 性就会越大;因此,基层政府间共谋行为的空间 便越大;一个领域中的资源分配渠道越集中,或 者政策执行的链条越长,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 注入的灵活性越大;因此,基层上下级政府间共 谋行为的合法性便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