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美和自由,崇拜智慧,独特的追求使他们和所处的无趣无智的世界格格不入。常

常被视为流氓小神经怪物,事实上,无论他多痞多癫,都与伤天害理穷凶极恶虚伪狡诈沾不上边,相反,在玩世不恭不正经行为的背面,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善良和真诚;在嬉皮笑脸夸张怪诞之中有着常人没有的清醒和睿智。“王二是王小波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既无正貌,亦无正言正行,王二痞而不坏,傻而不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性魅力”⑵

对于陈清扬的形象在《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传统而浪漫的反叛者”⑴。陈清扬是一位知识女性,在她身上有着传统美德所认可的一些品性,也因为陈清扬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她和许多知识女性一样,有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她们身上隐含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在陈清扬身上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向往着精神上的深爱,她反叛传统,但促使陈清扬将反叛付诸行动的是王二的出现,王二的一番言辞促使了她的爆发,她大胆的与王二进行大众批判的“破鞋”行径,终于走向对社会的反叛。

陈清扬的特殊身份——破鞋,“陈清扬不是一个被简单放在单行道上的人物,她是拥有独特身份和另类姿态的女性”⑶。破鞋的特殊身份,使得陈清扬情感体验上的纠结、复杂成为整个人物形象的闪光点。与众不同的反抗姿态和纠结的情感体验, 以独特的气质冲击着每一个以大众化意识认知普通女性的读者。

(二)对人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王二是作为王小波的第二自我而存在,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⑷王二的形象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情结。王二所生活环境的人文精神环境,众多观点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健全的心智,不同于他所面对的由浮躁、愚昧、专制、权力欲、窥淫癖的精神现实构成的劣根文化形态。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王二性格中的叛逆性。于是冯凌云《<黄金时代>人物的文化解读》中认为“王小波对陈清扬和王二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以既粗犷又精微的笔触,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就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他认为作者在通过对王二的不羁和率尔而行,特别是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宣泄着对自己青春的礼赞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自信。

对于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的研究,着重于他们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创造,人物独特的个性中贮满了文化意蕴,人物充满魅力也在于此,给人精神上启示。

二、对于《黄金时代》的内容研究,着重于性的描写内容。

众多观点指向,《黄金时代》的内容是荒谬、戏谑的性描写。对于性内容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话题的本质的研究。

性在所有文学题材中内涵是最丰富的,性关系保留了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性。在这部小说中,性的本质被归结为“性成了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

⑸。《黄金时代》的背景是文革时期,在那个时期,强大的社会运动关注着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致力于建立一个有着禁欲倾向的性道德观”⑸。性是自然存在的,只有用性的描写,才能把他要表现的生存状态立体、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性的本质是为了探讨作者在对性的淋漓尽致的描写中所反映的社会真实,同时也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抗议。

(二)性与生存的联系研究

《黄金时代》性的描写,体现着对生存的思考:“性是作品表面的、显性的东西,作品深层的、隐性的内容是对人生存的思考⑹”。性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变成了国人的一种道德标准,被视为丑陋、罪恶与堕落的象征,彭映艳《性·寓言·生存对<黄金时代>中“性”的解读》认为王小波反其道而行之,在《黄金时代》中空前直率地描写性,借“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反叛的描写必然会招致批评,然而王小波仍坚持“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⑹。对于性与生存联系的探讨中,王二与陈清扬的性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明火执仗的“破鞋行径”,是一种赤裸裸的生理行为,他们的“性”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阶级价值观念的附属,他们行为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生存的价值所在。性的描写被升华到对“文革”的尖锐批判,是对人被异化为物的扼腕叹惜,透露着悲凉,启示着一种真实:生命正在流失。

《生存境遇的追问与反思》认为“黄金时代是借助性的话题,把读者引向了关于对历史对人之生存境遇的深层次思考”,王小波通过两个主人公对“性”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与性的认同来表现他对人存在的探讨。被“异化”的王二与陈清扬在荒谬的环境与苦难的摧残中,没有走向绝望与虚无,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即以“性”为拐杖,通过对性的坦率与热烈、对世俗与道德的反叛和傲然、对苦难的认同与接受,获得了对现实困苦的解脱与超越,回归了真实。《黄金时代》借助“性”研究人的存在,实现自我。因此王二“他以性爱直接对抗权力话语,放浪不羁而又纯洁无瑕,不但毫无传统的羞耻观念,反而轰轰烈烈地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将反抗进行到底”⑼是一种生存的探索,在这里性成为反抗荒谬的现实,抨击传统文化禁令的直接途径,性成为生存下去的一种斗争方式。

(三)性爱的描写态度的研究

“王小波小说中对性爱描写的态度是严肃的,而不是媚俗的”⑺。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谈性,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口吻。“王小波在这些方面是健康、自然、客观、中立、寻常的,是还原本真的”⑺。黄佑和《<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提到,作家的写作态度,性文化观、性价值观、性心理、性审美趣向决定了他作品中性描写的高下优劣,他认为王小波没有像中国正统文人那样在道学面具下羞答、扭

怩地写性,没有像颓废文人那样用把玩、病态的心理写性,也没有像传统市井小说那样把性写得恶俗、鄙陋,更没有像劳伦斯那样以矫饰的浪漫、夸张的诗意、抒情的笔调写性。“王小波的性描写文字是干净、率真、冷静的,是幽默、反讽、戏谑的。”⑺性是人的个人性中最大隐私的所在,王小波以此为切入点来审视人的荒唐、滑稽的生存状态及存在窘境,对性的描写表达了生活的真谛。他小说中的性描写在表达社会批判,弘扬精神自由,拆解人性的障碍,展示健康生命形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性描写透露出的诗意研究

陈雪梅《幽默与诗意的完美结合》里提到,“在王二的心目中,性爱是天然的需求,就像草长马发情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具有诗意的事。”⑻“《黄金时代》性爱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诗意。陈清扬一路寻到王二的草房,接下去的性爱场景写到风中的草房、星星点点漏下来的阳光、墙角爬出来的蜥蜴、满面羞红的女主人公。”⑻她认为王二的无赖式的态度是对世俗性爱观的轻松解构,王二那里性没有了意识形态感情的依托和阶级价值观念的附丽,有了一种诗意的色彩,恢复关于性的自然真理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荒诞中闪烁着人性之光和诗意之美,掺杂着作者在对人的生存底蕴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状的思考。小说《黄金时代》的独特魅力,在于将荒诞的性描写赋予诗意。通篇有戏谑却不觉肤浅,有诗意却不显沉冗,文体轻灵有致。

三、对于《黄金时代》写作特色的研究方面,对于写作方式和语言特色的研究较多。

(一)挑战式书写

对于写作方式,马骁在《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谈到,“王小波书写性爱和苦难双重主题,从容地展现他和他人的身心受难史,并运用反讽、戏谑、狂欢等手法给文革时期的史事变迁、人事乖张、情爱浮沉、性爱体验等予以阐释”⑽,王小波肯定了人的欲望, 认可了性的合理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而非万恶之源、罪恶化身,这是他的卓越之处,这是一种挑战式的书写。“那一天, 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便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⑽。王二和陈清扬的荒诞和苦难遭遇大都与性爱有关,性是弱势群体抗争霸权的有力武器,因此这种近乎疯狂的书写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写法而言,被认为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创新。在王小波的书写中,在性爱中寻获自由,忘记苦难,被赋予为这是王二的对抗方式:在苦难中寻找性爱当作解脱或对抗方式。就如陈清扬因为被诬陷为破鞋而真正搞起破鞋,公众便缄口沉默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抗公众话语最有效的方法。“王小

波完成了对黄金时代所安置的性欲压抑结构秩序的挑战和颠覆”⑽。王小波用夸张诙谐的性话语揭示了文革期间的社会权力关系,这是他驳斥文革荒谬的有力武器。通过对性爱的挑战书写,更见人性灵魂深处,引导读者走向历史的纵深处,走向人的生活、生存、生命、存在的层层反思。

(二)黑色幽默语言风格和喜剧精神

“黄金时代的语言风格是黑色幽默,它是对人类思维障碍的语言想象”⑿。《黄金时代》语言的粗俗被认为是一种幽默的语言,黑色幽默的语言指向的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形式的特征,同时又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人类的智慧在放恣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的反讽,避免了使生活成为一个客体的机械的对象,黑色幽默是召唤着内心的体验和精神的自觉的一种方式,具有一种深长的回味。

《黄金时代》语言被定义为:直接坦率,犀利大胆,方言的引用体现了王小波的喜剧精神,戏谑式的描写和黑色幽默的语言的运用,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对于语言特色的研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非性年代带给人们束缚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性的真诚渴望,引导着大众对性的健康认知。这对受传统思想而节制原欲的人来讲是真实快感的还原。黑色幽默背后被赋予了一种深意:王小波在还原文革本貌的同时,也在对革命进行变相讽刺,在小说里将人们十分敏感的性话题进行细腻的描写,犀利地揭示残酷的现实,向读者再现了荒诞的会、畸形的道德观、冷漠的人情。

四、总结:对这些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前景的预测。

《黄金时代》人物、性内容、语言特色的研究的这些观点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欠缺。对于人物形象研究,着重从他们生活的环境——黑暗社会来分析,这是很合理的,毕竟生活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的必不可缺的外部原因很多时候环境的因素能影响整个人物性格的形成,但是对于人物的自身性格特征原因却涉及很少。哲学上有一种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个方面很少有观点涉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这方面的研究。

对于性内容的研究,性描写的背后是作者对人生存的思考,借“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把性作为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这是一个很有力度的武器,性描写展现的的这个禁欲代,通过对性的描写来表达生活的真谛。对于性内容的研究,将传统的与当下的比较研究很少,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更深的进入到当下的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既要恢复自然的语言,摆脱传统语言和符号的控制,同时要将正常的性描写与忸怩变态的色情区分开来,更要性提防性的语言被色情化和庸俗化。

语言特色突出了黑色幽默,喜剧式的语言。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注重于对它对

后世文学的写作方式、结构,语言特色的广泛启发意义上。

参考文献:

(1)、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21卷第4期。

(2)、杨金玉《痞而不坏傻而不愚—评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形象》[J];《名作欣赏》2011年第6期第46页、第47页、第88页。

(3)、于立得《论<黄金时代>的经典性》;《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第98页、第99页、第100页、第101页。

(4)、冯凌云《<黄金时代>人物的文化解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5卷第4 期(总第112期)。

(5)、傅学可《对<黄金时代>性话题本质的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5卷。

(6)、彭映艳《性·寓言·生存对<黄金时代>中“性”的解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

(7)、黄佑和《浅析<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第13卷第6期。

(8)、陈雪梅《幽默与诗意的完美结合——读黄金时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9)、马海燕《谈王小波<黄金时代>独特的精神关照》[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月第16卷第5期。

(10)、马骁《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3月第6卷第2期。

(11)、高雅帅从《<黄金时代>简析文学作品的个人关怀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08期。

(12)、王际兵《<黄金时代的>黑色幽默语言论析》[J];《名作欣赏当代文学》第77、第78页。

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他作品里刻画的人物是独特的、自由的,他们厌恶呆板、封闭的生活,以一种非常规的姿态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追求人性自由、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在性和爱方面大胆、率真、缠绵,面对苦难人生,敢于抗争,敢于割舍。这些人物的存在为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活力和亮色,具有深远的意义。《黄金时代》讲述了主人公王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去云南下乡插队期间,与当地女医生陈清扬的畸形爱情,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爱情的挽歌,用特殊年代的 畸形爱情为读者重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用第一人称叙事,刻画了各具神采的两个人物——王二和陈清扬,一个是独特独立的叛逆男知青,一个是个性张扬反传统 的“破鞋”女队医,以戏谑的笔调调侃的口吻化解那个特殊时代的沉重与困惑。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作品对“文革”年代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批判,深入分析了繁杂的精神与肉体交割的内在动因,展示 和张扬了孤独忧郁而包容的人性,体现了知青文学中“关注人性的终极关怀”。文章结合作者王小波的个人经历,从“陈王”二人的独特形象、精神气质和叙事主题入手,对二人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解析,并分析了王小波人物塑造的形成因素,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小波。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王小波的生平、作品,分析《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为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解析打下基础。第二章从王小波的个人遭遇出发,分析了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的独特形象,引发了对生命和

性爱的思考,进一步确认主人公自由人格和王小波精神自由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延续和拓展,在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王二的反叛和陈清扬自我价值的追寻,解析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凸显了王小波对灵魂自由的追求。第四章把人生体验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了王小波小说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王小波《黄金时代》中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挖掘其文化内涵。

王小波黄金时代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性爱 在中国,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性”始终是一个社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即使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可能会谈“性”色变。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封建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性”的态度和观念。 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更是一个性忌讳、性压抑和性禁锢的时代,人的性欲被主流政治所鼓吹的伟大“革命”所控制和压抑,这是一个荒谬和残酷的禁欲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革命”统领、控制和监视着一切,包括人们最隐私的性生活在内,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的伟大事业。而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深受政治氛围影响,“人人都是卫道士,各个都是革命家,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人人盯紧了他人下身”,捉奸热情令人惊讶。 审美被严重扭曲,把真正的美丽当成是罪恶而加以鞭挞。 陈清扬之所以被无故当做破鞋,在王二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就是破鞋。 在主流言论的影响之下,一个长相俊秀的清白无辜的女人也可能被冠以各种不良名号。更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所具有的生殖器官就是罪恶的化身。所以他们竭力地去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存

在,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也就是压制罪恶的产生,这样导致人们比惨遭阉割的公牛更加难受,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在这样的时代里,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是作为对传统思想对性爱压迫的反抗斗士存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在王二看来,人类的生殖器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 首先,他们认为对性爱的追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人类最自然的需求。 王二说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所以王二和陈清扬都大胆地遵循着对性爱的渴望,享受着性爱所带来的快感,行使着人类最自然的追求幸福的权利。 然而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主导甚至程度更深,社会对人类自然性欲的压制导致了当时人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也导致了人的畸形甚至变态,贻害无穷。他们会通过损坏他人的名誉和践踏破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他们会冠冕堂皇的宣称仁义道德,但却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要求详细的关于偷情情节的检查报告来满足自己的“窥阴癖”。因此,王二和陈清扬对性爱的追逐和对性爱过程的大胆描述都震撼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次,他们认为性爱的目的是为了“伟大友谊”和“义气”,而非传宗接代。 陈清扬之所以愿意和王二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她认为“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她许诺过要帮

评王小波黄金时代

读冯唐的《猪和蝴蝶》,冯唐说他在上厕所大便干燥中一口气读完王的黄金时代,当时就有发现的快乐,仿佛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差一点提了裤 子狂奔到街上。 李银河纪念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中,李说王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与李银河结婚,1997 年4月11日,王小波逝于北京。 《黄金时代》曾是被当局查禁的禁书,甚至不准在国营新华书店摆卖。我读王小波的第一本书就是黄金时代。坦白讲,这本书精彩到让人拍案叫绝,写的坦白,真实,特立独行,写的自由。 开始,他写:“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一本以文革为背景的书,男主人公王二是被歧视的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应当是恐怖和荒谬,但在黄金时代里看不到灰暗沉重和伤痛,看到的只是酣畅淋漓的最原始的表达,看后觉得轻松,觉得痛快。 王二和陈清扬逃到山上去住,快活了好一段日子,用王二的话说是两个人在一起“物我两忘”“乘兴而舞”。后来回来自首,天天被军代表抓去交待,还要写交待材料。这个细节很有趣。 “起初我这么写的:我和陈清扬有不正当关系。这就是全部。” “上面说,这样写太简单,叫我重写。” “后来我写,我和陈清扬有不正当关系,我们发生了很多次关系,她也乐意。” “上面说,这样写缺少细节。” “后来我又加上这样的细节,我们的第四十次非法行为,地点是我在山上偷盖的草房,那天不是阴历十五就是阴历十六,反正月亮很亮。陈清扬坐在竹床上,月光从门里照进来,照在她身上,我站在地上......................” “我写这些材料的时候住在招待所,没有别的事干,就像专业作家一样。” 这种写法,颠覆了大家对文革的看法。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 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A、从叙事的角度。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

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进而论证观点。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叙事。”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召唤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9305997.html,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召唤结构 作者:肖晓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 摘要: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对文革的独特书写和对性的直接展示,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独特地位。其幽默、戏谑的口吻,荒谬的逻辑推理,对性的叙述,在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发挥想象,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 关键词:召唤结构;不确定性;空白;《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肖晓莉(1991-),女,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一 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发表于1991 年,同年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在这部中篇小说中,王小波以一种戏谑的口吻,颠倒的叙事,讲述了一个荒诞却又带着十足“趣味性”的故事。小说从陈清扬要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入手,继而写出王二与陈清扬由原始性爱冲动导致的“破鞋行为”。在特殊年月里,以军代表为首的势力开始让王二与陈清扬对“搞破鞋”的行为进行交代反省。而王二与陈清扬就在反复地交代与持续地“搞破鞋”中走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970年,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召唤结构,并认为“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的基本条件。当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时,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就会存在连接的“空缺”。当本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冲突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空缺”会成为诱导读者进行创作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驱动力,即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但凡优秀的作品,本文中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参与到本文意义的建构之中。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诙谐的语言,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思,对社会荒诞的呈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显得极为独特。这种独特性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了召唤,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本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黄金时代》的文本召唤结构做一解读尝试。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文革荒诞黑色幽默 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 《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

《黄金时代》中的女性主义与变革

黄金时代中的女性主义与变革 1. 引言 "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自首次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着重探讨《黄金时代》中展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对社 会变革的贡献。 2. 女性形象刻画 《黄金时代》中的女性角色多样而丰富,她们有自己独立而鲜明的个性。例如,方银子是一个才情出众却受到家庭束缚的女孩;李静则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 对爱情极端坦诚的女子。这些形象展示了不同类型女性在封建传统观念下如何 努力寻找自我的过程。 3. 反叛与解放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描绘了女性角色对传统权威和规范的反抗与追求解放。通过描写方银子对传统家庭期望的拒绝以及李静选择单身生活并开创新事业,人物呈现了女性意识觉醒与个体解放的过程。 4. 爱情与性别角力 王小波的女性角色在面对爱情和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时,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需 求和权利。她们不再甘于成为被动接受者,而是追求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关系。这可以视为对传统爱情观念的挑战和对男权社会体制的反思。

5. 社会变革与女性主义 通过《黄金时代》所刻画出来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与传统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王小波展示了女性对社会变革产生积极作用的潜能。这些形象和故事激发了读 者对现实中性别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为真正的变革提供了 启示。 6. 总结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通过细腻而真实地描绘女性角色塑造出了一个充满 朝气和希望的世界。她们代表着当代女性在困境中追求自由、坚持独立个人价 值观念并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为 读者带来思考和启迪。 以上是关于《黄金时代》中的女性主义与变革的文档内容编写,具体涵盖了女 性形象刻画、反叛与解放、爱情与性别角力、社会变革与女性主义等方面。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金时代》赏析

《黄金时代》赏析 《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以 讽刺的笔触展现了上个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困境和生活状态,同时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生活和自由的价值。本文将从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赏析。 一、故事情节 《黄金时代》讲述了主人公陈清扬从年轻到中年的成长与经历。小说将故事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时间。作 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展现了陈清扬的人生历程和成长变化。 第一章《我爱这个时代》中,陈清扬表达了对时代的热爱和对 自由的追求。她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化工厂工作,却对这份 工作感到不满,并写出了一篇关于自由的小说。 随着故事的展开,陈清扬经历了失恋、生活的曲折等一系列事件。在《猴子的灵魂》中,她与罗红相识,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在《岛上书房》这个章节中,陈清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城市, 来到一座小岛上的书房工作。她在这座书房过上了原始而简单的 生活,同时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释放。

二、人物形象 陈清扬是本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充满热情与渴望自由的女 性形象。她渴望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对文学有着深厚 的热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总能 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罗红是陈清扬的挚友,也是她的情敌。她是一个典型的异类形象,热爱思考和探索,对于生活中的困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与陈清扬之间既有友谊,又有竞争和斗争。 其他配角如吴老太太、赵真实、李分、赵茵等也都有着鲜明的 个性和特点。他们在小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丰富了故事情节, 并为主人公提供了各自的影响和启示。 三、主题 《黄金时代》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生活和自由的主题。通过陈清扬的成长,小说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困境和对自 由的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陈清扬的角度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她 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中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同时也对爱情提 出了一些疑问和思考。小说通过描述陈清扬与罗红之间的纠葛, 展现了当代爱情观的复杂性和受限性。

黄金时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反映

黄金时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反映 《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 实的犀利揭示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黄金时代》中的社会现实反映。 首先,作为一部揭示文革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黄金时代》通过对主人公陈 清扬的刻画,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陈清扬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她只能去工厂当个普通的工人。通过陈清扬的经历,《黄金时代》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所处的极度困境:高学历失去了价值,个人选择被强制剥夺,只能遵循体制的安排,生活充满无望与空虚。这种社会现实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揭示,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小说中对性别议题的探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黄金时代》中, 王小波通过陈清扬和舒婷的对比,展示了那个时代对女性权益的压制和不公。陈清扬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但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摆脱不了对男人的依赖和压抑。而舒婷则是一个奋起反抗的代表,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她们的形象使得读者对性别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使得小说成为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小说中对艺术与文化的探讨也呈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陈清扬 作为一个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对艺术与文学充满了热情和追求。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的热情被扼杀,只能把个人追求放在某种程度上抛之脑后。这种对艺术追求的压抑和消解,使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中艺术和文化的沉寂与令人遗憾。 最后,在《黄金时代》中,作者也通过对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绘,预示 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婚姻是人生的重要一环,在小说中,陈清扬和康纳的关系展示了如何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维系个人感情的挑战和困扰。他们的爱情受到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以黄金时代为例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 ——以黄金时代为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迎来重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国人开眼看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强盛也为文学发展提供机遇。王小波的作品以后现代语境特色进入大众视野,在时代发展和大众心理转变的双重呼唤下,《黄金时代》以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另辟蹊径的写作风格登上文学论坛之巅,作者用荒诞的故事情境和灵动的语境刻画来塑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状态,进而凸显出主人公王二的人物性格,以抒发王小波内心深处对“文革”的反抗[1]。可以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如果想系统全面地研究王小波写作特色,必定要从《黄金时代》入手。据不完整统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从文学角度研究王小波作品的资料多达四百篇,其中不乏报纸、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形式[2]。 谈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孟繁华认为,该作品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是作者追逐健康向上生活的代表,这种语言特色已然超越性爱本身的意义[3];在吕德强看来,王小波用大量的辩证性语言对“破鞋”一词进行探讨,让这个与轻佻、卑微的词汇焕发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文革”严肃正式的背景下,以幽默风趣、调侃讽刺的语调叙述事物,有举重若轻之感[4];梁沛好则从故事叙述角度出发,点出隐匿于故事情境之中的属于王小波的儿童情节,将其中的趣味和狂欢本质呈现于读者眼中[5]。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鲜少针对语言特色进行详细阐述的,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黄金时代》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合我国实际的语言艺术理论,从用词特点、句式衔接、修辞方式三方面入手,归纳完善王小波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二、用词(语言)特点 (一)文白夹杂 文白夹杂,“文”指文言文,有书面语之意,“白”指白话文,是口语的指代;从叙述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白夹杂是指文学作品不拘一格,将书面语和口语进行灵活运用,这也是王小波语言功底深厚、文学造诣高深的突出表现。在《黄金时代》中出现大量的文白夹杂片段,如“吾友许由见了我的红色药水,问清用途,深表赞同”一句中,就用“吾友”这一文言词汇置入口语色彩浓厚的语句之中,在语体上给人不协调、不舒服之感,却也能充分表明主人公王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通过词汇的精准表达展现新旧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与磨合期,能很好地让读者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极大的渲染效果。 (二)专业术语的使用 专业术语指的是没有文学特征的语言符号,是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特定的使用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质。在《黄金时代》中,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在构建人物对话时,多采用专业术语加强形象雕刻,如“生物圈”、“紫外线”、“轴对称”、“超声波”、“重水”等,涉及的专业领域涵盖物理、生物、数学、化学、地理、医药。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为了更好地塑造贺先生这一角色,特别对数学用语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甚至在描绘贺先生跳楼的场景中,能从专业的数学分析工具和方法中描写出脑浆迸裂的场景,足见其深厚广博的知识沉淀和推陈出新的写作风格。 (三)日常词汇艺术化 《黄金时代》通篇采用的都是日常使用词汇,但读来却不会产生平凡乏味之感,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王小波对日常词汇采取大词小用、非常规搭配等艺术美化手法,这种不凡的词语使用方式会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进而提升读者对文章的好奇度和专注度,增加新鲜感,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实现文章抓人眼球的最终目的。 将描绘英雄勇敢无畏的“就义”一词用来表现贺先生的跳楼自杀,将专用于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词用来体现陈清扬对李先生外貌的观察,将军事战争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 现了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通过对主人公陈清扬的描写,王小波生 动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特点和命运。本文将从幽默与悲情两个方面,探讨《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表现。 一、社会底层的幽默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通过对社会底层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 了其中蕴含的幽默元素。例如,在小说开头,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在 城市中漂泊,生活困苦艰辛,但他们却用调侃和玩笑来疏解压力。他 们常常用幽默的语言和逗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苦闷和无奈,令读者在 悲情之中感受到一丝轻松和快乐。 此外,王小波还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述,揭示出他们的幽默之处。例如,陈清扬的男友孔令贤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幽默、风趣的性格赋予了他在灰暗生活中的一丝亮色。他常常以不同寻常的 方式来解决问题,给人以意外和欢乐。这种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和痛苦。 二、社会底层的悲情 尽管《黄金时代》中存在许多幽默的元素,但王小波却没有掩盖社 会底层人物的悲情。小说中,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 残酷和命运的不公。他们漂泊在城市中,生活在贫穷和无助之中,缺

乏社会地位和尊严。他们与世界的脱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深深的孤独和无奈,无不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情。 同时,王小波通过对陈清扬的刻画,呈现了社会底层女性的特殊境遇和悲情。陈清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面对家庭暴力、性别歧视和生存困难,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苦痛。她渴望获得自由和幸福,却始终被社会和命运的桎梏所束缚。 总结起来,《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在小说中交相辉映。王小波以独特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他通过幽默的元素和悲情的情感,使读者对社会底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和思考。通过《黄金时代》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和内心世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黄金时代》读书报告

现代文学作品《黄金时代》读书报告《黄金时代》是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1991年。本书以自由而叛逆的文风,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清扬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下面将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主题 《黄金时代》这部小说以小人物陈清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个人命运与家庭生活的细节,并从中启迪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现象,以及对于女性地位、文化的塑造等问题进行了艺术化的思考与表达。作者通过对陈清扬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探索,探讨了人类自身的心灵困境以及对于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形成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二、故事情节 《黄金时代》以陈清扬的成长为线索,通过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和争议,展示了一个个生活片段和小故事。小说中,陈清扬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自小就追求真实与自由。她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体验被一一描绘,透过这些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她与父亲的紧密关系、亲友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面对社会束缚时的挣扎。整个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三、人物形象

小说中,陈清扬这个角色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充满自 我意识和叛逆情绪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作家。通过对她的描写,读者可以发现她在当时行为举止上的叛逆和态度上 的坚持。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陈清扬的友人张一峰、父亲、母亲,他们的个性和行为都与陈清扬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出各自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四、语言风格 王小波的语言风格独特鲜明,以幽默而又直接的文字表达方式展现 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他巧妙运用诙谐的叙述技巧,将 角色的内心感受形象化,在文字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 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追求的反思,通过小说呼吁人们要以个体的自由 和内心的真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作品《黄金时代》以特立独行的陈清扬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活片段和小故事,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现实、自由、理想和人性的思考。这本书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文学艺术表达 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思考有着 重要的意义。读完《黄金时代》,读者会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黄金时代》的叙事分析

《黄金时代》的叙事分析 基金工程: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方案工程(工程基金号:12JK0408)。 小说《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文坛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特殊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作为一部展现个人尊严和自我意志的作品,王小波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特殊的叙事手法,不仅使得逐渐被读者遗忘的知青生活再度成为小说主题,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眼中的“飞来横祸”带给他的人生际遇。王小波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习过程造就了他对于中国文学的独特认知,他曾经说道:“假设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1]317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小波本人对中国现代文学持慎重态度,他的思维模式更多地源自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以“性”作为切入点的独特手法 在前人针对王小涉及其小说的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方式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局部学者小说文体的角度入手,认识到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富有天才地抵达和完成了一种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狂欢性文体,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2]。其次,是局部学者针对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性”描写,对小说蕴涵的价值观念进展了解读。除此之外,以小说的荒唐性、黑色幽默的语言等为角度切入进展研究的成果也数不胜数。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他是在为读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也是发生在众多知青身上的故事,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所不同的是王小波在讲述“故事”时采取了特殊的手法。这是缘于他本人独特的文学认知,王小波对待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并非是他本人的标新立异,而是受到他本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作为一名知识青年,王小波曾经和两千万人一起在伟人的号召下扎根农村。对于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在完毕自己的知青岁月后,王小波没有迅速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而是先后经历了上大学、留学、当大学教师等多个人生角色的转换。最终,当王小波成为一名独立撰稿人之后,他才开场将发生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的“故事”写出来。但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反思文学”的思潮和“知青文学”的浪潮已经逐渐退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作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部“知青”小说,以“迟到者”的身份登上中国文坛。 在这部作品中,“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成为王小波小说叙事的直接切入点。由于这是一部讲述知青生活经历的小说,其主要的情感诉求定位于被压抑的人性与挣扎的社会属性之间的斗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知青题材作品中,作家们更为热衷于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因此,他们创作的切入点通常是社会事件或人生剧变。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性”题材小说的两极化表现方式,在小说《黄金时代》中,王小波既没有将“性”作为表现原始欲望的载体,也没有通过“性”的刻画为读者表现人性深层的美好,小说中出现的“性”描写,尤其是性狂欢的场景有多么的丑恶。“弗洛伊德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美和自由,崇拜智慧,独特的追求使他们和所处的无趣无智的世界格格不入。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