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很多人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但在这段爱情中,其实李银河才是女神,王小波是个屡遭嫌弃的灰姑娘!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希望能帮到你。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

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其实,在结婚之前,李银河觉得王小波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他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王小波不服气地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那时是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一切都可说,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小波的性情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也生气,但不发脾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有时想起他那样子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我们十分好,从不吵架。我们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面对许多人对王小波小说里性描写的揣测,李银河在一次回答记者的采访中说:"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我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

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做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

离别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小波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1997年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以前我就问过他,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在英国,王小波给她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我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小波逝世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王小波当时可能有预感。

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那种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的墓碑让她不满意,她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后来她说要不然算了,放在家里,或者找一个机会撒海。后来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

灵园,它的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她曾经说:"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李银河的女权观点

1、女权主义在中国被妖魔化。解读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和谐地相处,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该是女权主义者。

2、女权主义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观点不同、主张不同的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当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人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人们完全用不着羞于承认这一点。从五四以来,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识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进中国,为女性权力代言。共产党执政后,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对女权主义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冲突。

3、在中国,人们应当郑重其事地为女权主义正名,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

4、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而这种男权制体现在农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作为女儿,她

们在营养、教育、医疗、继承权等方面拥有的机会和资源较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也都与男性有不同的境遇,处于较为不利的一方;作为劳动者,她们无论是在劳动分工、收入还是在村庄的政治参与方面也都与男性的对比中处于劣势。

5、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

王小波的创作特点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

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群体之人, 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 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集体第一, 个人第二”作为道德准则是无可挑剔的, 但不能无限泛化, 甚至发展到“目中无人”———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个体之人更应受到尊重。人权, 其精髓是“个体的权利”。面对强权,个人是弱者。更容易受到侵犯。所以, 整体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不平则鸣甚至铤而走险的人, 则主要是个体的人。所以, 我们虽然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个体的存在;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但也要反对个体虚无主义。

因此我们认为王小波强烈的人权意识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对我们认识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

论《白银时代》, 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极权, 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 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其二,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这我们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王小波把“”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宗旨,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这种看法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同样也必然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儒家学说是救世良方,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从而对自然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尊重,以致于我们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数百年。对道德判断来讲,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因此,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社会,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王小波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同情无数知识分子,比如马寅初和老舍,因为有过生活于不理智时代之不幸。另一方面,作为讲绝对原则,给老百姓灌输不合理思想的人,知识分子也往往犯“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之罪。总而言之,王小波倡导以现实、理性为导向:“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与此相反,作为一个自由派,王小波看问题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错误是不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与文化多元化。要真正解决中国从古到今的弊病,我们必须关注人,尊重人,使人性的光辉得以宣扬。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得出王小波为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良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种观点是以理性

主义为根基。

如在《沉默的大多数》就是这样嘲讽反科学的现象:“从我记事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螂。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王小波就是通过这样的诙谐的笔锋,对愚昧进行无情的嘲讽,其科学理性的宣扬,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王小波的这种努力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王小波对理性的强调,笔者认为是合理并且必要的。其意义在于,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摆脱陈腐过时的价值观,产生真正的时代精神。

当理性与人性的发生冲突时。“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王小波用冷峻的目光,审视事物本质及内在冲突,从人性角度上构建理想的道德标准。

王小波与李银河:最好的爱情是懂得-情感故事

王小波与李银河:最好的爱情是懂得_情感故事 “银河,你好哇。 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小波。 我的活力不够,这一点从第一天见到你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你的生命的活力在吸引我,我不由自主地要到你那儿去,因为你那里有生活,有创造,有不竭的火,有不尽的源泉。” “爱到深处真美。” 01 爱上你灵魂的那一刻,我也接受了你的容颜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史学组当编辑。 一天,她在朋友处读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里面描述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动了她。 小说作者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刻在了她的心里。她暗自思忖,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充满诗意的小说啊! 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极,他长得真够难看的。 小波却对银河心生爱意。 不久之后,他去光明日报社给银河还书。他问她,“你有男朋友吗?”银河摇头。 “你看我怎么样?”小波的爱像冬日里挂在树梢的冰棱,赤裸裸毫不掩饰,却又如此纯净,让人无法拒绝。 刚开始恋爱就遭遇挫折。银河提出了分手,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他长得太难看了。 小波气坏了,在信中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

比它们还难看。”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不仅才华横溢,在生活中也时时透露出热忱与幽默,于他来说,有趣比什么都重要。 信的末尾有一句话把银河逗乐了,他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 自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为容貌嫌弃过对方,反而是那异于常人的精神内核将他们彼此深深吸引,再也分不开了。 没有美的容颜有什么关系呢?我爱的是你深沉的灵魂。什么貌似潘安,美若天仙,都没有精神相通、心灵契合来得踏实且持久。 02 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是我们相爱的见证 恋爱初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小波想了个主意,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而银河的回信就写在空白处。 都时常会在信的开头快乐地写道:“你好哇,银河。”小波曾说过,他喜欢银河这个名字,漫天的繁星是挂满嫩叶上的露珠,亮晶晶,闪着光。 她是他一生的光亮。 如今,谁还能拾起纸笔将心里的满腔爱恋写出来,寄给那个挂在心头的人?没有。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那时相爱最好的见证,就是写着对方名字的情书。一封封,以爱之名;一声声,唤着对方的爱称,告诉心上的人儿,你有多好。 思念有多苦,相爱就有多珍贵。 小波在信中写道:“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我还是喜欢你。” 小波的坦然真诚流露在情书的字里行间。 李银河写给小波的回信也满载意趣和深情,她甚至嗔怪地写着:“我还很爱嫉妒,我甚至嫉妒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女孩。” 真正赤诚地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天真的孩子。我就是要你只欢喜着我,少了一分一秒都不行。 他们的情书后来出版了,书名叫做《爱你就像爱生命》。

读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精选5篇

读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精选5篇《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时隔一年多,又从桌斗里翻出了《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情书选。 王二的书高中看过不少,我也确实很认同他的种种观点。实际上,他可以称得上是我的精神导师了,而且到了不容别人置喙的程度。可是随着身边的人渐渐熟悉了他,熟悉了他的《黄金时代》,耳边多了些亦真亦假的溢美之辞或是几句捡来的“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xx倒挂下来”之类的话。也许是我的软弱吧,我更愿意和自己脑子里的那个大高个儿王二聊聊天,互相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本书却不同于王小波一众“时代”里的深度和内涵,显得直白而质朴。因为是跟心爱的人在沟通吧。这反倒让我有种作为偷窥者的心虚。不过偷窥就偷窥吧,斯人已逝,就让他的灵魂多伴我一时也好。 不像别人看到的满腔柔情,爱意绵绵,在王二的这几十封情书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个面对着爱情内心满是忐忑,甚至紧张不安的认真的傻大个儿。不得不说一句,这和我初恋的感觉出奇的像。“有时我感觉身在一个迷雾中的小岛上,感到你就在前方,

我便一声呼号‘爱,爱呵'。这声‘爱呵',便是你啊。”“你快回来吧!这些日子里我总是自己发问道:‘李银河快回来了吧?快回了吧?’”“又及:你快回来吧,我又要疯了。”这种滋味,怕是每对爱人都尝过吧!我说的是爱人,不是情侣,是爱。女人碰到爱情就没智商?男人怕是也一样。或者说,爱情需要智商?物质需要。 王二自诩“愁容骑士”,和唐吉诃德一样。李银河知道这点。但她也知道,王二的愁容是不肯向她表露半分的。即便有,也是开心的愁容。“我是一只骆驼。”他如此倾诉道,“我说过的话是不会反悔的。可我是忠诚的啊。我怎么使你相信呢?我难道会为了一点口舌之争就生起气来,就是你那么难过也无动于衷吗?我是那么坏吗?” 李银河做的序里写到:“…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 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而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到:“我是爱你的,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王小波情书:真心话不肉麻

王小波情书:真心话不肉麻 ——“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这种生活可真难挨。”——“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 ——“我整天哭丧着脸。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你真可爱,让人爱的要命。你一来,我就决心正经地、不是马虎地生活下去,哪怕要费心费力呢,哪怕我去牺牲呢。说傻话不解决问题。我知道为什么要爱,你也知道为什么了吧?我爱,好好爱,你也一样吧。(不一样也不要紧,别害怕,我不是大老虎。) ——“真的,我那么爱你,你是个可爱的女孩子。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可是谁也没有我喜欢你这么厉害。我现在就很高兴,因为你又好又喜欢我,希望我高兴,有什么事情也喜欢说给我听。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 这里的王小波就是小孩子,爱令他变回了撒娇、调皮、纯真的孩子。你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却因为文字特殊的组合、真挚的语调,而触摸到心灵之泉中涌出的人类之爱的神奇魅力。 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

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据说,李银河的女友看了后震惊地说,一个女人能收到一封这样的情书,活着就无憾了。她收到一本,她有理由骄傲。书中也有她给王小波的书信,有的比他写得有文采,也有思想(这些信改变了我对她的一些看法),可是王小波的情书就是比她的有震撼力。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当然她后来也真心地回应他:你的心多么美呵,太美了。你给我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快乐和幸福……你这把钥匙就是开我这把锁的。但开始她是比较被动的一方吧。 王小波的情书不象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那样浓稠甜腻,也不象梁实秋写给韩菁倩的那样缠绵肉麻(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完)。你觉得自然真切,象看到一片盛开在青草丛中的野花,一幅晨曦中并肩看海的恋人照片。你读了不觉得误闯了别人的隐私地,没有脸红心跳,有的只是感动、共鸣,惊叹男人和女人的心灵可以融合得如此熨贴。 这样的情书,也令人陡生感叹:也许这是个世纪绝唱了。如今在城市流水线上身心俱疲、无暇观照心灵的人们,似乎正在失却那份写情书盼情书的心情,失却处子般的纯真和憧憬,太多的人在哼哼“老鼠爱大米”式的泛物质化情歌,在快餐式的恋爱和自我调侃中抚慰孤独无奈的心灵。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很多人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但在这段爱情中,其实李银河才是女神,王小波是个屡遭嫌弃的灰姑娘!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希望能帮到你。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

生死朗读观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生死朗读观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生死朗读观后感 篇一:生死朗读观后感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篇二:《生死朗读》观后感 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 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至于是哪一种,您自己看着办吧。 中国字博大精深,中国话奥妙无穷,不服不行啊。 事情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反正我是在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看到这个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博客还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银河说赵本山的政治错误,其实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错误。 我觉得这件事太好玩了,有点骂街的意思,而且骂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热闹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内。这里,可以看到现在的国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一犯错,必开骂,开骂后,必对骂,一对骂热闹就来了,人气也来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有了,点击率上来了,什么东西都piapia地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反倒是错误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没人关心。 电影《生死朗读》对待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谅他(她),但是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01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写过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97年4月11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银河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年10月的机场一别,竟然会是她和爱人王小波的永别。 凌晨时分北京郊外的一个小写作间里,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时代三部曲》的编辑钟洁玲后来写道: “据说,他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至此,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尘世间烟消云散,一个天才的作家让中国文坛留下无限遗憾。 就像上个月霍金和李敖去世时,很多人都是先去了解他们的生前贡献,然后才开始在网上发起对他们的悼念。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总是后知后觉的。 在媒体不发达的1997年,王小波的离世不足以让当时人为之颤动。 很大程度上,当人们开始熟知王小波,开始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怀念他的风趣幽默时,早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卡夫卡,还是被人认为是疯子的梵高,总能从满是黄沙的队伍中淘出,露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本色。 王小波去世后,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时代三部曲》。 不同于此前《黄金时代》单行本出版时的历经波折和销量冷清,《时代三部曲》一时洛阳纸贵。 编辑钟洁玲回忆,在2001年底合约到期前,《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盗版更是难以统计。 这个生前因为没有被主流文学圈和读者所接纳的作家,身后声名鹊起。 02 王小波是一个被后世人所公认的天才,关于这一点,高晓松就有谈到过。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读后感1500字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读后感1500字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我的写作很可能在他人看来不是个东西,但是那是我的生命,我的时间,我的痛苦,我的快乐。我早已乐在其中,这就足够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在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读后感 1、我的思想启蒙老师王小波先生的遗孀李银河女士大约暗恋/精神上爱恋冯唐,但我未读过冯唐一个字。看了他吹捧李银河“你像绝大多数有真才学的人一样,没有自信” 这样的文字,更没兴趣读。。王小波绝不会吹捧,绝不会说出这么肉麻和言不由衷的话,哪怕这人是自己妻子。即便早年谈恋爱写情书,王小波的肉麻也不是这么一个麻法。。他的赞美发自内心,是诗人性格使然。 2、一直都觉得,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被高级化了。这里面一定有李银河女士的理想主义和尽情渲染的功劳,但同时也因为读者强加给人家两口子太多的诗意。。《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情书固然真挚感人,但任何一个正当壮年的敏感的文学青年谈恋爱,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王小波书信集中除了写给李银河的情书,还收录了一些写给友人的信,其中就有一篇,对友人谈及“山妻”李银河,言语中似有隐隐约约的抱怨她“过于理想化”“性情不够大度” 之意。李银河在本书第一章的最后一篇文章《吃风屙烟》中提到,自己在很年轻时候过的生活就被指为吃风屙烟。我推测很有可能是小波的戏虐,因为这四个字实在很符合他一贯的腔调。。我说到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诟病李银河女士的性格。只是想说,所有的爱情最终都会走向平淡,所谓精神

关于性与爱,女孩一定要知道的9个心理陷阱

关于性与爱,女孩一定要知道的9个心理陷阱 其实,食与色是生命之享用的下限,马斯洛层次需求五层次的最低一层;美与爱是生命之享用的高峰,正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性欲不得满足的人虽然不会死,但是生活得不快乐,也不能繁衍后代,没有达到一般动物的生存水平,因此性欲的满足应当被列入人类需求五层次的最低一层。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两性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成年人的性与爱,一定要小心这 9 个心理陷阱 文/碗仔 渣男年年有,今年阵容特别大。 吴秀波出轨并将小三送进监狱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后援会成员马拉拉脱粉了。 几个月前,老 D 发现男友和闺蜜好了 1 年,3 年感情终以分手收场。 分手那天,老D 被男友数落没身材没颜值,“被嘲笑被唾弃,自尊心卑微到尘埃里,如果我长得好看一点,或许他就不会离开?” 我摇摇头:“你真傻”。 无独有偶。 身边总是有很多“傻姑娘”,她们或是渣男体质,每次用力去爱,结果遍体鳞伤;或是恋爱3 个月,男友就提出性需求,她不知道对方究竟是爱她还是想睡她;或是苦苦暗恋一个人,却害怕被拒绝,不知如何开口...... 前段时间,我在广州购书中心采访了王小波生前最爱的女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问了她9 道大多数年轻人都遭遇过的爱情难题,如果她是当事人,又会怎么解决? 后来,我才发现,或许一切都正如泰戈尔所说:“相信爱情,即使它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 NO. 1 早恋。 Q:父母“不许早恋”,成年催婚催生合适吗?A:我不赞成叫早

恋,社会学就叫“青春期恋爱”。 你不要一概地把所有的恋爱都算早。高中恋爱算不算早?大学恋爱算不算早?难道说所有的人非得都要成年之后才能恋爱,成年之前的都叫早恋吗? 中国(人)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8.3 岁,相当年轻。在这之前你不让他们恋爱的话,难道鼓励他们性爱分开?他到了18 岁的时候要发生性关系,而你又禁止他恋爱,那他就去找一个妓女,或者找一个不爱的人约炮。 我觉得这个事你好像是在帮助孩子,实际上你害了他。 你没让他知道怎么跟异性相处,怎么去和另外一个人陷入一桩美好的爱情,这不是耽误孩子吗? NO. 2 渣男。 Q:爱上渣男是一种错误吗?A:爱情一旦爱了,它就是没有错的。 世上没有错误的恋爱对象,没有错误的爱。一桩爱情发生后,从世俗的观点看它常常是错误的,最典型的就是社会阶层的错误——王子爱上灰姑娘,公主爱上穷小子,因为通行的原则是门当户对。 依此类推,还有在世俗眼光中不符合婚配规范的年龄错误(杨振宁与翁帆,马克龙的婚姻,甚至谢霆锋与王菲),性别错误(金星的婚姻,张国荣的伴侣,福柯的伴侣)、身份错误(如种姓制度中跨越种姓的恋情)等等。 所以,不管社会规范怎么样,你爱的人性别怎么样,不符合社会规范或年龄,或是社会阶层,这些在一般人眼里看似错误的配对实际上都没有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渣男,实际上你也没错,爱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挺非理性的。 非理性让你像仲夏夜之梦里,莎士比亚写的一种花的水,滴在女孩的眼睛(与)眼皮上,他一睁开眼睛,第一个人他就会爱上。然后他第一个睁开眼看的是一头驴,他就爱上了。 爱情它一旦发生了,那还是挺美好的。 NO. 3 对等。

伤感的爱情散文随笔5篇

伤感的爱情散文随笔5篇 伤感的爱情散文随笔1 一段念想,留一份时光慢慢尝。 桃花树下,落英缤纷,我轻轻地抖落怀中的花瓣,遇见手执花锄的你。心中暗想:或许只有我们才有如此情怀,花落水流红,显风情万种。 在远处,听你吟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深知你的伤心,见你伤心时,我也便更伤心了。后来,听你焚稿断痴情,听你折扇斗诗会,潇湘妃子诉忧情‘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冰结相思,’我也了解了你的伤愁。 读着你心中的烦恼,多少次在心中呼唤你的名字。而你,不在身侧,独自流连,为伴,不可念,可相思。为后,不曾想,时光荏苒,你我终是有缘无份。 一个人,黯淡天际下。曾经喧闹过的的方,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为一宿独醉。想你初到家时,不知道你是否记得‘颦颦’二字,不知道你是否记得那句:你会去了,我便跟了去;你死了,我就出家,去当和尚。执手相看泪眼,也曾无语凝噎,天道酬情,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必不负。你轻摇罗扇,折桃遮半羞,流年扑流萤,散不尽你的柔情。纤纤素手,常思量,便难忘,十里春光,也不及你好。 情到至深,做何事有因,我摔玉解恨,怨天道不公,或许太无用,不能予你,所思之物。时曾,也幻想,有朝一日你能为我的新娘。然而,世态无常,变幻莫测,我掀起盖头发现坐在花轿里的那个姑娘不是你时,我心中有多难受,有多煎熬。 府中,桃花社还氤氲着你的忧伤,但时光不再,物是人非。桃花树下,再也没有你舒袖如惊鸿般的曼妙身影以及叹息如细雨般的点点滴滴。 红尘难耐,岁月转身,时光似乎带走了几份情感与风度,却带来了几许冷漠与孤独。 吟一段桃韵,饮一壶清酒;执一手竹简,懂一颗真心。我懂你心,亦信你懂我,便劳燕分飞,断几人情。故有陆游唐婉,几曲解相思,今有我和你,同语树下织忧愁,。造化弄人,命运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许,却不能让我们相守终身……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书笔记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下面,的小编为大家精心地准备了《爱你就像爱生命》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来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书笔记【一】 《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作者王小波,曾当过民办教师、工厂工人、北京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出版了著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可惜,天妒英才,年仅45岁的著名学者、作家从此与世长眠。这是一本王小波写给妻子李银河的情书书信集,信中,他毫不保留地喊出心中的爱,热烈表达对自由思想的追求,更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当代文学的伤感与谄媚。 爱情篇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同年代的爱情自有不同的味道。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就伴随着大胆、理想与浪漫。读他的情话,满足了我这个偷窥者对纯粹爱情的好奇,在这情海里,我慢慢品味着。 爱情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看到王小波在面对爱情时,他追求、执著、守护、奉献。在爱还没应允时,他是愁容骑士,呼喊自己的站号:“爱,爱呵。”他爱得光明;在爱表达上,他是勇士,大胆高呼:“我爱你爱得要命,爱你就像爱生命。”他爱得勇敢;在爱面前,他是个无私的忠士——骆驼,放走手中欲飞的鸽子,希望他找到幸福,解剖一个真实的自己,忠厚老实,他爱得无私;在爱出现裂痕时,他极力弥补、挽回:“即使不能做夫妻,也要做终身的朋友。”他爱得深情。当年,王小波是一个街道工厂的工人,再别人看来有些小坏,李银河的父母亲都不喜欢他,而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的编辑。地位,收入的悬殊或多或少让王小波有些自卑,不过他这样说:“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虽然王小波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这种灵魂交流的爱情永远新鲜,永不枯竭,这种新鲜不是来自今天的一朵玫瑰明天一顿烛光晚餐,而是两个丰满的灵魂碰撞出的火花,心灵有多丰富,这个“果酱罐”就有多大。王小波信中就经常与李银河风趣地谈到生活小事:“好像害了牙痛……恨不得喝敌敌畏。”有一段时间,李银河去日本,王小波开玩笑地说:“衷心希望你回来时日语变得特别棒,和日本人一样,那时我就叫你李一郎。”这种心灵沟通的纯粹爱情是那么简单,纯洁!难怪他们能有二十年那么长久的爱情,如果王小波还在世,他们的爱情不止二十年。不像现今谈恋爱的人,大多数是为满足个人个人一时对欲望的渴求,两个人所谓的爱情只是玩乐和欲望的借口,有的只是因为双方的物质条件相称而牵强把两颗心栓到一块,却没有灵魂的交流,他们的爱情就是“好聚好散”。 爱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相爱20年,还活着的李银河带着王小波给的满满的爱伤感叹息:“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残酷。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还要它存在?”我也想不明白,但仍然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对我唱这支永远不变的爱的歌! 思想篇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精彩书评三篇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精彩书评三篇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精彩书评三篇 导语:《爱你就像爱生命》,原来是世界还有这么好的感情。突然想起了那句:如果恋爱的对象不是一个让你五十岁时都能笑着扑进他怀里的人,终究意难平。尽管矫情,却是说到每一个对感情有期待的人心窝里。下面是由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书评,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 以前朋友圈微博就听说过王小波先生,他的“你好哇,李银河”他的温柔的情话,甚至可能我们都引用过但不自知是出自王小波先生笔下的文字,我其实本来就是个肤浅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些情啊爱啊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因为喜欢林徽因一时的热情去读了徐志摩,陆小曼等等一系列人的传记和书目,也只是因为他们之间纠缠的爱情,但是读完那些人的传记,却不止了解了这么多。不管什么杂书,多读确实大有裨益。 虽然从别人口中了解了一些王小波先生,但是我一直没有拜读,可能是现在变得很浮躁,没有心情静下来去读一本书。而且我向来是更爱有故事情节的书籍的,总觉得那样紧扣的

情节才能让我一鼓作气的读下去。 今天突然想起来读一下,也是突然起意,是在手机上看的,辗转了好几个软件,好像是下定决心要读一样,实际读到一半,我又觉得有点腻,忍着性子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看的途中我也抄了几句觉得很有同感或者觉得很好的话,但是以我的水平,还表达不出这种境界。摘抄的句子里提到了好几次勇气,王小波先生正如李银河女士描述的那样——抑郁。他时常沉浸在抑郁的情绪里,没有或者缺少融入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我有些同感,但又不全一样,我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人,或者我想变成那个有趣的人,想让所有人都因为我的存在能感到一丝快乐。不与那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人一样,我觉得,我有些世故了。但是,还不一样,我虽然有些世故,但我还融不进这个世界,做不到真正圆滑的干净利索完美的穿梭于各种社交活动。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王小波先生说他小时候偷吃蜜糖的事,他说完说了一句,你应该是不知道的,因为你没做过,你很乖。看到这句你很乖的时候,我的嘴角是真的不自觉泛起笑来的。陷入爱情的时候,对方身上真的是散发着光的,一切都很好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是那种想告诉对方自己的事,又怕对方不想看这个,硬生生扯到对方身上,又想说点让对方开心的话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大概是这样吧,我的理解和词汇量和文学素养都不够,形容不出来那样美好的

爱你就像爱生命(1000字).docx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抬笔的第四十八次,仍以这六个字留下泛黄纸上的第一道印迹。 他的钢笔如行云流水般翩然留下字迹,半分随意悠然,九分半地斟酌,他像个孩子,把一切心绪分成一瓣一瓣,工工整整铺在纸上。 王小波先生的信是真实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他面上寡言少语,孰不知内里则是一肚子的墨水,尽数洒在信纸上,把信笺寄到千里外的李银河那里去。 他几乎无话不说。从街边的日常,到近日读的书,又转回心底的情愫。他就是一封信,在投进信箱前心率加快,无限期待。只有在写给李银河的信上,他才成了活生生的存在,有血有肉,把自己剖开来,撒上去。 但一切的一切,竟没有一句“你好哇,李银河”更让我震撼。 我坐在墙角一隅,看着这句话时,几乎能感受到自己上扬的嘴角。它像是一条小溪一般撞入我的心底,叫我构想这六个字在纸上的样子。他是如何写下这几个字的?里面竟有少年般的小心翼翼,曲意逢迎。语气里满满是期待,再者便是对自己“哇”这一声的自嘲与担心。 但担心至“河”字落笔时落幕。他便是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长篇大论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东西,但没关系,他知道李银河懂。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河”的最后一勾里,有一份凭空来的自信。 六个字足以让人震撼。不是因为其间的柔情,它自然远不止于此。这六个字向他的灵魂伴侣,他的至亲告召:你好哇,又是我,我要发话啦。语言里孩童的纯净与真切由挤出的小缝偷偷流出来。它让人联想,在那样一个岁月里,他以此为精神寄托,以期盼将心缝合,李银河之于他,将是怎样伟大的存在啊!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王小波在书中这样写到。我的父母便是如此,纵使母亲常在口头上嫌弃父亲,可父亲却总是笑眯眯的,将眼睛眯成一条缝。我也私下问过父亲,老妈这么讲你你都不生气吗?父亲也只是笑笑,说:“你还太小,当你长大了,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之后,你就会只想着与另一个人好好过日子。”虽然父母常为小事斗嘴吵架,但若说当母亲遇到麻烦时,父亲总是最激动的一个。也许这就是王小波先生所说的爱情吧。还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段子,一对老夫妻,当爷爷惹奶奶生气时,他总会将酱菜瓶盖子拧的紧紧的,家人问他,他笑的一脸傲娇,说:“这样奶奶就会因为拧不开而主动和我说话了。”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爱情真好。 有幸将这本书翻阅数遍,是我作为读者的幸运。虽不可担保会永远记住它,但不妨构想,数个三年五载后,脑海里再想起这句话,心中波澜如旧,忆起学生时代,人影与书影重叠之时,我会否触景生情,它会否带来更大的感悟?

《爱你就像爱生命》简介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简介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简介资料 导语:《爱你就像爱生命》是由著名作家王小波与他的妻子之间互相来往的情书等作品组成。下面是由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简介资料,以供大家需要!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年出生。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主要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等;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李银河,王小波的遗孀,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之一。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

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王小波尘封情书首度公开,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王小波李银河书信集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第一独立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版本,里面收录的从未出版过的书信有过去已经面市的一倍之多。更多王小波作品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第一次见面就问"你看我怎么样",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孩子气似的问候语"你好哇,李银河","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浪漫骑士般的爱,像花似的慢慢绽放,绚丽无比。本书收集了王小波与李银河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的书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独立的书信集。首度公开王小波尘封情书,无与伦比的文字送给所有

精选《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1000字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1000字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1000字: 爱你就像爱生命收集了王小波与李银河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的书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独立的书信集。 “问:爱情,说不清,道不明,唯有自己去体会。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答: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浪漫的激情,这激情是指向对方灵魂的。爱既不是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既不是只要有爱就一定有婚姻,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必须有爱。大量的婚姻是没有爱的;而一些有爱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缔结婚姻。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你说的对:唯有自己去体会。〞为什么对这段答复印象最为深刻呢?因为“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追问,但似乎没有一人能给出标准答案。而李银河女士的这段答复阐述了爱情的真谛,阐述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指向对方灵魂的浪漫激情〞,多么美好的阐述啊,满足了我对真正爱情的憧憬与梦想。现在很多情侣之间谈恋爱、约会的工程好似是在完成恋爱任务:吃饭,看电影,游乐场等等,他们之间缺少了灵魂和精神上的交流,假设没有这种直达内心的交流和碰撞,那么换一个人也并没有多少区别,这种爱情也是不能长久的。 但是有些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匆匆忙忙找到一位伴侣,迅速地进入热恋期,等到了平淡期以后,一局部人开始逃离,而另一

局部人告诉自己就这么过吧,跟谁过不是过呢。多么可悲啊,这种对爱情不负责任地态度既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伴侣。 人生只有一次,遇到真爱地几率小之又小,但这不是我们随意对待爱情的原因,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才更要好好的去寻找另一半呀。真正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是两个人的思想高度要一致,不能一个人一直在进步,另一方却放纵自己,久而久之也会相处不下去的。两个人一起进步,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才会你懂我我也懂你,才会开心和幸福呀。·否那么生活中可能只剩下了凑合和将就吧,或者是过分依赖和不信任,既然人生只有一次,那么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吧! “爱情既不是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婚姻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只是一种生活形式,因为爱情而结婚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爱情与婚姻之间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有些人为了爱情而结婚,但婚后爱情却没有经受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也还是因为彼此契合度不够,爱情是需要保鲜的,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原标题:《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作者:李银河◎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该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的首部自传,这位总是和同性恋、性学、女性主义等敏感话题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其一生在很多人眼里是惊世骇俗的传奇;然而李银河自己讲来却朴实通透.读书、留学、与王小波相恋、结婚,与跨性别爱人大侠、儿子壮壮一家三口的故事,同性恋研究的缘起及农村调查、虐恋亚文化,自传中的这些 生活碎片构架出一个多元的李银河. 这段初恋把我害得相当惨,因为我爱上了他,他却没有爱上我 我上大学的经历也许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了.说它奇怪,一是指进学校的方式,二是指在学校学习的方式. 我第一次试图进大学是在1973年,当时我二十一岁,正在沁县插队.那年山西大学的老师去沁县招生,老师看了我的厚厚几本读书笔记,看样子就有心收我了.不巧的是,那位老师是外语系的,问我想不 想学外语,我说:“外语只能做工具吧.”这话是只可以在心里想,不 可以说出来的,可是谁让我那时候岁数小、阅历浅呢,傻乎乎地把实 话说出来了.可能是这句话得罪了老师,那年我就没上成大学.第二年,我学乖了,不敢再挑剔专业了,果然成功被山西大学录取了. 我上大学还是考了试的.记得为了应付考试,我请二姐帮我恶补数理化,因为我上的虽然是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但毕竟只读到初一,物理、化学全都没学过.我二姐小时候参加北京数学竞赛获过奖,后来 以上清华都绰绰有余的高分进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一心要献身国防工业.让她给我讲中学数理化,简

直就是杀鸡用牛刀.她解答起我的问题来深入浅出,玲珑剔透,让我着迷得不行,觉得数理化简直美得像诗.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在启蒙阶段,老师的水平至关重要.谁要是能碰上我二姐这样的老师,准保会对最枯燥的数理化都如痴如狂.可惜,我最终没有学理科,而是去了历史系. 我说在大学学习的方式奇怪,是指学生们的来历千奇百怪,也不好好学习,净在那里串同乡会.我们班四十多个同学,有十来个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来自山西省各县.他们知道毕业的分配原则是从哪来 回哪去,于是就无心向学,只热衷于去找其他系的老乡社交.我倒是没有那样虚度时间.因为我从小受到珍惜时间的严格训练,就是在农村 种地时也不敢放松,抓紧休息时间在地头背英文单词.现在有了三年 大好时光,哪舍得浪费呢.所以我当时真是很用功,看了不少的书.一 个朋友看到我读书的那股狂热劲头,给了我一个评价:“我觉得你就 像一架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从来都不停止转动.”虽然我知道他这个 比喻没有恶意,但当时听了有点不高兴.我当时正值妙龄,而且是个女人,被人比作一架机器,能高兴得起来吗? 不过,说起珍惜时间,我还没有做到完美无缺——我在大学期间经历了初恋.这段初恋把我害得相当惨,因为我爱上了他,他却没有爱上我.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世界上最惨痛的就是这种明珠投暗的经历.那段生活不能叫做生活,只能叫煎熬. 当时我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在二十三岁之前还没有陷入恋爱,她一生就不会再爱了.因为爱是迷恋,岁数一大,一切 都看明白了,就不会再迷恋或者说痴迷了.我心里有点紧迫感,觉得应当恋爱了.我的初恋就在这个时刻走入了我的世界.他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的父母彼此相识,都是共产党的干部,而且做过同事.后来我 听爸爸说起,1949年共产党进驻城市时,我爸爸被指派在北京,他爸 爸被指派在山西,他爸还来找我爸商量过调换的事情,我爸没有同意,所以后来我就成了北京人,他成了外地人. 他长得非常英俊,一米八的大个儿,有挺直的鼻梁和两条漂亮的眉毛,脸型瘦长,轮廓分明,有点像欧洲人.他笑的时候很特别,总是一边笑一边斜睨着人,很有感染力.我对他几乎是一见钟情,没过多长时间,

李银河的独白

李银河的独白 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曾当选为《亚洲周刊》“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而她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已故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 1952年,李银河出生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在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少年时代被一列火车拉到内蒙古兵团,后又到了山西,度过了5年知青生活。1974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李银河被推荐到山西大学历史系。197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光明日报》工作。一年以后,调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1979年,参与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的创建,并开始进行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1982年,30岁的李银河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最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学成归国后,她成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弟子和中国第一位文科博士后。随后,李银河在北京大学工作。1992年调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一直至今。 和众多默默无闻的研究者不同,李银河似乎天生就是媒体的宠儿,她被媒体赋予种种荣誉,也被其妖魔化。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对“两性”问题的认识逐渐开放,性文化经历了巨大变革,但李银河关于同性恋、虐恋、换偶、性工作者、二奶、 1/ 10

艳照门等的一些言论依然饱受争议。 从报社大院到内蒙古兵团 李银河出生时正值“三反”运动后期。“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是李银河学会的第一首歌谣。那时贪污犯被叫做“老虎”,各个单位都在抓“老虎”,而李银河哥哥的小名也叫老虎,于是,李银河和哥哥在公园玩的时候,有人就会说:“快看,‘三反’打‘老虎’了啊!”不过,对李银河而言,这场运动只是大人经历过的各种运动中的一个。 李银河的父亲是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任,母亲是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李银河从小在报社大院长大,小时候一直觉得报社就是家。 李银河的母亲当年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延安,是最早参与《人民日报》创建的女编辑之一。她这辈子主要和农村问题打交道,感情都给了农民。李银河非常崇拜和敬重她,后来李银河搞社会学研究的启蒙可能就是母亲的农村调查研究。父亲的性格比较刚烈,经常仗义执言,在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当时最严重的一件事就是报社斗彭德怀,父亲被拉去陪斗。有一次造反派来李银河的家,想抄家。李银河当时很激动,冲他们大声嚷:“你们为什么态度不能好一点儿!”1962年开“七千人大会”给父亲平反时,李银河年纪还小,所以父亲被批斗的这件事在李银河的记忆里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文革”期间,李银河家也受到一些 2/ 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