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
一、山西省武乡县农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调查现状
(一)对调查样本的的基本情况分析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中国五矿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西汉置县,有全国唯一一所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山精华所在雄奇壮丽的板山风光、风景秀美的太行龙湖、华北最大的溶洞—太行龙洞等,强力度实施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两园一剧”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进县”等称号。武乡县紧紧抓住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这一思路,打响叫亮革命老区品牌,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做强八路军文化产业,靠文化树形象、靠文化引项目、靠文化促转型、靠文化求发展,让八路军文化产业成为老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山西省武乡县农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调查,采用《山西省武乡县农村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调查问卷》(详见附录)对陕西省武乡县的2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性百分之92.5。回收率较高,问卷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
1、红色文化的概念模糊、阅读量小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当问及“红色文化”时,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文化”呢?专家对“红色文化”的诠释是:“红色文化”是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文化”是带有时代的标签的,它集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78个人当中,9%的人对“红色文化”几乎不了解;54%的人对“红色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不深;15%的人接触的“红色文化”作品较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红色文化”也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一些,且多集中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等作品还有一些人认为红色文化就是红色旅游。
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作品正在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阅读视线,离现代人越来越远。采访中,多家书店的老板就目前“红色文化”的图书销售数量感慨道:这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出路了,买的人很少,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进这类的书了。一位文管专业的女生说:“对于我们来说,小说更具有吸引力,像韩寒、郭敬明的作品风格没有…红色文化‟那么严肃,看
起来轻松,能让我们释放压力。”还有人提到:现在的那些“红色文化”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说教味很浓,看着就让人感到沉重。
在被问及“看过多少部有关…红色文化‟方面的影片时”,近83.2%的人看过的…红色文化‟影片不到10部。作品内容沉重;作品情节过于简单、略显粗糙;人物刻画过于完美,总刻画一些完美无缺的人,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了,这是大家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作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读者确实看过一些这类作品,但他们不知道哪些应该归入“红色文化”作品的范围内,所以回答问卷时也只能罗列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由此可见,数据中显示的读者对红色文化作品了解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少,看的少;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作品范围的界定不清楚,不知道那些作品属于红色文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问及是否了解两园一剧时,有85%的人表示有所听闻,这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各种途径媒介的传播有关,而具体问道两园一剧的具体内容时只有35%的人能够具体说出来,说明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仅局限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们的内心并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茶后餐点。
2、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使命感是动因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的使命感在被调查人员的学习动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承认接触学习“红色文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就有42.3%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素质”这一选项,38.5%的人是因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48.7%的人是主动关注“红色文化”的,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文化”的动机。
无论是从“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这个数据结论,还是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文化”的动机来看,都表明仍有一部分人的“红色”意识淡薄,“红色文化”作品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接受“红色文化”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找工作时更加容易。被动接受的比例达到31%。一位专科毕业生很坦诚地说,“红色文化”的学习是专业的一部分,为了考试,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去学习,其实自己对这些革命题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一位从事生产营销的被调查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做的是营销,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了,我们了解再多的“红色文化”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再说,学习了又会怎么样呢,还让我们拿这份激情去革命去?“红色文化”在这部分人中无疑“失宠”了。
可喜的是,把“红色文化”作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动因的人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意识淡薄的人,他们认为“红色文化”在全面发展自我,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把自身的素质提高同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起来,从这可以看出大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近半的人选择主动关注“红色文化”,动因是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中,42.3%的人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素质”,38.5%的人选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每一部红色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一股强劲、浩然的民族精神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