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脑损伤患者的抗凝管理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血栓性疾病管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在外科手术患者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药物。
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如继续服用可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而停用则可致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鉴于出血和血栓栓塞对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不良影响,如何平衡两种风险至关重要,有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患者管理方案。
一、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1)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2)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3)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是VKA中最常用的一种,其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影响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也使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 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由于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2.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这类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a因子抑制剂。
其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
3.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间接抑制凝血因子,主要是因子a和因子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整合了多学科的专业意见
该共识汇聚了神经外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领域专家的智慧,确保了其内容的 全面性和权威性。
颅脑创伤凝血功能障碍诊治的未来趋势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安全、有效的新型抗凝药 物,为颅脑创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精准医疗在凝血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表型分析等手段,实现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精准评估 ,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
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颅脑创伤凝血功能 障碍这一复杂问题,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提高临床医生对共识的认知和应用水平
加强培训与教育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 会等形式,向临床医生 普及该共识的核心内容 和精神,提高其理论水 平。
血小板输注
对于因颅脑创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及时输注血小板,以预防或治疗出血。
血浆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针对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可给 予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 品,以纠正凝血障碍。
手术治疗时机与方式选择
早期手术干预
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的颅脑创伤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以 减轻颅内高压、控制出血并降低病死率。
平衡抗凝与抗栓力度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平衡抗凝与抗栓治疗的力度,既要防止血栓 形成,又要避免过度抗凝导致的出血。
监测凝血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 治疗方案。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监测
严格遵守用药规范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守用药规范,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指脑供血动脉阻塞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在脑梗塞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凝血药物尤为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梗塞的药物治疗及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一、脑梗塞的药物治疗脑梗塞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并预防再发。
在药物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在脑梗塞发生后的早期采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很关键,一般在脑梗塞发生后的4.5小时内进行。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指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心房颤动等引起的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患者。
下文将详细介绍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4. 降脂治疗:高血脂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的降脂治疗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物质,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等。
二、抗凝血药物的应用抗凝血药物能够阻止血液凝结,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再发性脑梗塞。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化,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使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凝血指标,同时需要注意饮食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阿哌沙班(Apixaban)不需要定期监测,且无需饮食和药物的严格限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方便使用的优势,且疗效与华法林相当,逐渐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抗凝治疗的护理要点
抗凝治疗的护理要点抗凝治疗是指利用抗凝剂来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护理中,正确的护理抗凝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确保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抗凝治疗的护理要点。
一、药物管理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在给患者予药时,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药物剂量计算: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出准确的药物剂量。
2. 药物给予途径:抗凝药物一般通过静脉或皮下注射给药,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技巧。
3. 药物监测:根据医嘱,定期监测患者血液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二、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出血情况。
以下是一些评估指标和护理要点:1. 出血评分工具:使用合适的出血评分工具,如Glasgow出血量表,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及时发现高危患者。
2. 观察出血征象: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出血点、血尿、黑便等,及时报告医生。
3. 预防跌倒:护士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患者跌倒,如保持环境整洁、安装扶手等。
4. 避免创伤性操作:在患者进行一些创伤性操作时,如针灸、静脉穿刺等,护士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导致出血。
三、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护理抗凝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和教育。
1. 饮食:建议患者少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
避免大量摄入含有生物素的食物,如花生、鸡蛋黄等。
2. 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和减少血栓形成。
3.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雾和尘埃的刺激,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
四、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护士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措施:1. 动脉血栓栓塞预防:帮助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如进行下肢肌肉锻炼、穿弹性袜等。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素或者正常剂量普通肝素
第1天: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
24h进行,评估INR值
第0天:手术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服用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根据手术出血和术后6h的头颅CT复查情况,在术后6-72重新开 始肝素治疗,待出血风险控制后再开始服用新型抗凝药物。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老龄化社会时代,患有心梗、脑梗、房颤及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脑血 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抗栓 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颅内出 血患者比单纯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差,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目前,国内对抗栓药物治疗中的颅内出血处置方法相对不规范。 1.抗栓药物治疗的矛盾性;2.涉及多学科专业;3.传统观念认为抗 栓药物治疗情况下手术是禁忌。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什么是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
肝素
将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0倍
依诺肝素
1mg/kg 2次/d或1.5mg/kg 1次/d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用药剂量为每次85 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间隔12小 时。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 0.1ml/10kg 的剂量每12 小时注射一次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金属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支架术 后6周进行, 需同时继续服 用阿司匹林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术后612月进行,需 要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
术后6个月内需 行限期手术, 则建议围手术 期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 格雷
脑梗塞的血栓溶解治疗与后续抗凝方案
脑梗塞的血栓溶解治疗与后续抗凝方案脑梗塞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细胞缺氧、坏死的疾病。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血栓溶解疗法被广泛应用,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提高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血栓溶解治疗及其后续抗凝方案。
一、血栓溶解治疗血栓溶解治疗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的方法。
目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溶解血栓的主要药物。
血栓溶解治疗需要遵守以下步骤:1. 评估患者适宜性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前,医生需评估患者的适宜性。
患者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如在4.5小时内至6小时内发病、无颅内出血风险等。
这些条件的评估有助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血液检测在血栓溶解治疗前,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血液检测,以了解患者的血凝状态、纤溶系统功能等。
这些检测结果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适宜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并制定后续的抗凝方案。
3. 药物溶栓如果患者适合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医生会给予tPA等药物进行溶栓。
溶栓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反应等,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4. 影像学评估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后,医生需要进行影像学评估,以检查血液供应是否得到恢复。
这包括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观察病变区域的血液灌注情况。
二、后续抗凝方案血栓溶解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后续的抗凝治疗,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脑梗塞再次发生的风险。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常用的后续抗凝方案之一。
通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2.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后续抗凝方案。
通过给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可以抑制凝血系统的活性,减少血栓的风险。
抗凝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3. 膜糖脂类药物治疗膜糖脂类药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后续抗凝方案。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对颅脑损伤病人手术治疗的影响道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对颅脑损伤病人手术治疗的影响道706 职业与健康 2011 年 3 月第 27 卷第 6 期 Occup and Health Vol( 27 No( 6 Mar 2011 〔8〕我们认为: ?可能与缺氧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增加,耗糖质过氧化及感染机会。
故当患儿出现烦躁、脱水、多尿、昏迷量增加,而在缺氧情况下,必须依赖糖无氧酵解作为主要能量来除考虑原发病因素外应高度警惕高血糖症的发生,时,忌盲目使源,葡萄糖消耗率比正常儿增加了 3 倍,使贮存的糖原迅速消用脱水剂以免病情加重。
本研究发现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血糖不〔5〕耗 ; ?窒息儿病情较重,进食较少,葡萄糖摄入不足,导致低稳定,低血糖或高血糖亦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但通过及早诊断血糖; ?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大多数体温均未升,机体需要产热和动态微量血糖监测及输液泵调整输糖速度及水平等措施,可量,迅速消耗能量,但大多数产妇在产后 24 h 内无明显乳汁分保持患儿血糖在正常的特定范围,从而避免异常血糖对脑细胞泌,这更加剧了窒息儿本身耗糖量增加的状况。
的直接损害和血糖波动加剧病情。
根据本文结果,强调窒息新本组病例入院时有 7 例发生高血糖症,一方面与静脉输糖生儿在复苏及后续治疗中均应重视血糖监测及调整; 窒息复苏有关,另一方面与患儿处于代偿性高血糖期有关。
有研究发现,过程中输糖或用药会对机体糖代谢产生影响,应慎重应用。
窒息后的应激反应是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新生儿早期血清皮质醇合成、分泌能力已充分成熟,在缺氧的刺激下,通过大 4 参考文献脑 , 垂体 , 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使血清皮质醇及胰高血糖素大〔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 ( 试行稿) 1〕量分泌,使血糖升高。
另有研究认为,窒息新生儿出现高血糖是 2005, 5) : 384( 〔J〕( 中华儿科杂志, 43(应激反应时生糖激素过高分泌,使组织对胰岛素的耐受性发生〔 Corublath M,Schwartz R,Aynsley , Green A( Hypoglycemia in infan- 2〕 ( 1990, 834 , 837( cy: The need for rational definition〔J〕Pediatrics, 85:改变,胰岛素浓度升高所致下降调节已使髓鞘细胞受体数目减〔张汉辉( 新生儿窒息电解质及血糖变化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 3〕少,缺氧又引起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下降,葡萄糖〔6〕 2007, 2) : 69 , 70( 报, 4(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胰岛素抵抗。
脑出血治疗指南(二)2024
脑出血治疗指南(二)引言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后果和高死亡率。
针对脑出血的治疗非常关键,早期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继续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指南,并总结了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建议。
我们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一、急性期治疗1. 早期诊断: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如CT或MRI,迅速诊断脑出血,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降低颅内压力:通过脱水治疗、保持头部正位、控制高血压等手段降低颅内压力,减少额外的损伤。
3. 减少脑损伤:采用良好的血压控制、降低体温、保持血氧饱和度等措施,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4. 神经保护治疗:通过给予适当的脑保护药物、脑细胞活性剂等治疗手段,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5. 治疗并发症:在急性期治疗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1. 开颅手术:适用于一些合并血肿或造成严重脑组织压迫的脑出血患者,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2. 血管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手术,修复或阻塞导致脑出血的血管,减少出血的范围和程度。
3. 颅内压监测:通过植入颅内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力,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脑细胞保护:应用脑细胞保护药物或技术,促进受损脑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5. 手术并发症管理:对于手术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出血等,应及时诊断和处理。
三、药物治疗1. 血压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
2. 抗凝治疗:对于有明确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脑出血患者,可以考虑合适的抗凝治疗。
3. 治疗引起脑出血的原因:对于脑出血的病因明确的患者,可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或血管畸形切除术等。
4.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无抗凝适应症的脑出血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5. 镇痛和抗惊厥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和惊厥症状,选用适当的镇痛和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
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
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40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马亚群王庚(共同执笔人)王秀丽冯泽国米卫东(负责人)李军陈绍辉张兰张孟元拉巴次仁罗艳郭向阳(负责人)郭永清徐懋(共同执笔人)袁红斌章放香舒海华一、处理总则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患者拟实施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衡量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必须行抗栓治疗:如果不继续使用该类药物,引起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由此决定继续现有治疗方案或使用桥接方案;2.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如果为低出血风险手术,可以不考虑抗栓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如果为高出血风险手术或闭合腔隙手术(如眼底手术、颅内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应重视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引起闭合腔隙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的后续问题;3.判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出血可导致神经压迫、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麻醉医师需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基础疾病、抗栓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4.针对特殊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应由心内科、血液科、药剂科、外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
二、椎管内血肿引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椎管内血肿是围术期使用抗栓药物时需要着重考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严重的椎管内血肿定义为椎管内出血并引起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是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麻醉罕见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每150 000例硬膜外麻醉及每220 00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严重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均小于1。
最常见的血肿出现在硬膜外腔,这可能与硬膜外静脉丛血管丰富有关。
以下因素会增加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接受静脉(intravenous injection, IV)或皮下(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普通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者;接受血管外科手术时静脉给予肝素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者,椎管内麻醉前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口服抗凝剂(苯丙香豆素)、溶栓剂(尿激酶)或葡聚糖治疗者;椎管内麻醉穿刺置管困难者;脊髓或脊柱相关结构存在异常、高龄等。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物理预防
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弹力袜等物理措施,促 进下肢静脉回流,降低深 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其他相关并发症防范和处理建议
肺部感染预防
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吸 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 发生率。
泌尿系统感染防范
注意会阴部清洁,导尿管定期更换, 并进行膀胱冲洗,以减少泌尿系统感 染机会。
义,也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02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概 述
定义与分类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是指颅脑受到外力损伤后,在急性期内出现的凝血系统异常,表现为 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定义
分类
根据凝血功能异常的类型,可分为低凝状态、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颅脑创伤后,脑组织损伤、血脑屏障破坏、颅内压增 高等因素均可导致凝血系统异常。此外,手术、输血 、感染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诱发凝血功能障碍。
04
治疗方案及策略探讨
药物治疗选择原则与注意事项
早期使用止血药物
在颅脑创伤急性期,应尽早使用止血 药物以控制出血,避免进一步损伤。
选用合适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作用迅速 、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止血药物。
监测药物反应
在使用止血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患 者的反应和凝血功能指标,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
的认知和理解。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训练、认 知训练等,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用药与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的用药方法和 注意事项,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 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介绍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脑损伤的治疗方法
脑损伤的治疗方法
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脑损伤,外科手术可能是必需的。
手术可以修复颅骨骨折,移除血肿或减轻脑压力。
这有助于减少进一步的神经损伤并恢复脑功能。
2. 药物治疗:药物可以用于管理脑损伤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例如,镇静剂可用于控制脑损伤后的癫痫发作。
抗凝血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以及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可能的心理问题。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恢复脑损伤后的运动和功能能力。
这包括康复训练,如肌肉锻炼、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
物理治疗师还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如电刺激和超声波疗法。
4. 言语和职能治疗:脑损伤后,患者可能有言语和认知问题。
言语和职能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练习语言、思维和记忆能力。
这可以通过语言耐力训练、记忆训练和问题解决技巧的练习来实现。
5. 心理支持:脑损伤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
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这些心理问题,提供情绪安慰和应对策略。
6. 营养支持:脑损伤患者通常有较高的能量需求和营养需求,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脑功能。
医生和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
具体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以确保他们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7. 康复和社会支持:脑损伤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社会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康复设施、康复计划和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
有效的抗凝治疗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见解
有效的抗凝治疗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见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卒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残疾或死亡。
因此,对于急性脑卒中的及时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见解,重点关注有效的抗凝治疗。
一、急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急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脑血管内不稳定的斑块破裂、血管内凝血和栓子形成等。
因此,抗凝治疗在防止血栓形成和减少脑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抗凝治疗的目标和方法抗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常用的抗凝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
在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作为一线治疗。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合并房颤者),推荐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进行长期治疗。
三、最新的抗凝治疗见解最新的研究指出,抗凝治疗在急性期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在治疗急性脑卒中的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虽然抗凝治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但在合适的患者群体中,其益处远远大于风险。
因此,在诊治指南中对抗凝治疗进行了明确的推荐。
四、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明确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如合并房颤、过去的脑卒中史等。
这些患者可以选择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禁忌症:急性脑出血、颅内出血、严重头部创伤等患者不适宜进行抗凝治疗。
此外,存在其他严重出血风险(如胃溃疡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的患者也应慎用抗凝药物。
五、抗凝治疗的监测和副作用管理抗凝治疗中需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副作用的管理。
华法林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此外,抗凝药物可能引起出血等副作用,需及时进行处理和管理。
六、结语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见解提示,抗凝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2中国脑出血抗凝指南
2022中国脑出血抗凝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神经外科急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颅脑外伤后凝血及抗凝因素与其预后的临床研究
o to esoe G S , 据 伤 后 3个 月 或 出 院 时 患 者 恢 复 情 况 uc m cr , O ) 根
院神经外科所 收治 的脑 外伤 患者 8 0例 , 性 6 男 2例 , 性 1 女 8
作 者 单 位 :2 40 扬 州 大 学 附 属 泰兴 医 院神 经外 科 2 50 通 讯 作 者 : 建 华 , 子信 箱 : j n utiu @ 16 CU 马 电 ma ah a x g 2 .OI i ai
关键词 组 织因子 D一二 聚 体 脑 外 伤
L i o ig, i n u J i iX a x n Ma Ja h a, iHa m—
Co g lt n a d An i a ua in F c r i h r g o i o ainsAf r T a mai B an Ij r . a u ai n t 0 g It a t s n te P o n s f t t t r u t r i nu y o c 0 o s P e e c
22 00, 54 Chia n
Ab ta t Ob e t e T ee t o g lto n ir oyi atr o ainsw t ru t ri nu y oa ayeterc a g s sr c j ci od tc a uain a d f i lssfcos fp t t i t mai b anijr ,t n lz h i h n e v c bn e h a c a e nuy,n h so it nwi h e re o nuya dp o n ss a de poeciia s nf a c . t o s Wes lce O p — t f rijr a d te ascai t ted ge fijr n rg oi ,n x lr l c l i i c n e Meh d o h n g i ee td 8 a t nswi ru t ri nuy,me s rdterpa mat s efco T i t t t mai ban ijr e h a c a ue h i ls i u a tr( F)a d D—dme ( —D)lv l o d sin。tefut n s n i rD e es n a miso h o r a d h eg t a f r ijr , o ae mo ggo p f rdvdn h m no go p codn agw c ma s ae(G ) a d po n ss ihh d y at nuy c mp rd a n ru s a e iiig te it ru s ac r ig Glso o c l e t CS n rg o i. Re ut T n —D lv l o a mai ri nuyp t nsw r inf a t ih rta oeo ec nrl ru t d sin( s ls F a dD e es ft u t banijr ai t ees ic nl hg e h nt s ft o to go pa miso P< r c e g i y h h a
医院抗凝药物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抗凝药物的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抗凝药物的使用、储存、调剂、发放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抗凝药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有效、合理;2. 严格管理,规范操作;3. 强化责任,落实措施。
第二章抗凝药物的定义与分类第四条抗凝药物是指能够阻止血液凝固或延缓血液凝固过程的药物。
第五条抗凝药物分为以下几类:1. 抗凝血酶药物;2. 抗血小板药物;3.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4. 其他抗凝药物。
第三章抗凝药物的使用管理第六条抗凝药物的使用需经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
第七条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
第八条抗凝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2. 观察用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血栓形成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监测药物浓度:定期监测抗凝药物的血药浓度,确保药物在有效范围内;4. 预防并发症:预防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第九条抗凝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第四章抗凝药物的储存与调剂第十条抗凝药物应储存在规定的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第十一条抗凝药物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储存,定期检查储存条件,确保药品质量。
第十二条抗凝药物的调剂应严格执行处方制度,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调剂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抗凝药物的调剂应做好以下工作:1. 核对处方:仔细核对处方内容,确保无误;2. 调剂准确:准确调剂药物,确保剂量准确;3. 做好记录:详细记录调剂情况,包括患者姓名、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等。
第五章抗凝药物的发放与管理第十四条抗凝药物的发放应由药房负责,按照处方要求发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脑损伤患者的抗凝管理
缺血、出血、外伤等脑损伤后,在临床治疗中如何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当患者有出血转化或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平衡?临床医生是否会因担心颅内出血恶化而对抗凝治疗犹豫不决?在2020华夏神经病学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年会上,对于脑损伤中凝血功能的变化、监测以及如何在指南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进行了阐述如下。
指南推荐/相关研究
1. 缺血性脑损伤:大面积脑梗死,需充分评估出血转化的风险,慎重抗凝。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推荐: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对少数特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放置心脏机械瓣膜)是否进行抗凝治疗,需综合评估(如病灶大小、血压控制、肝肾功能
等),如出血风险较小,致残性脑栓塞风险高,可在充分沟通后谨慎选择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对于高风险患者,排除禁忌后可预防抗凝。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推荐:
(1)SAH患者易发生无症状DVT,且与预后不良及住院时间延长相关(Ⅱa级推荐,A级证据)。
(2)合并动脉瘤手术、男性、长期卧床及症状重等SAH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Ⅱa级推荐,B级证据);若无禁忌证,予以皮下或静脉注射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是有效的(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 脑出血(ICH):高危患者,需慎重选择抗凝,同时需关注出血风险。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推荐:
(1)卧床患者应注意预防DVT(Ⅰ级推荐,C级证据);对疑似患者,可进行D-二聚体检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Ⅰ级推荐,C级证据)。
(2)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腿抬高;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瘫痪侧肢体(Ⅳ级推荐,D级证据)。
(3)入院后即应用气压泵装置,可预防DVT及相关栓塞事件(Ⅰ级推荐,A级证据);不推荐弹力袜预防DVT(Ⅰ级推荐,A级证据)。
(4)对易发生DVT的高危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ICH 患者),血肿稳定后可考虑发病后1~4 d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DVT形成,但应注意出血的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4. 外伤性脑损伤(TBI):高危患者,抗凝时机存在争议,安全性、有效性需更多研究。
(1)开始药物预防的时机存在争论。
(2)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影像稳定24 h内开始抗凝治疗(发病48~72 h)(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能够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降低到0~4%,并没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3)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价了低风险TBI患者24 h 内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安全性,该研究纳入的对象皆为影像学颅内出血稳定的患者,结果发现,抗凝治疗组发生影像学进展的比例与安慰剂组相似,并且所有的进展皆无临床意义。
(4)2017年12月Fabio A.Frisoli等在NEUROSURGERY上公布回顾性分析结果,探讨TBI发病24 h内开始VTE药物预防的安全性。
研究者匹配并比较了早期药物预防(<24 h)和延迟药物预防(>48 h)的安全性,主要终点为颅内出血放射学扩大。
凝血功能监测和评估
首先要了解凝血功能变化机制,再选择合适的监测、评估方法,最终实现在指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
TBI凝血功能变化机制
具体的监测及评估方法包括血液动力学、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头颅影像学等。
1. 血栓弹力图
通过对凝血功能(K值、Angle)、R值(更综合评价、更具有预测作用)、血小板功能(PLT、MA)、纤溶系统(FDP、D-Dimer)等相关指标进行监测,来评估和判断血凝的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个体化的是否抗凝的治疗方案。
不同疾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有不同的值,强调个体化治疗。
(1)时间
研究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患者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这种相对高凝状态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以便及时在血管破裂局部形成血栓或使已形成的血栓更加牢固,防止再出血,但是反应过度就会导致DVT。
研究结果显示,发病后第1、3天合
并DVT的aSAH患者较未合并DVT的患者凝血因子功能明显亢进,提示保护性高凝已经过度。
研究二: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深静脉血栓关键预测指标的研究提示:3 d是重要的界限,3 d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可能导致DVT,这是早期干预的点。
3 d以后机体处于恢复整体凝血平衡的过程,将形成的过多的血栓逐渐分解,此时应关注检测纤溶系统的激活程度,临床干预的目的应为避免纤溶过度和不足,而此时抗凝治疗只能预防部分凝血因子功能仍过强者DVT的形成,并不一定对所有患者均合适。
(2)度
对于SAH,R值<3.65,提示血栓潜在风险大;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R值<4.55,提示血栓潜在风险大。
后续研究需要更多指标来评估和指导: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麻醉、瘫痪情况等指标,更主要的是,加强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频次,及时发现血液保护性高凝状态是否超越了合适的度和无症状性DVT的形成,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实现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个体进行个体化治疗。
2. 头颅影像学
可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判断患者是血管源性水肿还是细胞毒性水肿。
若为血管源性水肿,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出血风险相对大,抗凝治疗需慎重;相反,细胞毒性水肿可以适当放宽抗凝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