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介绍(1)
脑梗死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 s分 ) ± , 至 ! 墨
脑梗死患者 , 均符合《中国脑 血管 疾病 防治指 南》(0 5 脑梗 20 )
死诊断标准 。8 O例患 者 随机分 为 2组 : 合用 药组 : 2 联 男 8 例, 1 女 2例 ; 年龄 4 8—7 O岁 ; 用药组 : 2 单 男 4例 , 1 女 6例 , 年
验; 计数资料 以率 ( ) % 表示 , 间 比较 采用 x 检 验 , 0 0 组 。 P< .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部, 通过椎 一基底 动脉供应 10— 0 m , 持脑代谢 最低血 流 0 20 l维
量 为 20 ] k ~ ・ i~ , 于 该 水 平 就 会 弓 起 脑 缺 血 , 终 0m ・g a rn 低 1 最
脑梗死是 因脑部血液循 环障碍 缺血缺 氧所致 的局 限性 脑 15 统计学方法 . 计量数据 以 ±s 表示 , 间比较采用 t 组 检
组织 的缺血性坏死或软 化 。脑 是一 个代谢 旺盛 的器 官 , 脑 但
组织几乎没有能源储备 , 需要循 环不 问断地供 应氧 和葡萄糖 , 以便维持正常脑功能 。每分钟有 30 l 液经 颈动 脉进入 脑 5m 血
龄4 8—7 0岁 。 发 病 在 6—7 t 血 压 : 缩 压 <2 0 m g 2l ; 收 2 m H
联合用药组 2 . 82 6 0 0 6 3 0 7 6 6 7± . 4 6± . ・ 4 5± . 1 . ±1 . 1 . ± . . 7 6 . 52
2. 72 1. 3 2± . 5 O±8 2 l . . 8 0±6 2 l . 6 8 1 . . 6 4± . 2 5±5 3 .
1 资料 与方 法
评 分( . 4 6±52 显著低 于对照组的 (2 5± . ) 差异有统计 .) 1. 5 3 ,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引起的脑部缺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致残和长期护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凝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常用的治疗策略之一,其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或促进栓子溶解,从而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梗死的程度。
抗凝治疗有多种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来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动,从而预防和解除血栓。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
肝素的治疗起效迅速,但需要持续监测血凝指标,控制用药剂量。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的治疗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治疗周期较长。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它们具有起效迅速、用药方便、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抗凝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或活性,达到抗凝的效果。
抗凝治疗还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来实现。
机械治疗主要是通过机械器械的作用,来清除血栓或重建血管通畅。
常见的机械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溶栓、血栓抽吸和血管成形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恢复缺血灶的血流,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等副作用,特别是在大面积脑梗死或者高龄患者中。
在选择抗凝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治疗风险大于收益的情况。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指脑供血动脉阻塞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在脑梗塞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凝血药物尤为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梗塞的药物治疗及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一、脑梗塞的药物治疗脑梗塞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并预防再发。
在药物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在脑梗塞发生后的早期采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很关键,一般在脑梗塞发生后的4.5小时内进行。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指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心房颤动等引起的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患者。
下文将详细介绍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4. 降脂治疗:高血脂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的降脂治疗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物质,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等。
二、抗凝血药物的应用抗凝血药物能够阻止血液凝结,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再发性脑梗塞。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化,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使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凝血指标,同时需要注意饮食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阿哌沙班(Apixaban)不需要定期监测,且无需饮食和药物的严格限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方便使用的优势,且疗效与华法林相当,逐渐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杨雪.王德任.刘鸣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0.01.0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5006,2017YFC1308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0923);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2018SCUH0066);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项目(2018HXFH041)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王德任,Email :wangderen@专家简介:刘鸣,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主任、华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在英国爱丁堡、伦敦及牛津等大学研修脑血管病循证防治2年。
先后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及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及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世界卒中组织(WSO )理事及会士(Fellow of WSO-FWSO ),世界卫生组织脑血管病工作组委员,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 中心副主任等。
在脑血管病规范化与个体化诊治循证研究领域特色突出。
引进循证医学,是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 中心创建人之一。
长期系统研究中国卒中患者特点,探索和推广了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循证制定方法并牵头制定多部。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2014版。
参加WHO 脑血管病报告撰写及国际疾病分类(ICD-11)修订。
负责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0余项。
发表论文250余篇,SCI 收录140余篇,包括JAMA ,Lancet Neurology ,Stroke 等期刊及ESI 高被引论文等;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神经内科学》。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8个奖项;任《The Lancet Neurology 》等4种SCI 期刊编委及国内多个核心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四川大学“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抗凝对预防急性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作用
溶栓 后血管再 闭塞 的预防作用 ,旨在探 讨其 临床疗 效及安全
性。
1 资 料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 20 . 0 3年 7月—2 1 0 0年 1 2月在我科 住
全有效。
超早期脑梗 死溶栓后 6 予抗凝治疗能降低血 管再闭塞的发生率 ,在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情 况下,安 h给
【 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抗凝 ; 血管再闭塞;预防 【 中图分类号】R733 【 .3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57 21 )O — 02 0 08— 91(02 1 00 — 2
血能量代谢耗竭 ,减轻脑缺血所致脑水肿 ;抗 血栓形成和抗血
血现 象,治疗后复查血常规 ,肝 、肾功能结果 均在正 常范围。
小板的聚集 ,改 善脑缺血记忆障碍 。因此丁苯 酞软胶囊能从 多
个靶点挽救缺血性 神经细 胞 。疏血通 注射 液可显 著促进 脑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P ,通 过 t t A)
可挽救急性脑梗死患者 的缺血半暗代 区,减轻神 经细胞损伤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疏血通治疗过程 中未发现明显不 良反应 ,安
3 讨 论
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 .神经病学 [ M].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 :11 02 3 .
2 陆 国庆 ,吴雪钗 ,胡 婷婷 .恩必普 [ ].中国新 药杂志 ,20 , J 06
例 ,椎基底 动脉 系统 8例 ;既 往有 高 血压 2 6例 ,高血 脂 2 7
大面积脑梗伴房颤抗凝治疗及治疗原则
大面积脑梗伴房颤抗凝治疗及治疗原则大面积脑梗死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MCA)卒中,其发生率约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8%,MCA 区域卒中的 10%~15%。
在选择保守治疗患者中,LHIs 死亡率在 40%~80% 之间。
对 LHI患者需要治疗性抗凝(AC)启动的适应症包括心房颤动、左心室或心房血栓、高凝性疾病和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
大面积脑梗死后抗凝治疗高危患者在 LHIs 发生后2~4 周内恢复口服 AC,并用阿司匹林桥接(低质量证据);对出血性转化高风险患者应将口服 AC 时间推迟至 LHIs 发生14 天后。
由于多为低质量证据,关于 LHIs 患者应何时启动抗凝治疗以及早期启动抗凝治疗是否与出血风险增加或更差的临床结局相关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临床结论影像学HT在LHIs 患者中十分常见,但这并不总预示着症状恶化。
肝素是极早期组(≤7 天)最常用的AC方案,可能是考虑出血风险高,肝素更易逆转。
大面积脑梗死(LHIs)一般是指大脑主干动脉闭塞导致的大面积的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该类患者病情进展快,早期就可能出现脑水肿、脑疝,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以及严格管理颅内压。
鉴于这类患者出血性转化(HT)风险较大,患者发病后通常选择单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而针对有抗凝治疗(AC)指征的患者会采用抗凝治疗,但是具体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方案则需要个体化的评估。
1)极早期(≤ 7 天)或者早期(7~14 天)启动 AC 治疗,有可能会导致 HT 加重,甚至病情恶化;2)HT 风险较大的患者,可在 AC 治疗早期选择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3)AC 维持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维生素 K 拮抗剂(VKA)。
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概况
小 时 达 高 峰 。故 不 适 用 于 脑 梗 死 急 性 期 的 治 疗 。 (2)肝 素 :肝 素 是 一 种 带 阴 离 子 的 粘 多 糖 ,它 能 与 抗 凝 酶
Ⅲ结 合 ,灭 活 因 子 x,抑 制 凝 血 酶 原 向 凝 血 酶 的 转 化 ,静 咏 给 药 后 立 即 起 效 ,故 适 用 紧 急 抗 凝 n)。 当 需 紧 急 抗 凝 时 ,可 先 静 脉 给 3500~5000 IU 冲 击 量 肝 素 ,以 每 小 时 1000 IU 的 速 度 静 滴 ,并 根 据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激 酶 时 间 (APTT)调 节 滴 速 , 要 求 APTT 延长 并 保 持 在 正 常值 的 1.5~2.5倍 (6)。 许 多 研 究 发 现 肝 素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继 发 性 出 血 的 危 险 ,因 而 限 制 其 在 临床 上 广 泛 应 用 。
简述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简述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性期(一般指脑梗死发病6小时后至2周内,进展性卒中稍长)的抗血小板聚集推荐意见如下:
(1)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此外,在抗血小板聚集二级预防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复发;
(2)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3)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
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抗凝治疗 (1)
降低有关。
因此预防骨密度减少的措施应列入脑梗死治疗方案中,另外要对脑梗死后跌倒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STRAT I FY评分大于2分者提示高风险。
8 疼痛脑梗死住院患者肩部疼痛的发生率为9%,其他部位非特异性疼痛的发生率为34%,出院后疼痛的发生率似乎还有增加。
单纯局限在肩部的疼痛大多数发生在卒中后2~3周,位于偏瘫侧,程度多为中-重度,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肌力差引起的关节半脱位、关节损伤、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
根据不同病因治疗方法有:肩关节保持功能位并予以必要肢体支持,在可承受范围被动运动,理疗,疼痛较重者口服止痛药。
肩-手综合征影响到肩、腕和手,除疼痛外,还出现病变肢体的水肿和血管运动变化,治疗可予短程激素口服或局部注射。
9 卒中后抑郁抑郁可引起康复效果差、生活质量低甚至自杀等后果,脑梗死存活者中至少有1/3患有抑郁,临床上卒中后抑郁被严重低估,许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许多方面存在争议(如抑郁出现的时间、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是否可自行缓解、常规的治疗药物是否有同样疗效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治疗指南,可根据治疗效果和副反应经验性选择药物,临床中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和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新)使用较为广泛。
10 其他10 1 肾脏损害 表现为肌酐升高、少尿或无尿,与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肾血流量减少和渗透性利尿剂的大剂量使用有关。
应注意监测肾功能,甘露醇的每次用量要小。
肾脏损害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甘露醇,使用大剂量速尿,必要时透析。
10 2 中枢性高热 脑梗死如涉及下丘脑,会出现中枢性发热。
其特点为无感染的证据,出现早,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预后差。
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可试用溴隐亭。
10 3 睡眠呼吸暂停 大部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确诊需要多导睡眠图检查。
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持续正压呼吸。
10 4 其它 电解质紊乱主要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与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与临床研究作者:洪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9期【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17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 92例)和对照组(n=80例)。
治疗组应用尿激酶100 U加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内静脉滴完,随后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5000 IU, 2次/d,共用10 d,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20 ml及普通胰岛素6 U;对照组仅应用同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及胰岛素。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3 d、 7 d、 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结果治疗组第3天、7天、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关键词】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ACI)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溶栓和抗凝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辽阳市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 8 月至 2013年6月以来,应用尿激酶(urokinase, UK)溶栓后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heparin , LMH)抗凝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72例入选病例均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3],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在 30~75岁。
②无嗜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
③发病在 6 h以内。
④血压在180/120 mmHg以下。
⑤头颅 CT 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发病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
⑥症状体征在 1 h内无恢复迹象,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⑦无出血性疾病、出血素质,无妊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
⑧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分组 1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80例。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抗栓和抗凝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被称为双抗标准。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一、什么是脑梗死的双抗标准脑梗死的双抗标准是指在治疗脑梗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抗栓和抗凝治疗,以防止栓子再次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栓和抗凝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栓塞再次发生,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二、为什么需要双抗标准脑梗死是由于血管内栓子阻塞了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损伤脑细胞而引起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抗栓和抗凝可以有效地阻止栓子再次形成,避免脑血管再次阻塞,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抗栓治疗:抗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来阻止栓子再次形成,常用的抗栓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避免不良反应。
1. 注意个体化治疗: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有些患者可能不能耐受抗凝药物或抗栓药物,需要注意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定期复查: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3. 注意遵医嘱: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造成治疗不良,影响治疗效果。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但是在实施双抗标准时,需要注意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和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患者及家属能够认真对待脑梗死的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共同努力早日康复。
【2000字】。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后肝素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后肝素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临床效果徐晓航【摘要】 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溶栓后肝素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146例 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73例。
两组均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肝素钠抗凝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 究组治疗痊愈37例, 显效33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89%;对照组治疗痊愈26例, 显效34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19%;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继发性出血率为6.85%(5/73), 对照组继发性出血率为17.81%(13/73);研究组继发性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死亡率为2.74%(2/73), 对照组死亡率为12.33%(9/73);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68±2.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4±2.0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51.26±13.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8±12.4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溶栓治疗后患者凝血功能应激反应较强, 容易造成患者症状性出血, 利用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效果显著, 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肝素钠;抗凝治疗DOI :10.14164/11-5581/r.2019.10.049作者单位:114000 鞍山市长大医院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急症, 患者在发病后存在脑组织缺血、缺氧、颅内压异常等, 上述症状都直接导致脑组织、脑神经异常, 严重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理 想 的抗 血 小 板 药 物 应 该 是 :① 只 抑 制 血 小 板 的聚 集 反 应 ;② 不 减 少 血 小 板 数 目和 缩 短 其 生 存 周 期 ;③ 不 影 响 正 常 凝 血 机 制 ,不 引 起 异 常 出 血 ;④ 口 服 制 剂 ,作 用 持 久 ,毒 性 及 副 作 用 小 。 能 符 合 这 些 条 件 的 药 物 甚 少 ,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常 用 的 有 阿 司 匹 林 、噻 氯 匹 定 等 。 阿 司匹 林 为 环 氧 化 酶 抑 制 剂 ,通 过 抑 制 环 氧 化 酶 ,从 而 减 少 环 内 过 氧 化 物 ,进 而 减 少 qXA2的 合 成 ,降低 血 小 板 聚 集 和 血 粘 度 。噻 氯 匹 定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血 小 板 聚 集 抑 制 剂 ,它 对 多 种 诱 导 剂 ADP、胶 原 、肾 上 腺 素 、5一HT、花 生 四烯 酸 、血 小 板 激 活 因子 及 凝 血 酶 诱 导 的 血 小 板 聚集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同时 降 低 纤 维 蛋 白原 浓 度 与 血粘 度 增 加 的细 胞 变性 等 ,从 而 降 低 微 循 环 阻力 ,改 善 微 循 环 功 能 。 临 床 分 析 表 明 ,噻 氯 匹定 能 阻 止 ACI病 人 的 血 小 板 a颗 粒 膜 蛋 白 及 血 小 板 溶 酶 体 完 整 膜 蛋 白 释 放 ,从 而 减 轻 脑组 织 缺 血 后 再 灌 注 损 害 ,防 止 脑 神 经 组 织 的进 一 步损 伤 ,促 进 神 经 功 能 的恢 复 _2 J。
1 溶栓治疗
溶 栓 治 疗 是 目前 临 床 治 疗 缺 血 性 脑 梗 死 较 常 用 的方 法 。 在 其 “治 疗 窗 ”内 ,尽 早 用 药 是 影 响 疗 效 的 关键 。但 此 类 药 物 的 使 用 有 可 能 发 生 出 血 、再 闭 塞 和 再 灌 注 损 伤 等 三 种 并 发 症 。溶 栓 药 的 发 展 已历 经 3代 ,第 1代 为 尿 激 酶 (UK)、链 激 酶 (SK)等 ;第 2代 有 重 组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rt—PA)、重 组 单 链 尿 激 酶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rscu—PA)、乙 酰 纤 溶 酶 原 一链 激 酶 复 合 物 (AIXSAC);第 3代 尚在 研 究 发 展 中 ,有 嵌 合 型 溶 栓 剂 、单 克 隆 抗 体 导 向 溶 栓 剂 及 从 南 美 吸 血 蝠 唾 液 中 分 离 出 的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等 。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1. 引言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概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通过抑制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血栓形成,从而减少患者的脑部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预凝血系统,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从而降低血栓再栓塞和脑梗死的风险。
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行性恶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等。
抗凝治疗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等,需要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全面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剂量和方案。
在实施抗凝治疗时,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剂量不当、饮食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确保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脑部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阻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栓形成是引起脑血管堵塞的主要原因。
抗凝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的形成。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以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干扰凝血酶的生成和功能,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2. 抑制血小板聚集:一些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过程。
3. 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抗凝治疗还可以改善血液的流变学特性,使血液流动性增加,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通过不同途径来抑制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进展性脑梗死的降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岁 , 高血压者 3 , 伴 1例 糖尿 病者 9例 , 中 6 4 其 ~2 h加重 者 2 4
例 ,4 4h 内加 重 者 1 2 ̄ 8 O例 , 8 7h内 加 重 者 6例 , 组 患 4~ 2 两 者 年 龄 、 别 、 发 疾 病 、 院 时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经 统 计 学 性 伴 入 处 理 无 显 著 性 差异 (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尸> . 5 , 13 治 疗 方 法 两 组 均 给 予 基 础 治 疗 : 分 子 右 旋 糖 酐 . 低 50 + 复 方 丹 参 2ml5 葡 萄 糖 ( 生 理 盐 水 ) 5ml 0ml 0 ; 或 2 0 +胞 二 磷 胆 碱 1 0 以及 清 除 自 由基 、 脑 水 肿 、 压 、 糖 等 对 症 .; 抗 降 降
重 , 对 照 组 加 重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o 0 ) 两 组 间 入 院 lW、 时 亦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o 0 ) 两 组 间治 疗 疗 效 在 3w 时 有 显 著 但 P< . 1 ; 3W P< . 5 ; 性 差 异 ( o O ) 砖论 降 纤 酶 合 用 低 分 子 肝 素 钙 治 疗 进 展 性 脑 梗 死 疗 效 显著 P< . 1 。
摘 要: 目的 观察降纤酶合 用低分子肝素钙对进展性脑梗死的 临床疗效 。方法 对发病6h后 , 2h内病情仍 在进行 性加重 的 在7
8 脑 梗 死 患 者 分 组 。两 组 均 给予 基 础 治 疗 , 此 基 础 上 , 疗 组 在 病 情 加 重 后 即应 用 降 纤 酶 3d, 分 子 肝 素 钙 5d o例 在 治 低 。分 别 于 入 院 时 、 院 1W、 进 行 神 经 功 能 缺损 评 分 及 临 床 疗 效 比较 。 砖 果 入 3w 两 组 在入 院 1w 时 神 经 功 能缺 损 评 分 分 别 与 入 院 时 相 比 , 加 均
脑梗塞患者的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指南
脑梗塞患者的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指南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是因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脑血液供应不足所导致的。
药物治疗是脑梗塞患者管理的关键部分,正确的药物使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风险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为脑梗塞患者提供一份合理用药指南,帮助其在药物治疗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
1. 抗凝治疗脑梗塞患者常常面临血液凝结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选择方面,华法林(Warfarin)是一种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来降低血液的凝结性。
然而,使用华法林需要密切监测,因为过高的抗凝效果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剂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阿哌沙班(Apixaban)的应用也不断增多,它们不需要频繁检测和调整剂量,因此更加方便。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脑梗塞再次发生的重要手段。
阿司匹林(Aspirin)是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并非每个脑梗塞患者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那些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与阿司匹林类似,但对胃肠道刺激较小。
3. 溶栓治疗对于部分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大脑血液供应。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但它需要在发病后3小时内使用,且存在出血风险。
因此,严格遵循治疗时间窗和个体化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4. 降压治疗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对于预防脑梗塞再次发生至关重要。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和ARB(如洛沙坦),它们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生成来降低血压。
另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也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降低血压。
5. 脂质调节治疗高血脂是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对于预防脑梗塞再次发生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和处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和处理措施一、一般处理包括吸氧和同期支持、心脏检测、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监测及营养支持等。
其中血压、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的原则。
在脑梗发病24小时内降压一般不应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15%,血糖水平建议控制在7.7-10mmol/L,避免引起血压、血糖急剧下降。
二、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扩容、改善脑循环等方法)、他汀及神经保护等。
1、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r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现认为有效抢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或6.0小时内。
2、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等,在此不赘述。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大型试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CAST)和国际卒中试验(IST)]研究了脑卒中后48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死亡或残疾率,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CHANCE研究证实早期(发病后24小时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21天可减少轻型脑卒中(NIHSS≤3)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
因此,对于未行的急性期患者应在48小时内之内尽早服用阿司匹林(150-300/d)。
如果发病24小时内,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4天以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
4、抗凝治疗一般不推荐急性期应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预后。
对于大多数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患者,可在发病后4-14天酌情开始抗凝治疗以进行二级预防。
5、扩容对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治疗。
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纠正低灌注,适用于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6、改善脑血液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的除了恢复大血管再通外,脑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
关于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介绍(1)
关于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介绍
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其应用指征及注意事项如下: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2)关于少数特殊患者(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3)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h 后使用抗凝剂。
(4)无抗凝禁忌证的动脉夹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后,首先选择静脉肝素,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0~70 s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2.0~3.0),通常使用3~6个月;随访6个月如果仍然存在动脉夹层,需要更换为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介绍
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其应用指征及注意事项如下: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2)关于少数特殊患者(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3)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h 后使用抗凝剂。
(4)无抗凝禁忌证的动脉夹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后,首先选择静脉肝素,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0~70 s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2.0~3.0),通常使用3~6个月;随访6个月如果仍然存在动脉夹层,需要更换为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