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0年,4个月治愈,用到这3个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0年,4个月治愈,用到这3个方
导读:风心病全名风湿性心脏病,属于中医“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为之不安。本文作者辩证严谨,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贯穿其中,值得我们广大中医生学习。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
孝义县吴西庄学校教师张XX,40岁。1980年夏来诊。病史: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心房纤颤、心衰III度;冠脉供血不足:肺瘀血已10年。北京阜外医院拟行二尖瓣分离手术未果。
现症:心悸、气喘、咳血,动则更甚。每进食必心中大动。故每届饭时,忧心忡仲;端起饭碗,提心吊胆。为免心跳,吃吃停停,一餐常延搁二三小时之久。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唇指、舌青紫。自汗淋漓,腰困如折。血压70/50毫米汞柱。人夜不能左侧卧,否则呛咳喘悸不停。
纵观见证,为心之阴阳皆虚,阳虚偏重。久病成损,脾胃中气大伤,子盗母气,故进餐心悸加重。渐至五脏失养,先天肾气被耗,故见腰困如折(肾将惫)、喘(肾不纳气)、汗(真阳失固)、厥逆(命火不主温煦四末)、败脉(七急八败,散乱、雀啄)。且虚必夹瘀,瘀阻心脉,故胸闷刺痛。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加肾四味及桃仁、红花,温肾回阳,通脉化瘀,滋液救心为治:
炙草30克,附子30克,生地、麦冬、红参(另炖)、灵脂、生龙牡粉各15克,丹参30克,檀、降、沉香各10克,砂仁(捣)5克,阿胶(烊化)20克,桂枝、桃仁、红花、五味子各0克,肾四味120克,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打,21剂,每旬7剂。
一月后,悸止喘定,肢厥、紫绀消失,纤颤未发,腰困亦愈。进食已不心跳,胸闷刺痛在服至10剂时痊愈。脉细弱,92次/分,唯月初曾出
现反复。穷追细问,始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1次,病情加重。其症,月经前1日突然寒热如疟,呕吐耳聋,经净自愈。此乃六淫外邪久羁,由表人里,深伏血分不能透达,即《伤寒论》热人血室之证,当因势利导,予小柴胡汤加味,提透血分伏邪:丹参、当归、坤草、生半夏各30克,赤芍15克,泽兰叶酒香附各12克,柴胡、红参(另炖)、灵脂、川芎、酒芩、干姜(炒)桃仁、炙草各10克,黑芥穗6克,生姜10片,枣10枚,6剂,每月经前一日,连服3剂。另:全胎盘100克,鹿茸、虫草、红参各30克,蛤蚧6对,三七100克,琥珀30克,制粉常服,培元固本。
1983年12月,患者偕长女专程从孝义来家致谢。据诉,服二诊方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除风心病仍存在外,已无自觉症状。体质增强,步行如常人,拟在最近恢复工作云。
按:从临床观察,风心病多由表邪人里而来。唯病程一长,多数病人对致病之由皆不能记忆,而医者亦见病治病,忽略追根寻底。投剂则隔靴搔痒,无济于事,或得药暂愈,后必复发。余临证经验,凡久治不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或交节病作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江伏。“伤风不醒变成痨”,这则民间谚语道破了深刻的病理病机。邪之中人,初必在表。失治则由表人里,正气愈虚,邪陷愈深。待病邪深入血分,侵人五脏,在治疗上便成“半死半生”之局。但既有伏邪,必有征兆。邪正相争,宿疾发作,便显示病邪盘踞的经络脏腑。此时,因势利导,扶正托透,常可一举破其窠穴。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不单是为表证立法,也是治疗重、难、痼证的法宝。“诸症当先解表”这样一条极平淡的治法,却寓有神奇的妙用。本病例重病10年,邪入血室即达10年,月月经前发病,暴露了本症的奥秘。遂以一味黑芥穗之深人血分,加入得生丹、小柴胡汤内,益气扶正,活血温经,和解表里,使10年伏邪得以外透,从此步人坦途,痼疾获。又曾治多例心衰水肿病人,病程多在10~ 30年不等,均有外感寒邪病史,察知寒邪深伏少阴,子对症方内加人麻黄细辛,开提肺气,透发伏邪,得微汗之后水肿迅速消退而愈。得之愚,聊作临证之一助。三黄泻心汤治疗顽固心脏病一例
孙某某,女,67岁。1983年10月11日初诊。住院号:6948。嗜烟几十年,阵发性心下痞,甚则胸骨后憋闷而痛两年,加重半个月,以“冠心病、心绞痛、左心衰竭”入院。住院半月以来,用温胆汤合冠心Ⅱ号(丹参、川芎、红花、赤芍、降香)加减治之无效,病日甚。
心痛发作时,口含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硝苯地平不能很快缓解。肌注哌替啶、罂粟碱亦不能控制发作。服普萘洛尔,心率仍快。现频发心下痞,甚则胸骨后及心前区憋闷而痛。向左肩、臂、背、颈部传导,20~30分钟方能缓解,伴恶心,呕吐,大汗出,面苍白,血压180/80mmHg,心率加快至124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且口干口苦,食则呕恶,诱发心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带下色黄腥臭,舌暗红、苔薄黄腻、水滑、龟裂,脉促无力。考虑为“心肌梗死先兆”,已下“病危通知单”。
反复分析病情与诊治经过,从其首发为“心下痞”的特点,想起《伤寒论》第154条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受此启发遂处方:大黄10g、黄连、黄芩各6g,用滚开水渍之须臾,分3次温服。
服药1剂,大便4次,质溏,而心痛发作明显减少。连服7剂,心痛发作控制。饮食可,二便调,带下少,诸症缓解,出院调养。1个月后随访,偶发心下痞,能自行缓解。
按:中医治疗冠心病,常常根据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以补心气、助心阳、补益肝肾等方法治本,以宣痹通阳、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治标。方法得当,常可取效。上述治例,为心病重症,受医圣启发,辨证为痰热中阻,升降悖逆,浊气攻心,心脉痹阻而发病。治以心病通腑法,腑气一通,心病遂轻,转危为安。
此种治法,叶桂《外感温热篇》阐述说:“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并接着于下文论述其病位、主症、治法,舌象及处方说:“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这些论述,是后贤对先圣理论的切实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