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

合集下载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受损。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衰弱、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诊断心衰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配方等。

一、药物治疗:
1.补气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脏供血量。

2.活血化瘀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

3.利水消肿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等,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4.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心脏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疗法:
1.舌尖灸:针灸舌尖,可达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2.心包经穴位针灸:通过刺激心包经相关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

3.神阙穴针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整心脏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三、中药配方:
1.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2.通心络胶囊:含有丹参、川芎、水蛭等中药,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保护心脏功能。

3.莲子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莲子心、石菖蒲等,可补气养血,改
善心脏功能。

以上是心衰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
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守医生
的指导,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

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

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1 治疗原则补虚——补气、养阴、温阳泻实——化痰、利水、行瘀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⑴心肺气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心衰是由于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与肾虚、阴虚等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中医师的成功治疗心衰的医案。

患者是一名60岁的女性,她一直感到疲惫乏力,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夜间出汗,并且有时会出现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她有高血压病史,已经服用了多年的降压药,但效果并不好。

经过中医师仔细询问和检查,发现该患者肾虚、心阴虚,以及经络不畅。

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师从药膳方面入手,给患者开了一剂补肾养心的药膳,包括枸杞、红枣、淮山、山药等。

这些食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补充失去的能量和营养。

另外,在中药治疗方面,医师开了一剂心脾气药方,包括人参、黄芪、白术、麦冬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调和脾胃,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滋润心脏,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心血管功能。

此外,在针灸方面,医师采用了“四神针”的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患者的足三里、关元、太溪、神阙等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恢复心脏功能的目的。

经过数次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

她的疲劳感减轻了,呼吸也变得容易了,胸部的压迫感也消失了。

患者感到非常满意和感激,并且坚持继续中医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人体机能,恢复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诊疗也强调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患者的病症问题。

因此,患者在治疗心衰时可以考虑中医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疾病。

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医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心衰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医四诊1.望: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口唇、舌苔等表现。

心衰患者常有气短、气急、皮肤苍白、唇廓发绀、舌暗苔厚等现象。

2.闻: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律以及胸部杂音等,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症状。

3.问:询问患者的心脏病情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其它不适等情况,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胸闷、心悸、打鼾、夜间喘息等症状会经常出现。

4.切: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病情,慢脉、虚脉、涩脉等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脉象。

二、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也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

1. 证候:中医认为心衰是气阴两虚所致,因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脾虚等证候。

2. 寒凉消渴法:治疗心衰的重要方剂之一。

常用的药方有六味地黄丸、当归四逆汤等。

3. 健脾祛湿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湿气和脾气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苦参、冬瓜仁、山楂等。

4. 行气化痰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枳实、茯苓等。

三、中医针灸在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针灸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1. 刺血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血,来刺激心脏的运作,缓解心衰症状。

2. 电针灸法:通过电子束的刺激来活化心脏神经,提高患者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3. 穴位按摩:针灸穴位按摩也有助于心衰治疗,特别是在穴位周围肌肉组织相对萎缩时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总之,中医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可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也能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加速康复。

心内科心力衰竭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心内科心力衰竭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心内科心力衰竭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是各种心脏病严重阶段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正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一)病理生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以下三方面。

①初始心肌损伤:由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各种因素所致,是心力衰竭的启动因素。

②心肌重构:指心室结构的改变,临床上可见心肌质量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

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③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室重构。

(二)分型心力衰竭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循环障碍是以肺淤血为主,临床表现为劳累性气促、端坐呼吸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肺底部啰音、心脏扩大及舒张期奔马律等。

右心衰竭则因体循环淤血及静脉压增高表现为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

左、右心衰竭最终都将发展为全心衰竭。

其中左心衰竭又可进一步分为收缩性(射血分数低)、舒张性(射血功能正常或保留)及混合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为心腔扩大、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射血分数降低。

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有收缩功能障碍。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僵硬度增加致左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而出现的心搏出量减少,临床特点为有心力衰竭表现、心肌显著肥厚、心腔大小正常、射血分数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97mL/m²。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
3.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肿大压痛,心界扩大,脉搏增快,肺底或全肺有湿啰音等。
4.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心室、心证论治]
1.心阳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阳益气。
方药:保元汤(黄芪人参甘草肉桂生姜)。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心衰指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病因病机]
心衰是因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病程日久,或过度劳累,损伤心气,阳气虚衰,搏血或运血无力,气虚血瘀,心脉不畅等引起。或突发心动悸,本已虚弱之心气无力以应,而诱发或加剧心衰。心阳不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水气内停,泛溢肌肤,凌心射肺,则发为心悸、喘促、水肿等症,而为心衰。
本病为心之重病,又多为心系疾病后期表现,应积极救治,若心衰严重,可表现阴阳离决之危候。
→[诊断要点]
1.病程迁延缓慢,具有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常于劳作、或夜间平卧时、或有其他疾病时诱发或加重。
2.平时有心悸,气促,胸闷等症,发作时诸症加重,端坐不能干卧,下肢水肿,甚或有腹水,少尿,腹胀纳差,咳吐痰涎或咯血。
2.阳虚水泛证
证候: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温心汤(炮附子、炙黄芪、桂枝、茯苓、炙甘草、红花、丹参、葶苈子、泽泻、赤芍、车前子、)
3.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暗少津,脉细数或促。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内脏病证,其诊断方法
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叩诊:叩诊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判
断患者的胸部及全身有异常声音。

叩诊时,应听及触及,叩诊声音过
大或过小,皆为心衰的表现。

二、视察:视察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手段,可以发现患者的面色是
不是发白,眼球是否凹陷,头颈部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呼吸是不是浅短,胸腹内有没有不适,大便是不是黏滞等等。

三、问诊:中医可以通过咨询患者本人,了解患者体内元气虚弱、形体肥胖或瘦小等特征,病情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发作等来获得信息,
从而对其进行诊断。

四、望诊:通过望诊可以观察患者的体形,观察衣着是否有渗漏,汗液是否增多等,并且可以通过脉诊来观察患者的脉象,如脉搏是紧
滞的还是数而微弱的等,从而判断出患者的病情。

五、脉诊:脉诊是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在诊断心衰
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脉诊时,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大小、脉血的清
浊大小、脉沉的大小以及脉搏的数量等,从而发现患者的心衰症状。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如心阳虚、心阴虚、气血不足等。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心悸及水肿等。

根据中医学的分类,心力衰竭可分为三型,分别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

一、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倦怠、表情淡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心悸气短:患者出现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2.舌红少苔:舌质红,舌体较少苔,舌尖尖红,舌脉沉细。

3.脉细弱:脉象沉细无力。

二、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胸痛、水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活动耐力下降:患者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不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2.胸痛:患者胸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3.水肿:患者出现下肢、腹部等水肿。

4.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5.脉沉细:脉象沉细有力。

三、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咳嗽:患者出现咳嗽,常有大量痰液。

2.浮肿:患者出现全身浮肿,尤其是下肢浮肿明显。

3.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4.脉滑软:脉象滑而有力。

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此外,还需要对机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脏腑功能状态、精神状态等。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化验检查结果。

根据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诊断,最终确定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心衰---中医世家

心衰---中医世家

心衰---中医世家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Failure)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病因及发病机理】一、广泛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或急进型高血压时,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肺循环压力升高。

二、二尖瓣狭窄,尤其伴有心动过速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左心房的血液不能充分地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瘀血扩张,因而引起肺静脉压升高。

三、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发作较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重度的心动过缓,左心室充盈及排血量减低,导致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升高。

四、输液过快或过多,心脏的负荷突然增加,在原有左心衰竭病人可引起急性肺静脉高压。

由于上述诸病因引起的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突然明显增高,当肺毛细血管渗透压超过4.8kpa(36mmHg)时,则有大量浆液由毛细血管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发生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心原性休克。

【临床表现】病人常突然感到极度呼吸困难,迫坐呼吸,恐惧表情,烦燥不安、频频咳嗽,咯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状痰液,严重时可有大量泡沫样液体由鼻涌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四肢湿冷,两肺满布湿罗音,心脏听诊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脉搏增快,可呈交替脉。

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上述病史和临床表现,本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治疗】急性肺水肿是内科急症,必须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一、镇静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使病人安静,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呼吸困难。

对老年人,神志不清,已有呼吸抑制,休克或合并肺部感染者禁用。

二、吸氧加压高流量给氧每分钟6-8升,可流经25-70%酒精后用鼻管吸入,加压可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酒精能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改善通气,也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消除泡沫。

三、减少静脉回流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可加止血带于四肢,轮流结扎三个肢体,每5分钟换一肢体,平均每肢体扎15分钟,放松5分钟,以保证肢体循环不受影响。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摘要】慢性心衰生存期低于恶性肿瘤患者,西医治疗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中推广,故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很有必要。

【关键词】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期;临床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1-022011年度,本科共收治心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129例,按照本科“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共纳入94例,根据“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治疗。

因心衰方案于2010年3月始施行,故方案有较为扎实的临床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病案94例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9.4岁,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0岁。

因纳入病例中,平均年龄较大,故心衰原因较为明确,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占97.9%,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

心衰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术语》)[1](内容略)。

1.3 西医诊断参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ningham)[2](内容略)。

1.4 病例纳入标准非休克型,无昏迷,心率大于50次/分钟,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非先心病,非恶病质,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5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高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并发严重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室颤等。

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本人拒服中药汤剂等。

1.6 治疗方法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本方案以“水瘀互结证”为基本证候,再根据临床表现辨属气虚、阳虚等、阴虚,以固定方剂为核心,随虚证而加减(具体药物略),配合中药外治法等。

1.7 西医治疗按《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治疗。

1.8 观察指标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水肿、喘息、上腹部不适明显缓解时间等。

1.9 疗效判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精神状态、面容等外在表现来辅助诊断。

3. 闻诊:医生会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和心音,以了解心肺功能状态是否受损。

4. 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如心悸、气短、胸痛等。

5. 切诊:医生会按照中医经典的脉象诊断方法,触摸患者的脉搏,分析脉搏的节律、力量和形态等,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6. 其他辅助检查:中医可能会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而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因此诊断可能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建议及早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诊断与治疗。

中医治心衰案例

中医治心衰案例

1111心衰全称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

中医将心衰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心衰的案例:患者男性,72 岁,因“反复心悸、喘促、水肿 5 年,加重 1 周”入院。

患者 5 年前开始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心力衰竭”,经西医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1 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

刻下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下肢水肿,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心力衰竭。

中医诊断:心衰-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

炮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葶苈子、大枣。

二诊:患者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减轻,可以平卧,仍有咳嗽,咯白色泡沫痰,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上方去猪苓,加陈皮、半夏。

三诊:患者心悸、喘促、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咳嗽、咯痰症状缓解,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去葶苈子,继续服用 7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心衰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真武汤加减方中炮附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利水;生姜温散水气;白芍养阴利水;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以上是一个中医治疗心衰的案例,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
急性
心力衰竭
中医诊疗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

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病、心肌炎、先心病等。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心悸喘促,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头晕,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若伴有心前区疼痛,舌有瘀斑,为瘀阻心脉,可加丹参、川芎、檀香、红花活血化瘀。

若夹饮邪,症见咳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可加葶苈子泻肺化饮。

水饮凌心:心悸气短,咳嗽而喘,咳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舌质暗、苔白滑,脉滑数。

[治法] 利水化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味。

若喘促气憋,倚息不得卧,咳痰咯血,
为痰热壅肺,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痰多黏腻,胸闷气逆,为浊痰壅塞,气道不利,加皂荚丸以豁痰利气。

血瘀水阻: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下肢水肿,口唇青紫,胁下痞块,舌紫暗,苔薄腻,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 化瘀利水。

[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

若瘀血较重,胸部疼痛加丹参、生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若兼气虚,症见心悸气短,劳累后更甚,加人参、黄芪补益心气。

阳气虚脱:心悸喘促,不能平卧,甚则张口抬肩,烦躁不安,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 参附汤。

如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为阳脱重证,可加龙骨、牡蛎以重镇潜敛以回阳救逆,加炙甘草补益心气。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盲;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2.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

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